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索隐卷之三

合集下载

《历史地理》集刊 1-24辑目录

《历史地理》集刊 1-24辑目录

《历史地理》集刊 1-24辑目录本帖最后由猎户座于2011-6-14 13:08 编辑这里是原书链接,维望帮助书友选择下载:/viewthread.php?tid=15821&extra=page%3D2 《历史地理》(创刊号) 1981年11月发刊词侯仁之《禹贡》中的昆仑顾颉刚敦煌写本《西天路竟》历史地理研究黄盛璋黄土高原及其农林牧分布地区的变迁史念海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赵永复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谭其骧论历史时期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陈桥驿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邹逸麟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张修桂百泉水利的历史研究——兼论卫河的水源纽仲勋根据孢粉分析推论沪杭地区一万多年来的气候变迁王开发张玉兰中国历史时期孔雀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文焕然何业恒浙江省宋至清时期旱涝灾害的研究夏越炯春秋时期齐国故城的复原与城市布局刘敦愿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魏嵩山古代广州及其附近地区的手工业徐俊鸣郭培忠口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札记元代的水达达路和开元路谭其骧口《水经注》研究《水经·浊漳水注》一处错简——兼论西汉魏郡邯会侯国地望周振鹤口调查报告太湖以东及东太湖地区历史地理调查考察简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楼兰遗迹考察简报侯灿口纪念《禹贡》笔谈张相文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纪念“中国地学会”成立七十周年张天麟“禹贡学会”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徐兆奎回忆与希望侯仁之继承和发扬《禹贡》精神郭敬辉回忆《禹贡》杨向奎纪念禹贡学会王树民继承优良传统继续奋发前进唐晓峰“扶桑”讨论综合评述朱方口书籍评介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王文楚邹逸麟评《中国王朝时代晚期的城市》(摘译)赛明思口补白分湖·风湖·汾湖张舫澜斯文赫定(Sven Hedin)对中国地理测绘史的一点正误一得长芦晒法制盐始于何时孔祥铸六朝人之所谓“北京”葛剑雄宋川峡二路分成四路祝培坤[ 本帖最后由yachenhuix 于2008-2-21 15:23 编辑]《历史地理》(第二辑) 1982年11月北京城: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其改造侯仁之两爨六诏地理考释方国瑜夜郎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周维衍有关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的若干历史地理问题黄盛璋耶律大石北行史地杂考陈得芝明初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等卫杂考邓锐龄周初的“三监”与邶、鄘、卫三国及卫康叔封地问题刘起釪高阙考辨严宾汉桂阳郡建置时间考何介钧汉代敦煌郡西境和玉门关考赵永复东汉时期钱唐县之废复奚柳芳吉、黑两省西部地区四座辽金古城考李健才我国古代湖泊的湮废及其经验教训陈桥驿辽河平原水系的变迁林汀水陈连开明代的居延海施一揆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特大洪水的气候与水情分析王涌泉湘江下游森林的变迁何业恒文焕然魏晋南北朝矿业的分布与发展纽仲勋唐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曹尔琴试论河北地区村落的出现与发展朱新望昆明市的聚落起源、城址演变、城区扩张及其地理因素的探讨于希贤于希谦从万胜镇的衰落看黄河对豫东南平原城镇的影响陈代光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东返日本航路再探王文楚口问题讨论唐代渤海率宾府辨张泰湘率宾府、恤品路和开元城郭毅生口读书札记郭著《李白与杜甫》地理正误谭其骧口纪念顾颉刚先生回忆禹贡学会——纪念顾颉刚先生韩儒林顾颉刚先生有关历史地理的论著目录王煦华朱一冰口书籍评介《元丰九域志》的成书及其价值王文楚魏嵩山口译丛测绘中国地图纪事(法)J·B·杜赫德口学术动态1982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朱杨印水利史研究会成立暨学术讨论会在四川灌县举行魁一口补白唐代地名“标准化”的概念望新北京地区播种水稻始于何时孔祥铸《通鉴》胡注纠谬一则禾子长江长洋港汊道辨析龚江《水经注》究竟记述多少条水赵永复西汉人对生态平衡的认识一得先秦时期人们对保护山林的认识贺圣迪现存最早的商旅交通指南杨正泰新书简介——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吾印“夷童”考刘翔《汉书·地理志》县目试补周庄《历史地理》(第三辑)1983年11月由地理的因素试探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文化最为发达的原因史念海南通地区成陆过程的探索陈金渊金山卫及其附近一带海岸线的变迁张修桂江苏沿海古墩台考张忍顺江苏常州圩墩遗址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王开发唐长安城总体布局的地理特征马正林考古学上所见之元察罕脑儿行宫郑绍宗明初营建中都及其对改建南京和营建北京的影响王剑英上海市大陆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王文楚明清临清的盛衰与地理条件的变化杨正泰明代北京郊区村落的发展尹钧科历史时期宁绍地区的土地开发及利用杨章宏长江下游地区的水利系统【日】斯波义信汉武帝徙民会稽说正误——兼论秦汉会稽丹阳地区的人口分布葛剑雄《汉志》分江水考释陈怀荃元湖广行省站道考略王颋祝培坤秦代象郡考覃圣敏隋唐漠南碛口考释施一揆关于呼伦贝尔古边壕的探索景爱和田文《于阗王尉迟徐拉与沙州大王曹元忠书》与西北史地问题黄盛璋口顾颉刚先生遗著昆仑和河源的实定顾颉刚口问题讨论碣石考高洪章董宝瑞口书籍评介万恭和《治水筌蹄》邹逸麟口译丛汉简所见地名考【日】日比野丈夫森鹿三先生和《水经注》研究【日】船越昭生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一)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学术动态国家地图集历史地理卷即将开编微言黄河流域水利史学术讨论会在郑州召开吴萍《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二册出版刃佳口补白隋唐润州未尝治今丹徒镇胡菊兴阴山——陶山——阳山周庄曹操所开白沟得名问题辨疑非鱼东坝正名高山关于明代“东番”的地理范围周维衍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村寨龚江秦关中北边长城禾子最早记载的洮河流域大规模滑坡现象赵晖东汉黄河流域森林破坏举例一得黄河三大浮桥考略晓鹿秦泗水郡治禾子后汉的东海王与鲁国周振鹤《历史地理》(第四辑)1986年2月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谭其骧从历史地貌学看广州城发展问题曾昭璇上海西部古海岸——冈身——的成因与年代刘苍字吴立成曹敏荆江近5000年来洪水位变迁的初步探讨周凤琴呼伦贝尔草原的地理变迁景爱失必儿与亦必儿刘迎胜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变迁赵永复《水部式》与唐代的农田水利管理周魁一明代广东经济地理初探司徒尚纪汉武帝朝鲜四郡考周振鹤汉晋隋唐之南苏水与南苏城考王绵厚赤河考李孝聪丝路“青海道”考王育民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朱玲玲对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几点看法【加】寇•哈瑞斯口读书札记冶即东部候官辨——《续汉书·郡国志》会稽郡下的一条错简吴松弟《整理郑和航海图序言》读后刘伉口问题讨论再谈台湾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周维衍口史籍整理《乘轺录》疏证稿贾敬颜口书籍评价顾炎武和《肇域记》杨正泰口译丛明清时期的洞庭湖水利【美】彼得·C·珀杜口学术动态太湖水利史学术讨论会简讯魁一全国地学史学术讨论会在桂林召开郑锡煌口补白地名带“阳”字未必表示水北山南周庄释“观下” 