实验五答案

合集下载

实验五 队列的应用(参考答案)

实验五 队列的应用(参考答案)

实验五、队列的应用一、实验原理:一种“先进先出”(FIFO---First In First Out)的数据结构:即插入在队尾一端进行,而删除在队头进行。

键盘缓冲区问题:设计算法实现模拟键盘缓冲区问题。

假设有两个进程同时存在于一个应用程序之中,第一个进程连续在屏幕上显示字符“X”,第二个进程不断检查键盘上是否有输入,若有则读入用户键入的字符,将其保存到键盘缓冲区之中。

程序约定当用户键入一个逗号“,”,则表示第一进程结束,系统开始显示那些在键盘缓冲区中的字符;接着继续执行第一个进程,即,在屏幕上显示字符“X”;当用户输入“;”的时候,刚结束整个程序。

算法提示:为了充分利用缓冲区的空间往往将缓冲区设计成循环队列的结构,并为循环队列结构的缓冲区设置一个队首指针和一个队尾指针。

每输入法一个字符到缓冲区中,就将尾指针后移,链入缓冲区的循环队列之中;每输出一个字符号,就将队头指针前移,将它从缓冲队列中删除。

参考代码:/*键盘缓冲区问题*/#define MAXSIZE 20#define TRUE 1#define FALSE 0#include "stdio.h"#include "conio.h"#include "dos.h"typedef char elemtype;typedef struct{elemtype elem[MAXSIZE];int front, rear;}queuetype;int enque(queuetype *s, elemtype x) /*数据入队列*/{if (( s->rear+1)%MAXSIZE==s->front ) /*队列已满*/return (FALSE);else{s->rear=(s->rear+1) % MAXSIZE;s->elem[s->rear]=x;return(true);}}elemtype delqueue (queuetype *s ) /*数据出队列*/{if (s-front==s->rear) /*队列为空*/return(NULL);else /*队列非空*/{s->front=(s->front+1)%MAXSIZE;return(s->elem[s->front]);}}main(){char ch1,ch2;queuetype *p;int t,f;p=(queuetype *)malloc(sizeof(queuetype));p->front=0;p->rear=0;while(1) /*开始交替执行*/{while(1) /*第一个进程的执行*/{if(kbhit()) /*检测是否有键盘输入*/{ch1=bdos(7,0,0); /*中断调用,键入字符存入ch1*/f=enqueue( p, ch1 ); /*字符入循环队列*/if ( f== FALSE ){printf(" The queue is already full !\n");break;}}if ( ch1==';' || ch1==',' )break; /*第一个进程正常结束情况*/printf("X"); /*执行第一个进程*/}ch2=delqueue(p);while( ch2 != NULL ){putchar(ch2); /*在屏幕上显示输入缓冲区中的内容*/ch2=delqueue(p); /*字符出队列*/}getchar(); /*为看清屏幕内容, 在此暂停, 按回车继续if (ch1==';'||f==FALSE) /*程序结束*/break;else /*继续执行*/ch1=''; /*先置空ch1*/}}。

实验五__乙酸乙酯的制备-思考题附答案

实验五__乙酸乙酯的制备-思考题附答案

a 实验五 乙酸乙酯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通过乙酸乙酯的制备,了解羧酸与醇合成酯的一般原理和方法2、进一步掌握蒸馏、用分液漏斗萃取,液体干燥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乙酸和乙醇在浓H 2SO 4催化下生成乙酸乙酯浓H 2SO 4CH 3COOH+CH 3CH 2OH CH 3COOCH 2CH 3+H 2O110~120℃温度应控制在110~120℃之间,不宜过高,因为乙醇和乙酸都易挥发。

