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导学案(学生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合集下载

古诗词诵读《静女》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静女》1课时教学目标:1、回顾《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1、回顾《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很多文学作品里都有对爱情的歌颂,比如《致橡树》。

在古代社会,也有很多诗歌是描写爱情的,本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静女》去感受古代男女之间那纯真的爱情。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回顾《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三、阅读教材,整体感知(2分钟)阅读课本P139朗读全诗,初步感知全诗子写了什么内容。

四、自学指导(一),紧扣教材(5分钟)1.根据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字音字义,通译课文,清除阅读障碍。

2.结合课下指导,再读全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五、展示交流,精讲点拨一.姝( ) 俟( ) 见( ) 踟蹰()娈()贻()彤()管炜()说() 怿()女()归荑()洵()匪()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娴静,文雅。

爱:同“薆”,隐藏。

其:多么(形容词词头)。

见:同“现”出现。

姝:美丽。

搔:挠。

俟:等候。

踯躅:徘徊。

城隅:城上的角楼。

翻译:文雅姑娘真美丽,约我到这城头来。

故意躲藏逗人找,惹我挠头徘徊。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管:红色的管状物。

有:形容词词头。

炜:鲜明有光。

说:yuè,同“悦”、喜爱。

怿:喜爱。

女:通“汝”、你,指”彤管”翻译:文雅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归:通“馈”,赠送。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这首古诗词。

理解并掌握《静女》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分析并欣赏《静女》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理解《静女》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词的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理解《静女》中所表达的爱情和情感,培养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静女》2. 教学重点: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教学难点:《静女》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静女》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静女》,注意语音的准确和流畅。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帮助学生记忆。

3. 文本分析:学生自主阅读《静女》,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静女》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评价其语音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 学生文本分析的评价:评估学生对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对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古诗词诵读指导资料。

2. 古诗词分析参考资料。

3. 教学PPT或黑板。

六、教学扩展:1. 对比学习:教师可以选择与《静女》主题或风格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分析其异同之处。

学生通过对比,深入理解《静女》的独特之处。

2. 文化背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古代爱情文化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静女》的文化背景。

学生通过了解文化背景,加深对《静女》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七、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选择《静女》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这首古诗。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典故。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运用解读、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理解诗中表达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

二、教学重点:1. 诗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汇和典故的理解。

3.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的原文和相关注释、译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徐再思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静女》,提问学生对“静女”形象的理解。

2. 朗读与背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的原文,注意停顿、语气和韵律。

学生跟读,感受诗的节奏和美感。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背诵,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3. 词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典故,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学生通过解读、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4. 意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5. 价值观引导: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学生分享对诗中爱情观的理解和体会,引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

6. 课堂小结: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诗的背诵和词句解析的练习。

学生选择一首类似的古代诗歌进行诵读和解析,作为课后作业。

8.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静女》与其他古代诗歌在主题、意境、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异同。

古诗词诵读《静女》学案-高一语文教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学案-高一语文教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1:《静女》【学案】一、自主学习(一)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踟蹰( ) 姝( ) 俟( ) 彤( ) 管 炜( ) 洵( ) 归( ) 荑( )说怿( ) 娈( )(二)通假字 “爱”通“ ”:隐藏 “说”通“ ”:喜爱“女”通“ ”:你的 “匪”通“ ”:不是“见”通“ ”:出现 “归”通“ ”:馈赠(三)板书设计二、合作学习根据《静女》,完成下列题目。

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男子:憨厚、真诚、朴实静女 情 美——真挚、热烈、专一境 美——俟我城楼、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语 言 美——押韵、双关、重章叠句人 美第一组1.下列对《静女》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给人以真实感。

B.诗歌第一章写青年之真诚,第二章写青年之欢喜,第三章写青年之痴情。

C.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D.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2.《静女》一诗中男女青年的形象各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第二组3.下面对诗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男主人公的口吻,生动地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而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

C.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情人约会活动。

D.“搔首踟蹰”这一细节描写表现男主人公老实、憨厚、痴情。

4.全诗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第三组5.下列对《静女》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给人以真实感。