一令密云山考于德源秦置陈郡质疑马世之释“群舒”胡嘏北宋南康军隶江南东路禾子《隋书·地理志》赣、南康纠谬王天良“次固镇”还是“次固镇” 一得营水出留山辨龚江《历史地理》(第五辑) 1987年5月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历史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农牧业的交替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王尚义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邹逸麟罗布泊迁移过程中一个关键湖群的发现及其相关问题奚国金珠江三角洲的成陆过程周源和沱江、沫水、离堆考辨田尚邓自欣里运河变迁的历史过程郭黎安敦煌石室出《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考释王仲荦贾耽路程“驩州通文单国道”地理与对音黄盛璋西辽王朝疆域考释魏良弢战国齐五都考钱林书关中东部秦魏诸长城遗迹的再探索王重九马王堆《地形图》绘制特点、岭南水系和若干县址研究张修桂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图几个郡国治所问题——答香港刘福注先生王文楚西汉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卢云杭州的几个地理变迁问题吴维棠明代浙江市镇分布与结构樊树志明清时期杭州府仁和县三个市镇的历史考察陈学文明初建州女真迁徙考——兼评建州女真东迁说董万仑口古籍整理《<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校补孟素卿口调查报告东北考察记王钟翰口书评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葛剑雄略论明清时期商编路程图记杨正泰口译丛唐末以前福建的开发(美)汉斯·比伦斯泰因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二)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补白唐称长安为西京不始于天宝元年禾子北宋荆湖路分为南、北两路不始于咸平二年姜汉椿战国阳泉君封邑考钱林书苏州旧称平江之原委黄锡之今贾鲁河名称的来源一令宜昌葛洲坝演变小史龚江释“襄阳”周兆锐《历史地理》(第六辑) 1988年9月历史时期新疆森林的分布及其特点文焕然根据孢粉组合推断上海西部三千年来的植被、气候变化王开发沈才明吕厚远黄河故道滑澶段的初步考查与分析徐海亮钱塘江河源考证与源头的勘定吕以春沭水北魏正光改道和前沭河徐士传黄河对开封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李润田淮河下游南北运口变迁和城镇兴衰邹逸麟黄河流域的史前聚落王妙发关于宋代建制镇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郁越祖南诏疆域的发展和郡县的设置尤中西夏监军司驻所辨析汤开建赵佗犯长沙的路线与龁道县置废的年代张修桂“封中”试析——封水历史地理问题初探陈乃良三国西晋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点卢云三国人口探索王育民清代京师八旗人丁的增长与地理迁移韩光辉日本学者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陈桥驿口纪念徐霞客诞辰四百周年徐霞客游峨眉山考辨吴应寿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专题研究明崇祯后期大蝗灾分布的时空特征探讨满志敏口书籍评介《肇域志》陕西部分的几个问题郑宝恒王天良口地图史试论桂林宋代摩崖石刻《静江府城池图》在地图史上的意义马崇鑫口译丛从晚明到清代中期中国与西班牙美洲的丝绸贸易全汉升宋都杭州的城市生态【日】斯波义信口补白再谈荆湖南北路设置问题王文楚《南齐书·州郡志》南高平郡纠谬胡嘏谭其骧教授《长水集》出版一得《入蜀记》“次江陵之建宁镇”析龚江沈括误证章华台章珊一则气候资料误用的补正文每释春秋晋之“东阳”钱林书:hug: :lol《历史地理》(第七辑) 1990年6月唐代矿冶分布与发展黄盛璋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经济开发吴松弟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城邑及疆域考钱林书汉唐河西城市初探杜瑜山东烟台地区城镇历史发展研究顾朝林古代苏州城市景观的历史地理透视高泳源新郑考曲英杰海南岛历代民族迁移和人口分布初探司徒尚纪从《不阿里神道碑铭》看南印度与元朝及波斯湾的交通刘迎胜明代国内交通路线初探杨正泰汉十三刺史部起源考牟元珪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考沈卫荣赵北长城西段与秦始皇长城沈长云唐大震关考吴洁生突厥二题刍议周维衍江苏北部海岸与湖泊的演变黄志强杨达源张传藻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及影响景爱初探河南省历史时期的寒暖盛福尧口问题讨论再论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赵永复口书评评《西汉人口地理》陈桥驿《中国历史地理论著索引》简介朱毅口译丛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日】滨岛敦俊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三)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补白《南齐书•州郡志》三处脱文胡嘏钱大昕论《宋书·州郡志》所载水陆道里胡嘏《通鉴》秦、益二州胡注正误王振忠《唐六典》记《水经注》河流的总数赵永复“镇宁”系“镇戎”之误余音《新唐书纠谬》之纠谬华林甫辨《十七史商榷》魏武有三都说之妄禾子《历史地理》(第八辑) 1990年7月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满志敏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王乃昂春秋绍兴的地理环境与水利建设陈鹏儿沈寿刚邱志荣历史时期的江苏岸外沙洲(五条沙)及其演变张忍顺古代南京河道的变迁石尚群潘凤英缪本正古代荆江北岸堤防考辨程鹏举《山海经》中的浑天说金祖孟中国古代撰写水经的传统周振鹤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上)胡阿祥商代疆域新论叶文宪先秦两汉时期婚姻礼制的地域扩展与阶层传播卢云历史时期河西地区城市地理初探杨平林关于高句丽南北道的探讨李健才休屠(屠各)胡的族源及迁徙赵永复霸上辨马正林楚熊渠所伐庸、杨粤、鄂的地理位置段渝释“地”陈瑞平苏北平原区域发展的历史地理研究吴必虎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专题研究荆江百里洲河段河床历史演变张修桂口古籍研究隋唐两女国——两《唐书•东女传》辨证周维衍唐代《长安太原驿道》校补王文楚《元史·地理志》资料探源王颋口调查报告简论唐代“热海道”上的凌山与勃达岭——别迭里达坂调查札记孟凡人口问题讨论关于西汉合浦郡治与朱卢县问题黄盛璋再谈西汉合浦郡治与朱卢县王文楚口方志研究明清乡镇志发展的历史地理考察褚赣生口书评评《中国历史地震图集(明时期)》陈桥驿《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初版赘言郑世贤口译丛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认识发展史(苏)B·C·热库林口补白放马滩出土地图的年代问题章珊《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将出版文楚秦一代郡数为四十八说周庄《水经注》资料断限赵永复何炳棣《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中译本出版一得义胜节度使所置年代考满志敏《水经注》泾谷水考龚江《清时期中国历史地震图集》出版傅诞《历史地理》第九辑(庆贺谭其骧先生八十寿辰专辑) 