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2023(8)总第1489期技术探讨与推广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刘庆蚌埠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基础建设以及建筑结构设计行业的发展迅猛,尤其在隔震和减震方面更应予以重视,因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建筑工作中,合理且科学的抗震措施能够不断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只有满足实际建设需求的建筑结构设计,才能进一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从隔震减震方面入手,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有关建议。

关键词:房屋建筑;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引言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因素千差万别,建筑物的总体设计由多个结构组成。

如果出现某个结构的安全问题,将对建筑整体的安全性和品质构成威胁。

为确保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安全无虞,并保障建筑物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有必要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标准,高度重视建筑结构安全,以确保施工团队能顺利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建筑本身的功能,就要保证其质量,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面前,更要充分发挥其防御功能。

在建筑物中,抗震的重点是保证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资料调查表明,地震伤亡主要与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有密切关联,所以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设计非常关键。

同时,我国目前的地震具备一定的随机性,无法确定地震的烈度和时间,因此需要保证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保持弹性状态。

当受到强烈震动时,即使建筑物会震动但不会倒塌,减少用户损失。

对于设计师来说,在设计建筑物时,应当充分考虑抗震性能,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以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二、抗震设计基本原则一是简化性。

简化建筑物的结构对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帮助。

因此,在将抗震设计列为建筑结构设计时,应尽量简化建筑结构,避免过于复杂的设计。

从设计技术和性能改进的角度,应当预留足够的活动空间来进一步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

二是抵抗性。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保证抗震性能的关键。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_6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_6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发布时间:2022-05-12T08:06:15.988Z 来源:《福光技术》2022年10期作者:王长远李亚文[导读] 我国抗震结构主要包括刚性抗震结构、延性抗震结构、消能减震结构及隔震结构四种结构形式。

河南中核五院研究设计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全国各地常会遇到地震现象,不仅对当地环境及其经济造成影响,还会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因此,做好隔震减震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材料与技术不断创新,为了满足经济及人们居住安全,就要对隔震减震方法进行优化。

通过提升整体水平,降低地震造成的影响,保障人们居住安全性,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提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1抗震结构类型我国抗震结构主要包括刚性抗震结构、延性抗震结构、消能减震结构及隔震结构四种结构形式。

刚性抗震结构采取“硬抗”思路,通过加强结构强度和刚度提升抗震性能,因此需耗费大量建筑材料。

延性抗震结构采取“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理念,使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延性,达到“三水准、两阶段”的设计目标。

减震、隔震结构是通过在主体结构中设置耗能装置或隔震装置,以耗散或隔离输入结构中的地震能量,从而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2.1完善隔震策略第一,特殊材料的合理使用。

特殊材料的隔震应用可以有效地将地震波削弱,从而让地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当中许多的建筑材料使用的都是砂子和黏土这两种,这两种材料的应用能够在基础方面加固,从而有效地降低地震所带来的作用力。

从现阶段来看,建筑能够使用的隔震材料在大面积增加,例如弹性隔震砖,并且全新的隔震技术也应运而生,在建筑结构设计进行的过程当中将特殊的技术和特殊的材料进行结合使用在基础层就能够大大降低地震所带来的影响。

基础隔膜的出现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地震向产生的作用力被削减,从而让上面部分的结构受到较小的地震影响。

结构震害分析与减隔震技术应用

结构震害分析与减隔震技术应用

结构震害分析与减隔震技术应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性往往给建筑结构带来严重威胁。

特别是在高密度人口的城市中,地震造成的损失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建筑结构的震害分析和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结构震害分析地震的破坏性主要取决于地震的震源参数、地震波传播路径以及建筑结构的本身。

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地震破坏机理的研究非常重要。

通常对于建筑结构的震害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或者理论分析,研究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整体变形情况、结构的内力和位移、以及结构的受力性能等。

2.结构的破坏机理分析:研究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损伤模式、破坏机理、以及对整体结构的影响等。

3.结构的安全评估:通过震害分析结果,评估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安全性能,为改善结构的抗震能力提供依据。

通过震害分析可以了解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表现和破坏机理,为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依据。

二、减隔震技术应用减隔震技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中的抗震措施,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减小结构与地基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1. 减隔震技术原理减隔震技术主要包括隔震结构和减震结构两种形式。

隔震结构通过设置隔震层,将结构与基础隔离,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传导;减震结构通过设置减震器,提供一定的减震能力,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隔震结构和减震结构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中,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地区的高层建筑和重要公共建筑中。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提高结构的地震安全性能。

1. 结构震害分析为减隔震技术的设计提供依据通过震害分析结果,可以准确了解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安全性能,为设计减隔震技术提供依据。

