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极端最低气温对风电工程的影响评估分析

合集下载

2012年度《黑龙江气象》总目次

2012年度《黑龙江气象》总目次

2012年度《黑龙江气象》总目次佚名【期刊名称】《黑龙江气象》【年(卷),期】2012(029)004【总页数】1页(P46-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天气气候黑龙江省冰雹的气候及空间分布特征…………………………… 唐凯闫中帅(7/1) 2009年7月20-22日牡丹江强降雨分析………………… 宋涛路平平龙妍妍(10/1)2011年黑龙江省区域性初霜冻天气过程分析……张治赵广娜马国忠周一张金峰(13/1)牡丹江一次局部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徐明伟李春艳路平平(17/1)中山站气温日变化规律分析……… 张训途(19/1)黑龙江省50 a来度日的时空分布特征…………………… 孙爽王春华裴宇航(1/2) 1961-2010年绥化市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王安娜高洪蛟付雯吕爽(5/2)东北低涡造成黑龙江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张治王秋京赵广娜张译阳(8/2)1961-2008年黑龙江省积雪变化特征………………… 王春华安英玉闫平(10/2) 黑龙江省2009年春季第一场透雨的大气环流和水汽特征分析… …………… 金磊马国忠(13/2)1971-2010年虎林市最大风速变化特征………………… 姜海晶张秀艳毛玉秀(15/2)SWAN在黑龙江省短时临近预报中应用及产品检验…………………………… 唐凯李兴权(17/2)太平机场春季偏南大风统计定量预报…………………………… 刘昌泽任正理(19/2) 从秋季大雾天气特征探讨大雾成因…………………………… 李吉云王建华(21/2)黑龙江省冬半年寒潮变化的气候特征…………………… 王莹徐永清李永生(1/3) 大兴安岭地区近30 a大风天气变化的特征分析……… 张秀红桂翰林余嘉怡吴淑琴(4/3)依安县近50 a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高占峰李爽(7/3)近56 a夏季入境低值系统来源及特征分析………………… 刘星光于梅张剑侠(9/3)2008年10月21-25日黑龙江省冬季首场强降雪天气成因分析… … 陈丽邵美荣万虹(12/3)黑龙江气候变暖的分析………………… 吴玉影王凤玲潘华盛(14/3)黑龙江省近50 a沙尘天气变化…………………………… 王凤玲李江宁(16/3)伊春地区近40 a积温变化的动态分析…………………………… 李征平张晓芳(17/3) 综合运用指标法和外推法与日较差法制作日极端气温预报………… 付雯赵玲王安娜(20/3)利用指标组合法预报肇州5-9月冰雹…………………………… 王雷高墨砚(23/3) 黑龙江省近10 a气温预报模拟检验与未来40 a气温预测的分析……………… 齐东方王荣(25/3)黑龙江省2012年进入多降水期…… 高玉中(1/4)2012年春季绥化市2次较大降水天气分析………… 王安娜吕爽付雯赵玲(3/4)黑龙江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周鑫李斌斌(6/4) 2011年6月21-22日降水区域特征分析…………………… 冯琦吕爽冯树生(8/4)牡丹江地区初夏一次大到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李斌斌姜虹(9/4)绥化市2009年7月8日冰雹天气分析…………………………… 吕爽冯琦(11/4) 应用气象基于气象卫星观测资料的雷电预报指标研究……张春龙肖稳安邓树民王振会陈红兵(21/1)C波段多普勒雷达对重力波探测与分析………………… 安英玉张云峰王承伟(25/1) FY-3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在黑龙江省预报中的应用…………………………… 周尔滨周一(28/1)多普勒雷达速度图的初步探讨………………… 钟波姜虹张玉成(30/1)县站雷达探测雹云的一般方法…………………………… 董云峰周颖(33/1)浅谈黑龙江省积温变化的研究………………… 文明黄勇邱美娟(34/1)低温冷害对水稻生育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王洪军贺萍(37/1) 浅析森林火灾的气象与人为因素及预防措施……………………………………… 张融民(39/1)黑龙江省极端最低气温对风电工程的影响评估分析………………… 王凤玲李亚滨刘春生(23/2)探讨WebGIS技术在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中的应用…………………………… 张续董洁(27/2)不同地形区域降水特征及趋势对比分析……… 隋丹孙鹏飞孙勇程春香(28/3) 黑龙江省作物成熟期近50 a初霜冻分析………………… 王春华何锋朱海霞(13/4)浅谈GIS在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 王春丽王泽明金磊朱红蕊(16/4) 黑龙江省主要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 