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案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使用时间:2012、4、28 制作人:申洪光审核人:坚永乐编号:18024【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重点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旧知新学】1、“一五”计划的特点与成就。
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课前预习】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改革)1.背景:(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文革结束后,安徽和四川率先在一定范围内实行。
2.内容:(1)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使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大力发展。
3.意义:(1)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的改革)1.原因;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②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以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迈开了步伐。
2.概况:①年,中共全会,在全国全面展开。
②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3.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 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2. 年, 第一次写入宪法。
3.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巩固练习】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2、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3、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947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地主私有 到 农民私有
私有制到 公有制 一大二公
解放生产力 开辟农业发 展道路
进一步解 放生产力 挫伤积极性 调动积极性 农业大发展
包产到户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材料一
材料二
探究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8年 - 1998年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增 长 情 况 示意图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7年 1998年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凤阳农民生活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三、敢问路在何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农村改革的推动。 (1)原因: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2)标志: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4.1992年,邓小平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 《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母舰’在13年里 转了第二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A.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
4.A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说明我国 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 世纪初,B项错误。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 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ppt

二、怎么进行改革?
(一) 农村改革 探究一:改革为什么从 农村开始?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步)
(二)城市改革
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 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 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 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 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 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 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 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甘)心,大家社员也 藏品号为 ——马立诚、凌志军著作《交锋》 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 12 GB54563 到18岁。
二、怎么进行改革?
(一) 农村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步) 2、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产业 (第二步)
(二)城市改革
2、乡镇企业的发展
家庭承包责任制普及后,农村出现了大 背景: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 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中国需要一场改革吗? 中国需要怎样的改革? 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一、为什么要改革?
(提示:阅读导学案的材料)
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后,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前,我国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 就不稳定; •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二、怎么进行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文字导学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基础导学知识梳理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方面来的方针。
②强调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和,改变一切不适应的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概念:是指在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负盈亏。
(2)试点:省和四川省。
(3)特征:。
(4)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1)概念:是指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
②有利于农业的建设和的发展。
问题思考1.人民公社体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异同?(1)同:都坚持土地公有制。
(2)异:生产经营上由集体到单个家庭;分配上由平均主义到多劳多得,真正按劳分配;影响上,由抑制积极性到激发积极性;前者超越生产力水平,后者与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问题思考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分哪两步走的?(1)第一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第二步,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这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商品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必要步骤,也是农业生产大发展的重要步骤。
二、国有企业改革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
2.国有企业改革(1)目标:建立。
(2)意义①增强了企业的。
②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集团。
③使大幅度增加。
④有利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体制。
(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1、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材料一: 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 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 1)国企存在弊端 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要经过十 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 2)农村改革的推动 过去了。
转折
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决策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
1.从群众自发 到中央肯定、 推动。
2.从试点到推 广。 3.从农村到城 市。
4.从经济体制 改革到政治体 制改革。
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 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揭开改革序幕)
意义: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时期。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党的工作重心从中共成立以来经历了 哪三次重大转变?
1927年 由城市转向农村 1949年由农村转向城市 1978年由阶级斗争转向 经济建设
经济体制改革:
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 1、含义: 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 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 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 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
一、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方针)
一、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 (制定方针)
时间: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决策?有什么意义呢?
决策: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 思想路线: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课-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二 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集体劳动,统一经
营,平均分配,吃“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
产
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缓慢, 到1977年,人均口粮
还上没达述到材1料上95共7述年同材水说料平明,分有了别1什说.5么明亿问农了村题什人,么口如?的何口解粮决不足
这材一料问一题说明 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自主权,造 成了计大划量经的济资严源重浪阻费碍,了影生响产了力生的产发力展的,发为展了。 提材高料和二解说放明生人产民力公,社经挫济伤体了制农改民革的势生在产必积行极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精品课件
1
计划经济体制
建立: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逐渐建立生产资 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
制。
特征: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票证为体现)
积极 对稳定恢复经济和工业化起到 评价: 了很大的作用
消极 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精品课件
2
材料一 沈阳有一个铜厂和电缆厂,两厂一墙之隔,但 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 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 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
本质:改革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精品课件
4
三、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内容)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 2、城市:国企改革----现代企业制度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精品课件
5
三、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内容)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
经2营、管城理市方:式国企:改家革庭--联--产现承代企包业责制任度制
性,束缚了农村生产精力品课的件 发展
3
一、经济体制改革背景
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岳麓版必修2)

人民公社体制 2.经济体制改革从哪方面开始?
