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毛窦切除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术
朋友圈关于藏毛窦最最流行的几种臀沟抬高技术

朋友圈关于藏毛窦最最流行的几种臀沟抬高技术上周六参加了一个“肛肠沙龙”,由几位大佬分享了结直肠肛门外科的几个热点话题,中山六院鲜振宇博士分享的是藏毛窦臀沟抬高技术(主要讨论BascomⅡ臀沟抬高技术),非常棒!其中有个手术细节还让浩哥彻底改变了对这种术式的认识;敬酒之余,浩哥彻彻底底请教了鲜博;后来又私信给江苏省中医院邵万金教授,茅塞顿开。
今天,浩哥想把朋友圈关于藏毛窦最最流行的几种臀沟抬高技术梳理一下,分享给各位;同时,鲜博强调的手术细节以及国内各大中心的经典手术照片逐一奉上。
藏毛窦(pilonidal sinus)是一种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以患者多毛、局部窦道内藏毛发为其特征。
藏毛窦一般认为是后天性疾病,法国学者在一位理发师的左手虎口位置也发现了藏毛窦,更加印证这个观点。
在肛肠外科中处理的藏毛窦一般是指发生在骶尾部的藏毛窦。
脱落的毛发形成入侵者(H-hair),毛发侵入的动力(F-force),局部皮肤的易损性(V-vulnerability),这三个因素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才可能发展成为藏毛窦,因此针对于以上三个因素的处理措施才是藏毛窦手术的要点。
臀沟抬高技术是藏毛窦手术治疗中的关键,以下梳理最最流行的Karydakis皮瓣,菱形皮瓣,Basco mⅡ三种臀沟抬高技术。
(一)Karydakis皮瓣是将皮下筋膜游离与骶尾部筋膜固定,同时皮肤采用偏移中线缝合。
(二)菱形皮瓣是在骶骨筋膜背侧切除所有窦道,采用筋膜瓣旋转抬高臀沟。
最代表性的菱形皮瓣为Limberg皮瓣,Dufourmentel 皮瓣(包括以上术式的改良)。
Limberg皮瓣Dufourmentel皮瓣(三)BascomⅡ是基于皮瓣覆盖、偏移中线缝合,完全消除臀沟。
•手术细节:该术式病灶切除的范围是“pilonidal sinus及pilonidal tract即可,不要求到达骶骨筋膜”。
分享近期国内各大中心的经典手术图片(已征得手术医师同意)病例1河南省中医院张宁席作武病例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何剑平张锡滔徐鹏病例3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鲜振宇张恒英德市中医院蔡浩武病例4江苏省中医院邵万金病例5江苏省中医院徐民民邓群邵万金(邓群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最后,做一个小结:(备注:菱形皮瓣转移以Limberg术为例)本文感谢:江苏省中医院邵万金;河南省中医院席作武张宁;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何剑平;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鲜振宇。
手把手教你Limberg皮瓣转移

手把手教你Limberg皮瓣转移新朋友点上方“肛肠微创技术交流”快速关注近一月来连续收治3例藏毛窦患者,对于这个肛肠科少见性疾病来说已经不少了,并且3例患者均为顽固复发病例,经过术前系统评估,均采用Limberg皮瓣转移治疗,术前详细咨询了资深专家邵万金教授,他热情地给予手术细节方面的指导,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目前三例患者恢复均不错,第三例患者手术过程分享如下:简要病史患者男性,付某,20岁,就诊主诉:骶尾部包块间断破溃流脓6年余。
患者曾在5年前因骶尾部肿胀疼痛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骶尾部感染”,给予局部切开引流,全身抗感染治疗症状缓解,术后半年患者再次出现局部破溃流脓,自用药物缓解不明显,反复发作,10天前局部肿胀破溃流脓,伴针刺样疼痛,来诊。
专科情况患者多毛,(截石位)6点距肛缘约5cm臀沟可见4枚大小不等小凹陷(Pits),内藏有毛发,距肛缘约12cm骶尾部中线左侧可见一约0.5cm ×0.5 cm陈旧性瘢痕,上有溃口,内可见黑色毛发附着,周围质硬,轻度压痛,挤压有少许淡黄色脓性分泌物流出。
术前情况(备皮后),臀沟可见多个Pits手术方式:藏毛窦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手术经过1、麻醉成功后取折刀位,固定暴露臀沟。
2、以臀沟中线向左偏移约2cm为长轴,以包含所有病灶为原则作边长为7cm的等边菱形,各锐角为60°,钝角为120°,以菱形右底边向右侧臀部再作一边长7cm菱形作皮瓣用。