宋涛王婷婷(18/4)易发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现象气象条件分析…………………………… 杨淑梅段森瑞(21/4)七台河市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 曹品伟(22/4)佳木斯小麦生长的气象卫星遥感监测…………………………… 张晔翟墨(24/4)玉米种子后熟期和气象条件关系分析………………… 高洪蛟刘立岩万里鹏(25/4) 龙凤山本底站能见度的变化特征浅析…………………………… 吴艳玲隋丹(27/4) 肇东市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分析………………… 张云丽朱嫄哲杨立军(28/4)移动雷达指挥火箭增雨作业过程分析……… 安英玉韩书新车秀杰郑凯(30/4) 大气探测与装备基于Web的自动站实时资料图形显示技术………………… 于冬至翟向东包洪旭(40/1)华云天仪-DHSH1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台站安装……………………………………… 丁宗强(41/1)酸雨观测仪器原理及常见故障判识………………… 王荣逯莹刘旭升(29/2)高纬度聚焦式与暗筒式日照计测量误差探讨………………… 陆忠涛于淑静侯士波小型蒸发器增加溢水装置的设想………………… 于冬至翟向东包洪旭(33/2)气象自动站风向风速传感器的一种检修方法………………… 金梅李政刘润萍(34/2)省级气象报务电子值班日志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张金鑫刘松刘兴丽(35/2)自动站降水误差存在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冯振宇张明思(31/3) 新版OSSMO2004在运行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刘发新兰朝生(32/3)地面测报危险天气的处理方法………………………… 陈志国白玛吉村(34/3)日蒸发量数据审核判据探讨……………… 王飞毕文泽白玛吉村(35/3)黑龙江省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运行监控平台功能简介………………………… 侯飙隋丹(37/3)基于ftp和.bat自动站数据本地服务器建立方法………………… 王国军贺萍郑小超(38/3)用纯净水与自来水校准自动雨量传感器的差异………………… 曹志锋曹秀英陈欣宇(31/4)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搬迁的风险评估…………………………… 王刚陶建国(32/4)浅析自动站与人工站地面温度差值原因………………… 张立群唐景杰冯树生(33/4) CCXY-I型多路温湿度传感器检定仪在温度检定中的应用…………………… 逄淑蕾李树山(34/4)自动气象站数据同步的实现…………………………… 冯冬霞张晓澜(35/4)自动气象站采集器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 娄国伟曲秉阳(36/4) 65式37高炮典型故障维修经验探讨……… 孙显志黄晓东李忠琦崔军(37/4)浅谈简约主义风格影响下的天气预报版面设计…………………………… 张思瑶刘昕(43/1)浅谈利用微博改善气象影视服务……………………………………… 张恒翀(42/2)浅谈气象广告的品牌效应………………… 王启威王冠陈丽(45/2)海南灾害性天气视音频信息采集传输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蔡夏影王小坚(41/3)论气象影视节目中编导的创新思维………………… 吕国君张玉博滕达(43/3)交通气象电视节目的研究和策划………………… 图元新祖贵嘉傅爱林(38/4)浅谈如何做好农业气象节目主持人………………… 祖贵嘉傅爱林图元新(40/4)浅析气象节目改版方案………………… 傅爱林图元新祖贵嘉(41/4)气象微博在防灾减灾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王冠宇刘昕赵柳扬吴克(43/4) 防雷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雷击分析与对策………………… 原智庆刘永巧马富强(45/1)大气电场仪在雷电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鲁斌刘慧(37/2)运用单片机设计大气电场仪的相敏检波器……… 李慧斌张英彬张修典王华昕(39/2)民航雷达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李铭王淑一张宇峰(39/3)牡丹江市气象局局域网故障分析报警系统原理与应用……………… 钟波张玉成姜继祥(44/4)工作研究坚持改革创新提高四个能力不断开创龙江气象事业发展新局面……………………… 杨卫东(1/1)关于加快我省气候资源探测和保护立法的建议……………………………… 李伟叶硕黑龙江省级气象声讯服务现状与发展对策…………………………… 刘玉霞王波(44/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财务领域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初探…………………………………… 黄可为(46/3)。