1990年10月谭其骧先生简历本刊编辑部谭其骧先生著作目录本刊编辑部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贺信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林甘泉研究员的贺信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学习季龙师的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邹逸麟满族先世的发祥地问题王仲翰两汉时期的秦人赵永复记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清雍正北京城图》——补正《北京历史地图集》明清北京城图侯仁之海南省人类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诸问题曾昭璇现代汉语方言地理的历史背景周振鹤文化区: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透视卢云干隆在新疆施行移民实边政策的探讨张丕远湖商人由来新考曹树基《中国移民史》发凡葛剑雄明代户口初探王育民论绍兴古都陈桥驿战国赵信都地望考孙继民侯文高邺之初筑是否在古邺城处张之简论洛阳古代都城城址的变迁史为乐论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对象和任务马正林叶尔羌汗国东部疆域考释魏良弢陈氏安南国建置考王颋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下) 胡阿祥金代行省考景爱公元十——十二世纪华北平原北部亚区交通与城市地理的研究李孝聪店代长安-夏州-天德军道路考王北辰楚在江淮地区的发展和孙叔敖开芍陂陈怀荃洞庭湖区历史农业地理的初步研究张步天徐霞客探长江源朱惠荣汝水变迁及其故道遗存尚景熙1523年浙江镇海灾害原因分析刘昌森书籍评介:小川琢治的《支那历史地理》王守春《历史地理》第10辑 1992年7月□庆贺侯仁之、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锲而不舍锐意进取——记候仁之教授的治学精神尹均科、韩光辉开拓创新用世益民——学习筱苏师治学业绩的体会辛德勇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谭其骧华北原始土地耕作方式:科学、训诂互证示例何炳棣历史时期松花江流域农业开发与变迁李宾泓历史时期辽河流域的开发与地理环境关系郑川水冯季昌西夏农业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韩茂莉唐代水利发展的因素及影响钮海燕哈密地区水利开发的历史研究钮仲勋唐以前江西地方望姓考梁洪生旧中国江南三角洲农村的聚落和社区[日]滨岛敦俊明清两淮盐商与扬州城市的地域结构王振忠武汉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刘盛佳月港的兴衰郑宝恒关于“都市(城市)”概念的历史地理定义考察王妙发郁越租当前考古所见最早的地图——天水《放马滩地图》研究张修佳春秋徐器与徐人活动地域初探李家和刘诗中斡赤斤故城的发现与研究米文平清代人口考辨王育民十世纪中叶前后高昌回鹘的西部疆界华涛唐朝时期安南都护北部地界的变迁尤中苏建灵段氏大理国建置考王颋福建政区建置的过程及其特点林汀水明朝初年出使西域僧人宗泐事迹补考邓锐龄试论大熊猫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变何业恒历史时期的中国野马、野驴的分布变迁文焕然黄淮平原仰韶暖期的气候特征探讨满志敏荆江历史变迁的阶段性特征周凤琴苍梧考释陈怀荃□调查与研究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发现与研究冯永谦西汉武威郡诸县城址的调查与考证李并成□古籍研究中国古地理文献中地方等地刍议靳生禾师道刚《南齐书·州郡志》札记胡阿祥□《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修订札记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两项较大修改的说明周振鹤□书评学林拔萃之作——试评《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王守春□学术动态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讨论会综述王振忠□补白关于宋代在上海地区设置的市舶机构的两个问题一令郦道源任冀州镇东府长史的时间赵永复《太平寰宇记》局本优于万本一证王文楚以路为政区道名不自宋始李懋军《历史地理》(第十一辑) 1993年6月先秦两汉时期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邹逸麟西汉与唐代灌溉成就的比较研究周魁一陈茂山宋代岭南地区农业地理初探韩茂莉“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初探曾昭璇海河流域平原水系演变的历史过程张修佳中古时期郡望郡姓地理分布考论胡阿祥中国历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葛剑雄黄淮海平原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初步研究吴松弟辽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人口迁移研究韩光辉论西渭桥的位置与新近发现的沙河古桥辛德勇允吾、金城、榆中、勇士等古城址考陈守忠论唐代的三边章群党项发祥地——唐初“河曲十六州”研究郭声波明代三卫初设地研究董万仑北京郊区村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尹万科二千多年来华北西部经济栽培竹林之北界文焕然试论华南虎在长江三角洲的绝迹何业恒□《水经注》研究全租望与《水经注》陈桥驿《水经·漳水注》邯郸附近山川城医邑考孙继民郑良真□地图学史长久保赤和他的中国历史地图周振鹤鹤间和幸□古籍整理《延祐四明志·河渠考·湖》佚文辑存俞信芳□译丛科举和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美]何炳棣著王振忠译北美历史地理学的现状与展望安德鲁·H·克拉克著姜道章译□学术动态《国家历史地图集》完成第一册编稿一得□补白关于《明代户口新探》、《清代人口考辨》两篇论文的质疑一读者郦道元未曾闲居九年赵永复《通鉴》庲降(都)督胡注辩正王振忠天涯何处觅“东野” 张志廉标点本《元和郡县图志》一处断句问题商榷马玉山《历史地理》(第十二辑) 1995年3月□纪念谭其骧(季龙)先生超迈乾嘉诸家的谭季龙先生史念海谭其骧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贡献曾昭璇回忆谭季龙老师陈桥驿追念恩师谭季龙教授邹逸麟用历史文献物资料研究气候冷暖变化的几个基本原理满志敏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的一些问题徐海亮辽代西辽河水道与木叶山、永、龙化、降圣州考张柏忠历史时期中国野生犀象分布的再探索蓝勇杭嘉湖平原生态演替与古文化兴衰的关系徐建春太湖地区孢粉资料与考古发现所阐述的人与环境之关系张明华江苏扬州西部距今4500年以来古植被与古环境萧家仪唐领余韩辉友番禺及番禺城考曾昭璇曾宪珊试论南宋末期桂林的城壕建设万竟君明清时期两淮盐业盛衰与苏北城镇的变迁王振忠明清时期山西市镇的布局与类型马玉山芜湖米市兴衰及其历史作用邵华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施和金新旧汉简所见县名和里名周振鹤唐代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制约华林甫宋代荆湖地区农业生产述论韩茂莉地理环境与宋元时代传染病曹树基魏蜀间分界线的地理学分析侯甬坚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安徽的人口变动行龙唐代雄武军考张建设□《水经注》研究《水经注》关于广西水道传述说略白耀天□古籍研究敦煌石室出《贞元十道录》剑南道残卷考释王仲荦《唐两京城坊考》评述辛德勇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史料评说胡阿祥□历史地图研究南宋行在临安府的地图再现——历史地图学个案研究阎维民。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①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②姓李氏,③名耳,字桞,④周守藏室之史也。

