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辞格的特点
修辞格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修辞格与修辞方法的区别修辞格和修辞方法是修辞学中常被提及的两个概念,它们在文学创作和修辞分析中起到重要作用。
虽然它们都与修辞相关,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区别。
本文将探讨修辞格与修辞方法的定义、特点以及区别之处。
修辞格是修辞学中指用特定的修辞手法对语言进行艺术上的修饰的方式。
它是通过对词语、语句或段落的表达方式进行特殊处理,使其在表达上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修辞格是修辞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来达到文字的修饰效果。
修辞格的特点在于其强调对语言形式和语法结构的修饰,常用的修辞格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
这些修辞格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增强作者的修辞效果,引起读者的共鸣。
与之相对的,修辞方法是指在文章中运用的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或思考逻辑。
修辞方法强调的是作者在论证或阐述观点时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它包括对论证结构的安排、论据的选择、论证手法的运用等方面的处理。
修辞方法的特点在于强调对文章结构及逻辑推理的处理,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较、对照、列举、引用权威等。
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逻辑性,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
因此,修辞格与修辞方法的区别在于焦点的不同。
修辞格更侧重于对语言形式的修饰和装饰,强调文字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而修辞方法更侧重于对论证结构和逻辑思维方式的处理,强调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总结而言,修辞格与修辞方法在修辞学领域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修辞格注重对语言形式的修饰和装饰,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修辞方法注重对文章逻辑结构和论证方式的处理,强调思辨和说服力。
理解修辞格和修辞方法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修辞表达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构造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那么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如: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3、夸大:夸大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展符合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根底和根据,不能浮夸。
作用:衬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构造一样,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构造一样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浅析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及修辞特点

浅析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及修辞特点本文主要讨论了惯用语、谚语以及歇后语的结构和修辞特点。
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不但数量多,而且富于表现力,我们应该对它们作更深入的分析,以便能更好地使用。
标签: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结构特点修辞特点在阅读时,我们常会看到“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等词语。
这些词语格式大都比较固定,具有特定意义并具有强烈的修辞色彩,被称为“惯用语”。
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
《尚书·无逸》中说“俚语曰谚”,大概是我国最早提到“谚”字并予以解说的。
此后《礼记》《左传》《国语》《说文解字》等文献都陆续解说。
《四角号码新词典》有个简明的说法:谚语是“流传在民间的简炼、通俗、含义深刻的谚句”。
歇后语是一种隐去后文,以前文表达意思的幽默语言。
如以“泥菩萨过河”暗示“自身难保”,以“围棋盘里下象棋”表示“不对路数”。
源源流长的中国文化孕育了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
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都是常用的定型的词语,如同成语一样,作为一个语言单位来使用,也表达一个整体意义。
不同的是成语多用在书面语中,而惯用语、谚语、歇后语多用在口语中,是口语语汇的一部分。
从结构上来说它们大于词,包含了词组和句子的基本方式,在修辞上极富特色,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因此,了解它们的构词特点和修辞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一、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关系(一)惯用语的结构关系汉语词组的结构构成分为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主谓关系和述补关系,在惯用语中,并列关系几乎没有,述补关系也很少,常见的只有以下三种结构:1.偏正结构:如:“马后炮、冷热病、纸老虎、铁饭碗、墙头草、过河卒、传声筒”,这些偏正结构的中心词都是名词。
2.动宾结构:如:“拉后腿、抓辫子、摆架子、唱高调、炒冷饭、背黑锅、开倒车、打退堂鼓、钻牛角尖”。
惯用语中大部分是动宾结构,都比较简单,顶多在“宾”前加个定语。
探讨梁启超评论体散文修辞格的特色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探讨梁启超评论体散文修辞格的特色李成艳 山东临沂市费县新庄镇新庄小学作者简介:李成艳(1984.3-),女,汉,山东省临沂市人,本科,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83-01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及文学家,在中国近代发展中贡献自身全部的爱国激情与力量,为国家留下了许多值得传颂的精神财富。
其中,学术领域对梁启超的研究重点放在思想文化、政治活动方面,较少地从语言学层面探索他的小说或者散文作品。
