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监狱经济体制改革的探讨(一)

我国监狱经济体制改革的探讨(一)
我国监狱经济体制改革的探讨(一)

我国监狱经济体制改革的探讨(一)

内容摘要

监狱经济是伴随着监狱及其行刑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它的存在及其发展不仅能使罪犯劳动力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而且还能为监狱有效执行刑罚提供物质保障和现实载体。而监狱经济的运行状况,直接取决于监狱经济体制。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监狱经济体制是一种权力高度集中、监狱和监狱企业合为一体的体制,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监狱企业在竞争中力不从心,处于弱者地位,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监狱的生存也受到了直接威胁,监狱的改造质量水平因此而不断下降。表现在监狱经济方面,面临着监狱企业补充监狱各项建设经费、生产经营债务、办社会等负担过重;监狱企业长期投入不足,发展空间严重受阻;传统监狱企业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等主要困难与问题。表现在监狱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监狱刑罚执行、教育改造职能和监狱经济管理职能难以到位;监、企、社混合多元体制造成监狱工作复杂与艰难;现行监狱经济体制的瑕疵容易滋生司法腐败等主要弊端。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及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以“监企合一”为核心的监狱经济体制面临的困难与弊端逐步显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因而这一问题也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在对监狱经济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回顾的基础上,明确了监狱经济

的重要地位,论证了监狱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从多方面分析了监狱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并提出了我国监狱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对策。本文认为,必须加快监狱经济体制改革,要加大改革力度,落实全额保障政策,推进监、企、社分开,使监狱更好地履行刑罚执行职能;要认真执行政策,将监狱执法经费支出与监狱企业收入分开;要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监企关系,建立促进新型监狱体制规范运行,以“全额保障,监企社分离,收支分开,规范运行”为监狱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从体制、机制和源头上解决目前监狱经济体制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而真正建立和完善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新型监狱体制和工作机制。

关键词:监狱经济改革探讨

目录

摘要 (1)

引言 (4)

一、监狱经济的概述 (7)

(一)监狱经济的基本涵义 (7)

(二)监狱经济的主要特点 (7)

(三)监狱经济关系 (9)

(四)监狱经济的产生原因 (10)

二、我国监狱经济及相关体制发展的历史沿革 (14)

(一)新中国监狱生产的创建阶段15

(二)监狱经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16

(三)我国监狱经济的现状 (19)

三、我国监狱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0

(一)当前监狱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20)

(二)现行监狱经济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24)

四、对我国监狱经济体制改革的探讨27

(一)监狱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7)

(二)监狱经济体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28)

(三)对于我国监狱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29)

结束语 (34)

参考文献 (35)

后记 (37)

我国监狱经济体制改革的探讨

引言

罪犯劳动是指罪犯在监狱机关的组织和监督下从事改造自然并使自身得到改造的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劳动实践是人的意识、观念产生、发展及转化的主要源泉。罪犯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也应该参加劳动,需要在劳动中改造自身。罪犯劳动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由刑执行的基本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改造罪犯。

罪犯劳动并非我国独有。16世纪建造的阿姆斯特丹监狱据认为是“以劳动疗法使犯人回归社会”的第一批现代监狱。罪犯劳动也是国际人权文件规定的囚犯义务。世界各国的法律也都明确规定服刑犯人须参加劳动。现代各国监狱普遍认为,对罪犯的有效劳动进行合理的经营还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支出,节约改造成本。

我国的罪犯劳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劳动学说为指导,成为改造罪犯、造就新人的基本手段,从而使罪犯脱离了残酷的惩罚和压迫,这是我国罪犯劳动的本质和特色所在。我国现行《监狱法》明文规定,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改造原则,并由国家提供罪犯劳动必需的生产设施和生产经费。为适应劳动改造罪犯需要,保障监狱罪犯劳动改造场所和条件,监狱兴办生产经营项目进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一个特殊部分即监狱经济。

