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教案标题: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目的。
2. 掌握一些重要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案例和原则。
3. 分析和评价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新闻报道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趣,并让学生思考经济体制改革对一个国家的影响。
知识讲授:1. 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目的。
解释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制度进行调整和改变,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目标。
2. 分析一些重要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苏联的市场化改革等。
讲解每个案例的背景、原因、目标和取得的成果。
3. 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和策略,如市场化、去行政化、产权保护等。
让学生理解这些原则和策略在实践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2. 要求学生对所选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该案例的背景、实施的政策和措施、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 小组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和讨论。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各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其中的困难和挑战。
2. 鼓励学生组织小型辩论活动,讨论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结: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思考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他们个人对此的看法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阅读材料,供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话题。
评价方法:1. 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的质量。
3. 角色扮演和辩论活动中的表现和理解深度。
教学资源:1. 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新闻报道或图片。
2. 经济体制改革案例的相关资料和文献。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八下历史

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革?
探究二:探究改革方式及带来的变化
1、小组合作探究,针对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请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献言献策。
材料四:海尔集团的发展
材料五:
2、改革后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三、铸强国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正式开启: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展示图片,教师引导对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GDP的增速走势,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课堂小结:
出示图片:
【基础巩固类】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案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目标和影响,能够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 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目标2. 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3. 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三、教学难点1. 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挑战性2. 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深远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目标和影响。
2. 探究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和挑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1 列举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1.2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的意义和作用。
2. 理论讲解(20分钟)2.1 定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目标。
2.2 介绍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分析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3. 案例分析(25分钟)3.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进行分析。
3.2 小组展示: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案例,并分析该案例的成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 总结和讨论(15分钟)4.1 分析各组案例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2 探讨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5. 课堂小结(5分钟)5.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5.2 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论文或新闻,了解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展。
2. 撰写一篇短文,讨论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增加了教学的活跃度。
同时,对于难点和重点的理解和分析,需要更多的实例和案例支撑,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分析:伟大的理论来自伟大的实践,反过来伟大的理论又指导伟大的实践。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经济建设取得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
本课理论性较强,紧紧围绕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个主题展开,分为三个部分,详细介绍了经济体制改革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从1978~1984年,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4~1992年,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为重点;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下,中共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以及实行这种制度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2.了解国家对城市进行改革的办法和改革的目标。
3.分析我国城市平均工资水平,与改革之前进行对比,简单论述改革的好处。
4.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提出这个观点的时间和会议内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改革的内容及成就。
【教学难点】改革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78年后,随着邓小平复出,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先后在1981年和1984年两个“非常”年份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阅兵式,这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1984年阅兵的群众游行队伍里,出现了这样一支有时代特色的方阵。
农业队伍的最前列,是由五辆拖拉机牵引的彩车,上面竖立着《联产承包好》五个大字标语。
这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讲授新课: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版块活动一新闻老故事:一个农民的烦恼?农民说:土地归公社所有,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权都是集中劳动,每天劳动后统一记工分,干多干少一个样。
一天混一个杠,一个杠7分钱正好买三盒火柴,干一天活还不如抓一个母蛤蟆。
农民说: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的转折意义关键体现在它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策,是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端。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逐步深入渐进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过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所了解,为进一步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意义准备了基石出,城市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的步骤学生在政治课中已学习,关键要引导学生分析改革中的变化。
教学方法本课的前两节知识可用探究法开展教学,利用相关史料和图片展示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在肯定对内改革成就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取得成就的深层原因,这样符合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新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精神。
第三节内容运用讲述法,通过“十四大”、“十五大”报告展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成果,启发学生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学习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课前上网或图书馆查资料,预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搜集改革取得的成就图片,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
2.采用比较法。
学生可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自主权。
分配方式等项目展开对比,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联系的方法。
学生可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联系,可将西方的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在辨析中认识中国的改革。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背景。
让学生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教学内容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定义。
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背景。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背景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计划经济体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让学生了解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2.2 教学内容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案例分析法:分析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2.4 教学评估学生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市场经济体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和不足。
3.2 教学内容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和不足。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和不足。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和不足的分析能力。
第四章: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成就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主要措施。
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和影响。
4.2 教学内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主要措施。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和影响。
4.3 教学方法时间线索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主要措施。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和影响。
