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总论整理

合集下载

12.23作物育种学(总论+水稻)

12.23作物育种学(总论+水稻)

作物育种学(总论)必须掌握的内容(一)注:带“s”的是ppt的思考题,这个整理的内容不全,还需完善绪论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主要内容第一章1 有性繁殖: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异化授粉、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性)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配子的结合(受精)过程,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植株营养体繁殖、无融合生殖)S2 无融合生殖(植物的雌雄性性细胞甚至雌配子体内的某些单、二倍体细胞,不经过正常受精和两性配子的融合过程而直接形成种子以繁衍后代的方式)及其类型?无孢子生殖,二倍体孢子生殖,不定胚生殖,孤雌生殖,孤雄生殖。

生产上的意义?1.无性系品种的选育可采用有性杂交和无性繁殖相结合的方法,迅速固定优良性状和杂种优势。

2.芽变育种是营养体无性系品种育种的一种有效方法。

S3 自交的遗传效应。

1 自交使杂合基因型趋向纯合2 自交引起杂合基因型的后代发生性状分离3 自交引起杂合基因型的后代生活力衰退正确理解P16的“Xn =(1-1/2 r )*100%”,r=自交代数。

Xn为后代纯合比例4 “自交引起后代生活力衰退”,为什么?(群体中被掩盖的不利隐形基因,将因纯合而被表现出来)这对自花授粉作物和异花授粉作物来说有何异同?自花授粉作物:由于长期自交,群体内个体的基因型是纯合的,个体间基因型是同质的,表现型是整齐一致的。

异化授粉,品种群体内个体的基因型是杂合的,个体间的基因型是异质的。

S5 品种的概念(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及其基本特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6 作物品种一般可分为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和无性系品种,论述四种类型品种群体的遗传组成及其育种特点?自交系品种:从突变中及杂交组合中经过多代自交加选择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特点:1.自交 + 单株选择,连续自交下选择纯合优良的基因型 2.拓宽遗传变异范围,从变异丰富的大群体中选择优良基因型杂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作物育种学总论

作物育种学总论

作物育种学总论名词解释:1、杂交育种:通过两个或更多各亲本品种杂交获得杂种,进一步从杂种后代自交分离群体内选择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2、回交育种:两种亲本杂交后,从F1回交于亲本之一,从回交后代选择特定植株仍回交于该亲本,如此连续进行若干次自交选择育成新品种的方法3、育种目标: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提出应具有的优良的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4、种质资源:一般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类生物类型5、特殊配合力:指两个特定亲本系所组配的杂交种的产量水平6、一般配合力:指一个纯系亲本与其他若干系品种杂交后,与其杂种一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7、胞质不育:是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8、细胞质雄性不育:是一种不能产生有活力或可育花粉的母性遗传现象9、核不育性:受细胞核不育基因控制的,与细胞质无关的雄性不育类型10、品种审定:新品系或引进品种在完成品种试验程序后,省级或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试验结果,审定其能否推广,能推广的审定其范围,这一过程就叫品种审定11、区域试验:是鉴定作物新品种使用价值和适应区域范围的一种多点试验,包括点的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试验12、垂直抗性:寄主品种对病原菌某个或少数生理小种免疫或高抗,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高度感染的13、水平抗性: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14、复合杂交: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亲本,要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杂交15、单交:两个品种进行杂交称为单交,只需进行一次杂交,简单易行,育种方便16、群体杂交:通过鉴定选择,人工控制的自由交配等一系列育种手段,改变基因、基因型频率,增加优良基因的重组,从而达到提高有利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方法17、细胞全能性:一个细胞所具有的产生完整生物个体的固有能力18、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性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doc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doc

3、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答:(1)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只是与研究方法。