术区常规消毒后,铺无菌手术巾。
3、沿标记线逐层切开菱形各边;4、病灶区切除深达骶骨筋膜水平;5、彻底切除病灶留取标本送病检;6、同法游离菱形全层皮瓣及皮下组织;7、对合皮瓣确保无张力为度;8、创面基底部放置负压引流管2根;9、菱形皮瓣推移至病灶创面,对合整齐后,2-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10、4号泰丝线间断全层褥式缝合皮缘。
11、切除标本,可见内有毛发。
术后处理1、俯卧制动,局部加压;2、控便、留置尿管3-5天;3、引流管每天引流量≤5ml考虑拔除;4、全肠外营养5天以上;5、术后2-3周拆线;6、术后1月注意保护伤口,防止裂开;7、局部定期褪毛,防止复发。
藏毛窦切除术后切口开放、缝合或皮瓣转移的疗效回顾

rce e l o u .I h 3p t ns 2 p t nsu d r e trscinao e(n iin o e ru ),1 ainsrcee n iin e iv df l w—p n te4 ai t ,1 ai t n ew n ee t ln ics p n go p o o e e o o p t t eiv d ics 8 e o strn f rtermo a ics ns trd go p) n h te 3c sss i a rn p st n( a rnp st n go p,icu ig au ga e e v l(n ii uue ru ,a dteoh r1 ae knf pta soi o f pta so io ru n ldn i t h o l i l i tero ods a e a n6 c ss v lsa e a n5 css n r n ua a n2) h h mb i・h pd f p i ae ,o a—h p df pi a e ,a d ta g lrf p i . l l i l Reut I h niin o e ru sl s nteics p ngo p, o teme nwo n e l gt a 7 . 1 . h a u dh ai mew s( 0 14 1 6)d y ,a dtemenVASfricso a ano h rt otp rt ed ywa . ± n i - as n a h iin l i ntefs p s eai a s3 7 o n p i o v 0 9( ainscmpan d o rru rpikigs nain fte h w dd su mainao n h crae ) nteics n . 7 p t t o lie fpu tso r l e st ,2 o h m s o e eq a t ru d tesa ra .I h n io e i c n o o i strdgo p,teme n haigt s( 4 3 - 7 6 as n ntefs a f ro eainw s3 7 - 1 1( 0p t ns uue ru h a el mewa 3 . 4 . )d y ,a dVASo h rt yat p rt a . 4 . 1 ai t n i i d e o e
藏毛窦手术方案

藏毛窦手术方案藏毛窦是一种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发生的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是其特征。
对于藏毛窦的治疗,手术是主要的方法。
以下为您详细介绍藏毛窦手术方案。
一、术前准备1、患者评估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症状的发生、发展、既往治疗情况等。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骶尾部的病变部位,观察窦道的位置、大小、形状、分泌物情况等。
完善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传染病筛查等,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手术耐受性。
2、肠道准备手术前1-2 天开始进流食,术前12 小时禁食,术前4-6 小时禁水。
术前 1 天晚上和手术当天早晨进行清洁灌肠,以清空肠道,减少术中污染的风险。
3、皮肤准备手术前 1 天对手术区域的皮肤进行清洁,剃除毛发。
4、心理准备医生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的目的、方法、风险和预后,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
二、手术方法1、切开引流术适用于藏毛窦急性化脓感染形成脓肿的患者。