B.诗歌第一章写青年之真诚,第二章写青年之欢喜,第三章写青年之痴情。

C.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D.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6.《静女》一诗中男女青年的形象各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静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静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静女》的爱情表达、修辞手法和诗歌鉴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指导学生课下学习古代诗歌的韵律、节奏及表现手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静女》的艺术魅力。
(4)推荐学生阅读文学评论和鉴赏文章,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5)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如欣赏古代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此外,为学生提供以下具体的拓展学习建议:
(1)开展“古代爱情诗鉴赏”主题活动,让学生自选一首古代爱情诗,通过查阅资料、分析作品、撰写鉴赏文章等方式,深入了解古代爱情诗的艺术特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兴、象征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静女》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进行情感表达。
1.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理解古代诗歌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情感、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发现和创造美。
3.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静女》中的比兴、象征等修辞手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诗词诵读《静女》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静女》教案教学目标1、注意诗歌的写景和心理描写以及两者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领悟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

重点难点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诗词原文:静女①《诗经·邶(bèi)风》②静女其姝(shū)③,俟(s ì)④我于城隅(yú)⑤。

爱⑥而不见⑦,搔首踟(chí)蹰(chú)⑧。

静女其娈(luán)⑨,贻(yí)⑩我彤(tóng)管。

彤管有炜(wěi) ,说(yuè)怿(yì) 女(rǔ) 美。

自牧归(kuì)荑(tí) ,洵(xún) 美且异。

匪(f ēi)女(rǔ) 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译文注释①静女:文雅的姑娘。

②邶(bèi):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

③其姝(shū):姝,美丽。

其,形容词词头。

下面“静女其娈”的“其”用法相同。

④俟(sì):等待,等候。

⑤城隅(yú):城上的角楼。

一说是城边的角落。

⑥爱:通“薆(ài)”隐藏,遮掩。

⑦见:通“现”,出现。

一说是看见。

⑧踟蹰(chíchú):亦作“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⑨娈(luán):美好。

⑩贻(yí):赠送。

彤(tóng)管:红色的管萧。

管,有人说是茅草。

炜(wěi):鲜明有光的样子。

说怿(yuèyì):喜爱。

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女(rǔ):通“汝”,你。

这里指代“彤管”。

牧:野外放牧的地方。

归荑(kuìtí):赠送荑草。

归,通“馈”,赠送。

荑,初生的茅草。

洵(xún):的确,确实。

匪(fēi)女(rǔ):不是你(荑草)。

匪,通“非”。

语文卡片通假字:爱(薆)而不见(现)说(悦)怿女(汝)美自牧归(馈)荑匪(非)女(汝)之为译文美丽姑娘真可爱,她约我到城头来。

《静女》学案(高一必修一)

《静女》学案(高一必修一)

一、【鉴赏篇】请用相同的字数概括《静女》三章的情节,并任选一个你喜欢的情节进行赏析。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赏析:二、【争鸣篇】孔子评价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朱熹则说《静女》“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您赞成谁的观点?请结合《静女》陈述理由。

三、【积累篇】1、字词音义(将拼音写在诗中字词的上面,意义写在下面)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文学常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名《》,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中期约五百年的诗歌,相传由()编定,共305篇,所以又称《》。

被儒家列为经典,故称《诗经》。

和《》《》《》《》合称“五经”,加《》而为“六经”或“六艺”。

《诗经》分为()()()三个部分,常采用()()()三种艺术手法,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3、名词解释:风雅∶风骚:四、【资料篇】1、出自《诗经》的部分成语(若很陌生,提议大家查查成语词典,搞懂它)窈窕淑女。