我国监狱经济作为国有经济的特殊组成部分,受历史原因和计划经济体制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监狱工作的附属地位。从建国初期的“三个为了”,到“两个结合”,再到“改造第一,生产第二”,历次监狱工作方针虽然都是符合当时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正确指导,但是监狱经济的地位始终处于附属的地位,对监狱经济的管理同监狱管理一样,长期实行中央和地方管理,逐步形成了“监企合一”的监狱经济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生产靠计划,材料靠供应,设备靠调拨,产品靠包销,根本不存在竞争,这与监狱集中领导、半军事化管理、封闭式运行的体制十分适应,使监狱经济得

到了很大发展。发展监狱经济不仅提供了劳动改造罪犯的场所,而且为社会创造了一定的物质财富,缓解了国家财力不足、监狱经费紧张的状况。但是由于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和附属地位,监狱企业的管理十分粗放,效益低下,同时由于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造成各省市监狱企业发展也很不平衡,加之监狱企业涉及的行业多、产品杂,机械、煤炭、电力、建材、农业等传统产业几乎无所不包,且地处分散,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竞争力差,形成了多种管理模式和复杂的经济格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监企合一”的管理体制使监狱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普遍出现了经营困难。同时由于监狱经费不能足额保障到位,监狱企业又背负上补偿监狱经费和办社会职能的重负,造成监狱经济步入发展困境。市场经济要求监狱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主体,但是由于生产收入和监狱经费直接挂钩,监狱企业既要按照法律规定,服从、服务于监狱“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工作方针,又要遵循各自所处的行业特点、规律、法规办事,所以监狱企业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并且由于监狱经济的困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监狱刑罚执行职能的发挥,个别监狱甚至发生了利用职权创收等严重的警察犯罪案件。

近年来,国家司法部作为监狱主管部门会同理论界与相关部门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监狱经济困难的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对

监狱企业的扶持优惠政策,但是至今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监狱经济发展问题。针对监狱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基层监狱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但是由于全国监狱经济管理模式和条件千差万别,一直没有探索出普遍适应全国监狱企业发展的成功道路,监狱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坚冰。

笔者作为司法行政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亲历了监狱经济体制改革和探索的过程。特别是参加了经济管理研究生课程学习以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进行监狱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走出监狱经济发展困境,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监狱正确执行刑罚,维护安全稳定职能的迫切需要。所以,对我国监狱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积极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狱经济管理模式,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本文以经济管理学科的相关理论作指导,阐述监狱经济的概况,分析我国监狱经济体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求具体之改革措施。

一、监狱经济的概述

(一)监狱经济的基本涵义

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狱在履行惩罚和改造罪犯职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个现实问题即罪犯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从监狱这一微观层面讲,已经超出了刑罚执行的范围,但这一问题本身又与刑罚执行活动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罪犯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可能脱离监狱及其行刑活动而完全独立存在。无论哪

个时期的监狱,其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都难以回避罪犯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即罪犯劳动问题。

对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纯粹的经济活动。而开发利用罪犯劳动力资源,既具有一般经济活动的共同内容和本质,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特性。开发利用罪犯劳动力资源,其前提条件是罪犯及其监狱的存在,没有罪犯及其监狱的存在,也就无所谓罪犯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据此,可以将监狱经济定义为:与监狱行刑活动相伴而产生,以罪犯为主要劳动力并在其过程中完成对罪犯劳动改造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的总和。监狱经济的核心是监狱生产,监狱经济的组织主体是监狱企业,而不是监狱,对监狱而言,监狱经济活动有它的独特性。监狱经济的存在、运行和发展,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讲成本和收益,不能提供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监狱经济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二)监狱经济的主要特点