这是一个可逆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在同样的条件下又水解成乙酸和乙醇。

为了获得较高产率的酯,通常采用增加酸或醇的用量以及不断移去产物中的酯或水的方法来进行。

本实验采用回流装置及使用过量的乙醇来增加酯的产率。

反应完成后,没有反应完全的CH 3COOH.CH 3CH 2OH 及反应中产生的H 2O 分别用饱和Na 2CO 3,饱和Cacl 2及无水Na 2SO 4(固体)除去。

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铁架台、圆底烧瓶、(带支管)蒸馏烧瓶、球形冷凝管、直形冷凝管、橡皮管、温度计、分液漏斗、小三角烧瓶、烧杯。

2、试剂:冰醋酸、95%乙醇(化学纯)饱和Na 2CO 3 溶液、饱和Nacl 溶液,固体无水Na 2SO 4、沸石、饱和Cacl 2溶液。

四、实验步骤:用量筒分别量取12ml CH 3COOH 、19ml CH 3CH 2OH 及5ml 浓H 2SO 4,置于圆底烧瓶中,充分混合后,按书中装置装好,再加入几粒沸石,加热前先 通水→滴的速度即可控制回流速度以每秒钟加热回流130分钟转移圆底烧瓶中液体到蒸馏烧瓶中于小烧杯中蒸出见实验二采用蒸馏装置ml 20)(→ →溶液饱和加入3210CO Na ml →至分液漏斗转移混合液分去下层水层→溶液饱和加Nacl m l 10分去下层水层→溶液饱和加入210Cacl ml 分去下层水层→溶液饱和加210Cacl ml 分去水层小三角烧瓶中上层酯层转移至加入固体Na 2SO 4干燥15分钟,最后用量筒量取产品有多少ml 或用天平称量所得产品质量。

数据库实验五题目答案

数据库实验五题目答案

实验五实验5.1 数据查询1)要求以School数据库为例,在该数据库中存在四张表格,分别为:●表STUDENTS(sid, sname, email, grade);●表TEACHERS(tid, tname, email, salary);●表COURSES(cid, cname, hour);●表CHOICES(no, sid, tid, cid, score)在数据库中,存在这样的关系:学生可以选择课程,一个课程对应一个教师。

在表CHOICES中保存学生的选课记录。

按以下要求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操作:(1)查询年级为2001的所有学生的名称并按编号升序排列。

程序:Select snamefrom studentswhere grade='2001'order by sid asc;(2)查询学生的选课成绩合格的课程成绩。

程序:Select scorefrom choiceswhere score>'59';(3)查询课时是48或60的课程的名称。

程序:select cnamefrom courseswhere hour='48'or hour='60';(4)查询所有课程名称中含有data的课程编号。

程序:select cidfrom courseswhere cname like'%data%';(5)查询所有选课记录的课程号(不重复显示)。

程序:select distinct cidfrom choices;(6)统计所有教师的平均工资。

程序:select avg(salary)from teachers;(7)查询所有教师的编号及选修其课程的学生的平均成绩,按平均成绩降序排列。

程序:select tid,avg(score)from choicesGROUP BY tidorder by avg(score)desc;(8)统计各个课程的选课人数和平均成绩。

汇编语言(王爽第三版)实验5编写、调试具体多个段的程序

汇编语言(王爽第三版)实验5编写、调试具体多个段的程序

汇编语⾔(王爽第三版)实验5编写、调试具体多个段的程序实验5 编写、调试具体多个段的程序⼀。

将下⾯的程序编译连接,⽤Debug加载、跟踪,然后回答问题。

assume cs:code,ds:data,ss:stackdata segmentdw 0123h,0456h,0789h,0abch,0defh,0fedh,0cbah,0987hdata endsstack segmentdw 0,0,0,0,0,0,0,0stack endscode segmentstart: mov ax,stackmov ss,axmov sp,16mov ax,datamov ds,axpush ds:[0]push ds:[2]pop ds:[2]pop ds:[0]mov ax,4c00hint 21hcode endsend start程序分析:由于是初次接触,我们逐步讲解,废话多点。

