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文明的冲突我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编整理《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读书笔记

《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读书笔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讲述了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关于冷战格局瓦解后国际政治将如何演进而提出的文明的范式和思维框架。
在XX年代末苏联奔溃,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宣告了冷战格局的崩溃。
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已经不再重要,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政治,而与此同时伴随着民族国家的重新抬头。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作者提出了文明的冲突的模式,强调文化在国际政治中起到的是主要作用。
即冷战后的世界,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世界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在这样一个范式下,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印度文明和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其中,不难预见西方文明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依旧是最强大的文明,但是它的杈力相对于其他文明的确是在下降的,西方和非西方间力量的相互作用成为未来国际关系的主轴,同时也是未来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
引用作者自己的话,可以将文明冲突论概括为“文化和文化认同(最广泛层面上的文明认同)形成了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是这样用五部分来阐述这一命题的推论的:第一部分: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状态;而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
第二部分: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穰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第三部分: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文化类同的社会彼此合作;从一个文明转变为另一个文明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国家围绕着它们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开始对加沙地区发动大规模持续空袭。
同一天,美国哈佛大学宣布,曾就职于该校的政治学教授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24日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逝世,享年81岁。
这位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学家似乎是要用这种巧合,来再次证明他的文明冲突理论是正确的。
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系统地阐述了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这个自1993年提出以来就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而持续的关注和争论的理论。
亨廷顿提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他在书中说:“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
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
”他同时警告说:“未来冲突的危险很可能来自西方的傲慢、伊斯兰的偏狭和中国的自负的相互作用。
”作为中国人,也许我们会为作者的警告而感到气愤。
的确,当我从书中读到“中国威胁论”的思想时,也为我的祖国打抱不平。
但是,在把全书看完后,我开始理解书中作者以他的角度对中国乃至东方力量的评价,也开始学习理性而全面地思考问题。
亨廷顿认为,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
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它既不会形成任何意义上的普世文明,也不会导致非西方社会西方化。
他同时指出西方文明正在衰落,同时亚洲文明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壮大了其军事、政治力量;伊斯兰文明人口的暴增给周围邻国带来了各方面的压力,非西方文化出现了复兴的趋势。
文化社会正在取代冷战集团,全球的政治正在沿着文明线进行重组,文明之间的断层线正在变成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地带。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标题: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探索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前言1. 概述文明冲突的现象与世界秩序的建立的关系,引出本文主题。
2. 阐述本文将围绕文明冲突的根源、世界秩序的历史和重建等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文明冲突的根源1. 解释文明和冲突的概念,指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2. 从历史角度探讨文明冲突的根本原因,如资源争夺、意识形态差异和领土争端等。
3. 分析现代文明冲突的特点,如宗教、种族和文化的冲突。
第二部分:世界秩序的历史与现状1. 介绍古代文明的世界秩序,如古埃及、罗马和中国的朝贡体系。
1.1 强调古埃及的尊卑等级,罗马的帝国拓展和中国的天下观念。
2. 论述近代国际秩序的形成过程,如凡尔赛体系和联合国等。
2.1 强调凡尔赛体系的失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组织的兴起。
2.2 分析联合国的优缺点和当前国际秩序的挑战。
第三部分:重建世界秩序的思考1. 提出世界秩序重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 引用专家观点,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和法兰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2. 探讨重建世界秩序的路径和方法。
2.1 强调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如国际组织的角色和多边外交的作用。
