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地质学的成就和发展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本模板】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与成就任课教师:王莎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水文11-2班学号:3110205211姓名:杨秀辉一、摘要及关键字 (1)二、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1)三、我国工程地质学取得的成就 (5)四、总结 (7)【摘要】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
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关键字】工程地质学发展成就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
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本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方针,工程地质工作已有了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同时培养了人材,壮大了工程地质科学队伍。
我国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给我国工程地质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建设祖国的光荣任务。
由于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和提高,不仅使许多建设中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基本上满足了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同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科学研究成果亦逐日增多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1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由传统工程地质学到现代工程地质学的过渡阶段和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
㈠、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大体上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具体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具体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和数据。
其目的是为具体工程寻找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地址。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摘要: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球科学。
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
近年来,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有下滑现象,工程地质分析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出现工程地质评价的结论性错误。
今后十年,将有可能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又一个事故高发期。
工程地质对地球环境的保护要发挥重要作用。
工程地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关键词:工程地质水利水电勘察环境分析人才机遇工程地质对于工程师来说并不陌生。
然而,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工程地质问题造成工程建设的被动与失败的若干实例证实,许多人对工程地质又是陌生的。
人类历史刚刚翻开新千年新世纪的第一页,一场以高新技术为前导的产业革命却早已开始了,工程地质学科必将在这场革命中获得新生。
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都伴随着矛盾与冲突,特别是体制和机制问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需要协调与适应,改革就成为必然。
当前,工程地质学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专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斗争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类工程活动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如何顺应自然。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问题,工程地质学家和地质师都要认真关注,并勇敢地承担起应尽的职责。
1 工程地质学科的起源与发展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球科学。
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兴建各种工厂、水坝、铁路、运河等工程建设的需要,地质学家开始介入解决工程建设中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不断地进行着艰苦的工程实践和开拓性的理论探索,首次出版了“工程地质学”专著,工程地质学开始成为地球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工程地质勘察则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摘要】我国构造地质学科在我国地质学科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经历了持续发展和创新,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就和技术进步。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构造地质学科也逐渐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培养体系。
国际合作与交流则为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未来,我国构造地质学科将继续致力于持续创新和发展,在探索地质学新理论、新方法的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我国构造地质学科走向世界。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科,学科体系,学术成就,技术进步,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未来发展方向,持续创新。
1. 引言1.1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重要性我国构造地质学科作为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在理论研究、资源勘探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演化的过程和机制,进一步揭示地质灾害、地质资源形成和分布等问题。
构造地质学在资源勘探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帮助我们发掘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构造地质学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和国土规划等领域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加强构造地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推动我国地质学科的整体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起步和发展历程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在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地质学体系。
1956年成立的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正式起步。
随后,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构造地质学调查和研究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1970年代初,中国首次开展了构造地质地质调查,标志着我国对构造地质学科的重视和发展。
80年代,中国的构造地质学科在技术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完整版)工程地质工作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水工环地质工作的趋势与展望——工程地质工作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水工环地质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的统称,是地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工程地质学在20 世纪20 年代在地质学基础上开始发展,而今已成为一门理论基础坚实、研究内容丰富、与工程建设及人类环境密切相关、且具有各分支学科、应用性很强的地学学科。
一、工程地质学的涵义和发展简史1、工程地质学的涵义工程地质学(engineering geology)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以及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2、工程地质学的发展简史(1)萌芽时期人们在工程建设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地质知识于建筑事业,使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适应,以保证建筑物能发挥预期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该阶段可追溯到千余年之前。