1、监狱经济与监狱行刑的融合性。

与一般社会经济活动相比较,监狱经济与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监狱经济活动以监狱的在押犯为主要劳动力。作为劳动者,国家有义务对罪犯劳动力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作为罪犯,国家有权利也有义务对其进行惩罚和改造。监狱经济活动和监狱行刑活动,都离不开罪犯这一共同主体。与罪犯作为特殊劳动者的身份相比较,罪犯作为刑罚惩罚和改造的对象的身份应是根本的,罪犯无权以参加监狱经济活动为理

由,而摆脱监狱对其进行的惩罚和改造活动,任何组织也无权以开发利用罪犯劳动力资源为理由,而使罪犯脱离监狱行刑活动。在监狱对罪犯执行刑罚和罪犯接受刑罚的前提下,对罪犯劳动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这一监狱经济特殊的活动才能存在。所以,监狱经济活动与监狱行刑活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监狱行刑活动直接影响着监狱经济活动及其效率和效益。

监狱经济活动与监狱行刑活动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由于罪犯是这两个活动的共同主体,因此,监狱经济活动不仅和监狱行刑活动存在着联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其融合在一起。依据我国刑事法学原理和有关刑事法律规定,我国监狱对罪犯执行刑罚即监狱行刑,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惩罚和改造罪犯。剥夺自由是惩罚罪犯的内容之一,除此之外,依法强制有劳动能力的罪犯进行劳动,以及给予罪犯较低的劳动报酬等,也是惩罚罪犯的内容。因此,我国有关刑事法律明确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应当或必须参加劳动。罪犯在劳动过程中,同样也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因而,罪犯劳动本身包含着刑罚对罪犯的惩罚性在内。

2、监狱经济存在的客观性和运行的相对独立性。

监狱经济虽然以罪犯及其监狱的存在为前提,并受监狱行刑的影响和制约,但监狱经济活动有它的相对独立性。监狱对罪犯进行惩罚和改造是监狱的基本职能,也是监狱的权利。但是,监狱在行使其权利、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并不能否定对罪犯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

客观要求及其实践活动。罪犯入监服刑,并不意味着国家必须无条件地为罪犯提供其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按劳分配原则也并不因一个人的法律身份的改变而改变。罪犯需要劳动,罪犯必须劳动,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对罪犯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要求。因此,监狱经济的存在是客观的。开发利用罪犯劳动力资源,并不会影响监狱的行刑活动,在服从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它反而会促进监狱行刑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监狱经济的存在不但是客观的,而且其运行也是相对独立的。监狱不能以行刑为借口,直接干涉监狱经济活动,也不能为监狱经济活动制造障碍。监狱经济在运行过程中,要服从市场法则,按经济规律办事,这样,监狱经济活动才能存在并正常运行。监狱行刑活动虽然会影响监狱经济活动,但它却不能改变监狱经济活动的本质,监狱经济活动更不能演化为监狱行刑活动。

3、监狱经济追求效益的双重性。

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监狱经济首先必须追求经济效益。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收益,这是经济活动的一般性质的内在要求。如果没有好的经济效益,监狱经济就无法存在和发展。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监狱经济在运行中,也必须追求改造罪犯的社会效益。国家组织罪犯劳动,除了开发利用罪犯劳动力资源,发展监狱经济,获取经济效益,以弥补监狱经费不足的目的之外,另一个目的则是要在劳动过程中实现对罪犯的思想改造。由于监狱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主

要是罪犯,如果在其运行过程中不重视甚至放弃改造罪犯的社会效益,那么,监狱经济将会因缺乏合格劳动力而无法正常运行,监狱经济也就无法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监狱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改造罪犯的社会效益则是监狱经济存在和发展的保障。(三)监狱经济关系

社会生产都是劳动者为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集体活动。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围绕经济利益而发生各种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存在及其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到生产活动本身的效益,影响到各方经济利益的实现。