2.2 分析国家间平等与权力分配的问题,如如何处理超级大国的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平等。
结论1. 总结文中涉及的主要观点和论述,强调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的联系。
2. 强调文明冲突不可避免,但秩序建设有助于缓解冲突的影响和持续发展。
3. 呼吁全球各国加强对话与合作,共同努力重建稳定、和谐和可持续的世界秩序。
个人观点与理解1. 分享个人对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理解和反思。
2. 表达对于重建秩序的积极态度和信心,强调合作与共赢的意义。
参考文献:(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您参考的书籍、论文、文章等来源)尽管文明冲突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但通过重建世界秩序,我们可以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创造更稳定的环境。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1993年初,在美国《外交》这一季刊的夏季号上《文明的冲突》一文发表。
该文一经发表,即刻在外交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就像一颗石子,投在平静的水面,这篇论文从美国波及到整个世界,有的在赞扬,有的在批判,几乎学界所有的的人都被这篇文章震撼到。
这篇文章也被称作是“自1947年乔治·凯南《苏联行动的根源》出笼以来,在外交理论界引起反响最强烈、争论最多的文章”。
而这篇文章也让塞缪尔·亨廷顿这个哈佛大学的教授一夜成为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国际政治学学者。
接下来,亨廷顿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并通过刊登论文的方式,把他的文明冲突理论从一个想法发展到了一个成熟完整的理论。
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美国当代极富盛名却又颇有争议的保守派政治学家。
以《文明冲突论》闻名于世,认为21世纪国际政治角力的核心单位不再是国家,而是文明,不同文明间的冲突。
亨廷顿早年是文武关系研究的奠基者。
后来,他对美国移民问题的看法亦广受学界关注。
那么,该书阐述的“文明冲突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作者认为:当今世界,也就是冷战后的世界,世界冲突的来源已经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而应该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世界的冲突应该是基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以及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这八大文明间的冲突。
该书提供的研究角度很有意思,他完全打破的国际政治学学科之前研究的角度,而采用了文明这一角度来深入研究思考,且不论它的思想上的正确性。
他在各种文明研究上的深入性,论述上的准确性都有着巨大的参考意义。
正如他在书中提到的,生存于在世界上的几大文明之间,我们要做的,不是把西方的文明作为一种普世的文明,把他传播到世界各地,消灭其他的文明取而代之,这种思想不仅是虚假的,不道德的,更是危险的。
所以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的”民主化“,亦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提倡人权的”自由“,都是毫无意义的。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黄一卿41322038 审计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作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美]出版社:新华出版社版次:2010年1月第1版2013年2月第13印刷平装: 345页开本: 32作者简介:塞缪尔亨廷顿(1927.4.18--2008.12.24),英文名Samuel P. Huntington,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
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1951 年23岁时即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长达58年,并先后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过公职或充当顾问。
曾任哈佛大学阿尔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学院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
曾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计划顾问,《外交政策》杂志发言人与主编之一。
写作背景及动机: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文明的冲突?》刊载于美国《外交》季刊,由此引发学术界热议。
作者并不打算也不认为此书成为成为一本社会学著作,只是要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解释并借此提供一个更有意义和更有用的观察国际发展的视角。
这一视角,即“文明的冲突”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的危险性的注意,并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对话。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共包含五部分。
分别为“一个多文明的世界”,“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文明的冲突”,“文明的未来”。
全书以历史事件为基础,沿着过去—现在—未来的论述结构,阐述了该书的中心思想。
即在华约垮台,苏联解体,两大阵营对抗消失以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为界限展开,而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
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于1993年在《外交》季刊夏季号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
该文号称是自1947年乔治·凯南《苏联行动的根源》出笼以来,在外交理论界引起反响最强烈、争论最多的文章,立即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而广泛的反响:从华盛顿到北京,从东亚地区到阿拉伯国家,或介绍或评论,或褒扬或针砭,几乎无处不闻回应之声。
随后, 亨廷顿又出版了他的新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并且在《外交》季刊上载文,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文明冲突论,宣称“西方是独特的,不是普遍的”,号召西方团结起来,固守已有的文化传统,进则用以抗衡现代化的非西方,退则用以巩固美欧战略联盟。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在读书界引起一阵骚动。