(1)此程序考察的是内存中数据段和栈段的定义。

程序共定义了1个数据段,data段,⾸先明确,在程序运⾏开始(标号start处),这个数据段就已经被定义好了,并且分配了内存空间,并赋值了。

⼀个栈段,stack。

同理这个数据段在没有被⼈⼯定义为栈结构时,也被定义好了。

并且分配了内存空间,并赋值了。

将此程序编译并连接后,使⽤debug调试,(这⾥需要注意,以下的段地址可能由于系统不同⽽有差异,主要是理解概念。

)E:\assembly>debug eee.exe-rAX=0000 BX=0000 CX=0042 DX=0000 SP=0000 BP=0000 SI=0000 DI=0000DS=0B55 ES=0B55 SS=0B65 CS=0B67 IP=0000 NV UP EI PL NZ NA PO NC0B67:0000 B8660B MOV AX,0B66程序分析:我们什么也没执⾏,此时我们在data段定义的数据在哪?在ds:0100H处(原来讲过,程序最开始时ds:00~ds:100H是留给程序与操作系统通讯使⽤的psp内存段,参见书中p92);也就是说我们在ds:100H、0B55:100H或0B65:00处可以看见这些定义的数据。

2021届山东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4章 实验5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Word版含答案

2021届山东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4章 实验5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Word版含答案

实验五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一、实验目的1.用实验与理论进行探究、分析,认识平抛运动的规律。

2.用实验方法描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

3.根据平抛运动的轨迹确定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二、实验原理平抛运动可看作两个分运动的合成:一个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则水平方向上有x =v 0t ,竖直方向上有y =12gt 2,令小球做平抛运动,利用追踪法逐点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建立坐标系,测量出x 、y ,再利用公式可得初速度v 0=xg 2y。

三、实验器材斜槽、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的木板、铅笔、白纸、图钉、小球、刻度尺、重锤线。

四、实验步骤甲乙1.按图甲安装实验装置,使斜槽末端水平。

2.以水平槽末端端口上小球球心位置为坐标原点O,过O点画出竖直的y 轴和水平的x轴。

3.使小球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滚下,把笔尖放在小球可能经过的位置上,如果小球运动中碰到笔尖,就用铅笔在该位置画上一点。

用同样方法,在小球运动路线上描下若干点。

4.将白纸从木板上取下,从O点开始连接画出的若干点描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如实验原理图乙所示。

五、数据处理1.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1)原理:若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则当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后,轨迹上各点的坐标具有y=ax2的关系,且同一轨迹上a是一个特定的值。

(2)验证方法方法一:代入法用刻度尺测量几个点的x、y坐标,分别代入y=ax2中求出常数a,看计算得到的a值在误差范围内是否为一常数。

方法二:图象法建立y-x2坐标系,根据所测量的各个点的x、y坐标值分别计算出对应y值的x2的值,在y-x2坐标系中描点,连接各点看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并求出该直线的斜率即为a值。

2.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1)平抛轨迹完整(即含有抛出点)在轨迹上任取一点,测出该点离原点的水平位移x及竖直位移y,就可求出初速度v0。

因x=v0t,y=12gt2,故v0=xg2y。

数据库实验5答案

数据库实验5答案

实验五:数据库综合查询一、实验目的1.掌握SELECT语句的基本语法和查询条件表示方法;2.掌握查询条件种类和表示方法;3.掌握连接查询的表示及使用;4.掌握嵌套查询的表示及使用;5.了解集合查询的表示及使用。

二、实验环境已安装SQL Server企业版的计算机(120台);具有局域网环境,有固定IP;三、实验学时2学时四、实验要求1.了解SELECT语句的基本语法格式和执行方法;2.了解连接查询的表示及使用;3.了解嵌套查询的表示及使用;4.了解集合查询的表示及使用;5.完成实验报告;五、实验内容及步骤1.利用Transact-SQL嵌套语句实现下列数据查询操作。