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紧密的联系O (2)任务:A、发掘、研究和利用各有关作物种质资源B、选育适于该地区生产发展需要优息品种、杂交种以及新作物C、提供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实现生产用种良种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相互关系:变异、遗传和选择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1)作物繁殖的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有性繁殖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A、自花授粉是指痛-•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花朵的雌蕊柱头上,代表的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自花授粉作物的自然异交率一般低于1%, 不超过4%oB、异花授粉是雌蕊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授粉的,代表作物有玉米、黑麦、向日葵、白菜型油菜、甘蔗、甜菜、大麻、三叶草等,异花授粉的自然异交率至少在50%以上。

C、常异花授粉是指一种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代表作物有棉花、廿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高粱、蚕豆等,常异花授粉的夭然异交率在5%——50% 之间。

(3)无性繁殖的营养繁殖,即是利用营养体繁殖后代的方式,代表作物有甘薯、马铃薯、木薯、甘蔗等。

2、论述作物品种的类型和各类作物的育种特点:(1)类型:A、自交系品种;B、杂交系品种;C、群体品种;D、无性系品种。

(2)育种特点:A、自交系品种:a、自花授粉加单株选择的育种方法;b、拓展遗传变异范围,在大群体中进行单株选择。

B 杂交系品种:a>包括白交系育种和杂交组合育种两个育种程序,贯穿于两个程序之间的关键问题是自交系间的配合力测定;b、对影响亲本繁殖和配制杂种产量的性状必须加强选择;c、需要建立相应的种子生产基地和供销体系。

作物育种学(总论)

作物育种学(总论)

3.目标性状的选育进一步得到协调改良。
株型育种、矮秆育种和高光效育种工作的开展, 使作物的农艺性状得到同步改进,生物产量和经济系 数进一步得到协调,抗病性和产品品质不断提高。
现代品种的特点是在综合性状鉴定和选择的基础 上,突出目标性状,是主要目标性状都得到协调改良。
二、对 作 物 育 种 工 作 的 展 望
3. 鉴定分析方法微量、精确、快速。 在目标性状的鉴定、分析、选择中,广泛采
用现代技术和仪器,进行快速、精确、微量和非 破坏性的鉴定分析,以提高育种效率。
4. 开拓育种新途径和新技术。 除应用传统的育种技术外,还大力开拓人
工诱变育种、倍性育种、远缘杂交育种、细胞工 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
三、作 物 育 种 学 的 发 展
随着育种学、进化论和相关理论的发展和 育种效率的提高,作物育种从20世纪20-30年代 开始摆脱主要凭经验和技巧的初级状态。以逐 渐发展成为具有系统理论和科学方法的一门应 用科学。
世界出版的有关育种知识的专著有:
第一部1927年,美国 Hayes和Carber出版的《作物育种》; 1935年,前苏联Vavilov出版的《植物育种的科学基础》; 1936年,中国王绶出版的《中国植物育种学》; 1942年,美国Hayes和Immer出版的《植物育种方法》; 1948年,中国沈学年出版的《作物育种学泛论》; 1960年,美国Allard出版的《植物育种原理》; 1976年,中国蔡旭出版的《植物育种育种学》; 1981年,西北农学院主编的《作物育种学》等
二、当地现有品种有待改进的主要性状
以当地现有推广品种为参考,从而选育 出能克服现有品种的缺点,保持和提高其优 点的新品种。在考虑主要目标性状 的同时, 还要兼顾 次要目标性状。因为随着主要目标 的实现,原来的次要目标性状就可能上升为 主要目标性状。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重点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重点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绪论1.作物育种:是利用或者创造变异,通过人工选择将有利的变异固定下来,培育成作物新品种的过程2.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求,经过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性状相对一致,遗传性相对稳定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3.品种的特点:(1)必须具有一定的优良性状(2)是经济上的类别(3)品种群体的遗传性相对稳定,主要性状相对一致(4)品种在利用上有地区性和时间性或品种三特点: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简称DUS)4.生物进化的三要素为遗传、变异、选择5.常规育种的特点:(1)综合多个优良性状,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抗性水平(2)盲目性较大(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艺术6.育种的任务:(1)选育优良品种(2)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7.优良品种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产品品质(3)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4)扩大作物种植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第一章作物育种的方式及品种类型1.有性繁殖: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有性繁殖2.有性繁殖植物的主要授粉方式及代表作物:自花授粉(小麦、大麦、水稻、大豆)、异化授粉(玉米、黑麦、甘蔗、甜菜)常异花授粉(棉花、高粱、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3.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4.自交不亲和: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5.雄性不育性:植株的雄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6.自交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7.杂交系品种:是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植株群体F1群体品种:遗传基础较复杂,植株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性和/或异质性的群体。