⑤注①:正义朱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桞,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张君相云:“老子者是号,非名。

老,考也。

子,孳也。

考教觽理,达成圣孳,乃孳生万理,善化济物无遗也。

”注②:集解地理志曰苦县属陈国。

索隐按:地理志苦县属陈国者,误也。

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

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

裴氏所引不明,见苦县在陈县下,因云苦属陈。

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

苦音怙。

正义按年表云淮阳国,景帝三年废。

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

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

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

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

”厉音赖。

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

”注③: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

”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注④:索隐按:许慎云“桞,耳曼也”。

故名耳,字桞。

有本字伯阳,非正也。

然老子号伯阳父,此传不称也。

正义桞,耳漫无轮也。

神仙传云:“外字曰桞。

”按:字,号也。

疑老子耳漫无轮,故世号曰桞。

注⑤: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

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

正义藏,在浪反。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①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_《三家注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_正史_史部

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_《三家注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_正史_史部

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_《三家注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_正史_史部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索隐】:孔子家语亦有七十七人,唯文翁孔庙图作七十二人。

皆异能之士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厓伯牛,仲弓。

政事:厓有,季路。

言语:宰我,子贡。

【索隐】:论语一曰德行,二曰言语,三曰政事,四曰文学。

今此文政事在言语上,是其记有异也。

文学:子游,子夏。

师也辟,【集解】:马融曰:“子张才过人,失於邪辟文过。

”【正义】:音癖。

参也鲁,【集解】:孔安国曰:“鲁,钝也。

曾子迟钝。

”柴也愚,【集解】:何晏曰:“愚直之愚。

”由也喭,【集解】:郑玄曰:“子路之行,失於蹓喭。

”【索隐】:论语先言柴,次参,次师,次由。

今此传序之亦与论语不同,不得辄言其误也。

【正义】:蹓音畔。

喭音岸。

回也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集解】:何晏曰:“言回庶几於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

赐不受教命,唯财货是殖,亿度是非。

盖美回所以励赐也。

一曰屡犹每也,空犹虚中也。

以圣人之善道,教数子之庶几,犹不至於知道者,各内有此害也。

其於庶几每能虚中者唯回,怀道深远。

不虚心不能知道。

子贡无数子之病,然亦不知道者,虽不穷理而幸中,虽非天命而偶富,亦所以不虚心也。

”孔子之所严事:於周则老子;於卫,蘧伯玉;【集解】:外宽而内直,自设於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於仁,以善自终,盖蘧伯玉之行。

【索隐】:按:大戴礼又云“外宽而内直,自娱於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存亡,盖蘧伯玉之行也”。

於齐,晏平仲;【集解】:君择臣而使之,臣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盖晏平仲之行也。

【索隐】:大戴记曰:“君择臣而使之,臣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盖晏平仲之行也。

”於楚,老莱子;【索隐】:大戴记又云:“德恭而行信,终日言不在悔尤之内,贫而乐也,盖老莱子之行也。

”於郑,子产;於鲁,孟公绰。

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集解】: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盖柳下惠之行。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地理索隐卷之二

