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PPT课件-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共32张PPT)

(坐)牢杀头也干(甘)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 一普通农户的家里,十几个农 民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偷偷 摸摸把生产队的地给分了。
心,大家社员也保证 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 18岁。”
包产到户前:“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 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到了田 头忘带锄,再去回家逛一逛。 ” 包产到户后:“大包干、大包干,直来 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海尔——城市改革的典型
二十多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损147万元的 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11年全球营业额实现1357 亿元的大型家电第一品牌。2011年海尔在全球大 型家电市场的品牌占有率为7.8%,第三次蝉联全 球第一。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 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 村涌向城市。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 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 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 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 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 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 但是不行。上述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企业缺乏自主权。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前提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内容
目的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
农 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市
1992年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十四大 经济体制
【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38—39页,找 出以下问题,注意圈点勾画,3分钟。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 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哪里开始?目的 是? 2、最早实行分田包干到户的是哪个地 方?结果?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有何意 义? 4、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 社会化发展,哪一行业迅速发展起来?

人教部编版《经济体制改革》_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经济体制改革》_教学课件

【获奖课件ppt】人教部编版《经济体 制改革 》_教 学课件1 -课件 分析下 载
• 课堂结构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因6、为存:计在划的经问济题体制下下岗的职企工业增没加有、自部主分权职,工不生能活发困挥难创等造。
性、积极性,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获奖课件ppt】人教部编版《经济体 制改革 》_教 学课件1 -课件 分析下 载
【获奖课件ppt】人教部编版《经济体 制改革 》_教 学课件1 -课件 分析下 载
• 制定政策必须依据当时中国的国情; • 农业政策的制定要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
水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 • 农业政策的制定应以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 为出发点。
【获奖课件ppt】人教部编版《经济体 制改革 》_教 学课件1 -课件 分析下 载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获奖课件ppt】人教部编版《经济体制改革》_教学课件1-课件分析下载
【获奖课件ppt】人教部编版《经济体 制改革 》_教 学课件1 -课件 分析下 载
【获奖课件ppt】人教部编版《经济体 制改革 》_教 学课件1 -课件 分析下 载
阅读教材自主思考: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获奖课件ppt】人教部编版《经济体 制改革 》_教 学课件1 -课件 分析下 载
【获奖课件ppt】人教部编版《经济体 制改革 》_教 学课件1 -课件 分析下 载
新授
【获奖课件ppt】人教部编版《经济体 制改革 》_教 学课件1 -课件 分析下 载
1978年安徽省凤阳 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 队社员签订的全国第 一份包干合同书

《经济体制改革》图文课件-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经济体制改革》图文课件-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经济体制改革
这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 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 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这是1979年2月5日的封面,人物是邓 小平。标题写着:邓来了。是说邓小平 访美一事非同小可。
课 件 使 用 1 0 1 教 育 P P T 制 作 ()
学习目标
农民说:土地归公社所有,农 民没有生产自主权都是集中劳 动,每天劳动后统一记工分, 吃大锅饭,收入少 干多干少一个样。一天混一个 杠,一个杠7分钱正好买三盒火 柴,干一天活还不如抓一个母 蛤蟆。
农村人民公社
农民说:男劳力上 工带扑克,女劳力 农民没有生产 上工带纳鞋,头遍 积极性 哨子不买帐,二遍 哨子伸头望,三遍 哨子慢慢晃 。
5.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 2.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 增长, 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 增强。
超市中琳琅 满目的商品
课堂小结
谢谢
在大中型企业推出公司制、股份 制,对小型企业改组、联合。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 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 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 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 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又一个农民的烦恼 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提高 了,生产的农产品越来越多, 卖不掉,怎么办?农民从 “大锅饭”里解放了,富余 劳动力越来越多,怎么办?
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 (兴办乡镇企 事业)—— 党在农村探索 出的致富新路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经济体制改革》课件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经济体制改革》课件

小岗村责任承包书
想一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或调整?
1950年 土地改革
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
1958年 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企改革的两个阶段和主要内容:
1985 1992
1、单一公有 2、政企不分 年年 到 3、平均分配
4.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5.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
2.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 增长, 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 增强。
谢谢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共同发展。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实行经营责任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大之后: 在大中型企业推出公司制、股份 制,对小型企业改组、联合。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 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 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中国第一份农村改革宣言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 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 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 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 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 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 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 子养活到18岁。”
试一试:请你从这份协议中,分析农民的责任、利益。
责任:保证国家集体的 利益:剩下全是自己的
2.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 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 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经济体制的改革》课件

《经济体制的改革》课件

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 距。
共享经济与数字经济
发展共享经济和数字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 级。
改革对未来的影响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 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提升国际竞争力
通过改革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和适应能力,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 系。
02
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确保了改革
的顺利进行。
注重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
03
在改革过程中,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实
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改革的教训
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问题
改革过程中涉及到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调整,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是改革的难点。
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创新驱动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 动经济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绿色发展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 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全球化与开放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 ,推动对外开放与合作。
发展趋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满足市 场需求。
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 乡一体化发展。
《经济体制的改革》ppt课件
• 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 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现状 •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 经济体制改革的未来展望和发展 趋势
• 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 经济体制改革的案例分析
01 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的背景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国内经济产 生深远影响,需要改革以适应外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质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质课件