作物育种学总论整理

作物育种学总论整理

作物育种学总论整理绪论1.作物品种的概念: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具有三性(DUS):特异性(Distinctness) 、一致性(Uniformity)、稳定性(Stability)。

2.作物品种类型:纯系品种、杂种品种、综合品种、无性系品种。

3.优良品种: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生产上所谓的良种,包括具有优良品种品质和优良播种品质的双重含义。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1.不同作物的授粉方式:自花授粉作物(<4%): 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等异花授粉作物(>50%): 玉米、黑麦、甘薯、白菜型油菜常异花授粉作物(5-50%): 棉花、甘蓝型油菜、高粱、蚕豆等2.自交不亲和性:具有完全化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却上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3.雄性不育性:植物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4.无性系:由营养体繁殖的后代。

5.无融合生殖:植物的雌雄性细胞不经过正常受精和两性配子的融合过程而直接形成种子以繁衍后代的方式,包括无孢子生殖、二倍体孢子生殖、不定胚生殖、孤雌生殖、孤雄生殖。

6.自交的遗传效应①保持纯合基因型②使杂合后代基因型趋于纯合、并发生性状分离Xmn=(1-1/2n)m③自交引起杂合基因型的后代生活力衰退7.异交的遗传效应①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杂交)②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8.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突变或杂合基因型连续自交和选择育成的基因型同质纯合群体。

9.杂交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自交系)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10.群体品种:遗传基础复杂、群体内植株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或异质性的一群植株群体。

11.无性系品种:由一个或几个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的繁殖而成的一个群体。

第二章种质资源1.种质资源: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或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的总称。

作物育种学总论-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作物育种学总论-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2019/3/9
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一)自交系品种的育种特点

育种特点:自交系品种是由同一群同质的和纯合的基因型
植株组成,严格讲是来自一株优良纯合基因型植株的后代
,故育种上采用:

1. 自交 + 单株选择,连续自交下选择纯合优良的基因型。

对于异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作物,可以通过强迫自交加单
株选择达到同样目的。 2. 从变异丰富的大群体中进行单株选择,多中选优,优中 选优。
大麦和豌豆以及花生花冠 未开放时就已经散粉受精 棉花等花冠张开后才散粉 油菜雌蕊先熟
2. 开花习性
常异花授粉
异花授粉
雌雄蕊异熟 dichogamy
玉米、向日葵 等雄蕊先熟
2019/3/9
(二)作物天然异交率的测定
作物授粉方式的分类,是根据自然异交率的高低而定的。
≤4%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
自然异交率
2019/3/9

二、异交的遗传效应
异交形成 杂合基因 型 异交增强 后代的生 活力 杂合基因型是产生基因交换、重组 和产生新基因型的基础。所以,有 选择的异交(人工杂交)是创造遗 传变异的一种主要方法。
(一)异交 的遗传效应
异交使后代的生活力增强,称为杂 种优势。因此,利用异交增强后代 生活力的效应,即利用杂种优势, 也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 (二)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 在长期开放授粉的条件下,异花授粉作物品种群体的基因型是 高度杂合的,且群体内个体间的基因型是异质的,没有基因型 完全相同的个体。由于长期异交,自交纯合后,隐性的劣性性 状显现,表现为退化。