根据结构的破坏机理和受力情况,确定隔震层和减震器的设置位置、数量和性能指标,保证减隔震技术的有效性。

2. 减隔震技术的应用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小结构受到地震作用的影响,提高结构的地震安全性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随着地震活动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原理、减震技术方法、结构设计要点、地震动力学分析、安全性评估、工程实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隔震技术原理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以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结构的直接作用,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隔震装置主要包括橡胶隔震支座、滑动隔震支座和混合隔震支座等。

这些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阻尼性能,能够在地震时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度,保护建筑免受地震破坏。

二、减震技术方法减震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安装减震装置,以减少地震时结构的振动响应。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阻尼器、减震支撑和隔震沟等。

阻尼器可以通过消耗地震能量来减少结构振动,减震支撑则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来降低地震响应。

而隔震沟则通过在建筑周围设置一定深度的沟槽,利用沟槽的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少结构的振动。

三、结构设计要点在进行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要合理选择隔震与减震装置的类型和参数,确保装置能够有效地发挥隔震和减震作用;其次,要优化结构的动力特性,使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较低的自振频率和较大的阻尼比,从而减少地震响应;最后,要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确保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

四、地震动力学分析地震动力学分析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结构的地震响应以及隔震减震装置的动力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结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地震动力学分析包括时程分析、反应谱分析和能量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预测结构在地震时的动力响应,从而优化结构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五、安全性评估安全性评估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变形情况和破坏机理进行全面评估,可以确定结构的安全性能水平。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_4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_4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发布时间:2023-04-11T06:04:11.692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3年5期作者:张敏[导读] 这些年来由于中国各地频频出现地震情况,对地区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健康和经济社会蓬勃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并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建筑物破坏和人员伤亡,所以在当前的工程结构设计中优化防震减振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长厦安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这些年来由于中国各地频频出现地震情况,对地区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健康和经济社会蓬勃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并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建筑物破坏和人员伤亡,所以在当前的工程结构设计中优化防震减振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不断蓬勃发展,当前的隔断水平、尖端建筑材料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已日益完善,为满足当前社会主义民族经济的蓬勃发展、保障重大建设工程住房安全性,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减震技术和防震措施需要进一步发展,已迫在眉睫。

通过进一步改善建筑的防震特性,降低建筑结构在抗震中所遭遇到的损伤程度,而且还可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1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模式的应用意义我国发生的重大地震灾害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18年的汶川大地震,那些惨烈的场景至今依旧在内心中挥之不去,地震灾害不仅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同时无情的地震灾害更是夺走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1]。

在汶川地震发生时,桑枣中学全校2300多名师生,在1分36秒的时间内上演了极限逃生,全部安全转移,无一人伤亡,他们的校长“叶志平”在上任初期,就十分关注学校建筑的安全问题,他在任时期对学校的大部分建筑全部重新进行了加固。

汶川大地震来临时,学校无一人伤亡。

面对无情的自然灾害人类是渺小的,但是我们要相信科技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是强大的。

近年来建筑设计中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设计越来越受到跟多人的关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性很大。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隔震减震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采取科学的隔震减震技术和措施,可以减少建筑物在地震时受到的摇晃和破坏,提高抗震能力。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技术通过减少地震能量传递,降低建筑物振动响应,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建筑物的完整性。

隔震减震措施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还能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1隔震减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地震是自然界最为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隔震和减震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破坏,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隔震和减震技术可以降低建筑物受到地震引起的振动的影响。

通过在建筑物的基础或结构中加入隔震设备或减震装置,能够有效地分离建筑物与地面之间的动力联系,使建筑物在地震时发生的振动大大减小。

这种隔离和减震的效果可以减少地震力对建筑结构的传递,降低地震震级导致的破坏。

(2)隔震和减震技术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通过合理选择结构材料和构造形式,并结合隔震和减震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提高其抗震能力。

即使发生地震,建筑物也能够承受住较大的地震作用而不发生崩塌或倒塌。

(3)隔震和减震技术还可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

地震不仅会给建筑物本身带来破坏,还可能导致其他灾害,如火灾、水灾等。

采用隔震和减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降低次生灾害的发生概率。

2隔震减震的方法隔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切断地震能量传递的直接途径,将建筑物与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隔离开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

通过采用隔震装置,如隔震支座、隔震橡胶垫等,建筑结构能够在地震时自由摆动,分散和吸收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用于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影响的技术。

它通过将建筑与地基之间增加一层或多层的隔震系统来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地震中,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减少震中产生的破坏和位移,保护人们和财产的安全。

本文将着重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分析。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出现的隔震技术是利用钢球或橡胶球来降低地震引起的地基振动。