4.4 教学评估学生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主要措施的掌握程度。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背景和意义;2. 掌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果;3. 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果;2. 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 概念解释(10分钟)向学生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即改革现行经济体制的一系列举措和措施,以解决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推动经济发展。
2. 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15分钟)向学生介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包括计划经济体制的困境、市场经济体制的兴起、国际环境的变化等。
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20分钟)向学生介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包括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老工业基地改革等。
详细介绍每个领域的改革措施和取得的成果。
4.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15分钟)向学生介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包括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民生水平的提升等。
5. 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和作用(20分钟)向学生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等。
6. 思考与讨论(2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a. 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是什么?b. 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有哪些?c. 你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哪些方面?7. 总结与展望(10分钟)向学生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并展望未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四、教学资源:1. 课件和投影仪;2. 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和提问;2. 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及作用;改革国有企业的措施及作用;2.理解积极体制改革的含义和必要性,一些重要概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3.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在农村带来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4.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可以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采取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自己分析、归纳知识,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的和学会学习的过程。
【教学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教学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同学们,当你走进农村你会发现,许多地方的房子变高了,马路变宽了,过去人们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不再是一首儿歌,而是真实存在的。
为什么二三十年前的儿歌在如今能成为现实呢?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1)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2)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3)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决议:1984年10月,《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
2、 过程与方法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 定要适
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 国社会
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 贡献的人生理
想。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 难点
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 教学基本过程
新课导入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
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 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 开。这次
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 其中最主要的内
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 社员保
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 到户,瞒上不
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 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
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 从此揭开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让我 们一起
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二)新课探究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 •改革的背景
史料1张三劳动实在懒,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专门挑着轻 活做,不
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割麦丢的比收的多, 你说奇怪不奇
怪?
史料2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
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教师:出现上述史料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 “干多干少 一个
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导致农村、农 业发展缓
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史料1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 承包。开创
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该“生死 状”现藏于中国国
家博物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开始。
史料2当时中央的方针是:“群众既然搞起了包产到户,不要硬去扭转, 与群众对
立,搞的既没有社会主义积极性,又没有个体积极性,生产反而下降。” 中央考虑问题
的出发点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 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十
分正确的,在客观上支持了包产到户的发展。到 1980年11月初,全国有15%勺 生产队
实行包产到户。到1981年,中央对包干到户也作出了明确地肯定。
史料3到1982年,中央的态度更明确了。中央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
“在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越来越成为主要形 式,看来
今后它还要发展,它将从局部地区发展到几乎所有先进地区, 不要再堵 它了。”截至
19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 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巨大
的经济效益。
教师: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把农村的土地
承包给各家各户。
教师:最先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哪里?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 怎样的
效果?
学生1:安徽凤阳小岗村。
学生2: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学生3: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获得大丰 收。
教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推广开来的?
学生: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广,到
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教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得了什么效果?
学生: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 民收入
均有很大提高。
3 •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史料乡镇企业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业改革之后出现的一件大事。它在 城市经济
从计划向市场转轨之前和转轨初期,率先靠市场机制实现了产业发展, 并推动经济进入
高速增长轨道。它在城市化发展步入正轨之前,率先打开了一条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从
农业向非农业转移、改善资源配置状况的通道。
教师:农村乡镇企业如何发展起来的?
学生: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
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1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全会讨论并 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 和方针政策,
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史料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改革的成功经 验,农村
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 极为有利的条
件。
史料3城市改革还只是初步的,城市经济体制中严重妨碍生产力发展的种 种弊端还
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 荣,才能适应对
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 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
展。
教师:城市改革从什么时候开始?
学生: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 改革的
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教师:城市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1)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 任制;(3)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教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
学生:增强企业活力。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史料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体制, 也是中外经济学经 典中从来
没有的一个概念。因此,从理论上说,这是我们党的一次真正的理论创 新,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一个光辉典范。 从实践上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的一次真正变革,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一个伟大创举。
史料2在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的方向以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决定》基于当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 各项任务。
教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什么时间?
学生:1992年,中共十四大。
教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什么作用?
学生: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 推动作
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课堂小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改革的号角最先从中国的 农村开
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中国广大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乡镇企 业获得长足发
展;城市的改革也全面展开,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 面。1992年,中共十
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经 济实力明显增强。
板书设计
第12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 •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
2 •发展:1983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提出: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完善
2•意义: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下载本文档, 可以自由复制内 容或
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 注,我将一
如既往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