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复习专项限时练24探究文本意蕴
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 探究文本意蕴专题复习课件 精品

里没有战争没有黑暗,有的只是和谐安乐。陶潜 看似在逃离社会,但他的文字中流淌的却是一种 大胆的斥责和无畏的反抗,一种深沉的人生追问。
④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不管有多大,它们 在人生的探寻上似乎是血脉相通的。柏拉图借苏 格拉底之口描绘了一个具有清晰统治原则和丰富 管理手段的理想之国,托马斯·莫尔借神秘旅行 家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讲述了一个没有贫穷、 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花草果木令人心旷神怡、 一切财产共有的乌托邦,当然还有詹姆斯·希尔 顿在《失去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一个在中国西南
现场批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瓦尔登湖的遥想 刘晓娟
①这是一池清澈的湖水,水里的草木鱼石天 光云影,尽收眼底;这是一方宁静的宝地,林中 鸟鸣嘤嘤、松风阵阵,尽在耳畔。阳光的明媚、 世外的宁静召唤着渴望远离尘嚣的大卫·梭罗, 于是他借来一把斧头,来到了这里——瓦尔登湖 畔。
②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 并不壮观,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标记。不 常来游玩的人,不住在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 住,可是它深邃澄澈远离尘嚣。梭罗就在它的岸 边用斧头伐木造自己的房子,独居于林中,方圆 一英里之内没有任何邻居。就这样他每天出去打 水,然后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孤独 了920天。温暖的黄昏,他常常坐在船里吹笛,看 着鲈鱼在周围游来游去,仿佛笛声已将它们迷住。 月光映照在螺纹条状的湖底,湖底零星散落着林
概括地说,角度和层面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和为表达此内容而选用的艺术手法,即“内容” 和“形式”两大方面,在这两大方面内,又包括 较多的具体的角度和层面。
面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的考点要求, 同学们答题时既要对某一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探 究,又要思路开阔,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多想 想。
2.作品的意蕴 作品的意蕴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 多种内容,属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作品的主题 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就主题思想来 说,很多作品的思想又不是确定的,甚至作者想 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 的。更有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更能 发现作品的新意蕴。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 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的。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专用课件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
样安排有何用意?
题干中有“在文 结尾。
(2016年浙江卷)
局部段
中”“这样安排” 3.奠定基调
(3)简析第②段在文中
落类
“第X段”“片段”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情感,那么即为全文
的作用。(2015年山东
等字样。
奠定了感情基调。
卷)
4.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
②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③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 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 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④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 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 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 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 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 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的经历,在文中有什
(二)中间句段作用“2思考”“1模式”
么作用?(2016年天津
1.承上启下(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
卷)
或照应开头的作用;或呼应结尾的作
(2)母亲和行人的对话
用;或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
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的转折点;或引领或引起下文的作用。
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2.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
⑨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 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 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 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 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 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 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精准训练八-Word版含答案

精准训练八探究散文的主题(情感、意蕴)练前提示探究文本的主题,指从全文整体上去探究文本的内涵或意蕴,或从“言”,或从“形”,或从“意”,或从“技”。
典型提问:①请探究文章的深刻意蕴(情感取向)。
②文章写了……这给我们哪些启示?③作者(文章)为什么要写……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分析)。
要探究文本的主题,意味着探究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深刻丰富的东西。
一般从分析标题、理解首尾重要语句、挖掘形象内涵等角度入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赛里木湖周涛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
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到那儿。
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
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
