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内幕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故事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故事王宏1964年1O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地区强光闪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成功的背后,也有一位温州籍的科研人员的功劳。
多年过去,关于原子弹的机密逐步解除,沈惠泉近日回温州探亲,向记者讲述了原子弹研发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莫名其妙被转学今年68岁的沈惠泉身体单薄,脸庞清瘦,说话语速较慢,脸上总挂着微笑,外表显得比实际年龄老。
他说自己来温州暂住,在亲戚家里接受采访不方便,坚持大热天坐公交车出来接受采访,是位善解人意的老人。
1937年,沈惠泉出生在市区木杓巷。
1955年从温州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复旦大学物理系。
上大三的那年,有一天,学校党支部书记把沈惠泉叫到办公室,了解他的出身、海外关系等家庭背景。
让他意外的是,书记告诉他,因为国家建设需要,他和另外一些同学将被选送到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学习,但具体学习什么专业,连学校的老师也不知道。
听到这个消息,沈惠泉没来得及疑问,就兴奋得想跳起来,北京大学是他当初考大学的愿望,再说是国家需要,沈惠泉马上同意了学校的安排。
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
北京大学校园内,学生政治运动也一浪接一浪。
沈惠泉兴冲冲到北京大学报到后,学校老师说,他们要先去农村锻炼,地点就在北京的门头沟。
门头沟当时还是十分荒凉的农村,沈惠泉到了那里以后,在一户农家里住了下来。
可那户农家没有多余的床,他只好找来几块木板拼凑起一张“床”。
在门头沟,沈惠泉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挖土、种地、种菜、挑水,什么农活都要干。
很快,他的手上就磨出了一个个茧。
“但是更让我们焦虑的是,学校没有告诉我们要劳动多长时间,难道把我从复旦转学过来就是为了种地吗?”回忆起当初的这段生活,老沈坦言,当时因为年轻,难免对此有些顾虑。
第一堂是保密课经过一个月的锻炼,沈惠泉回到了学校。
“原来那一个月的劳动,是锻炼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回到学校,沈惠泉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原子能研究。
而这个专业全国只有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才有设置,属于尖端的科技领域。
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背后的十件大事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
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获得完全的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46年前的那天,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传遍了整个中国大地,深秋的夜晚,首都长安街上蜂拥的人群,追逐着散发原子弹爆炸成功号外的大卡车,全市人民奔走相告,一遍又一遍地听着广播,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全国各地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沉浸在欢腾的海洋中。
巨龙腾飞,扬眉吐气,更是震惊了整个国际社会,庆贺和鼓舞之声,不断传来,惊慌和贬毁之语,也间有所闻,世界在一片喧哗声中。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经历了艰辛、困难、风险的历史进程,是来之不易的历史性成果,这当中除了要突破核子理论、爆炸物理、电子测试、自动控制、精密工艺、总体设计以及核材料提取等各个领域中无数大大小小的技术难关,真正掌握确保原子弹起爆成功的奥秘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情况,那就是国家正处于经济甚为困难时期,可以说中国人勒紧了裤带,把原子弹研制出来,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会永放光芒。
我们要向世人说的有许多许多,现在只能将其中部分重要内容作一回顾。
一、毛泽东对研制原子弹的决策,有着历史发展的过程1945年8月,美国人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弹,几天以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说:“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只是空的。
”1946年8月6日,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在延安枣园树下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说出了流传于世的一句话“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1951年下半年,法国科学院院长、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他是居里夫人的女婿,法国共产党员)让从法国回国的中国科学家传话给毛泽东:请转告毛泽东,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日日夜夜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日日夜夜在那个经济困难时期,科研人员们忍饥挨饿,但为了制造我国的原子弹,大家都在拼命! 我国研制原子弹关键的一步是在1957年夏天迈出的:在二机部下面成立了一个核武器局,对外称九局,后来又改称九院。