地理索隐卷之二

地理索隐卷之二开面同异或曰:五星、九星千变万化,岂开面尽之乎?抑开面有不同乎?曰:星辰虽千变万化,而其真假决于开面则一。

如贪、巨、武、辅、太阳、太阴、紫气、天财、金、水等星是吉也,而不开面则凶;破、禄、廉、文、天罡、燥火、孤曜、扫荡等星是凶也,而开面则吉。

夫所谓吉凶者,不决于星名,而决于开面于否,则开面一诀之外,五星、九星之变不知亦可。

况星体之变不可胜穷,依图而阅之,孰为某星,熟为某星,可接图而知也;登山而望之,除正体星辰之外,虽老于星理者,问其孰为某星,孰为某星,则谩应妄对。

夫其所凭为吉凶者,五星、九星也,而五星、九星之变且不能辨,又何能知其真假吉凶哉!惟开面一法,不论何星何变,开面自合穿落传变之吉格,不开面则成粗顽破碎之凶体,一彻而何所不彻,又何所不尽乎?但山之面有隐有显,有偏闪有粗蠢,有浅深大小,有长短多寡,特降、牵连、乳突、窝钳等项稍有不同,此而明之,是以不变之变,概尽千变万化矣。

隐面显面隐面者,即是正体星辰,以其分隐而脉亦隐,故为隐面;以其得五星、九星之正形,故为正体,如覆釜钟、顿笏笔、列几屏之类是也。

显面者,即是开脚星辰,以其分显而脉亦显,故为显面;以其大小八字并落脉井井有条,故为开脚,如飞禽展翅,如菜叶护茎是也。

二者俱要有化生、节泡、背面、棱角八字,不可边无参差。

星辰不可边凸边陷,如上卷分敛、仰覆、向背、合割四篇之宜忌则一无二。

但正体星辰最忌脉脊透顶、贯顶,界水透面为破面,若开(脚)1星辰则有忌有不忌,盖化生脑有蝉翼,界水从蝉翼外流下而不扣肋者,虽透顶不忌。

如无蝉翼,界水必贴脉透顶,亦谓之贯顶透面。

凡显明之脉要软泛而下,大矬大平者方佳,或泡又一泡,起起伏伏者更妙。

隐面之脉,要如泥中隐鳖,灰中露线。

顶有微矬,矬前微平,平前微突,隐隐见见,出隐八字之叉1脚字按上下文义补。

口,而隐八字之分心个对一个而来者方真。

若不矬平,不明三条者便假。

正体星辰,除八字之显分外,但以肌理之隐分为是,不必有护带、蝉翼,即有亦在依稀之间;开脚星辰,必有护带、蝉翼显然可见,如无护带,必有蝉翼,此为屏耳。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_《三家注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_正史_史部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_《三家注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_正史_史部

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_《三家注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_正史_史部【索隐】:外戚,纪后妃也,后族亦代有封爵故也。

汉书则编之列传之中。

王隐则谓之为纪,而在列传之首也。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索隐】:按:继体谓非创业之主,而是嫡子继先帝之正体而立者也。

守文犹守法也,谓非受命创制之君,但守先帝法度之主耳。

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索隐】:按:谓非独君德於内茂盛,而亦有贤后妃外戚之亲以助教化。

夏之兴也以涂山,【索隐】:韦昭云:“涂山,国名,禹所娶,在今九江。

”应劭云:“九江当涂有禹墟。

大戴云‘禹娶涂山氏之女,谓之侨,侨产启’。

”而桀之放也以末喜。

【索隐】:国语“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韦昭云“有施氏女,姓喜”。

殷之兴也以有娀,【索隐】:韦昭云:“契母简狄,有娀国女。

音嵩。

”纣之杀也嬖妲己。

【索隐】:国语“殷辛伐有苏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

按:有苏,国也。

己,姓也。

妲,字也。

包恺云“妲音丁达反”。

周之兴也以姜原【索隐】:系本云:“帝喾上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原。

”郑玄笺诗云:“姜姓,嫄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

”及大任,【索隐】:按:大任,文王之母,故诗云“挚仲氏任”,毛传云“挚国任姓之中女也”。

而幽王之禽也淫於襃姒。

【索隐】:国语曰:“幽王伐有襃,有襃人以襃姒女焉。

”按:襃是国名,姒是其姓,即龙漦之子,襃人育而以女於幽王也。

然此文自“夏之兴”至“襃姒”皆是魏如耳之母词,见国语及列女传。

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

【索隐】:按:公羊“纪裂繻来逆女,何以书?讥也,讥不亲迎也”。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

【索隐】:以言若乐声调,能令四时和,而阴阳变,则能生万物,是阴阳即夫妇也。

夫妇道和而能化生万物。

万物,人为之本,故云“万物之统”。

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无如命何。

甚哉,妃匹之爱,【索隐】:妃音配,又如字。

君不能得之於臣,【索隐】:以言夫妇亲爱之情,虽君父之尊而不夺臣子所好爱,使移其本意,是不能得也。

清.陆应谷之《地理或问》

清.陆应谷之《地理或问》

清.陆应⾕之《地理或问》清.陆应⾕之《地理或问》耕⽥的⼭⾥⼈整理叙古之论地理者多矣,然所谓地理⼭川,原隰之⾼卑险易,⽔⽯⼟⽊之燥湿柔刚,中外之形胜阨塞,城郭⾢⾥之迁移建置,皆寓焉,固⾮专为⼘葬也,汉书五⾏家,有堪舆⾦匮⼗四卷,形家有宫宅地形⼆⼗卷,其书不传,今所传有青囊、青乌⼆经,始专为⼘葬者说,⼜不载于班志,⽽晋郭景纯著葬书,多引之,嗣后衍其绪者,代不乏⼈,其书遂纷糅杂出。

要之,儒者则喜谭理,⽽蔽于法,⽅⼠则侈⾔术,⽽背于道,甚或怪诞,⽽流为异端,隐僻⽽味厥旨趣,⽀离蔓衍,⼏于雕龙炙毂,⽽莫可究竟,求其纯粹,以精协乎俯察之正理者,盖亦难焉。