1) 查询选修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学生的基本信息。

select*from studentwhere Sno in(select Sno from coursewhere Cno in(select Cno from sc where Cname='计算机体系结构'))2) 查询年龄比李勇小的学生的学号和成绩。

select a.sno,grade from student a,coursewhere a.sno=course.sno and sage<(select sage from student where sname='李勇')3) 查询其他系中比系编号为‘D1’的学生中年龄最小者要大的学生的信息。

select*from student where dnum<>'D1'AND SAGE>(select min(sage)from student where dnum='D1')4) 查询其他系中比系编号为‘D3’的学生年龄都大的学生的姓名。

select*from student where dnum<>'D3'AND SAGE>all(selectsage from student where dnum='D3')5) 查询‘C1’课程的成绩高于70的学生姓名。

实验5数据库的安全性控制(含答案)

实验5数据库的安全性控制(含答案)

实验五数据库的安全性控制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加深对数据安全性的理解,并掌握SQL Server中有关用户登录的认证以及管理办法;2. 通过实验加深对数据库存储控制机制的理解,通过自主存取控制进行权限管理,熟悉SQL Server中角色管理;3.通过实验加深对数据安全性的理解,熟悉视图机制在自主存取控制上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1.设置SQL Server的混合安全认证模式。

在SQL Server中的对象资源管理器中设置安全认证模式。

2.在SQL Server中,利用“对象资源管理器”创建一个名为“U1”的登录用户和数据库用户,密码为111,并允许其登录S-T数据库。

3.在SQL Server中,利用代码创建一个名为“U2”的登录用户,密码为111;其相应的数据库用户名为lucky,并允许其登录S-T数据库。

4.用“u1”用户名登录后,执行对students表的查询操作,说明执行结果,并分析原因(建议:在启动一个SQL Server 2008窗口)。

分析:没有对u1进行其他操作的授权,只能登录而不能进行插入,修改等操作5.将students表的操作权限select和insert赋予数据库用户u1,并允许其向其它用户授权。

6.以“u1”用户名登录,执行对students和teacher表的查询操作,将该运行结果进行分析。

分析:对比第4题,对U1进行授权后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7.执行下列代码后,分析用户u2能否对s_t数据库的student表进行select 和update操作,为什么?并用相应的语句验证。

分析:首先grant给public组赋予了查询,插入,更新权限,然后给lucky用户赋予了对S表的所有权限,然后又revoke收回了lucky的权限,但并没有收回public组的权限,而deny却收回了lucky的更新权限,故查询可实现,而更新不可实现8.以sa登录数据库,在s_t数据库的stc表上创建选修了课程B001的视图st_view。

答案_实验五 存储管理(二)

答案_实验五 存储管理(二)

