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诗《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标签伤怀、唐诗三百首、初中古诗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一首特别有味道的古诗——《登幽州台歌》。

先看看这首诗的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怎么样,读起来是不是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苍茫和孤独?咱们来细细品一品。

诗人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往前看,看不到古代那些贤明君主;往后看,也看不到未来的英才。

这是一种怎样的失落和迷茫呀!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高高的地方,四周空旷辽阔,只有自己一个人,那种孤独感是不是一下子就涌上来了?我记得有一次我自己去爬山,爬到山顶的时候,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山风呼呼地吹着,那一刻我突然就有点理解了陈子昂的心情。

“念天地之悠悠”,天地是多么的广阔,时间是多么的漫长,而自己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

这种对时空的感慨,真的是让人心里沉甸甸的。

“独怆然而涕下”,最后诗人忍不住悲伤地流下了眼泪。

这眼泪里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有怀才不遇的悲愤,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孤独处境的无奈。

咱们再来说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它语言质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却能直抵人心。

就像一个人,不化妆,不打扮,素颜站在你面前,却能让你感受到他最真实、最深刻的情感。

而且这首诗的节奏也很独特,前两句五个字,后两句六个字,读起来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就像诗人内心的波澜。

还有啊,这首诗的意境特别宏大。

诗人把自己的孤独和悲愤放在了广阔的天地之间,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比。

就好像你在一个大大的舞台上,灯光都聚焦在你身上,可台下却没有一个观众,那种孤独和无助,真的是无法言说。

说到这,我想起有一回我在海边看日落。

太阳慢慢落下,海面上金光闪闪,周围的人都在欢笑、拍照,可我却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

那种美丽的景色,反而让我觉得自己更加渺小和孤独,就像陈子昂在幽州台上一样。

总的来说,《登幽州台歌》是一首让人回味无穷的诗。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也让我们对人生、对历史有了更多的思考。

每次读这首诗,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呀!希望大家也能从这首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思及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思及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思及赏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思及赏析登幽州台1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2而涕下!1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

相传燕国时期,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台上,招纳贤才,所以又叫做黄金台,郭隗(wěi)就是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的第一位贤才。

2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既看不到当年为了招纳贤人而修建此台的燕昭王,又看不到效仿燕昭王的后世明君。

在高远的天与广袤的地之间,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叹息之美】这首诗蓦地而来,戛然而止,它明白如话,像一声长长的浩叹、一声宣泄愤懑的长啸。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前不见”与“后不见”两句,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登楼眺望,“天地之悠悠”,写出空间辽阔。

在悠长的历史时间和广阔无垠的背景下,诗人“独怆然”,他的孤单寂寞、悲哀苦闷,分外凄美动人。

【赏析】虽然诗人没有写登台的时间和背景,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苍茫广阔的背景,而在这背景之上,兀立着一位因报国无门而感到伤悲的陈子昂,两相对比,诗人的感情跃然纸上。

对比烘托是写作常用的一种手法,陈子昂在这首诗中,就通过天地和时间的广大来烘托个人的渺小孤独。

我们在突出个人感情或者一个事物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对比烘托来体现。

假如你想表达自己某一刻的心境,想一想用什么来做背景最能起到烘托的效果呢?【启示】陈子昂是初唐诗人,通天元年(6一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当时陈子昂在武攸宜的幕府中担任参谋,于是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也没有什么谋略,打仗的第二年就兵败了。

危机之中,陈子昂献上一计,但武攸宜没有采纳。

陈子昂再向武攸宜进言的时候,竟被降了职。

他登上幽州台,怀着重重心事,写下了这一首表达孤独和无奈的诗。

孤独的陈子昂把心中的愁绪化成一行行诗文,也有人将孤独化成前进的动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

译文: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
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古人”指古代那些能礼贤下士的圣君。

“来者”指后世那
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圣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写出了时间的绵长。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写出了空间的辽阔。

“独”字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凄凉的心情。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孤单寂寞的心情。

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赏析【原文】《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评析】: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赏析转化】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

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

这要看试题的指向。

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

例如,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就是。

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

一般来说,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

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

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等等。

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深入开掘下去,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幼儿唐诗《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鉴赏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下面一起欣赏一下这首诗,感受下诗人的心情吧!幼儿唐诗《登幽州台歌》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登幽州台歌全文注释赏析

登幽州台歌全文注释赏析

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鉴赏《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及注释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
显示全部
译文及注释
佚名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故事的主人公仪表堂堂, 大有作为,然遇人不淑以 及直言不讳,惹来诸多猜 忌之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念天地之悠悠,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广大。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怆然而涕下。
怆然:伤感的 样子。 涕:古时指 眼泪。
诗歌的后两句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浩瀚的
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 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 知音难求。
登幽州台歌——总结

陈子昂压卷之作。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 情和孤独之感 。
失意人生,狭路相逢
• 这是一个失意人的故事。 • 故事开始于唐朝武则天统 治时期。 • 首先在谏言期间,不受重 视,深陷囹圄; • 其次在参谋期间,自告奋 勇,饱受株连; • 幸而在忧愤之间,奋笔疾 书,得有佳诗; • 在走投无路,报国无门后, 陈子昂忧愤万分,悲从心 出,终于站在幽州登楼台 前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登幽州台歌》
内容解析:
1、孤独 2、生之短促 3、怀才不遇
封 建 士 子 共 同 的 命 运
}
人 类 摆 脱 不 了 的 命 运
内容解析:
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前两句五字三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 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六字四顿,音节比较舒缓流畅, 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情景。
教学总结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
选自《陈伯玉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 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 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 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 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一、《登幽州台歌》的丰厚内涵
1、孤独的慨叹 2、生之短促的感喟 3、怀才不遇的哀伤
二、《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
1、景藏情中 2、沉郁悲壮 3、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登幽州台歌——背景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 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 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 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 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 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 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 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 了此诗。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登幽州台歌——鉴赏
诗的前两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前贤不见,后贤 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 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 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 人非,徒增苍凉之感。
登幽州台歌——鉴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