冬季气象灾害对风电场的影响综述

冬季气象灾害对风电场的影响综述

冬季气象灾害对风电场的影响综述作者:马星辰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9期摘要: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下,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随着风电场的大量兴建,风电机组的安全运行问题也备受人们的关注[1]。

在影响风电场安全运行的诸多因素中,冬季气象灾害对机组的危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文章结合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及冬季气候特点,分析了低温,结冰等典型冬季气象灾害对风电场的影响,然后根据相关研究现状,提出了包含优化评估在内的几种应对解决方案。

0引言我国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东南地区。

目前全国约 75%左右的风机装机容量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2]。

这些地区冬季气候相对寒冷,降雪频繁,又由于风电场及输电线路普遍设置在空旷的自然环境中,低温、结冰,暴雪等冬季灾害性天气都会对风电场及电网安全造成影响,使风电设备遭到损坏,甚至冲击电网的线路安全。

为此,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季气象灾害对我国风电场的影响分析,提出防御对策与建议,对提高我国风电场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有效保障风电场安全运行起到积极的作用。

1冬季气象灾害对风电场的影响分析1.1低温寒潮天气出现时带来的大风天气过程也是丰富的风资源,但随之而来的冬季低温也都会给风电场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国的低温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和北部地区,且北部地区尤为严重,这些地区风能资源较丰富,但是冬季寒潮入侵时气温较低,对风机影响较大,低温成为影响风电场安全稳定运行的因素之一。

低温时空气密度增大,导致风电机组特别是失速型风电机组的额定输出转矩增加,出现过载现象;同时也会引起风轮叶片产生空气弹性振动,导致叶片后缘结构失效[3]而产生裂纹,因为叶片失速后气动阻尼会变为负值而结构阻尼会下降[4] [5]。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金属材料的疲劳极限都随温度的降低而提高,因此在风机设计中,一般当环境温度低于30℃时,风机将自动停机。

风力发电上网电量估算折减系数主要因素分析

风力发电上网电量估算折减系数主要因素分析

风力发电上网电量估算折减系数主要因素有10项左右,通常取值如下:1)空气密度修正由于风功率密度与空气密度成正比,在相同的风速条件下,空气密度不同则风电机组出力不一样,因此我们需要对软件在标准空气密度条件下计算得到的发电量进行修正。

该项在计算时,已经根据风电场空气密度对功率曲线进行了校正,故不再折减。

2)尾流修正风电场各机组之间有相互影响,在进行风电场发电量估算时应进行尾流修正。

本设计根据风电场风况特征,各风机的具体位置及风机的推力系数曲线,利用软件估算出各风机之间互相的尾流影响。

此理论发电量已经考虑了尾流折减,在此不再进行重复折减。

3)控制和湍流折减风电机组随风速风向的变化控制机组的状态,当风向发生转变时,风机的叶片与机舱也逐渐要随着转变,实际运行中机组控制总是落后于风的变化,所以会影响风机的输出功率。