(三)有性繁殖植物的主要授粉方式 1. 自花授粉
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

作物育种学总论

作物育种学总论
二对病虫害的抗耐性从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观点讲作物或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一般只要求在病菌流行或害虫发生时能把病原菌的数量或虫口密度压低到经济允许的阀值以下即要求品种对病虫害有相对的抗性而不是绝对的抗性
《作物育种学》总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育 种 目 标 作物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种 质 资 源 引种和选择育种 杂 交 育 种 杂 种 优 势 利 用 诱 变 育 种 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 抗 病 虫 育 种
(3)在繁育、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其种性,提供数 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促进高产、优质、高 效农业的发展。
3.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以 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涉及 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 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 物统计和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抗 逆 性 育 种 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 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品种审定和推广
《作物育种学》总论
张天真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年3月第一版
潘 家 驹
主 编
农 业 出 版 社 1 9 9 4 年 5 月 第 一 版
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各种生物都是从原始生物演变而产生的。这 种演变发展的过程称为进化过程。 决定进化的三大基本要素:遗传、变异和选择。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因素,选择决定着 进化的方向。 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进 化速度相对缓慢。
人工进化是人类为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 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也包括有意识的利用 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进化的方向主要取 决于人工选择的方向。 作物育种实际上就是作物的人工进化,是适 当利用自然进化的人工进化,其进化速度远比自 然进化速度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育种学总论整理绪论1.作物品种的概念: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具有三性(DUS):特异性(Distinctness) 、一致性(Uniformity)、稳定性(Stability)。

2.作物品种类型:纯系品种、杂种品种、综合品种、无性系品种。

3.优良品种: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生产上所谓的良种,包括具有优良品种品质和优良播种品质的双重含义。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1.不同作物的授粉方式:自花授粉作物(<4%): 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等异花授粉作物(>50%): 玉米、黑麦、甘薯、白菜型油菜[常异花授粉作物(5-50%): 棉花、甘蓝型油菜、高粱、蚕豆等2.自交不亲和性:具有完全化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却上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3.雄性不育性:植物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4.无性系:由营养体繁殖的后代。

5.无融合生殖:植物的雌雄性细胞不经过正常受精和两性配子的融合过程而直接形成种子以繁衍后代的方式,包括无孢子生殖、二倍体孢子生殖、不定胚生殖、孤雌生殖、孤雄生殖。

6.自交的遗传效应①保持纯合基因型②使杂合后代基因型趋于纯合、并发生性状分离Xmn=(1-1/2n)m③自交引起杂合基因型的后代生活力衰退7.异交的遗传效应①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杂交)~②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8.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突变或杂合基因型连续自交和选择育成的基因型同质纯合群体。

9.杂交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自交系)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10.群体品种:遗传基础复杂、群体内植株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或异质性的一群植株群体。

11.无性系品种:由一个或几个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的繁殖而成的一个群体。

第二章种质资源1.种质资源: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或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的总称。

2.重要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作用①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②种质资源是人类开发新作物的物质基础③种质资源可以保护遗传多样性、避免遗传脆弱性④种质资源是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材料⑤种质资源保护与知识产权3.作物起源中心:遗传类型有很大的多样性、比较集中、具有地区特有的变种性状和近亲野生类型或栽培类型的地区。

两个特点:基因多样性、显性基因高频率。

野生植物最先被人类栽培利用(原生起源中心)或产生大量栽培变异类型(次生起源中心)的独立农业地理中心。

4.重要作物的起源地:中国-东亚(大豆、高粱)、印度(水稻、甘蔗)、中亚(普通小麦)、西亚(一粒小麦、二粒小麦)、南美-中美(玉米、陆地棉、甘薯、番茄)、南美(马铃薯、花生)5.主栽品种:经现代育种技术改良过的品种。

6.地方品种:局部地区栽培的未经现代育种技术改良的品种。

7.核心种质:采用一定方法,选择部分种质,以最小的资源数量和遗传重复,最大程度的代表种质多样性。

8.种子资源的方针: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

9.原生作物:是人类有目的驯化的植物。

次生作物:与原生作物伴生的杂草。

!第三章育种目标1.育种目标: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某种作物的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

