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只是分享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58张)【复习】

历史
第三阶段是外族入侵并统治以及西亚帝国重新崛起的时期(约公元前4 世纪后半期至公元5世纪)。在此时期,先是希腊人侵入,建立起塞琉古 王国;继之是罗马人取代希腊人,以后是帕提亚兴起,与罗马人形成对抗 局面。西亚的东部在帕提亚和继起的萨珊波斯的统治下,西部在罗马帝 国的统治下,六、七世纪转入封建社会。
历史
(二)表现 1.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条件: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 幼发拉底河 和
底格里斯河 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发展概况: ①文明出现:公元前3500年左右,这里出现了最初的文明。约公元前2900年, 两河下游的 苏美尔 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②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 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汉谟拉比法典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 整的成文法典。
历史
2.古埃及文明 (1)地理条件: 尼罗河 的定期泛滥,有利于 农业生产 的发展,提供 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2)发展概况: ①文明出现: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②埃及的统一:公元前 3100 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 善的官僚系统。 法老 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 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历史 史料探究 人类对大自然的依附性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印记。但是,当人 类作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 自己时,这一依附性大大减弱了。于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面前,使 人类的眼界大为开阔;从此,人类告别了旧石器时代,跨入新石器时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既然用具体的文化形式难以对各地文明社会做出共同标志的概括那么能否在这些具体文化形式之外的抽象层次上确立一个既能反映文明社会结构的共同标志而又允许这种统一的共同标志在不同的生态地理和社会环境中有着不尽相同的文化表现或物化形式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质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一、课标呈现知道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二、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分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子目内容。
第一子目着重讲述了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条件、表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
第二子目依次介绍了古代苏美尔、埃及、印度、希腊等早期人类文明,各个文明独立发展、成就斐然,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通过对世界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及其杰出贡献的解读,深刻认识到“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涵养家国情怀,这是本课之魂。
2.素养呈现通过了解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呈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通过了解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呈现时空观念素养;通过对各文明古国的共性和多元特征的学习呈现史料实证和史解释的素养;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有一定基础,但是本课教材内容时代遥远,与学生的距离感较大,且知识点很多,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
所以本课重点在于要通过对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梳理与分析,概括不同文明的各自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不同时空条件,从而强化学习历史所应具备的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材料的运用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明多样性,涵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2、时空观念:通过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了解世界上早期人类文明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早期各个文明文物图片、史料等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文明来自西亚和北非

文明来自西亚和北非古希腊的科学文化源远流长,其灿烂的文化成就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近代欧洲科学文化起源的基础。
然而,起步就生机蓬勃的古希腊科学文化却不是奥林匹克山上诸神创造出来赐予欧洲人的。
现代美国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曾这样说过:“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与其成就相比的东西。
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
”[1]因此,讨论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渊源必须首先从西亚和北非的文明中去寻找答案。
一、时空渊源从空间看,古希腊文化的发育离不开爱琴海的哺育。
“爱琴海区域是指以爱琴海为中心的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克里特岛、小亚细亚半岛的西部海岸地带。
它恰处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这两个伟大文化的交汇处。
这里海陆交错,山峦重叠,它东通阿拉伯半岛,南望埃及,西对亚平宁半岛,北通黑海,因而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场。
”[2]因此,在爱琴海区域中孕育出的古希腊科学文化正是在吸纳和借鉴了东方的先进文化,结合本民族特点基础上的伟大产物。
从时间上看,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渊源可追溯到克里特文明与埃及文明的接触。
希腊文明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那里翻开了它的第一页。
克里特岛和埃及的来往始于古埃及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000年。
在此后的一千年里,克里特岛凭借其地处埃及和希腊半岛之间的有利地理位置,成为埃及和希腊的贸易通道,使克里特文化吸取了许多古埃及文化的成分,“克里特岛的刻印、壁画、石器,更主要的是它的在文字中都可以感受到古埃及人对其的影响。
”[3]与此同时,克里特文化还与其东边的古巴比伦、特洛伊、塞浦路斯、北叙利亚文化有密切的来往。
从范围看,相当多的系统性科学知识远在古希腊科学文化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西亚、北非等地区存在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名著不可能是古希腊文明的最初成果。
“像所有辉煌的开端一样,这不仅是一次进化的序幕,而且是另一次进化的终结和顶点。
02 第二章 古代西亚北非文化