因此在计算电量时要考虑此项折减。

根据风电场测风塔不同高度测风数据分析,综合此两项折减系数取4%,即控制与湍流修正系数取96%。

4)叶片污染折减叶片表层污染使叶片表面粗糙度提高,沙尘、雾凇和叶片结冰都会使叶片翼型的气动特性下降。

根据风电场工业污染影响较小,空气质量,风电场风沙及叶片污染造成的电能损耗按2%计,即修正系数取98%。

5)风机可利用率考虑风力发电机组故障、检修以及电网停电等因素对发电效率的影响,将常规检修安排在小风月,根据目前风力发电机组的制造水平和本风电场的实际条件,拟定风力发电机组的可利用率为95%。

6)功率曲线折减考虑到风机制造商对风机功率曲线的保证一般为95%,因此取风机功率曲线保证系数为95%。

7)场用电、线损等能量损耗由于各风机之间距离较大,初步估算场用电和输电线路、箱式变压器损耗占总发电量的3%,取损耗系数为97%。

8)气候影响停机由于气候严寒、覆冰、沙暴等原因影响停机,需对理论发电量进行修正。

根据气象站多年气象要素统计,实测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多年平均雷暴日数。

由气象站推算至风电场测风塔处极端最低气温。

中国区域低温天气及其对风力发电影响的统计

中国区域低温天气及其对风力发电影响的统计

中国区域低温天气及其对风力发电影响的统计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其能源需求日益增长。

而风力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中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中国区域低温天气对风力发电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统计中国区域低温天气数据,探讨其对风力发电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案,为中国风力发电的可持续进步提供参考。

二、中国区域低温天气特点低温天气主要受到气候、地理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区域低温天气主要表现为寒潮、冷空气和冰冻冷冬三种形式。

1. 寒潮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是寒潮频繁出现的地区。

寒潮一般表现为降温急骤、风力加大,极寒天气持续时间较长。

这种天气现象对风力发电影响较大,因为低温天气会导致风力机组结冰,降低风力发电系统的工作效率。

2. 冷空气中国中东部地区,特殊是长江以南地区屡屡出现冷空气活动。

冷空气天气主要表现为温度骤降、大范围持续寒冷等现象,对风力发电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

3. 冰冻冷冬中国东北和北方地区冰冻冷冬天气时有发生,其特点是长时间持续低温、大风寒冷。

这种天气形势对风力发电系统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在风速较高的状况下,会导致风力机组结冰、缩减发电效率。

三、低温天气对风力发电影响的统计数据为了更好地了解低温天气对风力发电的影响,我们统计了中国不同地区在低温天气下的风力发电量。

1.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风力发电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寒潮和冰冻冷冬天气下,东北地区的风力发电系统受到较大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寒潮期间风力发电量平均下降30%,冰冻冷冬时期甚至下降50%以上。

2.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中国风力发电的主要进步区域之一。

这个地区的低温天气主要表现为寒潮。

寒潮期间,华北地区的风力发电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华北地区的风力发电量下降平均在20%左右。

3.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风力发电的重要进步区域。

该地区低温天气主要表现为寒潮和冷空气。

风电项目极端天气专项应急预案

风电项目极端天气专项应急预案

×××5万千瓦风电项目极端天气应急预案批准:审核:编制:×××总包项目部2021年10月目录1 适用范围 (1)2 风险分析与事件分级 (1)2.1 风险分析 (1)2.2 事件分级 (2)3 组织机构及职责 (3)3.1 现场应急指挥部 (3)3.2 应急救援工作组 (3)4 监测与预警 (4)4.1 风险监测 (4)4.2 预警分级 (5)4.3 预警信息发布 (8)4.4 预警行动 (8)4.5 预警调整和结束 (9)5 处置程序 (9)5.1 信息报告 (9)5.2 启动响应 (9)5.3 现场救援 (10)5.4 扩大响应 (12)5.5 响应解除 (12)6 处置措施 (12)6.1 先期处置 (12)6.2 应急处置 (12)6.3 后期处置 (13)7 预案附件 (13)7.1 组织机构成员名单 (13)7.2 应急通讯录 (14)7.3 应急物资储备和装备清单 (15)7.4 关键路线、标识和图纸 (15)7.5 相关应急预案 (15)极端天气应急预案1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5万千瓦风电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部”)范围内大风、台风、暴雨(雪)、极端高(低)温、雨雪冰冻、大雾等可能造成伤害或事故气象灾害的应急准备与响应,是项目部总体应急预案的子预案。