夫所谓地理者,理⽽矣,⽓⽽已矣,形⽽已矣,理囿于⽓,⽓寓于形,即形以定⽓,即⽓以论理,⽽地理尽矣。

故专论峦头者⾮也,偏重卦例者亦⾮也。

余幼从先伯酣冈公学,暇则谈地理,先伯之⾔⽈:凡相地不欲多侍从,多则纷于酬应,神不能专,不欲盛车骑,盛则隔于险阻,兴不能尽。

故登临所⾄,必竭其⽬⼒、⾜⼒之所及,⽽⼼与之俱,斯天地之妙,乃⽆能遁其形,此亦如欧阳公论⽂,出其所尝试者以教⼈,故⾔尤有味也。

计余侍先伯游瞩,及宦辙所阅历,凡⾜⽬⼒之所及,⼏数万⾥,反之于⼼,不⽆确有所见。

丁⾣春,携眷北上,⾈中⽆事,因即所见者,仿朱⼦或问之例,笔为【地理或问】,盖谈理⽽不遗乎法,⾔验⽽不背乎道,所谓怪、诞、隐僻、⽀离、蔓衍者,庶乎免矣。

由是⽽求之,其亦有得乎青囊青乌之奥,⽽可以触类旁通者在乎。

因叙⽽刻之,以质诸天下后世之精于地理者。

鹤⼭⼦陆应⾕⾃叙。

道光⼆⼗有⼋年五⽉端午后三⽇书于太原府署之交荫室。

原始⼀问:地理之说,何昉乎?⽈:易⽈:仰以观于天⽂,俯以察于地理,孔圣⾔之矣。

公刘迁幽,周公营洛⾢,⽂公⼘楚邛,皆地理所⾃昉也,⽽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语,实⾜以括地理之秘。

⼆问:阴阳何以辨之?⽈:杨、廖⾔之详矣,杨以⼭之低⽽伏者为阳,⾼⽽起者为阴⽳之俯⽽凹者为阳,仰⽽凸者为阴。

廖公以⼭之⾼⽽起者为阳,低⽽伏者为阴⽳之仰⽽凸者为阳,俯⽽凹者为阴,⼆说各异,⽽要之,⼭之低伏者,必求⽳于仰凸,⼭之⾼起者,必求⽳于俯凹,阳必交乎阴,阴必媾乎阳,⽆⼆理也。

《地理人子须知》卷一

《地理人子须知》卷一

《地理人子须知》卷一《地理人子须知》卷一[明]徐善继、徐善述着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一之上江右山人徐善继述同著此一册専论天下大干龙。

龙居地理四科之首,堪舆家莫要于论龙。

论龙而不知天下大干,则所见者近而不远,所究者浅而不深,所窥者狭而不广,乌乎可哉?故首论天下大干龙,庶几识其大者。

论昆仑为诸山之祖《性理大全》临川吴氏曰:“天下之山脉起于昆仑。

”蔡牧堂《发微论》曰:“凡山皆祖昆仑。

”陶公《捉脉赋》云:“大智察脉,起自昆仑。

”《明山寳鉴》云:“山脉之起,本于昆仑。

”郭氏《锦囊经》云:“葬者原其始,乘其止。

”诚以地理之法,龙则原其始,穴则乘其止,故不可不审山之起祖处也。

然观山之所始,必究其水之所起;观龙之所终,必察其水之所界。

今以舆图考之,天下之水皆原于西北。

是可见山起于西北矣。

蔡文正公曰:“山水皆原于西北,故禹叙山叙水,皆自西北而东南是也。

或云昆仑在西海戌地,北海亥地,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东北临太活之井,西南至城南之谷,亦荒远莫稽。

而杨公又云须弥山生四龙,昆仑山特其南肢。

葛溪氏述其说曰:“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鎭天心为巨物。

四肢分作四世界,惟有南龙入中国。

南龙入自昆仑山,龙子龙孙皆可别。

”虽据佛经,人所罕见,阙之可也。

今但以中国山川之可考者论之,则昆仑诚诸山之祖,在中国之西北。

九峯蔡氏云:“中国山势冈脊,大抵皆自西北而来。

”盖可见矣。

《昆仑说》曰:昆崘之山三汲,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

是谓大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

高诱称河出昆仑,伏流地中万三千里。

禹道而通之,出积石山。

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千七百四十里,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凖地志可五千余里。

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入于宗周万里。

西土之数,自宗周瀍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

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

自阳纡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

外国图又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索隐卷之三开帐帐者,古人以行军之帐喻之,谓出了前帐又开后帐,如行军之帐,一日不离。