古代埃及的历史约从公元前3100年埃及建国到公元前332 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中间包括31个王朝。在这漫长的 历史中,除了中间几段时期出现过动荡和紧张之外,古代 埃及人在很长时间里享有和平与安宁。从现存埃及雕刻和 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安详的神态和怡然的微笑。在 近3000年的时间里,埃及人习惯于回顾往事,相信宇宙 不变,因此,追求永恒,尊重永恒的化身——制度、传统 和权威成了埃及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古代西亚北非文化
大约在一万年前,距我们最近的一次冰期即第四纪冰期结 束,大地转暖,人类在经历漫长的野蛮时代后开始进入文 明社会。 人类文明一开始就是多元的,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标志 的城市先后出现在西亚、北非、南亚、东亚、地中海、拉 美和南部非洲等地。各地的上古文化各具特色,在产生时 间上前后不一,发展也不平衡,但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具有 重要的地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形成了成熟的文字,被称为“楔 形文字”,因为它是用芦苇做成的带有三角形笔尖的笔, 在湿泥板上刻划而成的楔形符号组成的。这些泥板凉干或 烧制后保存了下来。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在两千年 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 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 的商业交往媒介。
当公元前6世纪以后,波斯人、希腊-马其顿人先后征服和 统治了两河流域,这一地区的古代宗教逐渐走向消亡。但 是,后来世界上的一些重要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伊 斯兰教都从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中吸收、继承了一些因素。 如上帝创世、上帝造人、洪水毁灭世界、诺亚方舟等故事 及天堂、地狱的观念都可以从两河流域的神话中找到其渊 源。
汉 谟 拉 比 法 典 石 柱
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

Part1
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三、巴比伦文化 1、建立: 公元前19世纪中,阿摩利人灭掉 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第三王朝, 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的古巴 比伦王国。 2、《汉谟拉比法典》 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成文 法典
Part1
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第196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200条:倘自由民击落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205条:倘自由民之奴隶达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
第一课 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
Part1
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位置
约公元前 4300年, 苏美尔人 开始了向 文明的过 渡。
Part1
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二、苏美尔文明 1、楔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 该文字用削成尖头的芦苇秆或骨 棒、木棒刻在软泥版上、落笔之 后画笔呈楔形,故而得名。
――《汉谟拉比法典》
同态复仇
旨在维护奴隶主制的等级制度
Part2
尼罗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尼罗河贯穿埃及全境 水量充沛、土壤肥沃
一、地理位置
Part2
尼罗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二、古埃及
建立:约公元前3100年,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
最高统治者:法老
政 治
经 济
军 事
司 法
宗 教
Part2
尼罗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三、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Part2
尼罗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三、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风 146.5米 化
136.5米
塔身是用230万块巨石堆砌而成,塔的总重量约为684万吨, 它的规模是埃及至今发现的金字塔中最大的。
第1课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了解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与大河的关系。
大量史料的运用,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构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介绍、互动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探究问题。
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人到现实生活之中,引导学生生疑、生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体现“历史源于生活”的理念;注重学生间的交流和讨论,既培养协作学习的精神,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观。
2019年精选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上古文明第1课 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北师大版巩固辅导三十五