2 风险分析与事件分级2.1 风险分析项目部常见的极端天气类型有:大风、台风、雷电、暴雨、暴雪、极端高(低)温、雨雪冰冻、大雾、冰雹等影响和危及人员安全、施工安全等的气象灾害。

具体风险分析见表2.1-1。

表2.1-1 项目部恶劣天气风险分析2.2 事件分级极端天气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由高到低依次分为一、二、三、四、五级,详见下表。

表2.2-1 事件分级标准3 组织机构及职责项目部应急组织机构由现场应急指挥部、应急救援工作组构成。

现场应急指挥部是负责现场应急工作的临时指挥中心,是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的最高决策指挥机构。

低温环境对风力发电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低温环境对风力发电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低温环境对风力发电机性能的影响分析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且可持续的能源形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风力发电机的工作环境多样化,包括高寒地区的低温条件,存在一些与性能相关的挑战。

本文将针对低温环境对风力发电机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讨论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案。

首先,低温环境对风力发电机的机械性能产生直接影响。

在低温条件下,润滑油的黏度会增加,增加了风机轴承的摩擦损失,进而降低了发电机的效率。

此外,低温还会导致机械零件的收缩和变形,影响发电机的转子平衡和振动特性。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选用低温环境适用的润滑剂和材料,加强发电机的维护与保养工作,确保其正常运行。

其次,低温环境对发电机的电气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低温条件下,线路的电阻会增大,电缆的绝缘性能可能受损,导致能量传输效率下降。

此外,气候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冰冻和结露问题,进一步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选用低温环境适用的电缆材料和绝缘材料,加强电气设备的维护与检修,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在低温环境中,风力发电机的控制系统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低温条件下,控制器的响应速度可能变慢,导致控制系统对风速和转速的反应不如预期。

此外,低温环境对电子元件的工作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系统的故障和损坏。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方法:选择低温环境适用的控制器和电子元件,加强对控制系统的维护与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修复。

另外,低温环境对风力发电机的叶片性能也会带来一些挑战。

低温条件下,空气密度增加,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受到的气动载荷增加,进而增加了叶片的应力和振动。

此外,低温还可能导致叶片的结冰现象,增加摩擦阻力,降低了发电机的效率。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选用低温环境适用的材料和涂层,优化叶片的结构设计,加强叶片的监测和清洁工作。

最后,低温环境对风力发电机的运维管理也有重要影响。

风电工程冬雨季施工方案

风电工程冬雨季施工方案

风电工程冬雨季施工方案随着我国风电产业的不断发展,风电工程施工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但是在冬雨季节,受到天气的影响,风电工程的施工难度会大幅度增加。

因此,为了确保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我们需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风电工程冬雨季施工方案。

现状分析在冬雨季节,气温较低、降雨较多,这些自然条件都给风电工程的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温度低低温会导致施工材料的强度下降,增加工程的风险。

冬季一些设备的温度过低,对于某些要热合的构件,也会出现质量问题。

天气多变冬雨季节的天气多变,经常出现风大、雨雪天气,这对风电工程的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工期较短对于风电工程而言,工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

由于冬雨季节的气候条件不利于施工,因此工期更加紧迫。

上述因素都给风电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如何制定一套完善的风电工程冬雨季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选材在风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非常重要。

在冬季施工中,应选择能够承受低温的材料,这样才能够避免材料的强度下降带来的安全风险。

加强工人质量管理对于施工现场的工人,加强质量管理也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冬雨季节,要注意保证工人的保暖,以免因为寒冷的天气而工作不力或者出现意外伤害。

设备保养对于一些要长期使用的设备,例如起重机械等,要注意在冬季中加强保养,及时进行维修和保养工作,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保障工人的安全。