在局部麻醉下,在脓肿波动最明显处作纵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排出脓液,放置引流条。
术后定期换药,待炎症消退、局部形成肉芽组织后,再考虑行二期手术治疗。
2、窦道切除术是治疗藏毛窦的常用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在骶尾部作以窦道口为中心的梭形切口,切除窦道及周围的炎性组织,直至健康的组织。
切除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骶尾神经和血管,避免损伤。
3、皮瓣转移术对于病变范围较大、切除后皮肤缺损较多的患者,可采用皮瓣转移术来修复创面。
常用的皮瓣有菱形皮瓣、旋转皮瓣、推进皮瓣等。
手术时先切除藏毛窦及病变组织,然后根据创面的大小和形状设计皮瓣,将皮瓣转移至缺损部位进行缝合。
4、 Limberg 皮瓣转移术这是一种较为复杂但效果较好的手术方法。
以窦道口为中心设计菱形皮瓣,然后按照特定的角度和层次进行皮瓣的游离和转移,以覆盖切除后的创面。
三、术后处理1、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
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骶尾部藏毛窦切除后直接缝合和改良菱形皮瓣转移的疗效回顾

骶尾部藏毛窦切除后直接缝合和改良菱形皮瓣转移的疗效回顾目的观察藏毛窦切除后直接缝合和菱形转移皮瓣两种关闭切口方法的适应症及疗效。
方法回顾2010年10月~2013年9月实施骶尾部藏毛窦手术22例,其中7例行切除后直接缝合,15例行改良菱形皮瓣转移。
结果1例复发。
2例出现藏毛窦切口1针、2针的小裂开。
2例切口有少量渗出。
无皮瓣或皮缘坏死。
1例愈合后出现针刺样疼痛。
结论藏毛窦切除后闭合切口的方法根据切口长度及切口张力大小而定,切口长度小于5cm且切口张力小给予直接缝合,切口长度大于5cm或切口张力大给予行改良菱形皮瓣转移,均取得良好效果。
标签:藏毛窦;手术;皮瓣转移藏毛窦(pilonidal sinus)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组织上含有毛发的窦道,常见于骶尾部臀间沟的上方,称为骶尾部藏毛窦。
以青春期后20~30岁男性多发[1]。
以肛门坠胀、疼痛、肛周流脓为特征,伴有感染时可见恶寒、发热、周身不适等。
在欧美国家多见,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对于骶尾部藏毛窦的治疗均以手术切除为主[2],以往切除后考虑切口张力大,复发率高,切除后不缝合创口。
但切除后遗留创面大,恢复时间较长,愈合后瘢痕较大,且自觉不适[3]。
近年来,临床上开始探索手术切除后各种闭合创面的方法,取得一定进展。
回顾我科3年来收治的22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有7例切除后直接缝合,15例切除后行改良菱形皮瓣转移。
对两种闭合切口方法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总结。
旨在探讨不同闭合切口方法的适应证和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我科2010年10月~2013年9月共收治骶尾部藏毛窦患者22例,年龄均在18~40岁,男女比例5:1,7例行切除后直接缝合,15例行改良菱形皮瓣转移。
1.2手术前准备对于15例处于慢性感染期患者,均先给予温水坐浴、红外线局部理疗1w后再实施手术,对于7例处于急性脓肿期患者,先给予切口充分引流、抗炎、温水坐浴、红外线理疗等,待炎症控制、水肿消退后再实施手术。
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与切除一期缝合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疗效评价

减少 渗 出 。 降低 术 区张 力 , 以减 少 切 口感 染 、 裂开 。 另有 报道 称 . 术后 1 年 内持 续局 部 脱 毛可减 少 藏 毛 窦的 复发 [ 1 1 - 1 3 ] 。 本组 资料 显 示 . 切 除一 期缝 合 术后 疼 痛相 对 明
明显 变 浅 消失 . 减 少 了切 口张 力 的 同 时 , 避 免 了术
r c n c e r a t e i n 5 8 3 p r i ma r y p i l o n i d l a s i n u s s u r g e y r p a t i e n t s [ J ] . J Dt s c h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 2 0 1 2 , 2 3 ( 5 ) : 5 3 5 — 5 3 7 .