他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本书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术界大有争论。
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会有重大参考价值。
他在书中讥讽了美国自1917年以来外交政策一以贯之的普世主义(Universalist)野心和论调。
他觉得一战时所谓建立“民主”的世界,二战时所谓建立“自由”的世界都是没希望的。
因为,西方人坚信的西方文化普世论存在着三个问题:其一,它是虚假的;其二,它是不道德的;其三,它是危险的。
之所以说西方文化普世论是虚假的,是因为其它文明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观念;之所以说它是不道德的,是因为“普世论的必然逻辑结果是帝国主义”;之所以说它是危险的,是因为它“可能导致文明际大战”。
亨廷顿认为,代替西方文化普世论的,应该是一种正在形成的力量,这种力量要求不同文明相互适应。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出生于1927年8月18日,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 23岁即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长达58年,先后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过公职或充当顾问。
随着《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流行和之后9·11的发生,亨廷顿几乎和“文明的冲突”一词画等号。
亨廷顿把世界文明分为几种类型。
西方文明(基督教)、东方文明中华文明(儒教)、印度文明(印度教)、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斯拉夫文明(东正教)、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
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而非普世性并且,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
历史上,文明交流与融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战争。
文明的冲突中,西方的普世文明、伊斯兰的原教旨主义和中国的儒家文明三者之间的矛盾是最严重的。
而且当今世界最有可能爆发的战争是断层线战争,特别是中东和东欧地区。
由于断层线战争具有不断地休战、停火和停战,而不是达成解决主要政治问题的全面和平条约。
所以暂停断层线战争,首先需要主要参与者精力耗尽,其次非第一层次的参与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通过其影响将交战各方拉到一起。
亨廷顿认为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对传统宗教的认同,若不能满足者,其他宗教团体代替。
另一个因素是西方的退却和冷战的结束,宗教代替了意识形态、宗教民族主义取代了世俗民族主义。
我比较认同第二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搞去除四旧,以共产主义为唯一信仰。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和苏联的解体,中国各种民俗活动重新焕发活力,并美其名日精神文明建设。
不光中国,作者能够透过复杂的世界局势,对世界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可是作者在本书中所作出的某些结论却是我不是很敢苟同。
例如,亨廷顿作为一个美国人,他看问题的出发点必然讨不出他的美国立场,所有的问题都是用美国的尺度去衡量的,无法站在世界的高度去俯视众文明。
《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在读书界引起一阵骚动。
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本书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术界大有争论。
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会有重大参考价值。
他在书中讥讽了美国自1917年以来外交政策一以贯之的普世主义野心和论调。
他觉得一战时所谓建立“民主”的世界,二战时所谓建立“自由”的世界都是没希望的。
因为,西方人坚信的西方文化普世论存在着三个问题:其一,它是虚假的;其二,它是不道德的;其三,它是危险的。
之所以说西方文化普世论是虚假的,是因为其它文明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观念;之所以说它是不道德的,是因为“普世论的必然逻辑结果是帝国主义”;之所以说它是危险的,是因为它“可能导致文明际大战”。
亨廷顿认为,代替西方文化普世论的,应该是一种正在形成的力量,这种力量要求不同文明相互适应。
无论我们喜欢与否,他认为这种相互适应已然存在。
作者在引论中开宗明义的提出本书的中心论点:文明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
这一命题的五个推论构成了本书的五个部分。
他们觉得中国在许多方面威胁到他们的国家:第一,中国连年来不断在增加军事开支的预算,大力发展先进武器装备,这是一种军事上扩张,已经明显的打破了地区军事力量的平衡。
第二,中国近些年来经济上突飞猛进的发展,是一种掠夺资源性质的发展模式,是对世界上的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这必定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此外,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要是赶上了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水平,这显然是地球一种毁灭性的威胁。
总之,西方国家所宣扬的“中国威胁论”主要是从军事和经济方面强调得比较多,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士从文化方面说起的,但是这只是少数,并不成气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文明的冲突我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讲述了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关于冷战格局瓦解后国际政治将如何演进而提出的文明的范式和思维框架。
在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奔溃,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宣告了冷战格局的崩溃。
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已经不再重要,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政治,而与此同时伴随着民族国家的重新抬头。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作者提出了文明的冲突的模式,强调文化在国际政治中起到的是主要作用。
即冷战后的世界,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