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
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2018年高考一轮江苏语文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3节 考点6 探究文本意蕴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答案】 (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 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釐峰“云气滃然如蒸” 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 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 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 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 了山脚”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 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精要点拨 一、掌握探究的原则 1.立足文本,尊重作者 探究题不论要求从何种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 ,万 不可脱离文本凭空发表意见。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 探究题具有开放性,但这种开放并不是完全的开放。其实无论题干如何开放, 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 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所发现。必须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 作者的观点。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 。洞庭东山、 .. 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 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 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 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 (橘名) 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 , 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 ,并不夸张。 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 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 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分析)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 yǐn )毕, 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 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 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 (qiè)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 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 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 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 迎故官知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 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 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 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 然雪涕,虽一庖湢(bì),一井匽,对之情生, 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 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 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 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 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 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 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9.文中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答:①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②为人当感恩 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解析】做好此题,须明白“风”的意思。“风”,动词,做榜样, 教化,劝告。而后在文中寻找,尤以作者议论、感悟文字为要,因 为可以“风世”的只有是优良的思想、认识、作风等。 第一段中有“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 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句,强 调“贤者视民如家”之思想;最后一段中有“此一别也,余不能学 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 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句,强调“不 能学太上之忘情”之情义。简言之,即为“为官当视民如家”“为 谊当不忘情义”,这两点写上,即为正确答案。
2018江苏省高考压轴卷语文(含答案)

绝密★启封前江苏省高考压轴卷语文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什么是读书的心态呢?其实它就是与人的灵魂律动▲的心理状态。
宦海激浪,商战奔突,急功近利,立见实惠等等,都是一种令人▲的高节奏▲。
至于那些为了应付考试而临阵磨枪的学生们,表象是在埋头读书,实为一种苦海心理的挣扎。
A.体戚相关心跳目眩律动B.息息相关心跳目眩躁动C.休戚相关目眩神迷躁动D.息息相关目眩神迷律动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记者5日从国家气象局获悉,3日以来我国北方出现了今年以来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全国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地区受到影响,多地PM10浓度爆表。
B.中华书局在经过论证与调研后,认为原教材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内容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和普适性。
C.推行自主招生改革,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有助于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育人要求,选拔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学生。