考虑气象因素冬季的气候非常不稳定,需要及时关注天气情况,尽量避免在恶劣的天气下进行施工。

并且可以提前预判气候情况,采取防雨、防风、防寒措施,保障施工进度。

根据特点采取不同的施工方式根据风电工程的特点,选取适当的施工方式。

例如在施工蓄电池组时,可以采取预制构件的方式,减少现场施工的难度和工期。

总结风电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能源工程,其施工过程中受到气候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而更加复杂。

在冬雨季节,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风电工程冬雨季施工方案,以保证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在选材、加强工人质量管理、设备保养、考虑气象因素以及根据特点采取不同的施工方式等方面,我们都有很大的空间来改善和优化现有的施工方案。

大气工程中气象因素对风电场运行的影响评估

大气工程中气象因素对风电场运行的影响评估

大气工程中气象因素对风电场运行的影响评估近年来,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风电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追求清洁能源的首选。

然而,在风电场的运行过程中,气象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气工程中气象因素对风电场运行的影响并进行评估。

一、风速和风向风速和风向是导致风电场发电效率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

理想情况下,风速越高,风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就越高。

然而,在现实情况中,风速的突变和不稳定性可能会导致风力机的运行不稳定。

风速突变可能导致风机的过载或欠载,甚至可能对风机的结构安全造成威胁。

风向的变化也会影响风机的运行,因为风向的改变可能导致风机的转动方向不一致,削弱风能的利用效率。

因此,在评估风电场运行时,需要考虑到风速和风向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其频率和幅度进行分析。

通过合理地选择风机的安装位置和角度,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风速的利用效率,并减轻风向变化对风机运行的影响。

二、气温和湿度气温和湿度是影响风力机燃料消耗和轴承寿命的重要因素。

气温的升高会导致风力机的燃料消耗增加,从而降低发电效率。

此外,高温也会导致设备过热,增加设备的故障率。

湿度对风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轴承寿命方面。

湿度较高的环境容易导致轴承生锈和损坏,缩短风机的使用寿命。

因此,评估风电场运行时,需要根据气温和湿度的变化情况,制定合理的运维和维护计划。

在高温季节,可以考虑采取降温措施,如增加设备散热系统或设置防晒棚。

在湿度较高的地区,可以定期检查轴承的状态,及时进行维护和更换。

三、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是评估风电场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

大气稳定度分为三种类型:稳定、中性和不稳定。

稳定的大气条件下,气流较为平缓,风机的功率输出较为稳定。

中性大气条件下,风机的风能利用率较高,但存在较大的波动性。

不稳定的大气条件下,可能会产生湍流,导致风机运行不稳定。

因此,在评估风电场运行时,需要考虑大气稳定度的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稳定的大气条件下,风机可以通过调整桨叶的角度和转速来保持较稳定的输出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极端最低气温对风电工程的影响评估分析李亚滨(黑龙江省气候中心,150030)摘要本文利用黑龙江省77个台站的极端最低气温资料,根据对风电工程有影响的温度指标进行评估分析,指出黑龙江省各地受低温影响风电工程建设的不同情况。

关键词:风电机组 极端最低气温 影响1、引言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其蕴藏量巨大,全球风能资源总量约为2.74×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

中国风能储量很大、分布面广,仅陆地上的风能储量就有约2.53亿千瓦,开发利用潜力巨大[1]。

黑龙江省属中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正在积极开发利用风能资源。

在风电工程建设中,由于风力发电机组作为一种野外自然环境下的发电设备,高低温、雷暴、风沙、冰冻等恶劣气候条件都会给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带来很大的困难[2]。

其中低温对风力发电机的影响极为重要。

研究表明,如果风电场的环境温度低于-20℃和低于-30℃时,机组的运行工况、零部件的性能、机组的可维护性等方面将发生变化,可能会造成风力发电机组超出了设计允许范围,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安全事故 [2] 。

而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最北端,冬季漫长而寒冷,在每年冬季的四个月中,全省平均有78天极端最低气温低于-20℃,而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全年平均有42天低于-30℃气温,对风力发电机的正常运转影响极大。