[ 6 】 Do l l D , Ma t e v o s s i a n E , Ho e n e ma n n C , e t 1 a . I n c i s i o n a n d d r a i n a g e
D e r m a t o l G e s , 2 0 1 3 , 1 1 ( 1 ) : 6 0 — 6 4 .
【 7 】 L a m k e L O , L a r s s o n J , N y l e n B . T r e a t me n t o f p i l o n i d l a s i n u s b y r a d —
17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手术效果观察

藏毛窦是发生于皮下的一种感染性疾病,主要见于骶尾部,其病灶多位于臀间裂,局部可发现无活力的毛发积聚,松散的毛发长期刺激形成异物反应,从而引起继发感染。
在临床可表现为慢性或急性感染扩散,引起局部硬结肿痛、破溃、流脓,迁延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1-2]。
手术切除是藏毛窦的主要治疗方法。
笔者对17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例;年龄15~34(23.29依5.34)岁;病程15d~8年。
6例患者被误诊为骶尾部脓肿或肛周脓肿,在外院予以多次切开排脓手术治疗后仍反复发作;4例患者被误诊为皮肤感染,仅在外院予以抗生素等保守治疗;3例患者诊断明确,予以藏毛窦切除缝合术,但1年后复发;4例患者为本院首诊,且诊断明确。
患者入院主诉为骶尾部硬结肿痛、破溃、溢脓、溢液。
入院查体均可见骶尾部正中即臀间裂处或偏中线2cm以内有皮下硬结及窦口1个或多个,探针检查发现窦道向头侧或尾部走行,但不与肛门相通,直肠指检及肛门镜检查均未见异常。
盆腔MRI 和肛周B 超检查提示:骶尾部片状软组织影或脓腔、窦道改变,骶骨均未见骨质破坏,均与肛门不通。
1.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由同一位医生完成。
术前1d 行常规肠道准备,术前0.5h 备皮、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所有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取俯卧位,采用宽胶带粘贴肛周两侧皮肤,充分暴露臀沟。
待麻醉起效后,使用亚甲蓝、双氧水混合液经窦口注入,以使窦道染色作为术中标示,作菱形切口包纳所有窦口,完整切除窦道及窦道周围病灶组织,深达骶骨骨膜表面,皮瓣处深度达臀肌筋膜表面。
9例患者术前提示病灶范围较小,感染程度较轻,预计切除病灶缝合后局部张力小,故选择行藏毛窦切除缝合术;7例患者局部感染较为严重,病灶范围大,预计切除范围广,故行转移皮瓣来减少局部缝合张力,其中5例行经典Limberg 转移皮瓣术,2例行改良Limberg 转移皮瓣术,见图1;1例患者感染程度及病灶大小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故选择Z 型皮瓣转移术。
改良的骶尾部藏毛窦切除皮瓣转移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效果

2020年6月临床医学藏毛窦是骶尾部臀间裂软组织内的一种慢性窦道,以内藏毛发为主要特征,具有反复发作性,在青春期后20~30岁群体中较为多见,以好发于肥胖和毛发旺盛的人群中[1]。
手术为临床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主要措施,通过对感染组织进行完整切除,达到治疗效果。
传统皮瓣转移手术为当前临床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常见术式,虽可有效切除病变组织,但复发率较高,皮瓣远端出现缺血、坏死的风险较高,且易出现术后疼痛和切口裂开情况,导致其应用受限[2]。
改良的骶尾部藏毛窦切除皮瓣转移术具有伤口愈合快、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势。
我国近些年有少数医师才开始开展皮瓣转移技术,更有极少数医师做出了部分改良术式,改良特点各不相同[3],而且研究例数少,观点各不相同,无成熟理论依据。
基于此,本研究以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40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40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0例。
对照组男14例,女6例;年龄19~33岁,平均(26.61±2.74)岁;平均病程(17.96±2.37)个月。
试验组男15例,女5例;年龄19~34岁,平均(26.94±2.80)岁;平均病程(17.98±2.32)个月。
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 >0.05)。