C
3.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 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这55人 呼吁的主要内容是( ) A.实施“一五”计划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进行三大改造 D.结束“文化大革命”
B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会场
1984年10月21日 《人民日报》刊登
3.主要内容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 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小岗村责任承包书
相关链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
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
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 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
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
3.实施
(1)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 产到户,自负盈亏 (2)发展:1983年,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4.意义 (1)激发了农民的 劳动热情,带来农村 生产力的大解放,农 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 有很大提高 (2)随着农业向专 业化、商品化、社会 化发展,农村乡镇企 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 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5.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 业的活力
小小电影院
一 三 探究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 2.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 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 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岳麓版必修2)

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岳麓版必修2)
回答: 1. 旧的经济管理体制是什么?
人民公社体制 2.经济体制改革从哪方面开始?
农业 3.改革后普遍实行何种生产组织形 式?有何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文革时期的凤阳花鼓:凤阳地多 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 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80年代初凤阳花鼓:说凤阳,道 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 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了金凤凰。 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 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 食4450万千克。
一次写进宪法。 (3)进一步创新:________年,“十五”大报告
指出:________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重要组成部分。 • 2)、成就: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_______建立 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_______为主体, ______________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 3)、意义:解放了________,使中国经济与 ________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_________, 加快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本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 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
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了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生产关系的变革?
土地改革 农村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改革基本经历三 大步:包产单干,离
说6、明存:计在划的经问济题体制下下岗的职企工业增没加有、自部主分权职,工不生能活发困挥难创等造。
性、积极性,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什么当时实行这些票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 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逐渐建立了生产资料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共17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共17张PPT)

材料一: 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制 那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 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 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 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职权划分: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广州日报
4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确立
5 改革 不可动摇
①改革要勇于创新 ②改革要打破阻力 ③改革要循序渐进 ④改革要不断完善 改革启 示
课堂小结
经济体制改革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农 村 改 革 目的 政策
推 进
开 始
作用
城 市 改 革
中心环节
主要内容
作用
深 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再见
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
不再是无所不包的计划,而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
小结:特点与启示
①从思想解放到改革推进 改革特 点 ②从农村开始到城市深化 ③从群众自发到中央推动 ④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
1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2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3 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
材料二: (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时)“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 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张瑞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分配方式:平均分配,吃“大锅饭”,职工没有积极性
主 要 内 容
由单一公有制经济 由政企结合 由平均分配
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 产力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 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影响: 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提高 ②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第 19 课 经济体制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经历了那几个步骤? 结合我国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的成 功与失误,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 什么原则?
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题关键: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答案提示: 小岗生产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直接原因是在安 徽省政府鼓励下,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 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人民公 社的弊端是什么?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农村改革有哪些内容?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 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 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 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 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 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 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 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
遵循规律与经验教训: ①经济政策的制订既要解放思想,又必须实事求是 ②合乎经济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③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超前或滞后都会 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④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在我国不同的历史阶段 有不同的内容。下列四幅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 70年代末的农村变革,请结合图中信息回答问题: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 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 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 交(缴)的公粮,不在(再) 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 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 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 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 活到18岁。”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党中央、地方政府、人民群众对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 势就不稳定; •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 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安徽凤阳县是一穷乡僻壤之地, 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凤 阳花鼓闻名全国。当时有一首广为 流传的凤阳花鼓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复习回忆:
1.在1956—1976年前后达20年之久的长时间 中,我们党在两个问题上一再发生失误。这两大 问题是什么?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速度和规模问题
2.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造成了什么后果? 这些严重失误给我们以哪些主要的经验教训?
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思想,使浮夸风和共产风等为标志的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造成三年严重经济困难
图一:湖南宁乡县某 人民公社成立大会
图二:《人民日报》报道 各地大放农业高产“卫星”
⑴从图一、图二看,当时在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 这场运动为什么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 原因: 对国情认识不足,扩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 济规律“左倾”错误泛滥,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 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中央支持农村改革的系列文件 Nhomakorabea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改变了过去长 久以来“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 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 阳”的状况,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 比 1978 年增长 49% ,卖给国家粮食 4450 万千克。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小岗生产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⑶结合以上农村的重大变革,你认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工作重心经历了 哪三次重大转移?
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农村 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是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上。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训: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正确认识国情国力,注意防止“左”的倾向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思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决策是那次会议确立的?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导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新局面。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对 国有企业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并且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改革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改革前小岗村农民居住的茅草屋
身背花鼓走四方。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 灾,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 了。没有外出的小岗村农民感 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 个办法。于是,在1978年12 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 开了个秘密会议,写下了保证 书,决定包产到户。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图三:农民领取 生产承包合同书 图四:风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⑵从图三、图四看,当时在农村实行了什么制 度?其实质是什么?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质: 调整和改革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制定政策必须依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农业政策的制定要适合当时的生 产力发展水平;农业政策的制定应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 返 回
第 19 课 经济体制改革
■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政策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决定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
2.内容:
试行: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四川 特征:包产到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