农业 3.改革后普遍实行何种生产组织形 式?有何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文革时期的凤阳花鼓:凤阳地多 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 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80年代初凤阳花鼓:说凤阳,道 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 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了金凤凰。 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 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 食4450万千克。
一次写进宪法。 (3)进一步创新:________年,“十五”大报告
指出:________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重要组成部分。 • 2)、成就: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_______建立 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_______为主体, ______________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 3)、意义:解放了________,使中国经济与 ________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_________, 加快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本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 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
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了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生产关系的变革?
土地改革 农村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改革基本经历三 大步:包产单干,离
说6、明存:计在划的经问济题体制下下岗的职企工业增没加有、自部主分权职,工不生能活发困挥难创等造。
性、积极性,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什么当时实行这些票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 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逐渐建立了生产资料公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和“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农村改革的形式又有两种,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
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不仅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教材分三个子目来讲,线索清晰明了。
本课的课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教材只是讲述了改革开放中的一部分内容,对内经济体制改革;而改革开放的另一部分内容,对外开放则放到第21课去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轨道上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因此此课教材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占有重要作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对身边的人或事是最感兴趣的。
因此他们对这段历史有浓厚的兴趣。
给学生一个较完整、条理的知识结构应不难,关键是如何讲清这些改革的背景,将这些改革,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会较难。
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非公有制经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中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达到课标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意义;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内容、意义;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编者: 李颖秋教 学 过 程【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进入新课 】 探究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问题1:我国改革开端的标志是什么?改革的进程怎样?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由农村到城市;由试点到推广;由群众自发到政策推进。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改革的目的、内容、原则、实质、必要性。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意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心环节、目标、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成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及意义。
☆★ 过程与方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目先分析改革的必要性,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意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由教师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则重点讲述建立过程与意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理解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我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教学重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 教学难点 】改革的必要性;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 教学方法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及投影仪、大屏幕等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怎样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明确指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问题3: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前提、内容、目的及实质是什么?原因: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问题4:我国的经济改革为从农村开始?战略地位: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农村稳定与否,关乎整个政治局势的稳定与否;现实原因: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多数;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在党中央确定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就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到户,提供了成功的借鉴历史原因:人民公社存在弊端:高度集中管理,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排斥市场等都使广大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束缚生产力发展。
问题5: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具体内容:经营管理:由高度集中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到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意义: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问题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主要特征是什么?它的实施有什么影响?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特征:包产到户。
积极影响: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其生产积极性。
问题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根本不同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发展后果不同问题8: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那几个步骤?结合我国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成功与失误,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国家制定政策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问题9:什么叫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乡镇企业原来叫社队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基本没有活力。
问题10:发展乡镇企业有什么意义?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增加农民收入,可吸纳大量劳动力,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探究2:国有企业改革思考1: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目标是什么?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思考2: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分哪几个时期?试点时期:1978——1984年全面展开时期:1984——1992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期:1992年以后。
思考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阶段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开展综合配套改革;扩大城市综合改革,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思考4:国有企业改革有哪些成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增加了国有资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思考5: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问题: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
解决办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思考6:从建国到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三次重大变化?从建国初到1958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思考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什么重大成果?实现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在农村重点是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国企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竞争实力。
思考8:如何理解计划经济体制?⑴建立: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⑵基本特征:高度集中,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⑶积极作用:在共和国早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
⑷消极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探究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思考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
■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计划与市场等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积极作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作用: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
思考2: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何时?1992年党的十四大。
思考3:邓小平是怎样论述市场与计划的关系的?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会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思考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逐步确立的?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全国人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宪法》;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创新: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思考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有什么积极意义?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
思考6:如何理解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统一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促进了发展,发展推动改革的深化,二者互相促进。
【小结】组织学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知识链接:安徽农民种“责任田”的尝试阅读与思考:阅读上表,你能的出什么结论?解析与探究:1、上述两则材料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何不同?2、请结合世界现代史上的有关史实说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观点。
3、你如何认识这场姓“社”姓“资”的争论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自我测评:1、总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简述实行国有企业改革的积极意义。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板书设计】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中心环节与目标2、三个时期3、国有企业改革目的、目标、结果、问题与解决办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目标的确定2、建立过程3、建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