实验五存储管理(二)学号:姓名:班级:实验目的:1. 了解虚拟存储器。

2. 掌握分页存储管理的原理,熟悉段式存储和段页式存储管理。

3. 掌握常用的页面置换算法。

实验内容:一、选择:1.可变分区方式常用的主存分配算法中,(C)总是找到能满足作业要求的最大空闲区分配A、最佳适应算法B、首次适应算法C、最坏适应算法D、循环首次适应算法2.下列(A )存储方式不能实现虚拟存储器A、分区B、页式C、段式D、段页式3.操作系统处理缺页中断时,选择一种好的调度算法对主存和辅存中的信息进行高效调度尽可能地避免(D)A、碎片B、CPU空闲C、多重中断D、抖动4.分页式存储管理的主要特点是(C)A、要求处理缺页中断B、要求扩充主存容量C、不要求作业装入到主存的连续区域D、不要求作业全部同时装人主存5.LRU页面调度算法淘汰(B)的页A、最近最少使用B、最近最久未使用C、最先进入主存D、将来最久使用6.分区管理要求对每一个作业都分配(A)的主存单元A、地址连续B、若干地址不连续的C、若干连续的页D、若干不连续的帧7.在存储管理中,采用覆盖与交换技术的目的是(A)A、节省主存空间B、物理上扩充主存容量C、提高CPU的效率D、实现主存共享8.分页虚拟存储管理中,缺页中断时,欲调度一页进入主存中,内存己无空闲块,如何决定淘汰已在主存的块时,(B)的选择是很重要的A、地址变换B、页面调度算法C、对换方式D、覆盖技术9.(D)存储管理兼顾了段式在逻辑上清晰和页式在存储管理上方便的优点A、分段B、分页C、可变分区方式D、段页式10.在固定分区分配中,每个分区的大小是(C)A、随作业长度变化B、相同C、可以不同但预先固定D、可以不同但根据作业长度固定11.下述(B)页面置换算法会产生Belady现象A、最佳置换算法B、先进先出算法C、LRU算法D、Clock算法12.在一个分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页表的内容为:若页的大小为4KB,则地址转换机构将相对地址0转换成的物理地址是(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内容:
1. 求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2534432312w z y x w z y x w z y x 的通解。

2. 一个城镇有三个主要企业:煤矿、电厂和地方铁路作为它的经济系统。

生产价值一元的煤,需消耗0.25元的电费和0.35元的运输费;生产价值一元的电,需消耗0.40元的煤费、0.05元的电费和0.10元的运输费;而提供价值一元的铁路运输服务,则需消耗0.45元的煤费、0.10元的电费和0.10元的运输费。

假设在某个星期内,除了这三个企业间的彼此需求外,煤矿还得到了50 000元的订单,电厂得到了25 000元的电量供应要求,而地方铁路得到了价值30 000元的运输需求。

试问:
(1)这三个企业在这个星期各应生产多少产值才能满足内外需求?
(2)除了外部需求,试求这星期各企业之间的消耗需求,同时求出各企业新创造的价值(即产值中除去各企业的消耗所剩的部分);
(3)如果煤矿需要增加总产值10 000元,它对各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完全需求分别将是多少?
3.在某年经济年度内,各经济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如下所示(单位:亿元)。

假设t 经济年度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的最后需求均为17亿元,预测t 经济年度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的产出(提示: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系统而言,直接消耗矩阵和系数矩阵可视作不变)。

表中第一行数字表示工业总产出为25亿元,其中6亿用于工业本身,2亿用于农业,1亿用于第三产业,16亿用于最后需求,二、三可作类似解释。

第一列数字表示6亿是工业对自身的投入,2.25是农业对工业的投入,3是第三产业对工业的投入。

1.
clear;clc
a=[2 1 -1 1;3 -2 1 -3;1 4 -3 5];
b=[1;4;2];
rank(a)
rank([a,b])
ans =
2
ans =
3
无解。

2.
clear;clc
A=[0 0.40 0.45;0.25 0.05 0.10;0.35 0.10 0.10];
E=eye(3);
Y=[50000;25000;30000];
X=(E-A)\Y
x1=X(1)
x2=X(2)
x3=X(3)
C=eye(3);
C(1,1)=x1
C(2,2)=x2
C(3,3)=x3
T=A*C
z1=x1-sum(T(:,1))
z2=x2-sum(T(:,2))
z3=x3-sum(T(:,3))
B=(E-A)^(-1)-E
w1=B(1,1)-A(1,1)
w2=B(2,1)-A(2,1)
w3=B(3,1)-A(3,1)
3.
clear;clc
A=[6/25 2/5 1/20;2.25/25 1/5 0.2/20;3/25 0.2/5 1.8/20]; E=eye(3);
Y=[17;17;17];
X=(E-A)\Y
x1=X(1)
x2=X(2)
x3=X(3)
X =
37.5696
25.7862
24.7690
x1 =
37.5696
x2 =
25.7862
x3 =
24.76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