本研究已通过医学伦理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晓本研究,并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DOI :10.19347/ki.2096-1413.202016014基金项目:2019院级科研立项项目(No.215KYJJ -201911)。
作者简介:刘强(1984-),男,汉族,陕西大荔人,主治医师,学士。
方向:肛肠外科方面。
*通讯作者:赵宏波,E -mail :zhaohongbo1325@.改良的骶尾部藏毛窦切除皮瓣转移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效果刘强,焦英伟,赵宏波*(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陕西咸阳,712000)摘要:目的分析改良的骶尾部藏毛窦切除皮瓣转移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 术 时 间 51.76±7.98 (min) 住院时间 7.35±2.23 (d) 愈合时间 16.93±4.37 (d) 并发症 1 (例%) 复发(例%) 1
29.36 ± +6.4 16.43 8 7.63±3.43 0.53 30.72±6.63 13.42
5
12
2.57
4.22
<0.05
创新点
1、有效抬高臀沟 2、皮瓣转移替换中线手术瘢痕 3、减少皮肤浸渍和碎屑集聚 4、减少臀部摩擦出汗 5、彻底切除窦道和病变组织,消除致 病因素,复发率低 6、皮瓣转移无张力缝合,提高术后舒 适度,缩短住院时间
社会效益
我院采用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术治 疗藏毛窦,使其在住院时间、愈合时 间、切口感染率及术后复发率等方面 较常规切除缝合术以及其他皮瓣移植 术效果更佳,能够更好地减除藏毛窦 患者的病痛,造福一方百姓。
<0.05
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国外医师早期开展外科皮瓣转移技术,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经临床疗效对 比,改良Limber菱形皮瓣转移术式 在诸多皮瓣术式中显示出明显优势。
国内同类技术比较
国内近1-2年仅有少数医院开始开展 菱形切除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术治 疗骶尾部藏毛窦。
实施情况
我院在山西省率先开展采用改良 Limberg皮瓣转移术治疗20例藏毛窦 患者,术后疗效良好,缩短了患者 住院时间、降低了术后复发率。
彻底清除窦 道和病变组 织,消除致 病因素,复 发率低
转移皮瓣
皮瓣转移无张力缝 合,提高术后舒适 度,缩短住院时间
固定缝合皮瓣
皮瓣转移替 换中线手术 瘢痕
减少皮肤浸 渍和碎屑集 聚,减少臀 部摩擦出汗
研究结果及分析
观察指标 VAS(xˉ±s) 术后第1天 术后第3天 术后第5天 3.63±1.82 2.06±1.76 0.89±1.06 4.47±2.03 3.44±1.98 2.61±1.88 2.34 4.05 6.14 <0.05 <0.01 <0.01 <0.01 >0.05 <0.01 皮 瓣 组 (n=20) 传统组 (n=20) t P
藏毛窦切除改良Limberg皮瓣 转移术
汇报提纲
一、立项背景 二、研究内容及思路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四、国内外同类技术对比 五、创新点 六、推广价值及应用前景
立项背景
藏毛窦(pilonidal sinus) 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形成一 种慢性窦道,常以骶尾 部臀间裂软组织内多见, 但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 上升趋势,且症状反复,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有 文献报道少数病例可发 生癌变,故该病的诊治 不容忽视。
立项背景
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2、手术治疗
目前存在问题:长期疗效不 确切
立项背景
大范围完整切 除病变,采 用转移皮瓣 重建组织缺 损是近年来 国际上较为 流行的骶尾 部藏毛窦治 疗方法。
立项背景
我科采 用改良 Limberg 法皮瓣 转移术
研究内容及思路
藏毛窦患者40例
改良Limberg皮 瓣转移术20例 (2015.3-2016.6) 传统手术 治疗20例
中心做纵向梭形切口,暴 露窦道,在探针引导下完整切除 窦道
改良Limberg 法皮瓣转移术
1、术前一律先行脓肿切开引流、定期 换药至脓腔炎症局限稳定 2、术前应用抗生素 3、选取最佳转移皮瓣方位 4、以完整切除皮下潜在感染窦道为标 准
手术定位及皮瓣选取
有效抬高臀沟
完整切除感染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