我国河北洨河上的赵州桥、四川岷江上的都江堰等便是很好的例证.可见,当时人们已具有相当的工程地质知识。
该时期的特点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工程地质理论知识,也没有任何经验资料的积累和记载,人们在工程建设实践中按各自的经验办事。
尽管当时生产力低下,工程规模不大,但没有系统的工程地质学理论知识作指导,因地制宜成功的工程建设活动亦仅为少数。
(2)奠基时期20 世纪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各类工程建设突飞猛进,使地质学越来越多的介入其中,为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地质依据,推动了工程地质学的形成。
完整、系统的工程地质理论是由原苏联科学家首先奠定的,主要观点是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建筑和使用工程建筑物的地质环境的科学,它所探讨的对象都是属于地质方面的。
它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而引起的地壳(主要是它的最上层)变动。
工程地质展望-面向21世纪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

面向21世纪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1.前言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界于地质学与土木工程学之间的应用地质学学科,它是运用地质学的原理与方法,结合数理力学及土木工程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人类工程和生活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即工程地质问题。
这类问题通常表现为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及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工程地质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地质问题进行合理评价、科学预测及正确改良,从而一方面保证工程建设的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合理开发及妥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
工程地质学是在人类工程活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产生的。
早期人类工程活动规模小且形式比较简单,涉及地质问题不突出,有关工程地质方面的工作大多是由地质学家或地理学家来完成的。
工程地质学的理论稚形形成应该以1925年K.Tezhigi发表的《建筑土力学》为标志;后来,俄罗斯著名工程地质学家萨瓦连斯基、卡明斯基、波波夫等在工程岩土学、工程地质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际奠基工作,从而使工程地质学在三十年代从前苏联开始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我国的工程地质工作真正起步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建国40余年来,工程地质工作密切结合国民经济建设,为国家国土规划与资源开发、各类工程建设、镇城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工作领域几乎覆盖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
可以说,我国已建的8万余座水电站,7万余公里铁路和百万余公里的公路、200余座金属矿山、500余座大型煤矿、千余座城镇及不计其数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都留下了工程地质工作者辛勤的汗水。
丰富的工程实践,也促进了我国工程地质学科体系的飞速发展,相继形成了“工程地质力学”、“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及’系统工程地质学”等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及学术思想体系。
在诸如高边坡稳定性研究、地下开挖的地面地质效应研究、崩滑地质灾害预测及土体工程地质特性研究等方面走到了国际前沿,可以说在工程地质理论及实践水平上,我国还是处在世界先进水平之列的。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摘要】我国构造地质学科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科体系日益完善,科研创新不断涌现。
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构造地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地位逐渐提升,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总体上看,我国构造地质学科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展望未来,我国构造地质学科仍有许多发展空间,需要密切关注国际最新科研成果,加强跨学科交流,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以提升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希望未来我国构造地质学科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为国家的科学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科、我国、成就、进展、历史发展、学科体系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未来发展方向、发展前景。
1. 引言1.1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重要性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形成演化的重要学科,对于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以及预测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地处地震多发带和活动构造带,构造地质学研究可以为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测提供重要依据,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构造地质学是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的重要基础。
我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扮演着经济重要角色,构造地质学研究可以深入挖掘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成矿机制,为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了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构造地质学对于预测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城市规划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布局和环境保护,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构造地质学科的定义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构造及其演化规律的一门地质学科。
它研究地质构造现象的形成、演化和规律性,并探讨地球内部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关系。
构造地质学通过对地质构造特征的观测和分析,揭示了地壳运动的规律和机制,为认识地球历史和地球动力学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国工程地质勘察现状及发展

我国工程地质勘察现状及发展摘要:工程地质学是人类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学科,在工程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而地址勘察是工程建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地质勘查工作可以保证建筑的安全性。
本文主要阐述我国工程地址勘察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质勘察;问题;发展工程地质学起源于20世纪初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前进,在当今社会,工程地质勘察已经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新技术的发明,以及计算机的应用,更是让工程地质学焕然一新,无论是在施工设备,还是施工技术方面,工程地质勘察都取得了质的飞跃。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因为地质问题导致的工程事故现象是非常常见的,这不仅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更是对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带去严重威胁。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一一阐述,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以供人们参考。
一、地质勘察的特点及意义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建筑分为两大类: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地质勘察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但是不能因为它最基础就不重视它,因为准确的地质勘察是工程质量的保证。