出任局长的是原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觉少将。
李觉说没有想到中央竟让自己参与研制原子弹的工程,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用李觉将军的话讲,当时他是一无所有、一无所知。
以下是李觉将军的回忆———————————————————55岁的王淦昌要离开17号工地时,竟拔下几根白发,留在了这个研制原子弹起步的地方————————————————— 随着九局的组建,大批风华正茂的中青年科学家被调到这个研制原子弹的第一线。
这些人里有“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
科学家们认为要让原子弹爆炸,首先必须摸清原子弹的内爆规律,并掌握爆轰试验技术。
于是在北京古长城脚下的17号工地上,九局搞起了爆轰试验。
爆轰试验队的生活和工作场所很艰苦,就是一座碉堡、几排简易营房和十几顶军用帐篷。
但试验队里年轻人那股忘我、拼命的劲头儿真让人感动。
我不止一次地想:有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难题不能解决?有这些愿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年轻人,就一定能造出“争气弹”来。
爆轰试验的炸药是在军用帐篷中搅拌的。
帐篷内的通风不好,雾气腾腾的◎ 编辑|任红雨|奋发之路|| Grand Garden of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炸药粉尘充斥了室内每一寸空间,古怪难闻的气味冲鼻而入,搅拌者还要快速地动着,这真是件苦差事。
但越是苦差事,大家越争着去做。
为了避免争执,大家索性轮流进去搅拌。
领导这一试验的王淦昌自然也坚持要做这项工作。
看他那利索的运作和搅拌频率,简直不相信他已是50多岁的人。
这种环境对身体当然是有害的。
大家怕影响他的健康,总是劝他赶紧离开现场,有时甚至把他硬推出去。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与炸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与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与炸弹试验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伴随着国家独立与发展的需要,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原子弹研制之路。
本文将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与炸弹试验过程进行探讨。
一、原子弹研制计划的确立与组织在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国内形势复杂,周边国际形势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研制原子弹被认为是中国国家安全的需要。
于是,中国科学家们立即开始自主开展原子弹研制。
1. 原子弹研制方案的拟定国共内战结束后,中国重建国家科研机构,同时也开始密切关注原子能研究。
1955年,中共中央作出决策,决定开展原子弹研制。
经过多次探讨,筹备工作得以展开。
2. 原子弹研制团队的组建中国原子弹研制团队由众多科学家组成,其中不乏杨开慧、郭永怀、肖劲光等国内知名专家。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进展。
二、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技术突破要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必须攻克许多关键技术难题。
中国科学家们在技术研发上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1. 铀浓缩技术的攻关铀浓缩是制造原子弹所必需的核心技术之一。
中国科学家肖劲光领导的团队成功研发出两种铀浓缩方法,这使得中国跨越了一个重要的技术难关。
2. 反应堆技术的突破为了满足原子弹研制的需要,中国科学家郭永怀领导的团队在上海成功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核反应堆,实现了自给自足的核材料供应,为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原子弹炸弹试验的准备与实施在研制阶段取得关键突破之后,中国决定进行原子弹炸弹试验,以验证自己的研制成果并提升国家的威慑力。
1. 炸弹试验场的选择与建设中国科学家根据国内地理条件和安全考虑,选定位于新疆罗布泊的试验场进行原子弹炸弹试验。
为此,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建设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
2. 原子弹炸弹试验的实施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炸弹试验代号“596”在罗布泊成功进行。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四、原子弹研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原子弹研制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需要,也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你以为中国的原子弹都是科学家造出来的吗?