2.目标性状:产量、品质、抗病虫性、抗倒伏。

3.生物产量:中有机物质占干物质的90%~95%,因此作物有机物质的生产和积累是形成产量的主要物质基础。

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是作物有价值器官部分的产量。

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4.理想株型育种:集中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优良性状,使其获得最高的光能利用率,并能将光合产物最大限度地输送到籽粒中去,通过提高收获指数而提高籽粒产量。

5.高光效育种:通过提高作物本身光合能力和降低呼吸消耗的生理指标而提高作物产量的育种方法。

6.稳产性是指优良品种在推广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产量变化幅度较小,在环境多变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均衡的增产作用。

包括抗病虫性、抗旱耐瘠、抗倒伏性、适应性。

7.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富有预见性;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明确具体性状,指标落实;必须面向特定的生态地区和栽培条件。

8.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高产;优质;稳产;生育期适宜;适应机械化需要。

★第四章引种和选择育种】1.引种:引进外地或外国的种质资源。

2.引种栽培:经过试验证明适合本地区栽培后,直接在生产上推广种植。

3.引种驯化:外地种质引入种植,由于生态条件改变而表现出新的性状,经过选择育成适合本地区推广种植的新品种。

4.引种改良:外来品种的某个(些)优良性状用于改良本地品种。

5.引种原理:气候相似性原理、生态相似性原理。

6.影响引种的因素外因:温度、光照、纬度、海拔、栽培和土壤内因:作物发育特性低温长日照作物:起源于高纬度地区,它们的生活周期主要在秋冬到春夏,先经过一个低温阶段,然后是长日照阶段高温短日照作物:起源于低纬度地区,它们的生活周期主要在春夏到秋冬,先经过一个高温阶段,然后是短日照阶段中间性作物:如番茄对光温要求不严格$7.作物的引种规律①低温长日照作物(冬作物):高纬度到低纬度:表现生育期延迟、营养器官加大、不能开花结实。

低纬度到高纬度:表现生育期缩短、植株矮小、产量低、春季可能冻害。

冬播区春性品种引到春播区春播:早熟、高产。

春播区春性品种引到冬播区冬播:迟熟、冻害(视品种和引种地情况)。

②高温短日照作物(夏作物)原产低纬度的品种:春播(次生生态型)、夏播(原始生态型)和秋播春播品种(感温):引到高纬度地区春播种植,由于温度低,表现生育期延长、营养器官增大。

但只要积温满足,可以获得高产。

而长光照对发育影响小。

夏播品种(感光):引到高纬度地区种植,由于光照长,不能满足对短光照的要求,表现植株高大、迟熟、后期可能冻害。

原产于高纬度地区的品种(感温):引种到低纬度地区种植,由于高温高,容易满足温度要求,表现生育期缩短、营养器官变小、产量低。

.原产于高海拔地区的品种(感温):引到同纬度平原,早熟低产。

8.选择育种(系统育种):对现有品种中出现的自然变异,通过个体选择和后代鉴定试验而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对于自花授粉作物可称纯系育种。

9.选择育种程序纯系育种程序:通过单株(个体)选择、株行(系)试验和品系比较试验到新品种育成。

混合选择育种程序:从群体中选择目标性状基本上相似的优良个体(单株)经室内鉴定并加以混合繁殖,使群体得到改良的一种育种方法。

集团混合选择育种程序改良混合选择程序★第五章杂交育种1.杂交育种:通过两个或更多个亲本品种(系)杂交获得杂种,进一步从杂种后代的自交分离群体内选择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2.组合育种:将分属于不同品种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在分离世代随机重组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基因组合,再通过定向选择,育成集合双亲优点于一体的新品种。

3.超亲育种:将分属于不同品种的、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于同一杂种个体,通过对分离世代的随机重组和选择,育成该性状上超过亲本的新品种。