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监狱经济在运行中也必然会存在罪犯与国家、监狱(企业)、社会等等间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根据我国监狱经济发展的历史及目前的有关规定,监狱经济是具有国有性质的经济成分,监狱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罪犯虽然也是这部分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但他们不能像普通公民那样实现与这部分生产资料的自愿结合。因此,在监狱生产的运行过程中,从罪犯与国家之间的地位看,不可能是平等的,罪犯不可能成为监狱生产过程中的主人,他们无权行使监狱企业的经营管理权。

----从分配关系来看,对罪犯而言,监狱企业也应坚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但由于罪犯劳动本身的改造性质,决定了罪犯不可能像普通劳动者那样,其劳动成果除扣除交给社会的那部分之外,其余成果全部归自己所有。理论界的主流观点是,罪犯给社会、他人造成了财

产或人身方面的损害,因此,罪犯的劳动成果必须扣除罪犯给社会和他人的损害赔偿,剩余的部分才归犯人所有。

----从交换关系来看,罪犯虽然也存在着与社会的交换关系,但由于罪犯没有人身自由,罪犯在交换中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

----从消费关系来看,由于国家与罪犯之间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罪犯的消费完全是为了个人,不具有依附性,也没有歧视性。而且罪犯本身又是刑罚惩罚和改造的对象,其个人消费与刑罚执行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内在地决定了罪犯消费在更大程度上具有集体性和保障性。

(四)监狱经济的产生原因

1、经济原因。

组织罪犯参加监狱生产劳动,是罪犯生存的必然要求。与普通公民一样,罪犯也是消费者,为了维持生命的存在,罪犯必然要消耗一定的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只有靠生产劳动才能创造出来。在罪犯的生命得以维持、延续的条件下,才能谈到对其的惩罚和改造。那么,罪犯怎样才能取得生活资料呢?从理论上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罪犯获得消费品的原则与普通公民一样,也是按劳分配;另一种情况是国家财政无偿提供罪犯的生活费用,即由守法公民向国家交税来养活违法犯罪者。而后者只能是建立在罪犯拒绝参加劳动、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基础之上。但拒绝参加劳动和缺乏劳动能力不是绝对的,

国家可依法强制罪犯参加劳动;可通过教育等方法转变罪犯观念,使其愿意参加劳动;也可用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手段,激励和刺激罪犯积极主动参加劳动;对缺乏劳动能力的罪犯,可以对其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这样,通过加强对监狱企业的管理,以及国家给监狱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等措施,都可能使监狱企业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最终使罪犯通过劳动获得自己的生存资料。因此,组织罪犯进行劳动即组织监狱生产,从而让罪犯通过自我劳动来维持自我生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科学合理的,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在罪犯身上的特殊体现。

另外,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也是监狱经济产生的经济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的有限性对经济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制约。与过去相比,罪犯构成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罪犯年龄普遍较小,文化水平普遍较高,作为掌握着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罪犯,他们是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组成部分,数量也较可观,对其加以开发利用,是社会的要求,也就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罪犯虽然是社会经济的直接或间接破坏者,但还有可能成为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对这些依法集中起来的劳动力资源不加以开发和利用,从纯经济角度看,是对经济资源的浪费,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也是对法律效率原则即行刑低成本、高效益原则的违背。因为罪犯不仅以失去自由作为接受刑罚的成本,而且它同时也支付了劳动力资源这一成本,不对这一资源加以利用,对罪犯来说就只有成本投入,而没有经济收益。作为年龄构成偏低的罪犯群体,

他们是社会未来的劳动者,对他们的劳动技能加以培训,本身就是政府的职责。所以,罪犯本身及其构成发生的内在变化,促使政府不仅要惩罚和改造罪犯,而且要培植、开发和利用罪犯劳动力资源,监狱经济因此必然产生。

2、社会原因。

人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生命体,而且是社会意义上的生命体,社会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人的社会性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感情与物质的交流和交换来体现和实现的,而这种交流和交换及其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在社会的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和完成的。