D.海绵城市指的是降雨时能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3.下列诗句都与梅有关,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与其它三项不同..的-项是( )(3分)A.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陆游《卜算子·咏梅》)B.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C.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林通《山园小梅》)D.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真,构成了隐逸文人表现自然的审美核心。
真,指自然而不失本性。
,。
,。
①陶诗对于审美客体客观的表现②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与真情投入③陶诗中荒墟草屋、榆柳桃李构成了最平凡又最真切的自然景致④这是世俗人生中无法体察到的⑤形象准确再现了人与自然的精神与真实风貌⑥使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A.①⑤④③②⑥B.③⑥④①②⑤C.②⑤③④①⑥D.②⑥④③①⑤5.下列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借用书法元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2018年江苏高三-高考模拟二语文

2018年高考真题模拟卷(含答案)语文 2018年高三江苏省二模试卷语文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________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________;尽管文化市场上艺术品________,但泡沫也不少,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
A. 浅尝辄止所剩无几琳琅满目B. 走马观花寥寥无几琳琅满目C. 走马观花所剩无几鳞次栉比D. 浅尝辄止寥寥无几鳞次栉比2.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伏击某一运动中之敌,打早了,暴露了自己,也让敌人有了防备;打迟了,敌人已集中驻止,伏击变为啃硬骨头。
B. 马云说,让阿里巴巴坚持18年的是阿里的理想主义,一个公司如果失去了理想,天天思考的就是赚钱,那就变成了一部赚钱的机器。
C. 每到寒暑假,学生们都离开校园,这条街上的很多商铺就像冬眠了;等学生返校时,这条街又渐渐热闹起来。
D. 近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暴涨致使美国基金经理马克·哈特亏损约2.5亿美元,现在他茶饭不思,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
3. 下列对联中,属于纪念屈原的一组是(3分)( )①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②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③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④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侥幸心理实际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法制的日益健全,靠侥幸取胜或避害的可能将越来越小,社会终将是老实人的天下。
江苏版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训练试卷:高考押题卷1 (含解析)

高考原创押题卷(一)(对应学生用书第165页)语文Ⅰ(试题)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瓦尔登湖》是一本不会消失的书。
不是因为它有什么华美的文辞和________的意境,也不是因为它构设了________的故事。
它的不可磨灭,是因为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出的那种怪谲异常的思路,那种________的不愿苟同性,那种认真而非矫情的实验精神。
A.深刻危言耸听矜持B.深邃危言耸听矜持C.深刻耸人听闻执拗D.深邃耸人听闻执拗D[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深邃:深;深奥。
深刻: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
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矜持:庄重,严肃;拘谨,拘束。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芈月传》开播一周多时间仍能维持超高收视率,并创下多项收视纪录,足以说明剧目本身品质不俗。
B.近年来,多位艺人涉毒被捕,其中凡是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公众谅解的,无不是不热衷公益的艺人。
C.互联网兴起后,各种怪诞、恶搞、粗口、泼皮、另类、粗鄙的语言被贴上来自生活的标签广为流传。
D.新政策出台以后,想要“二孩”的家庭不仅有了政策保障,独生子女家庭和广大流动人口也将享有服务红利。
A[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B项,多重否定失当,应删除“无不是不”中的第二个“不”。
C项,搭配不当,“粗口”和“泼皮”不能修饰“语言”。
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应将“不仅”提到“想要”之前。
] 3.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C.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限时练(二十四) 探究文本意蕴(建议用时:40分钟)一、对点题组(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54012133】春秋那棵繁茂的树王剑冰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子产死了。
一棵大树的叶子开始下落,像一场庄严的降雪。
整个郑国哭成了一团。
远远的还有一个人,哭得声泪俱下:“子产,古之遗爱也。
”孔子一哭,叶子就全落了。
子产执掌郑国政务那么多年,死的时候,儿子连安葬的费用都拿不出。
郑国人自发捐献,男男女女,甚至有的解下身上的首饰。
子产的儿子坚决不收,父亲在世时清廉,死后不能为他抹黑。
子产病危嘱托儿子,生不占民财,死不占民地。
人们踏着厚厚的叶子,把子产葬于高高的陉山,山上可以看到很远。
墓没有使用山上美丽的石头,是人们从洧水边带的卵石砌成。
红红黄黄的叶子纷扬着,旋起的风有些冷。
一枚叶子在眼前晃,心内有一种晚来的悲伤。
登上高高的陉山,那里的树该是好高好高了吧。
找寻了许久才看到一块子产待的地方。
四处正在开山采石。
子产睡的地方没有苍松翠柏,甚至没有一棵大树。
一轮夕阳,苍然于山。
子产寂寞了许多年。
郑国所在就是现在的新郑,有水有田的好地方,小麦和大枣都很养人。
周围的齐、晋、秦、楚谁不觊觎?诸侯争霸,使郑国兵连祸结。
而国内争权夺利,相互倾轧,陷入可怕的困境。
多年的停滞和衰败后,子产应运而生,支撑危局。
那时候,百姓开发的耕地,总是被人仗着权势掠走,子产先从整顿田制入手。
多占者没收,不足者补足,确定各家的土地所有权。
而后改革军赋制度,增加税收,充实军饷,增强国力。
接着将一系列法令刻铸于钟鼎,开创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改革没有一帆风顺的,子产为政,也有人骂,唱着词编派他。
子产只当是落了一身秋风,落多了就抖抖身子。
子产主张国政宽厚仁慈,恩威并施。
既以法治国,又施善于民。
子产还重视教育,尊重人才。
对于晋、楚强权外交,子产毫不惧让,维护郑国利益和独立的尊严。
有这样的一位国理,且执政了二十六年,可见百姓和国家得到了多么大的实惠。
子产就是一棵蓊郁的大树,让人感到了他的阴凉。
我想沿着一枚叶子的纹路走到子产的内心去,苍远的岁月,他只活了六十来岁。
我觉得他活得很充实,他不需要看谁的脸色,端正了一颗良心,什么都不怕。
子产是受郑国的上卿子皮推荐执掌国政的。
子产应该感恩呢,子产感恩的方式就是好好工作,克己奉公。
子皮找子产来了,他想让儿子尹何当个邑卿什么的,子产热情地接待了,但很认真地认为,尹何还年轻,缺乏经验,恐怕难以胜任。
答应了就等于毁了国家利益,也毁了尹何。
看到这里,我有些为子产担心,按现在的话说是不识时务。
这时我们该感慨子皮了,子皮听了反而感动了,认为是子产开导了自己,心内忏悔不说,还从这件事看到了子产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就放心地让子产执掌全国政务。