4.杂交亲本选配的原则:双亲必须具有较多的优点、较少的缺点,其优缺点能互补,不能有严重的缺点;亲本之一最好为当地推广的优良品种;考虑亲本间的遗传差异;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配合力。

?5.配合力:亲本和其他亲本杂交,在杂种后代中产生优良个体的能力。

一般配合力:某一亲本与其他若干亲本杂交,杂种后代在某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特殊配合力:两个特定材料杂交组配后代在某个数量性状的表现。

6.杂交技术:花期调节(分期播种、光温处理、再生植株、肥控);控制授粉(母本防止自花授粉和天然杂交);授粉后管理。

7.杂交方式:单交或成对杂交(亲本在杂种和后代群体遗传成分各占50%);复交(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亲本,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杂交)(最后杂交的亲本遗传组份最大50%)8.杂种后代的处理的方法有:系谱法、混合法、衍生系谱法和单籽传法。

9.系谱法:从第一次分离世代开始选择单株,分别种植成株行,以后在优良系统中选择优株,直至选出优良稳定一致的系统。

各世代各系统均编号,可查各株系历史与亲缘。

优点:遗传力较高性状,早代选择可靠;尽早集中掌握少数优良系统;便于比较,控制规模;及时升级试验、审定、推广;缺点:中选率低;多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选择效果差;早代工作量大;10.混合法:自花授粉作物的杂种分离世代开始,组合内混种混收,不加选择,直到杂种后代基因型纯合达到80%以上时(F5--F8),才开始选择一次单株,形成株系,从中选择优系升级进入产量试验。

优点:遗传力低数量性状高代选择可靠;保留更多的优良基因型和重组类型;早代工作量相对较少;缺点:混合世代群体规模大;选择世代的工作量较大;可能丢失群体弱势性状;育种周期相对较长;无从考查系统间关系。

11.衍生系统法:兼具系谱法和混合法的优点,克服了两种方法的缺点:在早代,主要遗传力高的性状进行一次选择,中选数量上可以比系谱法多,保留较多的基因型;按株行种植,在株行内可以及早获得优良株系。

(12.单籽传法:从分离世代开始,每株收获一粒种子;之后按组合每年混合种植,每株收获一粒种子;F5或F6世代群体中选择单株,种成株行;选择优良株行升级成品系进入产量试验。

稳定的单粒传群体也被称为重组自交系群体。

13.杂交育种程序:原始材料圃、亲本圃、选种圃、鉴定圃、品种比较试验、生产试验和多点试验。

第六章回交育种1.轮回亲本:有许多优良性状,而个别性状有欠缺需要改造的品种。

非轮回亲本:具有甲品种欠缺的优良性状的品种。

轮回亲本基因恢复的频率为1-1/2r+1 纯合个体频率 (1-1/2r)n 2.回交育种法:非轮回亲本与轮回亲本杂交,F1及后代用轮回亲本品种进行多次回交和选择,轮回亲本品种原有的优良性状通过回交而恢复,同时导入了原欠缺的性状,获得性状改进的新品种。

3.近等基因系:不同基因型在相同遗传背景下的各个品系4.回交育种特点优点:控制育种发展方向(保持轮回亲本基本性状);增添非轮回亲本的目标性状;小群体,便于加代;有利于打破基因连锁;便于生产上推广应用。

缺点:多个性状改良育种年限长(尤其是逐步回交);一般仅用于个别主基因性状改良,数量性状改良困难;回交工作量大;目标基因的一因多效问题。

5.质量性状的回交转育:显性单基因或隐性单基因数6.量性状的回交转育…控制目标性状的基因数目:控制转育性状的基因越多,回交后代中出现的理想基因型频率越低。

环境对基因表现的作用:环境条件对数量性状影响大,鉴定选择可靠性差。

第七章诱变育种1.诱变育种:利用理化因素诱发植株发生变异,再通过后代的鉴定和选择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2.物理诱变电磁辐射:引起生物DNA损伤或断裂,修复时发生错误拼接与复制,辐射后代表现型产生变异,对于可遗传的变异可以加以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