罪犯虽然是被剥夺或限制自由的人,并被囚禁在一定的场所之内,但他们并没有失去人的社会属性,而且也不能将其与社会完全隔绝,使其失去人的社会属性。在罪犯被囚禁、失去一定自由的前提下,其与社会进行交流的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渠道,就是监狱生产劳动。监狱企业通过组织罪犯生产劳动,就与社会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罪犯通过创造物质产品,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生产的产品也输入到监狱和监狱企业,使其需要得到满足。生产劳动作为一个媒介,把罪犯和社会联系起来,实现了罪犯和社会之间的交流,使罪犯作为人所应有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因此,由监狱生产劳动形成的监狱经济是罪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监狱人格,并重新社会化的真正起点和重要途径。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提高学生对历史上改革的巨大作用的认识能力;(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做到学史以明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

如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如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检验改革理论与方案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是改革实践 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业绩:经济规模大幅度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国家财力与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广大民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些,无疑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但是,也应该承认,由于改革的不平衡性、信息的不对称性、改革方案的不成熟、不完整性等方面的因素,经济体制改革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金融资源还不能按照市场化的规则加以配置;政府主导经济的力量不断增大,政企关系、政资、政事关系还未理顺;“改革尚未过大关”,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由于一些改革措施不配套、操作不规范、缺乏约束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一些改革措施没有造成资源在市场化中合理流动与重组,反而导致行政权力介入市场,助长了剥夺消费者利益的短期行为,造成不少民众对改革的怨言、不满、恐慌、抵触情绪,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恶化了改革环境。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可以得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成功,局部失误”的结论。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带来行业的有序增长,促进了民众利益的增加;而失误较多的经济体制改革,都或多或少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能实现行业的持久性发展,一些领域的改革甚至损害了广大民众的基本利益。 分领域看,改革的成效差别较大。总体而言,利益链条较短的行业改革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利益链条较长的行业改革问题较多;增量改革成功率高,而存量改革矛盾较多;行政权力干预较少的领域改革的成功率高,而行政权力介入较多的领域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较多。 某些领域的改革成为组织者“改价增费”、“革你利我”的自利性行为。这种现象,在房地产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房地产行业,组织者既包括地方政府,还包括开发商。由于从土地征用到出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利益,政府部门存在着压低征用价格和提高出让价格以便最大化财政收入的冲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还表明一个地方房地产行业在经济总量中贡献的增加、开发商利润的增加和税收贡献的增加。在以GDP和财政收入为追求方向的状况下,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在推高房地产价格方面存在着一致性的利益取向。人们看到,一些城市尽管在房地产价格上从来不考虑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基本需求,但在统计中将外来务工人员及家属作为人口总基数,以证明本地人均住房面积并不多,说明供求关系仍处于卖方市场;一些城市尽管房地产价格远远超过居民收入的承受能力,但政府部门依然强调房地产并不热、没有泡沫,具有投资价值;在一些重点区域重点城市,政府官员甚至或明或暗地发表与宏观调控政策不一致的言论,为本已失衡的房地产市场推波助澜。 但是,价格不断抬高的房地产业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楼盘的价格上涨虽然表现为GDP数量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和企业利润增加,但并没有带来国民财富的实质性提高,表现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典型特征;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增加了购房者的经济负担,对购房者的其他消费需求产生挤出效应,制约了以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实现,并造成政府、房地产商与广大居民利益的严重对立,也使许多消费者购买能力降低甚至出现群体抵制购房的趋势;房地产价格上涨、空置率上升,造成资金沉淀突出、市场投机严重、市场风险不断加大,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由易而难、由外围向核心推进,利益冲突、利益摩擦在不断增加,改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改革中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趋于复杂化,也更需要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牢固树立与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式与方向看,既要以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来保障社会公平,维护企业的自由竞争与公平竞争权,防止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经济现象发生,并形成扶贫、扶弱的社会救济与社会援助制度,要在改革中充分保障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经济利益,使改革成果为广大民众所共享。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目标: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难点: 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