根据不同地质条件设立不同的建筑物,充分利用地质条件,可以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城市中居住区、文化区、公用设施、交通路线等等是必要的设施,这些建筑物多属于浅基础建筑物。
在进行这类建筑物的建设时,地质勘察工作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地质勘查工作主要包括地貌特征、土质的物理性质以及剖层面、地下水的深度以及化学成分等等。
(二)在地质勘察过程中,需要进行浅孔勘探,详细了解地下水的相关情况,做到更好的研究,以便取得精确地信息,做出正确的分析。
(三)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对各方面进行详细调查非常重要。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场地的选择和分区是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
而在场地选择和分区的选择中,主要应该考虑的四个方面是地貌特征、水文地质、地质结构和动力地质作用。
二、我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工程概念不明确,勘察侧重点不清晰,采用方法不正确,技术比较落后等等。
【高中地理】中国工程地质成就

【高中地理】中国工程地质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在工程地质领域也取得到了飞速发展。
首先是设计和建成了大量的巨型水利工程,诸如治理淮河和海河的系列工程等。
几十年间,先后横拦江河峡谷,筑起了新安江、新丰江、刘家峡、三门峡、李家峡、龙羊峡、乌江渡、鲁布格、天生桥、五强溪、葛洲坝、二滩、小浪底、三峡等数以百计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其次是建设完成了众多的铁路枢纽工程,穿过丛山峻岭,跨越戈壁沙漠,建成了宝成、黔桂、成昆、川黔、滇黔、鹰厦、焦枝、枝柳、兰新、湘黔、襄渝、大秦、京九等铁道线路数万公里。
此外,在矿山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鞍钢、武钢、攀钢、金川、白银、三山岛等矿山相继建成投产。
我国还完成了一系列石油、煤炭基地的建设;港口和海岸工程、国防工程建设;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建设;许多大桥和长隧道工程建设等。
随着攀枝花、白银、金昌、大庆、三门峡、深圳等一大批新兴城市的建设和其他一大批城市的扩张,高速公路、立交桥和高层建筑的建设方兴未艾。
工程地质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培养了一大批工程地质高级人才,编写了一大批高质量教材。
此外,它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卓有成效。
例如,工程地质学家顾德珍创立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提出了“岩体结构”的概念,这在地质学与力学的结合研究中是独特而显著的。
中国工程地质界在区域地壳稳定性和软弱破碎岩体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近年来,环境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研究进一步加强。
进入21世纪,我国工程地质学家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努力创新进取,在各个领域继续快速发展,使我国工程地质学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地理网有最全面的地理知识,欢迎大家寻找更多对您有帮助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成就和发展
摘要: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
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关键词:工程地质学;成就;发展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
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
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
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一、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工程地质的实践,积累了大量资料和一定的实际经验,学科进入独立发展阶段,各建设部门制定自己的勘察规范,以山区工程建设为主,对工程地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岩土测试技术提高,定量评价有所发展。
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年代,各方面的建设蓬勃发展,工程地质在已往在基础上取得了重大发展。
勘察质量提高,新的勘察规范制定,向着工程领域拓展,承担勘测、工程处理的系统列工作。
新型、巨型工程向工程地质勘察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创立了自己的新的理论,引入有关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学术活动频繁。
二、工程地质勘察质量不断提高
工程地质的任务就在于为工程建筑进行工程地质勘察,认识拟建工程所在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建筑的位址选择和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
国家规定的基建程序是:任何工程建设不进行勘察工作就不准设计,没有设计不准施工。
这就赋予了工程地质重大而光荣的职责,避免了不顾地质条件是否适宜而盲目兴建工程给国家造成的损失。
建筑位址的选择具有战略意义,起着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条件、避开不利条件的作用。
位址选得好,不但能保证工程的安全,而且工程处理也较简单,经济上合理。
我国的各类工程、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城乡建设、工业、国防、矿山、港口等建筑,尤其是大型建筑,都是先做了反复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才进行设计、施工、修建完成的,因而基本上没有因为地质问题而失败。
三、60年来的科研成就
1、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建立与岩体力学研究
与土力学相比,岩体力学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是知之甚少。
总体上来说岩体就是由结构面和结构体组合而成的。
结构面按其延续的长短可以分级,但其形成则受岩石成因和后期地质构造变动的控制,因而其分布规律和形状、宽度等可以通过地质力学加以分析。
这样把地质力学与岩石力学结合起来对岩体结构加以分析,就创立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岩体工程地质力学。
把岩体结构分为块状结构、镶嵌结构、碎裂结构、层状结构、层状碎裂结构、散体结构等类型。
不同结构类型的岩体其力学性质和变形破坏规律也不同。
我国在软弱、破碎岩体的研究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例如断层岩的分类及其物理力学特性和稳定性评价的研究;泥化夹层的物质与结构特征及其力学性质的研究;膨胀岩的膨胀机理和处理措施的研究等。
2、土体研究
我国在土的微观结构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取得较大进展。
但是土的微观结构与土的物理学性质的关系研究还不够充分。
海洋土的研究进展显著,其与陆相土的区别在于其Na+、Mg2+氯化物含量较高,并具有絮凝蜂窝状结构。
南海土中石英含量较少而硅质和钙质沉淀物较多,因而其工程性质有所不同。
膨胀土的研究成绩突出,其他特殊土的研究进展也较明显。
3、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
在三峡和二滩等巨型水利水电工程和苏南、大亚湾等核电站的工程地质勘察中,区域地壳稳定性成为重要因素,这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
对断层发育情况、活动性,地壳升性速度、地应力状况、地球物理特征值、以及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等进行全面研究。
基于这些因素的分析和定量指标,做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做出稳定性分区,分为稳定区、基本稳定区,次稳定区和不稳定区几个等级。
并把稳定区视为“安全岛”,是适于进行这类工程建筑的区域。
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项目。
4、环境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我国开展了环境工程地质的研究。
几十年来在一些重点地区和大型工程地区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以工程建筑所引起的闪生地质环境研究为主,包括对人类生存和生产造成损失和威胁的各种地质灾害,诸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库诱发地震、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工程地质学从建国初期的一片空白,发展到今天成为一门内容丰富、理论体系严谨、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发展之迅速是
惊人的。
让我们加倍努力,把我国工程地质学推向世界高峰。
参考文献:
[1]谷德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A].谷德振文集[C].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2]张咸恭.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方向[J].地球科学,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