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世界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在这样一个范式下,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印度文明和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其中,不难预见西方文明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依旧是最强大的文明,但是它的杈力相对于其他文明的确是在下降的,西方和非西方间力量的相互作用成为未来国际关系的主轴,同时也是未来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
引用作者自己的话,可以将文明冲突论概括为“文化和文化认同
(最广泛层面上的文明认同)形成了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是这样用五部分来阐述这一命题的推论的:
第一部分: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状态;而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
第二部分: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穰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第三部分: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文化类同的社会彼此合作;从一个文明转变为另一个文明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国家围绕着它们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
第四部分:西方国家的普世主义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冲突,最严重的是同伊斯兰和中国的冲突;在区域层面的断层线上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穆斯林同非穆斯林的战争,产生了“亲缘国家的集结“和更广泛的逐步升级的威胁,并因此引起核心国家努力制止这些战争。
第五部分:西方的生存依赖于美国人重新肯定他们对西方的认同,以及西方人把自己的文明看作独特的而不是普遍的,并且团结起来更新和保护自己的文化,使它免受来自非西方社会的挑战。
避免全球的文明战争要靠世界领导人愿意维持全球政治的多文明特征,并为此进行合作。
起初阅读此书时,实话说我的内心是十分抵触的。
一方面是由于这本书晦涩难懂的专有名词和冗长的定语复合句,这让我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障碍;
另一方面,总所周知,在处理国际关系的问题上,我们往往认同并习惯采用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作为我们的切入点,而作者却另辟蹊径,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即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的观点,与我对国际关系的固有认知产生了强列的矛盾,因此坦白来说我是不很认同此书的。
但在阅读过程中随着思考的逐渐深入,我逐渐对作者的文明冲突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认识到了作者的观点实际上是立足于理论层面的逻辑假设,我们所要做的是去理解和领域文明冲突理论的逻辑优美之处和精髓,而不应当仅仅跟据现如今与其理论相悖的现象或事实而加以否定,否则就会犯逻辑假定的错误。
纵观全书,我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西方和非西方关系间的判断。
一方面是作者关于西方化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的判断。
作者认为,西方化这一概念其实来自于传统的白人种族中心观念。
西方种族中心论者将世界分成了“我们”与“他们”,指出西方世界有义务将外部世界同化。
“现代化”则应该是另一个层面上比“西方化”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包括工业化与城市化、富裕程度、教育水平、社会分工程度等等。
尽管早期西方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飞速发展和资本的快速积累,使西方文明在18、19世纪成为
了世界的中心。
作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西方世界率先完成了现代化进程,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西方文化可能是最接近“现代文明”的文化模式了,而事实上,作者认为西方化和现代化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他甚至反对将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直接划等号的。
其原因在于“西方文明是诞生于现代文明之前的文明形态,其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质也是在之前确立的,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同胞兄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绝对不能简单画等号。
”从这一角度看自然而然,普世文明也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作者始终认为西方相对于非西方,其影响力确实是在不断下降的,西方文明正在丧失世界的中心地位,非西方文明正在逐渐复兴。
在世界局势上,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在推进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东亚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东亚的经济发展正改变着亚洲与西方的均势,具体讲是与美国之间的均势。
成功的经济发展给创造出和受益于这一发展的国家带来了自信和自我伸张。
当东亚人在经济上获得更大成功时,他们便毫不犹豫地强调自己文化的独特性,鼓吹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优越于西方和其他社会。
亚洲社会越来越无视美国的要求和利益,越来越有能力抵制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压力。
”而毫无疑问,正是东亚的快速现代化为反西方提供了强大的自信来源。
这一点在中华文明的核心国家中国,和日本文明的典型代表日本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作者甚至流露出:中国将是美国未来最大的敌人的观点。
由此可见,作者对西方文明的前景实际上是较为悲观的,一方面
他否定了普世主义和文化侵略,另一方面他主张西方人团结起来应对非西方文明的挑战。
而许多学者之所以抨击文明冲突论,仅仅是将目光狭隘地放在作者文明冲突的假设前提,并无深刻探究作者理论的精髓。
总而言之,作者所提出的既不过于简化也不过于复杂的文明冲突论的范式,为解释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化提供了具有强大说服力的范式为我们的国际关系的研究和判断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是一种十分有见地,有深度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