这件事好让人一阵思索。
那个时代,不仅遇到了子产,也可以说还遇到了子皮。
子产曾在溱洧河边走,那时的水比现在的还大还清。
后来的人就在溱洧河边修了祠堂,纪念这位人们爱戴的圣贤。
圣贤不是我说的,古人就说“郑国的子产是不出世的圣贤”。
岁月流逝,子产祠建了毁,毁了建,一直持续了多少朝代,溱洧河水总有那祠堂的倒影。
子产祠现在也看不到了,真想到祠中上一炷香啊。
在溱洧河边,只能咏诵那些诗篇了,一代代写的诗篇何其多。
诗人一定记住了子产的话:“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那是影响中国的十三句名言之一,是后世众多名臣的座右铭。
王安石改革时就说过类似的话。
林则徐则有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以前对子产了解得不够,自然也是宣传得不够,但古人可都知道,且崇敬无比。
孔子先前这样评价子产:“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还有人说:“子产之德过于管仲,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过是以管仲、乐毅自况,不敢比拟子产。
”更有将子产奉为“春秋第一人”者,这可是至高赞誉了。
子产又字子美,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叫子美的人,他或许也是因为崇尚子产而起的名字吧。
仰天看一棵树,就看到了子产那个清癯的形象,他有点像杜甫,一点也不高大魁梧,倒有些善和忧怅。
但这样让人感到真切,也感到亲切。
子产没有传下多少文字。
子产不需要文字的托举了,他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
(选自《春秋那棵繁茂的树》,有删改) 1.王剑冰说自己的这篇散文在“温润”的同时,还需要些“凌厉”。
请结合本文从主题、语言、技巧等三个方面任选两个方面,谈一谈你对“温润”和“凌厉”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解答本题主要从“温润”和“凌厉”两个角度探究本文的意蕴,从题干中要求的三个方面选取其二,结合文本内容探究“温润”和“凌厉”在文本中的表现。
【答案】①主题方面的理解:“温润”主要指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因为本文主题更多的是正向赞美和歌颂,表达了对子产的沉痛悼念,对子产的执政智慧、清廉品行、爱民措施和爱国情怀的崇敬。
“凌厉”主要指情感抒发上,本文批判的意味不重,导致启发性、深刻性不强。
比如文章在表达对现代人遗忘了子产和子产身上所体现出的美好品德的慨叹时,表达对现代人毁坏自然和传统文化景观的悲痛时,情感没有针砭时弊地强烈释放,并且文章对子产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也没有进行详细的解说和深刻的阐释。
②语言方面的理解:语言运用上遣词造句富有匠心,文章叙述处简洁,抒情处典雅,描写处细腻;但是规范有余创新不足,少了一点文字本身的奇崛和张力。
③技巧方面的理解:文章中象征、比喻的艺术手法运用娴熟,深刻精警;但是缺少了一些实验性的探索,难以给人新颖的阅读体验。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人生树下王开岭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
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
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
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
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
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
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
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
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
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
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
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老人……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
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
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
它比屋高,比人久。
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
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
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
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鬟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
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
“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
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
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
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
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
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⑫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2.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请探究“我们成了路人”所蕴含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这个探究题包含两个点:第一要肯定“亲属”特质,第二要强调“路人”结局。
无论亲属还是路人,两个词都是形象的比喻,在于强调我们没有了树木后的“恶果”,这些“恶果”要立足“自然、我们、亲属、路人”之间的关系分析,要立足对“我们成了路人”的强调,且这不是我们胡乱臆想的,要来自于文章的内容,紧扣作者的情感认知。
【答案】①没有了树,犹如我们失去了亲属,表达了作者的伤痛之情;②没有了树,致使我们与故乡越来越疏远,表达了作者的哀伤与无奈之情;③没有了树,致使我们解除了与自然共栖的契约,表达了作者的忧伤之情;④没有了树,致使传统文化逐渐衰落,表达了作者的忧思之情。
(答出三点即可)(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54012134】谈月亮茅盾曾经有过这么一回事,使得我第一次不信任这月亮。
那时我不过六七岁,那时我对于月亮无爱亦无憎,有一次月夜,我同邻舍的老头子在街上玩。
先是我们走,看月亮也跟着走;随后我们就各人说出他所见的月亮有多么大。
“像饭碗口”,是我说的。
然而邻家老头子却说“不对”,他看来是有洗脸盆那样子大。
“你比我矮,自然看去小了呢。
”老头子笑嘻嘻地说。
于是我立刻去搬一个凳子来,站上去,一比,跟老头子差不多高了,然而我头顶的月亮还只有“饭碗口”的大小。
我要求老头子抱我起来,我骑在他的肩头,我比他高了,再看看月亮,还是原来那样的“饭碗口”。
“你骗人哪!”我作势要揪老头儿的小辫子。
“嗯嗯,那是——你爬高了不中用的。
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你活到我的年纪,包你看去有洗脸盆那样大。
”老头子还是笑嘻嘻。
于是我相信我自己是完全失败了。
在许多事情上都被家里人用一句“你还小哩!”剥夺了权利的我,于是就感到月亮也那么“欺小”,真是岂有此理。
月亮在那时就跟我有了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