你以为中国的原⼦弹都是科学家造出来的吗?早就想写这个话题,却⼀直提不动笔。
尽管23位“两弹⼀星”功勋科学家的名⽓远远⽐不上那些⽂艺、体育明星,但毕竟还有⼏个名字如雷贯⽿——⽐如钱学森、朱光亚、邓稼先,以及刚刚离世的程开甲。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个问题——原⼦弹真的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捣⿎出来的吗? 我们知道,“曼哈顿⼯程”顶峰时期参与⼈员超过50万,苏联仅⾸次核试验就动⽤了20万军民,中国的“596计划”参与⼈数迄今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般认为不少于30万⼈。
如此庞⼤的⼈员规模,难道他们都是科学家吗?如果不是,这些参与者⼜是些什么⼈呢? 科技⼯作者,部队指战员,⼯程师,⼯⼈,民兵……他们的⾝份,消隐在⼀个个群体标签背后;他们的故事,静静躺在保密柜和历史档案之中;他们的⾯孔,在宏⼤叙事中渐渐变得模糊。
正因如此,答案常在⼼头,提起笔来却⼜不知从何说起。
⼀ 原⼦弹⼯程是⼀个庞⼤的“巨系统”,包括科研、设计、制造、⽣产、试验等许多环节,但最根本的,是要有核材料。
铀-235是⽬前已知唯⼀天然可裂变的核材料。
铀-235原⼦核被中⼦轰击后就会发⽣裂变,每吸收1个中⼦,就释放出2⾄3个中⼦和巨⼤的能量,从⽽引发链式反应。
地球上的铀只有3种同位素:铀-238,铀-235,铀-234,其中,铀-238占99.275%,铀-235占0.720%,铀-234占0.005%。
⽣产核材料,就是要把这0.72%的铀-235从3种同位素共⽣的铀矿⽯中分离出来。
从铀矿地质勘探,矿⽯开采,到提纯为化学浓缩物(重铀酸铵或重铀酸钠,俗称“黄饼”),再经过制备⼆氧化铀、四氟化铀、六氟化铀等化学反应过程,最终利⽤⽓体扩散法分离出⾼浓度的铀-235,整个⼯艺流程极其漫长,⽽且充满危险。
根据国际原⼦能机构的定义,铀-235纯度⾼于3%的铀材料可作为核电站发电⽤的低浓缩铀,纯度⼤于80%的为⾼浓缩铀,纯度⼤于90%的则称为武器级⾼浓缩铀,主要⽤于制造核武器。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鲜为人知的秘密

说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您恐怕已经不再有什么胃口了。
笔者要说的是诸位从没有细打听过的一件事——那颗原子弹的原料是哪里搞来的?这件事说出来有点好笑,却又不好笑,中国当时精选原子弹的原材料的过程就跟做豆腐差不多,居然是由成千上万农民用人类最原始和简陋的材料,在山寨工厂里,流血流汗,不顾放射性危险,硬凑出来的。
懂一点核物理的都知道,造原子弹要从找铀矿开始。
只有铀235可以造核弹,而自然界的铀只含有不到0.7%的铀235。
原子弹需要较高浓度的铀235。
这个过程先要把铀从铀矿石(多为花岗岩)中提炼出来,然后浓缩出铀235。
提炼铀包括开矿、选矿、浸矿、炼矿、精炼等程序。
前三步技术含量较低。
从铀金属中浓缩分离出铀235是最后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流程,必须在正规工厂或实验室里做。
造原子弹,就得从找铀起步。
铀矿这个东西即便今天也不是拿钱就可以随便买的。
1955年那个时候我国是两眼一麻黑,根本就不知道哪里有铀矿。
当时的二机部决定铀矿勘探和开采要全民来办。
不久两万多人的地质队伍在全国进行了大面积普查,最后确定了几个铀矿开采基地。
但有意思的是,用于第一颗原子弹的铀竟然不全是出自这几个铀矿,而是来自于那些搞不清铀元素为何物的农民手中。
当年许多县甚至人民公社都组建了地质队,成千上万的农民投入了找矿工作。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湖南、广东、辽宁等地的农民采矿大军便将近地表层的铀矿石几乎扫荡一空。
铀矿找到了,下一步是精选。
这在当时是个大问题。
那时铀矿精选和处理铀矿石的工厂都没有建成,而研究单位又急需两吨二氧化铀做实验,二机部部长宋任穷便指示三局想办法先生产出制取二氧化铀的原料。
三局决定在广东的一个地方搞土法炼铀。
这个地方叫下庄。
下庄是粤北山区中一个仅有几十户农家的小山村。
苏联专家别捷夫去那里看过后很兴奋,命名其为希望矿化区。
为了在炼铀厂建成之前获取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重铀酸铵,三局副局长佟城首先赶到下庄,组织十一分队实施土法炼铀。
历史趣谈中国研究原子弹的幕后故事 从零开始建造原子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研究原子弹的幕后故事从零开始建造原子弹导语:毛泽东确立积极防御战略1956年初至1967年1月,早在50年代中期,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就作出了要研制原子弹的决策。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毛泽毛泽东确立积极防御战略1956年初至1967年1月,早在50年代中期,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就作出了要研制原子弹的决策。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主席确立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毛主席决定,为了防御,中国也要搞原子弹。
我们不首先进攻别人,但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
这就是说,如果有人进攻我们,我们要有办法对付他。
这是毛主席一贯的战略思想。
别人如果用原子弹轰炸我们,我们也要有办法回击他。
所以,中央决定我们也要研制原子弹。
总的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要靠自己研制,同时,要争取外援。
那个时候西方国家封锁我们,中苏关系比较好,我们想争取苏联给我们一些援助。