从修辞学角度分析,梁启超的评论体散文包含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层递等修辞格。
本文简要地针对梁启超的评论体散文的修辞格运用特色加以探讨,以便更为系统地了解、领悟梁启超的经典论著,并为深入研究政论语体的修辞格打下基础。
一、比喻修辞,生动形象比喻指的是利用和“甲”物本质完全不同但又类似的“乙”物打比方。
以此说明“甲”物的修辞格形式。
梁启超的大部分评论体散文里有效地采用了比喻修辞,从而让抽象的道理变得更加形象、浅显,提升了作品的可读性与功能性。
例1:“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白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初发源。
”其中的比喻主要运用的是对喻与博喻的形式。
两个本体分别为“老年人”、“少年人”,文章分别进行对举,选用的喻体皆带有强烈的对比性特点,使文章更加生动。
喻体里有人们常见的“朝阳”、“夕阳”、“字典”、“春草”等词语,又含有西方世界的新词语,如“鸦片烟”、“白兰地”、“金字塔”等。
博喻的使用非常恰当,对喻中带有鲜明的对比性,强化了语言的感染力。
二、层递修辞,条理分明按照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连续运用结构相近的语言,将意思以多少、大小、轻重、远近等程度依次展现,表达一种层层递进的事理,叫“层递”修辞。
修辞手法的特点及表达作用

修辞手法的特点及表达作用1、…比喻‟(明谕、暗喻、借喻)(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人物或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可以把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形象,语言活泼生动。
如: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举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拟人‟(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抽象事物具体化,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夸张‟(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言过其实叫夸张,表情达意能加强,事物本质能突出,词句引起人联想,讽刺歌颂情分明,大胆合理要记清。
“夸而有节”是夸张,“涎水一尺长”,“夸而无节”成狂言,“猪背像个飞机场”。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结构基本应相同,词性大体必相应。
文面无多重复语,字数一般要相等。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对称和谐,节奏感强,高度概括,互相补充、映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举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排比‟(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大全总结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大全总结一、修辞格和修辞手法修辞格和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够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描写另一个事物,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
例如:别人看到他,就像看到了一座高山。
2.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点和行为,增加形象的生动性。
例如:风儿在树林里低语。
3. 排比:重复使用具有相同结构的词、词组或句子,加强语言表达的力度。
例如:山高,水长,草绿。
4. 对仗:在词句的结构和音韵上进行呼应,使句子更加和谐。
例如:几度春风,吹绿了树叶;一江秋水,镜照了明月。
5. 借代:用字面意义相近的词语来代替真实的事物,常见的有借指、借代、比喻等。
例如: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过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老人。
二、古诗文鉴赏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通过学习鉴赏古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1. 诗歌鉴赏(1)词牌介绍:杂诗、古骈、乐府、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等。
(2)古代诗人及其代表作: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
(3)鉴赏技巧: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和意境。
2. 文言文鉴赏(1)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论语》等。
(2)古代文人及其代表作:曹操、杜牧、杜甫、苏轼等。
(3)鉴赏技巧:理解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三、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阅读理解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高效的写作技巧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能力。
1. 阅读理解技巧(1)信息获取:通过读懂文章中的关键句,找到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2)推理判断:根据已有的信息和逻辑关系,推断出作者的意图或者某种结论。
(3)扩展思维:通过对文章的扩展和延伸,丰富自己的思维和见解。
2. 写作技巧(1)标题的选择:恰当地选择标题,能够准确传达文章的主题。
(2)段落的组织:合理分段,使文章的逻辑结构清晰明确。
(3)语言表达:准确选择恰当的词汇、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精彩。
论朱自清《春》修辞格的运用特点

论朱自清《春》修辞格的运用特点《春》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属于散文类的文章。
该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以达到表现春天美好的目的。
下面就来详细论述一下《春》的修辞格运用特点。
一、“写景”手法朱自清在《春》一文中使用了“写景”手法,通过引导读者的观感,让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例如,在“春天来了,大地就要腾出许多生气勃勃的东西”这一句中,朱自清运用写景手法,采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想象到春天的景象,产生强烈的感官体验。
