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欣赏

合集下载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丘、蓟门。

故址在今北京市北部,因唐代属幽州,故名。

古人:这里指古代圣人贤士。

来者:指后世贤能有为的人。

怆然:悲伤失意的样子。

【赏析】
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载: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讨伐契丹,陈子昂怀着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愿望,随军参谋。

武攸宜轻率无将略,次年出征失利,举军震恐。

陈子昂慨然进言,且请求分兵万人以为前驱,不允。

他基于忠义,“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结果触怒了武攸宜,被降职为军曹。

于是登幽州台,怀古伤今,挥泪而作此诗。

诗人登台远眺,独立苍茫,仰天长啸,慷慨悲歌,抒发了理想破灭、负剑空叹的郁闷和痛苦,表达了封建社会中正直而有抱负的士人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悲愤和孤寂情怀,具有深刻意义。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

诗人没有对收入视野的景色进行具体描绘,也无意于主观感情的曲折倾诉,而是着力于传达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岁月已逝而功业难就的深沉、强烈的情绪,与一般登临之作不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俯仰古今写时间悠长。

“念天地之悠悠”写空间辽阔。

“独怆然而涕下”写诗人孤独寂寞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这首诗用词造句上受楚辞影响,但意境更加苍凉刚劲。

句式上打破了五、七言的规律,长短交错,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

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

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1、《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概,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3、请对“古人”和“悠悠”进行解释。

古人:贤明的君主(礼贤下士的圣君)。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4、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此诗篇幅胆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

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6、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9、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登幽州台歌》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来打动人。

10、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一首特别有味道的古诗——《登幽州台歌》。

先看看这首诗的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怎么样,读起来是不是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苍茫和孤独?咱们来细细品一品。

诗人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往前看,看不到古代那些贤明君主;往后看,也看不到未来的英才。

这是一种怎样的失落和迷茫呀!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高高的地方,四周空旷辽阔,只有自己一个人,那种孤独感是不是一下子就涌上来了?我记得有一次我自己去爬山,爬到山顶的时候,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山风呼呼地吹着,那一刻我突然就有点理解了陈子昂的心情。

“念天地之悠悠”,天地是多么的广阔,时间是多么的漫长,而自己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

这种对时空的感慨,真的是让人心里沉甸甸的。

“独怆然而涕下”,最后诗人忍不住悲伤地流下了眼泪。

这眼泪里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有怀才不遇的悲愤,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孤独处境的无奈。

咱们再来说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它语言质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却能直抵人心。

就像一个人,不化妆,不打扮,素颜站在你面前,却能让你感受到他最真实、最深刻的情感。

而且这首诗的节奏也很独特,前两句五个字,后两句六个字,读起来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就像诗人内心的波澜。

还有啊,这首诗的意境特别宏大。

诗人把自己的孤独和悲愤放在了广阔的天地之间,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比。

就好像你在一个大大的舞台上,灯光都聚焦在你身上,可台下却没有一个观众,那种孤独和无助,真的是无法言说。

说到这,我想起有一回我在海边看日落。

太阳慢慢落下,海面上金光闪闪,周围的人都在欢笑、拍照,可我却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

那种美丽的景色,反而让我觉得自己更加渺小和孤独,就像陈子昂在幽州台上一样。

总的来说,《登幽州台歌》是一首让人回味无穷的诗。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也让我们对人生、对历史有了更多的思考。

每次读这首诗,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呀!希望大家也能从这首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简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简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简析
登幽州台歌①
前不见古人②,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③,独怆然而涕下④!【注解】
①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

②古人:指明君贤臣。

③悠悠:渺远的样子。

④怆然:悲伤。

涕:眼泪。

【赏析】
诗人少怀壮志,力图报国,随军征战时,因献奇策,反被贬官。

他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思绪潮涌,遂作此诗。

诗中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

诗人直吐胸臆,语言奔放,格调雄浑,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思及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思及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思及赏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思及赏析登幽州台1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2而涕下!1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

相传燕国时期,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台上,招纳贤才,所以又叫做黄金台,郭隗(wěi)就是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的第一位贤才。