2019年精选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上古文明第1课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北师大版巩固辅导三十五第1题【单选题】右图所示建筑物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反映的是( )A、古巴比伦文明B、古埃及文明C、古印度文明D、古代中国文明【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通过对下图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一地区的文明( )A、古代希腊B、古代印度C、古代埃及D、古巴比伦【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一位游客在法国卢浮博物馆听讲解员指着一件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据此,你认为这位游客看到的历史文物应出自( )A、两河流域B、黄河流域C、印度河流域D、尼罗河流域【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古埃及的文明象征是( )A、象形文字B、巴黎圣母院C、金字塔D、《古兰经》【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下列哪一个图片反映了这一史实( ) A、B、C、D、【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较早的成文法典,其中一条法令规定:“窝藏他人奴隶并且被抓获者将被处以死刑。
”这条法令所反映的《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 )A、保护奴隶人权B、维护奴隶制度C、同态复仇思想D、理性补偿观念【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象形文字大约形成于何时( )A、公元前3000年B、公元前2500年C、公元前2000年D、公元前1500年【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埃及人发明的文字是( )A、楔形文字B、表意文字C、象形文字D、甲骨文【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既比较全面地反遇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又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A、《大权宣言》B、汉谟拉比法典C、《独立宣言》D、《权利法案》【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
伊拉克所在地曾孕育了灿烂的两河文明,下列关于这一地区文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河文明主要由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等组成,又称大河文明B、使用的文字是由一头粗,一头细的直线构成C、两河文明的“两河”指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D、两河文明被称为西方文明之源【答案】:【解析】:第11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12题【问答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房屋倒塌,压死了房主的儿子,建造这所房屋的人得拿自己的儿子抵命。
教学设计1: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标分析】(一)课标内容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课标分析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
最初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等地。
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
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地区性奴隶制帝国的产生。
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逐渐连成一片。
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
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
【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专题《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第一课,作为世界史部分的开篇,本课将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中国史,转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史。
对于上下册知识之间的衔接,对于后续内容的学习,本课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可以借助中国史部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为理论基础,讲解世界各文明的诞生,并注意分析各文明之间的异同,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化特征,及其对世界各区域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一共两个子目,分别是“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第二目意在说明,受地理和历史环境影响,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先后建立地区性大国,希腊城邦成为古代民主政治的摇篮。
以文明史观的画卷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合作探究式为灵魂,对两目内容进行整合,是本课的高度所在。
【学情分析】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世界上古史有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世界各区域早期文明的基本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格里斯河
幼发拉底河
阿摩利人建立 古巴比伦
• 楔形文字由苏美尔人所创,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 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 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A.编制太阳历 B.发明象形文字 C.制作木乃伊 D.修建卡尔纳克神庙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汉谟拉比
太阳神 沙马什
君权神授
法典的地位:世界上 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成 文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材料阅读
第一九六条 倘自由以民眼损还毁任眼何,自以由民牙之还子牙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二00条 倘自由A民n击e落y与e之f同or等之an自由ey民e之A齿n,d则应击落其齿。
A tooth for tooth.
同态复仇法
第二0五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旨在是维护奴隶制的 等级制度,也就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啊,尼罗河,我赞美你, 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 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赐
——希罗多德
尼罗河不仅为干旱少雨的埃 及带来充沛的水利资源,而且 由于它的定期泛滥,从上游带 来了大量肥沃的淤泥,使得古 代埃及成为地中海首屈一指的 粮仓。
神奇的金字塔
你了解雄伟、神秘的金字塔吗?
胡夫金字塔
高146.5米 边长230多米 230万块巨石 每块2.5吨
关于胡夫金字塔有很多神秘的传说和推测。
把斑有她生 全 一 的锈 无 位 人的 , 埃 均首变及说饰得妇她置十女忽于分曾然塔 光 用 看内 亮 塔 上, 。 内 去过 的 年一 水 轻段洗 了时了 许间几多后次,,脸似首,乎饰认那锈识种 把水肉 具、 有蛋 返和老鲜还奶童等之食 功品 效长 。时间贮存于塔内,没有 腐人们烂还、曾变用质塔现内象的,水其浇保树鲜苗度,胜结过果现长代得的茂电盛冰无箱比。, 似乎“喝”了生长激素。 用塔内放置过的水冲洗伤口,伤口愈合很快,胜 过当今最好的愈合药物。
•一位游客在卢浮宫博物馆,讲解员指着 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现存世 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据 此,你认为这位游客看到的历史文物应 出自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 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死 后还会在“冥世”生活。最能反映 这一思想的历史现象是
• 动荡不安的伊拉克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 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 地之一。下列哪一文明成果出自该地区( )
• A.金字塔 • B.佛教 • C.《汉谟拉比法典》 • D.种姓制度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 是尼罗河的赠赐”,他强调的是 因素对埃及文明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 A.地理环境 • B.宗教信仰 • C.死而复活的思想 • D.金字塔工程
第1课-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
看图并思考:四大文明古国的诞生地有什么共同之处?
大河流域,这些文明被称为大河文明
黄河、长 江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
程中、土地肥沃、水
利资源充沛的大河流
域促进了农业 的发展, 底
孕育了人类社会的早
期文明。
幼
格
发 拉
里
底斯
河
河
自学归纳
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表现在 哪些方面?
西亚:苏美尔人:创造出“楔形文字” 古代巴比伦(约公元前1894年):
狮身人面像(又译“斯芬克斯”),坐落在开罗西南的吉萨大金 字塔近旁,是埃及著名古迹,与金字塔同为古埃及文明最有代表 性的遗迹。像高21米,长57米,耳朵就有2米长。除了前伸达15 米的狮爪是用大石块镶砌外,整座像是在一块含有贝壳之类杂质 的巨石上雕成。面部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即国王)哈夫拉的 脸型。
体现了古埃及人民智慧与创造力 也是法老专制统治的见证威严
埃及人把自己的住宅只当做临时的 旅馆,而把坟墓才作为永久的住宅。 也许没有一个国度,像古代埃及这样 保持着对死亡的激情。古埃及人就有 灵魂不死的观念。他们把人的死亡, 看成是到另一个世界“生活”的继续, 古埃及人笃信人死后,其灵魂不会消 亡,仍会依附在尸体或雕像上。法老 们利用自己的权力,从继位之初,便 开始为自己建造巨大的坟墓,并且在 死后被制作为木乃伊,等待肉体与灵 魂在木乃伊中的结合、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