2、资料来源及说明本文采用黑龙江省77个台站1961年至今48年来的逐日极端最低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5日滑动平均法找出各台站稳定通过-20℃的初、终日,从而分析黑龙江省各台站由于低温对风电工程有影响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3、全省极端最低气温≤-20℃日数多年变化情况3.1全省代表站极端最低气温≤-20℃日数多年变化对比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黑龙江省的气温也随之变暖,其中增幅最明显的是冬季,从数据资料分析得出,全省各台站逐年的极端最低气温均明显上升,但升温幅度的变率却各有不同,其每年出现≤-20℃的日数也逐年减少。

选取风电工程有显著代表性的15个站(漠河、加格达奇、嫩江、伊春、泰来、富裕、安达、肇州、通河、依兰、抚远、饶河、虎林、海林、宁安)的极端最低气温日数逐年变化进行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图1 黑龙江省各台站48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日数变率图黑龙江省所有台站的极端最低气温≤-20℃日数多年来均呈现为减少趋势,但变化曲率不同,北部大兴安岭一带的极端最低气温日数减少幅度较小,显著低于全省多年平均值,尤其是漠河,减少幅度仅为0.275;而西部地区台站的日数减少幅度较大,其中泰来、富裕均高于全省多年平均值,富裕多年来的极端最低气温日数变化幅度为0.8369;中、东部地区的台站除通河的减少幅度明显低于全省平均值外,其它各站均在全省多年平均值左右,但海林多年来极端最低气温升温异常明显,其≤-20℃的日数减少幅度为15个代表站中最高的一个,达0.9861。

3.2各地域台站极端最低气温≤-20℃日数变化分析按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分别选取11个代表站,其中北部代表站为漠河、黑河、嫩江;西部代表站为泰来、富裕;中南部代表站为伊春、通河、依兰;东部代表站为海林、抚远、饶河。

图2a 北部代表站极端最低气温≤-20℃日数曲线图20406080100120140160180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020406080100120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图2b 西部代表站极端最低气温≤-20℃日数曲线图20406080100120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图2c 中南部代表站极端最低气温≤-20℃日数曲线图020406080100120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图2d 东部代表站极端最低气温≤-20℃日数曲线图通过图2可以看出,北部地区的极端最低气温≤-20℃日数较多,在70~160天之间,其中以漠河站最多,北部地区48年来的极端最低气温≤-20℃日数减少幅度较小,尤其是漠河;西部地区低温日数较少,尤其是80年代中期后,低温日数减少的幅度明显加大,2007年泰来极端最低气温≤-20℃日数仅为7天,虽然泰来低温日数很少,但和富裕相比,其48年来变率不如富裕大,富裕在48年来的低温日数变率达到0.8369;中北部地区的3个代表站相比,依兰低温日数最少,伊春最多,通河次之,从日数减少变率来看,依兰的低温日数减少的最多;东部3个代表站在48年来极端最低气温≤-20℃日数变化幅度均较大,其中海林最大,达到0.9861,主要是由于70年代末期后低温日数迅速减少而导致的。

4、黑龙江省极端最低气温≤-20℃台站的空间分布及对风电工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风电场的环境温度低于-20℃,风速超过额定点以后(大约16~18m/s),在风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行过程中,会发生无规律的、不可预测的叶片瞬间振动现象,即叶片在旋转平面内的振动,这种振动有时会发散,导致机组振动迅速增加,造成机组停机,影响机组的正常发电。