2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既看不到当年为了招纳贤人而修建此台的燕昭王,又看不到效仿燕昭王的后世明君。

在高远的天与广袤的地之间,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叹息之美】这首诗蓦地而来,戛然而止,它明白如话,像一声长长的浩叹、一声宣泄愤懑的长啸。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前不见”与“后不见”两句,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登楼眺望,“天地之悠悠”,写出空间辽阔。

在悠长的历史时间和广阔无垠的背景下,诗人“独怆然”,他的孤单寂寞、悲哀苦闷,分外凄美动人。

【赏析】虽然诗人没有写登台的时间和背景,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苍茫广阔的背景,而在这背景之上,兀立着一位因报国无门而感到伤悲的陈子昂,两相对比,诗人的感情跃然纸上。

对比烘托是写作常用的一种手法,陈子昂在这首诗中,就通过天地和时间的广大来烘托个人的渺小孤独。

我们在突出个人感情或者一个事物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对比烘托来体现。

假如你想表达自己某一刻的心境,想一想用什么来做背景最能起到烘托的效果呢?【启示】陈子昂是初唐诗人,通天元年(6一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当时陈子昂在武攸宜的幕府中担任参谋,于是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也没有什么谋略,打仗的第二年就兵败了。

危机之中,陈子昂献上一计,但武攸宜没有采纳。

陈子昂再向武攸宜进言的时候,竟被降了职。

他登上幽州台,怀着重重心事,写下了这一首表达孤独和无奈的诗。

孤独的陈子昂把心中的愁绪化成一行行诗文,也有人将孤独化成前进的动力。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

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1、《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概,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3、请对“古人”和“悠悠”进行解释。

古人:贤明的君主(礼贤下士的圣君)。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4、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此诗篇幅胆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

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6、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9、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登幽州台歌》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来打动人。

10、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幼儿唐诗《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鉴赏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下面一起欣赏一下这首诗,感受下诗人的心情吧!幼儿唐诗《登幽州台歌》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登幽州台歌全文注释赏析

登幽州台歌全文注释赏析

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鉴赏《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三百首】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欣赏【作品简介】《登幽州台歌》由陈子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作者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书法作品来自网络谢谢作者)【注解】:(1)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

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向前看。

(3)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指:燕昭王(4)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怆然:悲伤的样子。

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子。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

涕下:流眼泪。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讲解】:这就是陈子昂登《幽洲台歌》的原文。

这首诗曾被誉为初唐诗歌之绝唱,是陈子昂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它的这四句诗从语言、文字上没什么障碍。

大意是,往前看看不到古人,往后瞧瞧不见后来的人。

天地宇宙茫茫无垠,遼阔无边,自己孑然一身、无限孤独,禁不住伤感地流下了眼泪。

不过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

但这首诗能成为初唐诗坛之绝唱,为历代所传诵,决不是这样简单的意思,而是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含义,更为复杂的心情和丰富的余蕴的。

那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这得结合陈子昂的经历、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加以探究。

陈子昂生活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年代,他出生于富豪之家,受家庭影响,“始以豪家子,驰使侠气”(卢藏用:《陈氏别传》)。

他年青时向往着那仗义勇为,打抱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伸张正气,常常义气用事;后来自己闭门谢客,在家研读经史。

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治家,由于他在政治上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多次上书皇帝指问政事,指陈时弊;因而屡遭排斥打击,曾两次从军出塞。

才华不得施展,最后终于被酷吏诬陷死在狱中,时年四十二岁。

陈子昂不仅诗歌创作丰富,在诗歌理论上也很有建树。

他在初唐诗坛的出现,标志着唐诗发展走上了健康的道路,他以自己的诗歌理论主张和创作的实践,相当准确地反映了唐诗发展的趋势。

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陈子昂全面地表达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他提倡“汉魏风骨”、“兴寄”,反对齐梁间那种“采丽竟繁”、“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诗风,希望能再现“正始之音”,“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作品。