在《春》一文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扩大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例如,他在文中写到,“这时候,草木都快活了,人也都快活了”,这种夸张的表述形式,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同时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拟人”手法在朱自清的《春》一文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赋予自然景观和物体人的属性,进一步表现了春天的活力和生机。
例如,在“小草健康地长着、乌云离去后,晴空万里”这一句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的景象比作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春天世界。
《春》一文中,朱自清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通过比较的方式进一步阐述春天的美好。
例如,在一篇文章的开头,作者用“一个人坐着,静默无语,其实他的心里是充满了舒畅的”这一比喻的手法,来表达春天带给人的愉悦感受,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春天的美好。
排比手法在《春》一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一系列的并列排列,进一步表达了春天热闹和生机的情感。
例如,在“静谧的小溪奔腾浩荡,橙黄色的太阳升得斗志昂扬”这一句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手法,将春天的种种美好一个个描述出来,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欢快和热烈。
总之,《春》一文中,朱自清经过巧妙的修辞手法,全面而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美好。
通过“写景”、“夸张”、“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技巧的运用,进一步深化了文章表现的主题,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愉悦、充满活力的阅读体验。
(完整版)语言风格的类型及特色

语言是一种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人们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感觉和意见。
在世界范围内,语言的种类和类型千差万别,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风格。
本文将详细介绍语言风格的类型及其特点,以便读者了解不同语言风格的特点和差异。
一、叙述风格叙述风格是指语言表达的方式和结构。
叙述风格包括直接陈述式、描述式和叙事式三种类型。
直接陈述式是最为基础的语言表达方式,简洁明了,常用于科技文献等领域。
描述式则更加复杂,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来传达更为具体的信息,常见于文学作品等领域。
叙事式则更为富有感情色彩,通过故事情节等手段来传达信息,常见于小说、影视等领域。
在叙述风格的应用中,不同类型语言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例如英语在叙述时更为直接,中文则更注重细节描述和情感表达。
二、修辞风格修辞风格是指通过修辞手法来加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复等技巧。
比喻是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事物来产生新的认识和感受。
夸张则常常用来强调某个观点或者事物的重要性,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度。
反复则让语言更为生动,更易被人记忆。
在不同语言中,修辞手法的使用也有所不同,例如英语更偏向于使用比喻和夸张手法,中文则更适合使用反复和排比手法。
三、语音风格语音风格是指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语音差异。
在不同的语言中,语音风格可以体现出不同的特色。
例如英语以发音准确、语调抑扬顿挫著称,法语则以发音优美流畅、韵律感强为特点。
在不同的语音风格中,语言的音节和音调也有所不同,影响着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四、语法风格语法风格是指不同语言的文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在不同的语言中,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英语中的主谓宾结构和句式简洁明了,而中文则更善于使用复杂的修辞和表达方式。
在具体应用时,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影响着语言重点的强调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总结:语言风格是指不同语言的表达特点和差异,包括叙述风格、修辞风格、语音风格和语法风格四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修辞格的特点
摘要:修辞学非常注重对修辞格理论的研究,但是学者们偏重于对修辞格类型的研究,修辞格特点的研究虽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其研究相对缺乏。
本文主要从修辞格本体、语用和历时三个角度简要论述修辞格的系统性、原则性和变异性三大特点。
关键词:修辞;修辞格;特点
修辞学是一门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但是“修辞”一词早在远古时期已经出现了,而最早出现“修辞”两字连用的是对孔子话语的记载:“九三曰,‘君子终日花花,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乾·文言》)修辞格又叫“辞格”,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吧的效果,借助特定的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
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归纳出修辞格不同的特点。
下文将从修辞格本体层面、语用层面和历时层面,简要谈论修辞格的三大特征——系统性、原则性和变异性。
一、系统性
修辞格的系统性主要是从修辞格本体的层面来说的。
所谓修辞格具有系统性,就是指辞格在分类上具有严密性、整体性的特点,修辞格在其本体上呈现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
虽然现存的修辞格数量众多,但是辞格之间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等级性,体现着辞格的系统性特点。
虽然各家对辞格的分类各不相同,但是在划分类别上都竭尽完
整,在整体上都显现出辞格划分的整体、统一,呈现着一定的系统性。
例如,陈汝东在其《当代汉语修辞学》中,根据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把修辞格分为两大类:形式化和意义化的修辞方法。
陈汝东认为,形式化的修辞方法“往往侧重话语的语音、文字以及句法等形式方面”①,包括对偶、排比、反复、顶真、回环等;而意义化的修辞方法更侧重深化语义,如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双关和移就等。