《玉髓经》曰:“帐者障,谓横开广阔,能障其风,不使吹脉;障住外山外水,不使挨近龙身。

”即是占地步之广。

帐之轻重,古人言之详矣。

廖氏曰:“大凡开帐要中出,角落未为吉。

左出非重左亦轻,轻重此中分。

”又曰:“十字帐为上,丁字帐次之;金水帐为上,水星帐次之。

”开肩明显为金水帐,模糊为水星帐。

蔡氏曰:“开帐穿心,如人之有肩,弓之有绡,阔者数十里,狭一二里,或一里之远。

大龙布置,一二里者不在此限。

凡此中出者,方为正穿心。

三五十丈间[不]1不足为正穿心,不过为中心正出之龙耳。

三五十丈者,亦为小穿心,余则蜈蚣节而已。

”所谓穿心,亦不多见,十数节间或见四五节,或止一二节。

但要其地穿出皆正,博变不杂,气脉不散,而穿出之下,或之玄1不字衍。

走,或抛梭走,或鸾翔凤舞,或蛇回蝉脱,或登阶降级,不一而足。

只要龙体正真,不必全拟穿心,皆是吉地。

有等穿心之帐,梢头又起圆峰,高峻丰厚,自带仓库随行者,主大富。

又有一等,开帐之后,丝丝穿心而出,特起星峰,卓立俊秀者,帐中贵人也,主大贵。

更有一等,穿心之际,两肋峙起圆峰,不与本身联属侍居两边,高耸端正者,暗库也,主富盛多爱妾、宠姬,自收典资之状。

然此等龙身极为罕有,小穿心蜈蚣节亦难遇,况大帐穿心乎?至于贵人、仓库,尤少见矣。

过峡古人论峡,大约以出脉偏正论吉凶。

谓正者两边有护而吉,偏者一边无护而凶。

子微论峡,大抵以护峡之形相论吉凶,谓吉形、贵形来护者为吉,恶形、贱形来护者为凶。

愚则以为,开面出脉,虽傍出不过力轻,犹不失为真龙;其不开面出脉,虽中出亦何益?护峡之山外背(内)1面者,吉形果吉,而带破不过1内字按上下文义补。

吉之疵;若背来驼我者,凶形果凶,而带秀亦何益之有?有等过峡之后起脉之山,亦如降脉开好面者,此龙脱卸将净,龙虽未尽,必有分挂之地有前途可觅。

阴阳峡之说,即雌雄峡也。

如匠人雌雄楯1一般,一边开窝而落脉者雌,一边[边]2走珠而起脉者为雄。

又或雄落而雌受,其雌边窝穴葬者未必得福。

谓“峡前峡后好寻地”者,以龙身逶迤路远,久敝之势昂然而起,旺气一聚,过峡后,方兴之势跃然而起,旺气亦一聚,必有旺气透出于两边,一开面降脉,即借峡中之迎送为门户,而穴易成,或自立门户更妙。

然惟嫩峡有此,老峡则否。

节节开面枝叶旺盛,龙势盘旋,有蜂腰鹤膝者为嫩峡,牵连少面,枝叶稀疏,龙势直硬粗顽腰过者为老峡。

骑峡作穴者,顺骑须顺开正面,穴前容聚收拾,俨是面前不去;倒骑须倒开正面,左右砂只只回头,俨然背后生来,穴情生成而不勉强,环抱而不假借,方有此结。

终不如1楯,音sǔn,栏干的横木。

此疑为榫字音近而误。

2边字衍。

另开一面,分出一脉者为可据。

故峡前峡后寻地,十得八九;骑峡结穴者,十止一二。

崩洪峡者,穿江过河之石块骨脉也。

石脉从水中过,是山与水为朋,山与水为共,故曰崩洪。

惟平阳江河中有之,山谷水跌卸处,溪涧石骨两边山脚相连者多,石虽连片,亦非过峡。

彼岸之田水不随龙前去,及流入石骨之河中者,虽平洋亦是山脚相连,况山谷乎?龙既渡河,必须左右水分流方是。

过河之脉,其力量自然宏大。

石骨之形不宜拘执。

古人有玉湖、天池、玉池峡之名,果皆大贵?抑亦有不然者乎?曰:玉湖峡者,当脉横生一湖,脉从水底过。

天池峡者,脉旁各生一池,脉从中间过。

玉池峡者,当脉中生一池,脉从两边分过而合,其水是龙气停潴1,非因雨所积。

池、湖是造化生成,非人力所为。

深大力大,浅小力小。

四时不涸,清而不浊为贵;忽然浑浊、腥臭,气涸衰败之兆。

果是龙楼殿阁之祖,台屏帐盖之龙,节节开面,地步广阔,方是大贵龙;若中等龙见之,亦只寻常;下等龙见之,1潴,音zhú,水所停也。

何益之有?故止观开面之多寡、地步之广狭、龙格之优劣为主,其他勿论亦可。

枝叶各格龙身之所分,除开帐外,总名枝叶。

凡逐节分出者,为枝脚、桡棹;自祖山分出,随龙同来,不到穴先停止者,为送;随龙先出,见穴却回头者,为迎;横障于背后,不抱左右手者,为托;一起大星辰,分开肩翅,长垂两角,盖过数节、数十节者为盖护;盖护过龙虎前者,为缠护;缠护身上起丽之峰[者]1,端拱于穴旁左右者,为夹辅;端拱于穴前者,为传卫;端拱穴后左右者,为天乙、太乙;端拱于穴左右者,为暗仓、暗库、金童玉女,总2龙分出而还以羽翼、卫护其龙穴者也。

苟非身所分,或借兄弟之龙,或借外龙用为羽翼,须当看其有情向我否,若其真面向我,虽非本身所分亦妙;若背来驼我,或无背无面,虽本身所分亦何益哉!枝叶、盖护等项,必欲齐有而不可少,抑有此而可遗彼?枝短脚伏,并无盖护亦能结1者字疑衍。

2总后疑脱“为从来”三字。

否?曰:逐节枝叶均停,或交互匀停而去远者,不必如祖山之盖送如梧桐、芍药、蒹葭之类是也。

有近祖分两股,盖护过数节者,不秘逐节枝脚长远,虽无枝脚亦贵,如上天梯、串珠龙、芦花鞭、金钟、王1釜、卧蚕叶丝、九天飞帛、仙带飘空、金蝉脱壳、玉几临轩是也。

有近祖一边有盖护,一边无盖护者,无边不可不生枝叶,有边不须生枝叶,如杨柳枝、卷帘格是也。

有本身分出,飞笔点点,磊磊作护者,不必长垂盖护,显出枝条亦为有格,如芦袅换骨、落地梅花是也。

若既欲近祖之盖护长垂,又欲逐节枝叶繁衍,势必(不)2能兼有,惟远祖盖护长垂,又逐节繁衍则有之,然非大都大郡之干龙,数百里之地步不能如此,故不在此限。

如盖护既无,枝脚又少一边者,宫位有亏。

两边俱无,神庙而已。

有等出洋大龙,临大田大坂,傍大湖大海,既无盖送,又少枝脚,或以高田为护卫,或以水绕当山缠,而开面出脉,屈曲活动,有矬有平,呼吸浮沉之1王字当是玉字之误。

2不字按上下文义补。

动气也,便是大富贵地。

若就出洋而观,龙虽之玄,却似单弱,然究其远祖,必有台屏帐盖之格,送从缠护之多,根源阔大,脱卸净尽,故为至大之龙;不然,出洋之单独甚多,何亦有至贱不堪者?盖送缠护,在山谷愈多愈贵。