但是,有一条界线,只是争取援助,而不是搞合作、不搞共有。
也就是说,搞原子弹的科研单位、工厂、各种设备与技术都是中国自己的。
你来援助我可以,我欢迎你、感谢你,但是,你不能与我共同拥有,共同使用。
这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大问题。
所以,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你不要和我一起来共同管这个单位,管这个事情。
这就是中央当时搞原子弹的方针,是毛主席高瞻远瞩确立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任务中央决定以自力更生为主研制原子弹。
后来又决定自力更生为主研制导弹和自行研制人造卫星,统称“两弹一星”。
原子弹和氢弹是二机部负责,导弹是国防部五院(后来的七机部)负责。
毛主席对原子弹研制有一个批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中国科学院就是按照中央确定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自从原子弹的发明以来,中国一直追求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在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之后,中国终于在1964年成功爆炸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
这一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本文将介绍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的时间、背景和重要意义。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为1964年10月16日。
这一天,中国在新疆的罗布泊核试验基地成功进行了一次原子弹爆炸实验。
实验名称为“596号”,表明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计划始于1955年,由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亲自发起。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科学家终于在1964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原子弹。
背景上,中国1964年的原子弹爆炸发生在冷战时期。
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间正陷入核武器竞赛,中国希望通过拥有核武器来保护国家安全和主权。
中国政府认为,只有具备核威慑力量,才能够在国家安全面对严峻挑战时,对外交政策产生更大影响力。
中国之前的决策者相信,核武器的拥有可以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以确保中国不会受到侵略或恐吓。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的意义重大。
首先,它使中国成为仅有的五个自主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增加了中国政府在与其他大国进行外交谈判时的筹码。
其次,中国的核武器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的防御能力,使中国进一步确保了国家安全和主权。
最后,中国的原子弹爆炸还让世界意识到,中国不再是弱小的国家,而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应受到重视。
中国之后继续发展核技术,于1967年成功进行了氢弹爆炸实验,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核武器能力。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的“核不扩散”政策,意味着中国不会将核武器技术传播给其他国家,并承诺将在核裁军方面继续努力。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的时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在科技、军事和国际政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通过拥有核武器,确保国家安全和主权,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片讲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内幕。
建国初期,国际敌对势力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极力封锁和挤压。
为了祖国的崛起,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聚集在大西北人迹罕至的戈壁滩上,凭借着高度的爱国热情,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奇迹般地试验成功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令全世界为之震惊不已。
横空出世图
本片对身处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中的从领袖到百姓、从将军到士兵、从大科学家到普通科技工作者、一直到默默奉献的无名工人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给予了全景式的展现,气势恢宏,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