同时,这种振动对叶片也是有害的,它会在叶片最大弦长位置产生横向裂纹,严重威胁叶片结构安全[3]。

那么,在黑龙江省什么地域和时间段内将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我们进行详细分析:图3 黑龙江省各台站极端最低气温≤-20℃初、终日分布图从图3中可以看出,大兴安岭大部地区在11月上、中旬开始至3月中、下旬期间内日极端最低气温稳定≤-20℃,低温时段长达近5个月,对风力发电机正常运行极为不利;黑河、伊春、齐齐哈尔北部、绥化北部等地则在11月下旬至2月下旬期间极端最低气温稳定≤-20℃,比北部地区低温日数减少1个月左右;而松嫩平原西南部、三江平原南部及牡丹大部地区的极端最低气温稳定≤-20℃初日在12月中旬左右至2月中旬,低温日数较少,对风力发电机的影响也较低,尤其是佳木斯、依兰、双鸭山、鹤岗一带的台站极端最低气温稳定≤-20℃的初终日在12月下旬至1月下旬期间,时间仅为1个月左右,对风力发电机叶片的影响极低。

从图4中也可以看出,在黑龙江省各台站极端最低气≤-20℃日数分布来看,北部日数最多,而松嫩平原大部、三江平原大部及牡丹江地区的低温日数较少,双鸭山、鸡西等地的低温日数最少,对风力发电机的正常运行极为有利。

黑龙江省各台站极端最低气温≤-20℃终日分布图黑龙江省各台站极端最低气温≤-20℃初日分布图图4 黑龙江省各台站极端最低气温≤-20℃日数分布图5、黑龙江省极端最低气温≤-30℃台站的空间分布及对风电工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当风力发电场的环境温度≤-30℃时,风力发电机叶片将可能不运转,发电机中承受循球载荷的金属部件在高寒地区环境温度下将出现低温疲劳问题,它将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提高,敏感性增大,易出现断裂情况。

而风力发电机组所使用的润滑油在低极低的温度环境下流动性将变差,机组在这种情况下难以运转,需要润滑的部位可能得不到充分的润滑油供给,将会危及设备的安全运行[4]。

根据这一指标,我们对黑龙江省的台站出现极端最低气温度≤-30℃做出评估,从图5中可以看出,随着近年来气候的逐渐变暖,黑龙江省只有北部大兴安岭地区等台站出现极端最低气温稳定≤-30℃的时间段,其中漠河出现在11月下旬至2月下旬期间,其它台站均在12月下旬至1月下旬左右,而全省其它台站均未出现≤-30℃的情况。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除北部地区外,黑龙江省其它各地的风电工程建设均不会受到极端最低气温≤-30℃的严重影响。

图5 黑龙江省各台站极端最低气温≤-30℃初、终日分布图对黑龙江省的各台站48年来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从图6中可以看出,大兴安岭、黑河地区历史极端最低气温≤-30℃日数最多出现为50~100天,而松嫩平原西部、三江平原大部及牡丹江部分地区历史上极端最低气温≤-30℃日数在10~25天以内,双鸭山、鸡西等地仅在10天以下,其它地区在25~50天。

由此说明,松嫩平原西部、三江平原及牡丹江一带的极端最低气温≤-30℃日数出现概率极小,对风电工程的建设十分有利。

图6 黑龙江省1961年以来各台站历史上出现极端最低气温≤-30℃日数分布图6、结论1、从黑龙江省各台站48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日数变率分析得出,北部地区的极端最低气温≤-20℃日数减少幅度较小,西部松嫩平原一带低温日数减少幅度较大。

2、从黑龙江省极端最低气温≤-20℃台站的空间分布来看,大兴安岭、黑河一带的低温时段较长,对风电工程建设极为不利,松嫩平原西南部、三江平原南部及牡丹大部地区的低温时段较短,对风电工程影响较小,尤其是双鸭山、鸡西、鹤岗一带的低温时段非常短,对风电工程极为有利。

3、黑龙江省除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台站的极端最低气温出现≤-30℃时段,不适合风电工程的建设外,其它各台站全年中出现极端最低气温出现≤-30℃日数的概率极小,对风电工程建设较为有利。

参考文献:1.2008-2009年中国风能产业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009.62.王相明,低温环境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影响初探[J],风力发电,2005,(3):37-393.张礼达 任腊春,恶劣气候条件对风电机组的影响风析,水力发电,第33卷第10期,2007年10月4.田野,低温对风轮叶片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