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从此揭开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让我们一起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的背景 史料1张三劳动实在懒,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史料2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 教师:出现上述史料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农村改革的形式又有两种,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不仅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教材分三个子目来讲,线索清晰明了。 本课的课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教材只是讲述了改革开放中的一部分内容,对内经济体制改革;而改革开放的另一部分内容,对外开放则放到第21课去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轨道上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因此此课教材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占有重要作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对身边的人或事是最感兴趣的。因此他们对这段历史有浓厚的兴趣。给学生一个较完整、条理的知识结构应不难,关键是如何讲清这些改革的背景,将这些改革,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会较难。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非公有制经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中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达到课标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意义;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内容、意义;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过程,深刻体会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感受改革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形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了解农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出生在21世纪,对上世纪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陌生。但是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调查访问作业,让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 三、教材分析 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 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全面展开;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向纵向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 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 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经济体制改革》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 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五、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阅读材料、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史实;目标2:回顾改革开放前发展农村政策的弊端,说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影响。(重点、难点) 目标3:阅读材料,归纳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影响。(重点、难点) 目标4:比较农村与城市改革,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六、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旧知回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哪一年召开的?内容是什么? 生回答。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但是必须看到,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根本解决,经济和社会领域又积累了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地区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下岗人员增多,就业矛盾突出,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许多方面仍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尤其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实行计划经济是历史的使然,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体制有其诸多的弊端,如价格扭曲、效率损失严重等等,这些都造成了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慢。另外我国的经济政策还与当时对国际政治环境的判断有关。我国之所以要实行以重工业优先发展,带动其它工业发展的战略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下,我国只有靠自身力量来发展,以实现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并且还要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使得我国不得不选择走这条所谓的“捷径”,而并没有真正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优先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使得我们从一开始走的“捷径”变成了一条“弯路”。 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愈益复杂,这一体制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情况迫使我们进行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邓小平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特别是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问题,作了透彻、精辟的总回答,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及作用;改革国有企业的措施及作用; 2.理解积极体制改革的含义和必要性,一些重要概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3.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在农村带来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4.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可以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采取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自己分析、归纳知识,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的和学会学习的过程。 【教学重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教学难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同学们,当你走进农村你会发现,许多地方的房子变高了,马路变宽了,过去人们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不再是一首儿歌,而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二三十年前的儿歌在如今能成为现实呢?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1)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 (2)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 (3)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决议:1984年10月,《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 (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2)所有制形式: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3)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推进: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取得引人注目的发展。 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78年——94.8%。 国家关于城市改革的总方针: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材料一:在沈阳市区的一条马路上。 当时买铜是不能到对门生产铜的冶炼厂买的,而需要到几千公里以外的南方去买。大概运费起码每吨增加四五百块钱。 我们归机械部管,他归冶金部管。我们的原材料是机械部调拨给我们,当时是计划经济,国家给下任务,所以企业之间根本不存在直接对话。 材料二(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时) 欢迎我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张瑞敏(海尔)师:材料一说明了计划经济下国家是怎样管理企业的? 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缺乏自主权。 师:材料二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的什么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宝鸡文理学院 姓名:郑正红 院系:宝鸡文理学院经济管理系 年级:xx级2班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宿舍地址:3409 电话号码:8624111 # 论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事实证明,体制创新对我国农业发展非常重要,不断

超越、实现体制的完善将是今后很长时期内必须直面的课题。 关键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作为一个拥有八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的进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创造性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以此为基础,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经济体制的发展对农业主体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民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农业经济发生较大的变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思考这个问题。农民在实践过程中不经意地创造了历史: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将土地包产到户,为此还写下了“生死协定”,由此揭开了