又如,由周芸、邓瑶、周春林合编的《现代汉语导论》,从语用实践出发,把辞格分为深层辞格和表层辞格两大类。
深层辞格是“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变异或偏离语言规则和语用规则而形成辞面义和辞里义不一致的修辞方式。
”②如比喻、比拟、移就、借代、双关、反语、仿拟等;表层修辞是“遵循语言规则和语用规则所形成的辞面义和辞里义完全一致的修辞方式。
”③包括对偶、回环、顶真、反复、层递、设问等。
在修辞格的分类上,无论从哪个角度划分都遵循一定的标准,按照由大到小、由上至下、由高至低的顺序,层层划分,各等级清晰分明,力求辞格分类的详尽性、系统性。
二、原则性
修辞格原则性的特点主要是从语用的层面来说的,是指在语言运用中根据具体的语境,按照不同的语体要求,按照不同的民族习惯使用恰当的辞格形式。
由此修辞格的原则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境原则,语体原则和民族习惯原则。
(一)语境原则
修辞的使用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思想与情感,而修辞的使用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修辞与语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境可以赋予修辞以确切含义,包括确定变化了的语言含义、补出省略的内容、赋予具体语言义感情色彩、排除歧义等。
同时,语境还决定修辞同义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决定修辞运用得恰当与否的一大评判标准。
(二)语体原则
既然修辞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思想与情感,修辞格的运用除了需要遵循适应语境的原则外,还需要考虑与语体的关系。
所谓语体,就是指各种语言的变体。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语言变体。
例如,根据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根据使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分为政论语体、科技语体、艺术语体和事物语体,相对于已有的传统语体还可以分出一些新语体,如广告语体和网络语体。
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在语用要求上自然也就不一样。
在话语交际中,因为修辞的同义手段具有多样性,辞格的选择除了要求适合与境外,还要符合不同语体的要求。
只有根据不同语体的特点选择确切的修辞格,才能在语言运用上保持语体的一致性。
(三)民族习惯原则
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因为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生活习性等因素的不同,修辞理论以及辞格的表现形式也就呈现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修辞格的使用上应该遵循民族性原则。
修辞格使用原则的民族性首先体现在辞格理论的民族差异上。
例如,以杜波瓦为代表的普通修辞学派出版的《普通修辞学》,提出了场理论的修辞格理论。
普通修辞学派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能指”和“所指”这两个概念和叶尔姆列夫的“表达”和“内容”的概念引入辞格研究中,把辞格分为两“类能指∕表达类和所指∕内容类”。
④这一辞格理论使辞格研究解构到更小的语言单位——义素,突破了传统的只研究到音素和词素的做法。
另外,因为民族语言文化的不同,辞格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汉民族使用的汉语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汉语中的四字格成语。
汉语的四字格成语很多都是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等概括、浓缩而来的,既适合汉语声韵美的特点,又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这是其他使用民族所没有的特点。
三、变异性
修辞格的变异性特点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来谈得,是指修辞格在使用过程中从无到有、从此到彼、从旧到新等不断演化的过程,包括辞格的产生、变换、创新等一系列的变化。
例如,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中的“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现在比喻的修辞手法。
但是比喻的修辞格发展到现在包括明喻、暗喻、隐喻等多种类型,其划分类型多以比喻词的形式为准,辅之以本体和喻体为参考对象。
可见比喻辞格从古至今经历着一个演变、创新的复杂过程。
另外,修辞格的变异性特点还表现在语言的变异上,尤其是对语法的变异。
就像唐钺先生所说的那样,修辞格是“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形式”,是“变异的语法”。
辞格对语法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对字、词、短语、句子等的变异使用上。
结语
总之,修辞格在本体、语用和历时三个层面上分别呈现出系统性、原则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对修辞格特点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修辞理论的认识,加大对修辞格规律的把握,加强对修辞运用的精确性。
当然,除了本文从修辞本体、语用和历时三个层面对修辞格的特点进行简要的描述外,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对修辞格的特点进行探索,以便对修辞格理论做更深更广的研究。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释:
①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65页
②③周芸、邓瑶、周春林:《现代汉语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247页
④张秀国:《μ学派的辞格理论和辞格系统》,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2]周芸,邓瑶,周春林.现代汉语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1
[3]聂焱.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4]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马惠玲.言意关系的修辞学阐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6]张宗正.修辞格位、修辞格变体和修辞格作品——关于修辞格本质即同一性的再思考[j].修辞学习,2003(2)
[7]丁秀文.“修辞立其诚”的语义学诠释[j].周易研究,2007(1)
[8]张秀国.μ学派的辞格理论和辞格系统[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