陈子昂在这篇《序》中,提出“兴寄”、“风骨”这样两个鲜明的观点。

兴寄何意?孔子提出“兴”,强调诗歌审美,诗美才能引起感性认识,才能寄托于美的形象里;反之,不能兴寄就不能称其为好诗。

“兴寄”在这里是针对六朝轻视内容,重视形式而来的。

它主张写诗要有感而发,要有政治寄托。

所以陈子昂“曾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

”他认为到了齐梁时,这诗的兴寄也丧失了,而只是堆积词藻,故为此而长叹。

所谓“汉魏风骨”,就是建安风骨,指汉末建安时代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一种创作倾向。

主要是描写社会动乱,反映民生疾苦,歌唱自己的理想抱负,带有苍劲慷慨、悲凉之气的诗风。

建安风骨是值得提倡的诗歌方向,然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到了齐梁直至隋、初唐时期,宫体诗盛行,“风雅不作”,指严肃的文学不能够振兴,因此自己耿耿于怀。

陈子昂着重从“风骨”、“兴寄”提出问题,并强调把二者联系起来,表现美的风貌,不像六朝时那样只强调“采丽”,而是对诗歌提出了美的思想。

这是要从精神实质上变革延续长达五百年浮艳颓糜诗风,在这一点上比起初唐“四杰”来,陈子昂有更高的理想和更大的魄力。

如果说初唐“四杰”和陈子昂都不满于当时的宫体诗的话,那“四杰”只是改造宫体诗,试图从中蜕变出一种新体诗歌;而陈子昂则是根本抛弃了宫体诗,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为盛唐浪漫主义诗歌开辟了道路。

我们说陈子昂的理论主张,是符合文学发展趋势的,它适应了诗歌创作中新的审美意识。

它既是初唐反对绮靡文风的总结,也是对唐诗繁荣期到来的呼唤。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陈子昂仍有不足之处,他一方面提出“兴寄”、“风骨”,一方面对六朝词采方面总结不够,不注意吸取齐梁间诗的技巧上的成就,后来在李白、杜甫那里得到纠正,体现的更全面了。

陈子昂的革新精神既反映在他的诗歌理论主张里,也体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中。

代表作品《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是陈子昂诗歌主张的最好实践。

这些作品大多是有感于政事所作,有的是抒发抱负,有的是托物言志。

如《感遇》三十五,对入世充满了激情,对功业的渴望十分强烈,要想作一番大事业。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篙莱”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图大志。

“兰若生春夏”这首诗,用“岁华尽摇落,芳意竞何成”这两句结束,慨叹美好的理想不能实现。

这首诗以香草之秀色超群而又自生自灭为象征,写自己卓然自立,却空有才华,有芳意无成的迟暮之感;于抒写寂莫苦闷中蕴含着强烈的入世、用世的愿望。

这首诗就是他“兴寄”主张在创作中的典型实践。

《登幽州台歌》是他《感遇》诗之外的另一首杰作,是比《感遇诗》更为慷慨激烈的作品。

一首《登幽州台歌》成了高震唐音的干古绝唱,他的浪漫主义光芒遥遥地照亮了盛唐诗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不见于陈子昂的诗集,而是记录在他同时代人卢藏用所写的《陈氏别传》里。

在这本书里同时记载着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公元696年,建安王武攸宜奉旨东征契丹,陈子昂以右拾遗身分参加武幕府当参谋。

武攸宜这个人既无韬略又忌贤妒能,容不得下级比他强。

军队开到渔阳(今蓟县一带),由于指挥不当前军打了败仗,官兵上下一片惊谎,陈子昂多次进谏并自告奋勇要求亲自带兵充当前军,武攸宜却因此大怒,不仅不采纳他的建议,反将他贬为军曹。

陈子昂受到这样打击,心中非常郁闷,于是“登蓟北楼,感惜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

”这里所说的“蓟北楼”,即《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也叫蓟丘。

相传遗址在北京德胜门外。

乐生、燕昭之事,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代燕昭王为使燕国强盛,接受臣子郭隗的建议,在沂水的东南筑起了高台,台上置放黄金,招慕天下贤士,后来果然有乐毅、邹衍等人投奔而来,他们受到了燕昭王的重用,为燕国的复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陈子昂所登的蓟北楼,就是燕国的故址。