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党和国家对小岗村这种做法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允许进行试验。随后,中央在安徽省和四川省进行了试点,并对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进而上升为国家政策。1984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随后这种新型的农村经济体制在全国广泛地推行,并逐渐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本、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亿吨增加为亿吨,畜牧业、水产业快速发展,粮食和副食供应能力大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开始“异军突起”,农业劳动力开始大量向非农业领域转移。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意义在于,这种体制彻底改变了农村的分配形式,多劳多得取代了平均分配,农

2016年3月25日国发〔2016〕21号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 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发〔2016〕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3月25日(本文有删减) 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

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6年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现就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紧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着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推动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更加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要素配置扭曲,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企业家精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围绕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结构性矛盾凸显、风险隐患增多等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

【教案】2020部编版历史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八年级下册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 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 勃兴的伟大变化,提高学生对历史上改革的巨大作用的认识能力;联系现实生活理 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 联系的能力,做到学史以明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 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 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初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8)》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及作用;改革国有企业的措施及作用; 2. 理解积极体制改革的含义和必要性,一些重要概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3.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在农村带来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4.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 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 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采取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自己分析、归纳知识,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的和学会学习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教学难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阶段: 同学们,当你走进农村你会发现,许多地方的房子变高了,马路变宽了, 过去人们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不再是一首儿歌,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为什么二三十年前的儿歌在如今能成为现实呢? 一、农村的改革 1. 背景: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2. 试点:1978 年初,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开始对农村政策进行大胆调整。 3. 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 影响: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出现巨大变化。 改革的背景 材料: 1958 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经营管理体制。它过于集中,搞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长期停滞徘徊,到1978 年底,全国还有上亿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 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是什么原因造成当时农村经济的落后? 人民公社体制(农村改革的根本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设计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栏目,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难点 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基本过程 新课导入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

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 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 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从此揭开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让我们一起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二)新课探究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的背景 史料1张三劳动实在懒,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 史料2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 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教师:出现上述史料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史料1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该“生死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开始。 史料2当时中央的方针是:“群众既然搞起了包产到户,不要硬去扭转,与群众对立,搞的既没有社会主义积极性,又没有个体积极性,生产反而下降。” 中央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十 分正确的,在客观上支持了包产到户的发展。到1980年11月初,全国有15%勺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到1981年,中央对包干到户也作出了明确地肯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历经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1992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0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今),至今已走过28年的历程。 改革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由计划决定,是指令性计划在维系着国民经济运转。在所有制方面,追求的是“一大二公”。在分配领域,强调要实行按劳分配,推行的却是平均主义“大锅饭”。30年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自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近14倍。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格局。从1978年到2007年,对外贸易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21738亿美元,增长约200倍。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也由第27位逐步攀升到第3位(2006年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国际贸易组织规则来协调、解决贸易争端,还可以通过参与制订世界贸易规则,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今后五年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阐述和总体部署。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下一步要积极推进如下一些方面的改革: 第一,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加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继续完善政府管理方式。二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加强和完善从事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机构,减少或撤并那些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的机构。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权责,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三是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以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行综合执法,推行政府问责制。四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缩小政府对投资项目的核准范围。改进和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制和完善投资调控体系。 第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一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继续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着力完善股本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加大国有独资企业和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样化。推进集体企业制度创新,发展各种形式集体经济。二是继续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一是完善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二是完善税收制度。推进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改革,调整和完善资源税,研究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 第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一是深化金融企业改革。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合理确定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加快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步伐,深化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加快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建立多层的资本次市场体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 王小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三、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三个关键点 第三个关键点就是新四化和关系。刚才我已经提到现在国家有一个新的四化的提法,这个新的四化的突出特点我个人认为是强调城镇化对未来经济增长更强大的拉动作用和它的一种连接作用,就是城镇化前段时间各学者研究社会舆论上都在讲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发展的引擎是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有空间,我们的城镇化现在已经民意上的城镇化,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是刚刚突破50%,按照户籍只有35%左右,就是我们的城镇化以后还要70、80,这个空间很大,但工业化从份额上空间就比较小,但是它有一个质量提升的问题,所以这一部分就是这种经济发展总体思路部分有一段不是很长,就是专门讲到四个化,而且这四化的关系。 这个四化也就是四环,也就是经济发展的四位一体,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就是我们要靠这四个方面,经济发展要靠这四个方面来继续推进,协调推进我们的经济增长可以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别强调一个城镇化,因为金融危机之后有一种说法,学者们有一种说法就是讲未来增长靠城镇化,过去工业化是创造供给,所以中国的供给能力特别是我们的资金供给,我们的投资的增加我们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要增加某一种产能这个很快就能做到,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借助国际的全球化的力量,我们很快能做到,但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搞这么多投资最后卖给谁,就出现了这么一个问题,就是需求问题, 我刚才提到需求问题,需求问题的解决最最核心的是要靠需求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这个发展,所以我把城镇化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我认为这也是我们的十八大报告里面一个亮点,就是这种关系怎么表述呢?我记得10年前十六大报告的时候,一共讲了八点任务,其中第一条就是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相应的就提出了下面就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加快城镇化,城镇化处在一个跟农村发展,农业“三农”问题放在一块的这么一个框架,就是城镇化的作用没有像现在这样凸现出来,但工业化我们的基础,是个核心,是最终的最原始的驱动力,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它更多是要解决需求问题,那就是要加快或者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城镇化里面。十六大的时候还有一个工业化要加快,要新型,同时把信息化跟工业化,就是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作业】