求之不得。

辗转反侧。

之子于归。

桃之夭夭。

宜其室家。

赳赳武夫。

鸠占鹊巢。

忧心忡忡。

死生契阔。

与子偕老。

黾勉同心。

燕尔新婚。

充耳不闻。

携手同行。

载驰载驱。

切磋琢磨。

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

二三其德。

夙兴夜寐。

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投桃报李。

悠悠苍天。

遇人不淑。

一日三秋。

人言可畏。

孔武有力。

颜如舜华风雨凄凄。

风雨潇潇。

风雨如晦。

青青子衿。

邂逅相遇。

硕大无朋。

今夕何夕。

独行踽踽。

在水一方。

同仇敌忾。

涕泗滂沱。

衣冠楚楚。

淑人君子。

七月流火。

春日迟迟。

万寿无疆。

未雨绸缪。

风雨飘摇。

兄弟阋于墙琴瑟好合。

寿比南山。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载沉载浮大发雷霆。

哀鸿遍野。

夜未央。

鹤鸣九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白驹空谷。

弄璋弄瓦。

忧心如焚。

天高地厚。

暴虎冯河。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翰飞戾天。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静女》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静女》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授课教师司照雷课题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诗经》古诗群文阅读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前置阅读1课时)教学篇目1.课内: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篇目《静女》;2.课外:《诗经》作品之《桃夭》、《采葛》。

议题解读本课议题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感悟《诗经》爱情的美好。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爱情是美好的,纯粹的,无邪的。

先秦的诗歌给我们展现了爱情的纯真,现代社会的我们不能将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条件视为爱情的标配。

我们要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文本分析《静女》作为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的篇目,在学习时,就要注重诵读在理解诗意上的重要作用;《桃夭》《采葛》两篇充分体现了《诗经》重章叠唱的特点,便于背诵。

这三篇文本立足于教材,延伸至课外,有共同的美好爱情的人文主题,又都体现了草木类意象在《诗经》中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因此,这三篇文本作为群文阅读读本有实际操作的意义。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对古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初中时已经学过《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等诗,对《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有一定的积累,但对诗歌意象的把握还很欠缺。

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爱情正处于懵懂阶段,在鉴赏诗歌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婚恋观。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结合本议题的特点,我关注生活、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思维和关注审美情感;立足教育新发展阶段,贯彻教育新发展理念,构建教育新发展格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2021级学生的新高考夯实基础。

教学目标1.初读《诗经》中的《静女》《桃夭》《采葛》三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丰富意蕴。

2.精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情感主题,把握草木类意象的象征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女》导学案(学生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
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
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4、认识古代劳动人民
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预习案☆
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
________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_____篇,它是我国
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原来称为______或__________,到_______,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3、《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_____、_____、 _____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的句式,以_____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
_____ 、_____ 。

(结合资料补充1《诗经蒹
葭》)
二、字词梳理:
①注音。

(在文中标注)
姝()俟()见 ( ) 踟蹰
()娈()
贻()彤()管炜()怿
()归()荑()
洵()
②找通假字。

爱而不见_____ 、_____
自牧归荑_____
说怿女美_____ 、_____ 匪女之为美_____
③解词。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_____ 匪女之为美,美
人之贻 _____
姝:_____ 俟:_____ 城隅:_____ 踯躅:_____ 娈:_____ 贻:
_____
炜:_____ 怿:_____ 洵:
_____
[我的疑惑]
☆探究案☆
[学始于疑]将预习课中生成的问题,归类整理。

重点研读:
一、读一读: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1、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朗读要注意节奏,情感。

2、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3、熟读成诵。

二、演一演:学生边读边讨论,用话剧的形式,演出《静女》中含蓄、朦胧的一幕幕,认真揣摩男女主人公的情态及心理活动。

要求:⑴以小组为单位,一人旁白(可诵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同时另选演员表演(人数自定)。

⑵抽签决定由哪几个小组表演,其他小组点评。

三、议一议:
1、整首诗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2、找出描写静女的词语,再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静女是个什么样的姑娘。

抒情主人公(小伙子)对姑娘的情感是怎样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人物性格
静女
男子
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你追求的爱情是怎么样的?或者由诗歌中的爱情联想一下我们身边的爱情。

☆训练案☆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4、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
资料补充:
1、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对赋、比、兴三种手法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敷:陈述、铺陈)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

2、《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侯晓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