诗人睹物思人,自然联想到了燕昭王礼贤下士,乐毅受到重用,为燕国建立功勋的事实。

这种被称为美谈的君臣合作,使陈子昂感慨万端,他提笔挥耗写下了《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借历史人物而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

写了这几首诗后,诗人仍然感慨未尽,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就是陈子昂写这首《登幽洲台歌》的由来。

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就会远远超出文字表面的意思,理解更为深广的含义。

这首诗前两句十个字包含着若干层的联想和感情的波澜。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写他登幽州台时的视觉感受,眼睛所看到的。

但在视觉的感受当中,又包含着相当复杂的时间性的联想。

“前”、“后”都是空间方位词,“古”、“来”表时间先后的,是时间词。

怎样从空间的感受转移到时间的联想,中间有一个很长的过渡,这是需要读者借助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感受,给它加以填充的,否则就不容易理解这首诗。

诗人登上了幽州台远眺,他所望到的是北方的远山旷野,茫茫天地不见人烟,一片萧索寂寥的景象。

这种山河茫茫无垠的景象,往往给人一种永恒和无限的感受。

这种对自然景象的永恒和无限感受,又往往使人产生一种生命的充实感。

从这个视觉的感受,于是就联想到了人生。

山河旷野的存在,几乎是永恒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般说来总是那个样子,变化是非常缓慢的;而人的变化却比较快,有生又有死,因此人生是短暂的、有限的。

陈子昂所登临的地方,曾经有过一代又一代的古人,他们都以有限的生命演出过轰轰烈烈、有声有色的、正直的、真实的“活剧”,现在那些早已不见了。

此时此刻,眼前只有苍茫遼阔一眼望不到边的旷野,一个人也看不见,不仅没有古人,现代人也看不到。

古人的事迹不能再现了,现代人又没有像古人那样的伟大创造,这实在令人感到寂寞。

诗人从这一般人的感慨,进而想到这是燕国的故都,自然就想到了燕昭王、乐毅这些古人的事,想到燕昭王是那样的求贤若渴、爱护人才,那样的知人善任,重用人才。

而乐毅又是那样有幸遇上了这样的君主,彼此成为知已。

他们君臣合力,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多么令人羡慕。

如今这些古人已不见了,而能够继承燕昭王礼贤下士的人,在现实当中一个也找不到。

因此,像乐毅那样幸运的人也就不会有了。

这又是多么令人惋惜呀!陈子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慨呢?这就在于他本人也是在怀才不遇之中。

这就是这两句诗的联想。

概括地说,就是从空间的视觉感受产生时间性的联想;他从对自然的感受产生了关于人生的联想;又从一般人生感慨,转到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

从而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表达了他空有才干、报国无门的寂寞、苦闷感。

这种脱离宫廷诗狭窄浮薄的感情而从感慨人生的高度展现阔大的胸襟,是陈子昂对诗歌境界的开拓,显现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意识的变化,是诗风的转变、革新,为唐诗的繁荣开辟了道路。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十二个字是紧接上面两句而产生的联想,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情。

当诗人想到宇宙是这样的广阔,无穷无垠,时间无限,空间无限,而人生却是那样短暂、有限,以有限的人生面对无穷的宇宙,这是多么大的矛盾啊!诗人面对如此大的矛盾不由得更激发了自己强烈的渴望。

他渴望什么呢?渴望自己以短促的生命,对社会、国家、人民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却连个知己都没有,更不用说像燕昭王那样识才、用才的明君了。

自己枉有抱负,枉有才华而无处施展。

诗人越是想到宇宙的无穷、无限,便越是渴望建功立业,但是越渴望建功立业,就越发感到孤独寂寞。

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于是强烈的希望与同样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他在这尖锐矛盾之中,不由得孤独地流下了眼泪。

这就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的联想。

总之,这首诗是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

陈子昂在这首诗里用的是瞬间感受,是在一闪念中产生的许许多多的联想,借助这些联想,使我们窥测到了激荡在诗人胸中的感情波澜,在这寂寞当中融汇着不甘寂寞的冲动;在理想受到挫折的失望之中,迸发着建功立业的渴望;在怀才不遇的感伤之中,奔涌着理想的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