托乐,非横山之降脉者可不必;夹辅有龙虎者亦不必。

天孤、天角、旗鼓、仓库、文武、侍卫等项,特偶有之物,不能多得,有者大贵。

龙长远,枝脚亦宜长远;龙短小,枝脚亦宜短小;龙高大,枝脚亦宜高大。

龙长远者,枝脚短者为枯龙;短小者,枝脚长远为劫龙;高大,枝脚低小为独。

凡枝脚,宜匀停,而偏枯为病;宜秀丽,而丑陋为贱;宜列行伍,而散乱为荡;宜合贵形吉格,而类凶相贱格为凶。

此盖龙身之贵贱不同,故于枝脚之间露之。

观枝叶之荣枯,而本之盛衰可知;观枝脚之美恶,而龙之贵贱可知。

枝干老嫩内外轻重龙以枝干名,以木喻也。

木之自根达于梢者为干,其旁分者曰枝,枝上后分枝者,为小枝,大枝即枝中之干,小者即枝中之枝。

故有大干、小干、大枝、小枝之名。

古人定枝干之法有四:有以水源之长短定者,谓干龙大江、大河夹送,枝龙小溪、小涧夹送,或一边大水,一边小水夹送;有以云雾之有无定者,谓干龙高,常有云雾生巅顶,枝龙低,则无云雾;有以星峰有无定者,谓干龙浑厚博大,不生星峰,枝龙秀丽顿跌,多星峰;有以峡中人迹之多少定者,谓干龙数百十里一断,(断)1处必通衢省郡,人迹繁盛,枝龙必数里一断,断处必[通]2市镇乡村,人迹稀少。

愚亦有二说定枝干:一则,干龙腰峡中到两大界水,必数百里,小干龙必数十里,大枝龙必数里,小枝龙则里许;一则从太祖分龙之处,细察落脉,正干必纵横如是,不顾他人,旁枝必环抱护从,面面相向。

枝干之分,用此二法尽之矣。

然枝干之别,不可以长短论,有枝长而干反短者,盖干龙腰落而旁龙尚奔去数十里以作护卫,若不开面多寡、地步广阔论之。

3结穴有脱嫩而结,亦有1断字按上下文义补。

2通字疑涉上“通衢省郡”之通字而误增。

3结字前疑有脱漏。

不脱嫩而结。

其他枝龙中分枝挂枝,又各有大小[小]1不同,亦以开面大、地步阔者为优。

山体之老嫩,以木喻之极其明醒。

高山穷谷之中,万山于此起祖,万水于此发源,如木之樁2根处,不结花果。

迨其行渐远,半山半谷之间,一边大水尚行,一边水以3合,如木之段分枝,渐渐开花结果。

其分枝又有老嫩不同,轻重不等,只以开面之大小、地步阔狭衡之,迨其愈行愈远,至大江、大河、大湖之际,万水于此会归,正龙行此大尽,如木正干、正枝,开花结果甚盛。

盖老祖之山,开面方起,不经脱卸,水初发源,故结地少,即有所结,亦必至小。

行至半腰,开面渐多,脱卸渐净,小水可收,故结地渐佳。

至大龙将尽,诸水皆聚,分出一枝,各开好面,无非好地;所谓枝枝结果,节节开花也。

但尽之地仍以砂水向多者为胜。

是以山谷之中,欲结大地,必有数十里龙身,数十节开面,若台屏帐盖、成座星辰,缠护众多,地1小字疑衍。

2樁,音zhūang,插入土中的小木橛,此指根。

3以通已。

步广阔者,方是大地。

至大龙将尽之处则不然,只里许龙身,得数节开面,台屏帐盖有一二座者,便是大地。

故一节胜彼百节,小面胜彼大面,一股山缠,胜彼数里关锁,一小山砥柱中流,胜彼数十座大山塞居水口。

至于枝龙尽于出洋,与干龙结正穴后之余气同。

虽与山谷之列当别,亦不得与寸寸是玉者仿。

山谷节节开好面,地步广,跌断多者,亦曰嫩;出洋不开面,或偶有开面,地步狭而跌断少者,亦曰老。

故山谷亦有大贵之地,出洋儘1多下贱之龙。

有等大龙行度,倏而变为低小文秀,个个开面,多起伏逶迤而嫩;倏尔变为粗蠢高大,不开好面,无起伏逶迤而老;老数十里而变嫩,嫩数十里而变老。

老处结必少,嫩处结必多;老处分结,非十节不能成地;嫩处分结,只数节便成好地。

总之,以嫩为贵。

龙有盘旋之势,便有内外之分;既有内外之分,自有轻重之别。

如大左旋则左为外,而右为内,左轻右重,两边分结之地,必右2少而左多,盖外边如背,1儘,音jìn,任、随、总、常之义,古与盡字别,今皆作尽。

2右字当是左字之误,后之左字当是右字之误。

近大江大河,水源大而风气荡散,山亦多粗;内边如腹,必包含小源、小坂,水源小,风气隈薄,山亦多嫩。

故内边略挂一枝,胜外边特发一枝。

外边数十节之龙,不比内边数节之力。

内边即傍门依户,略有包裹便住。

包边非自立门户,重重包裹不可。

外边惟恐见大水,只见一线无妨,枝龙不纳干水故也。

内边惟恐不见水,任是阳朝愈妙,自家之血脉故也。

如杭城之南山,右旋者也,江干为外,西湖为内;孤山,左旋者也,古荡为外,西湖为内。

傍西湖结地,不止数百处,傍古荡、江干结地,不过数十处而已。

内边富贵大地不可枚举,皆是借立门户,见西湖者儘多;外边惟有江文昭祖地在眠牛山者,果为大地,乃是自立门户,不见江水。

其余亦是帐峡特出,数节方成。

若西湖大地,一节而结穴儘多,此内外轻重之徵也。

太祖分龙经曰:“只要源头来处好,起家须是好公婆。

”故论祖宗者,必以出身之太祖。

始大干龙之太祖有数千里之远,必特起名山,跨连郡,高大齐天,横亘绵延,千枝万湃之山皆祖于此,所谓权星是也,大抵多土[星]1金之体。

盖土金能绵延也。

水木火多作近祖星唇2,以其[而]3卓立,则为分形矣。

从此而推,一省有一省之权星,一郡有一郡之权星,仙佛王侯之大结构必本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