第26讲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一、选择题 1.(2018·湖北5月冲刺,31)1984年,邓小平在与中央有关负责人谈话时说到:“农村政策很有效,农村状况确实很好,我们需继续采取措施,使形势更好……”1990年,邓小平提出:“从长远的观点,农村要有两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这表明邓小平主张()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C.坚持家庭联产承包 D.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答案 D 解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故B项错误;据材料“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可知坚持家庭联产承包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邓小平在1984年和1990年的谈话内容的变化可以得出邓小平主张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故D项正确。 2.(2019·太原模拟)1981年1月国务院明确指出:“将社、队企业在开办初期免征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二至三年的规定,改为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凡同大的先进企业争原料,盈利较多的社、队企业,不论是新办或原有企业,一律照章征收工商所得税。”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受“两个凡是”影响 B.社队企业实现了私有化 C.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D.国营企业改革困难重重 答案 C 解析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故A项错误;B选项表述“私有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是国家对乡镇企业税收政策的调整,反映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乡镇企业而非国营企业,故D 项错误。 3.(2019·保定模拟)下表为1979~1982年湖南省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户数和从业人数,可知当时中国() 单位:万户、万人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有答案和解释)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有答案和解释)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 革 1.“……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歌颂的是新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的决策出现于(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答案:B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率先进行了改革。当时在农村中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齐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下列对民谣解读有误的是( ) A.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高兴心情 B.农民获得了自主分配农产品的权利 C.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故A项说法错误。B、C、D三项均正确。答案:A 3.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解析:由表格信息可得出农村收入及消费水平均高于城镇。故B项正确。答案:B 4.1984年以后,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 ) A.创办乡镇企业 B.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增强企业活力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1984年开展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好。故选C项。答案:C 5.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 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 B.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了计划调控经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编者: 李颖秋 教 学 过 程 【课标要求】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 进入新课 】 探究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问题1:我国改革开端的标志是什么?改革的进程怎样?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由农村到城市;由试点到推广;由群众自发到政策推进。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 改革的目的、内容、原则、实质、必要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意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心环节、目标、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及意义。 ☆★ 过程与方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目先分析改革的必要性,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意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由教师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则重点讲述建立过程与意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理解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我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教学重点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 【 教学难点 】 改革的必要性;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 【 教学方法 】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 【 教学用具 】 教学课件及投影仪、大屏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