然而,这种技术并不可靠,无法提供足够的隔离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师们开始研究和开发更高效的隔震系统。

在隔震技术的研究方面,工程师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隔震材料的选择和性能研究、隔震系统的设计和构造、隔震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和模拟等。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来评估隔震系统的性能。

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震害调查研究,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模式和机理。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目前,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办公楼、住宅建筑、桥梁、核电站等各种类型的工程。

隔震技术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新建建筑和老建筑的加固。

对于新建建筑,隔震技术可以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就被融入进去。

隔震材料和隔震系统会根据地震活动的特点和建筑物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对于老建筑,工程师们通过在建筑底部添加隔震装置来加固建筑物。

这样一来,建筑物在地震中产生的动力响应就能得到控制,从而减小结构损伤和位移。

隔震技术的应用对于地震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通过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从而提高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此外,隔震技术还能够减少地震后的修复和重建工作,降低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

总之,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抗震技术,它通过增加建筑与地基之间的隔震系统来改善建筑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研究包括材料、设计和动力学等多个方面。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发布时间:2022-09-25T03:35:10.006Z 来源:《建筑创作》2022年第4期(2月)作者:朱亚鹏[导读] 建筑的使用效率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所以建筑的稳定性和防震减震能力被民众重视。

朱亚鹏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 410006摘要:建筑的使用效率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所以建筑的稳定性和防震减震能力被民众重视。

隔震减震措施的科学运用,可以改善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将建筑的使用寿命延长,为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证。

因此,加大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研究力度,很有现实意义。

本文从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措施概述展开分析,探究了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提出设计要点以及相应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前言: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是评价房屋建筑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对房屋建筑的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加入抗震理念非常有必要。

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房屋建筑的规模在不断的增加,对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结合房屋建筑的结构合理选择隔震减震措施,减少地震对房屋建筑造成的影响。

一、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措施概述(一)隔震减震水平概述建筑的隔震减震技术水平是指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物的环境条件和工作目标进行一定的统计参数衡量。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隔震减震水平是中国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规范标准。

可是因为对各个层次的设防水准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导致了建筑的设计成本以及风险增大。

(二)隔震减震目标概述隔震减震目标,是指一个房屋在抵御自然灾害时能到达的特性水准,或者说是级别。

一个建筑的性能指标是要依据现场的地震频率、群众住宅的总体数量状况、周围土地的构造特性、以及建筑及其所属区域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等诸多要素来加以确定的。

而建筑抗震能力指标则是反映建筑隔震减震能力,建筑稳定性程度的评估水准。

(三)隔震减震设计意义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环节首先应该着重考虑结构隔振减震性能的优化,以便于改善结构耐震特性,这直接关乎着施工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所以若要从根本上提升施工结构设计的科学性,从而保证施工结构的使用性能,就必须从施工结构设计环节开始层层严格把关,高度重视房建筑结构隔震减振的设计,并尽可能地从结构整体角度出发进行综合分析,为施工进度的合理开展、施工质量超过期望等目标营造良好的外在条件,相应的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免受地震等恶性灾害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19-08-22T17:43:24.23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作者:陈彧
[导读] 高层建筑是超高层建筑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在提升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对新时期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昆明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站
摘要:高层建筑是超高层建筑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在提升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对新时期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结构设计中,优化设计结构可以有效吸收地震产生的能量,减少对建筑结构耐久性和稳定性带来的影响,维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就建筑结构隔震减震展开分析,立足实际情况,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隔震减震措施。

关键词:隔震减震;建筑结构;支撑体系;基础隔震
建筑行业蓬勃发展下,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大量新式建筑涌现,对于新时期的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近些年来屡屡出现的地震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故此,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选择合理的隔震减震措施,有助于维护建筑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打造高质量的建筑工程项目。

综合分析建筑结构隔震减震相关内容,及时改进其中的问题,寻求合理措施改革予以实践,为后续建筑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问题
纵观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尽管建筑行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在隔震减震设计中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抗震墙影响抗震性能
在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中,抗震墙的设置十分重要,需要分散设置,避免在建筑周围布设,这就地震事故发生时,抗震墙会承受较大的倾覆力,对支座拉力的负面影响较大[1]。

受力较大区域,设置抗震减震支座,间距在2m以上,如果未达到2m,建筑结构会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影响到建筑结构稳定性。

尤其是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楼层较高,通过隔震减震支座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不仅影响到建筑整体隔震减震效果,建筑的整体水平变形能力随之下降。

(二)建筑物走向影响抗震性能
地震是一种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一旦爆发将会破坏建筑结构,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该综合考量地质结构特点,确定地震中房屋震动方向,确保建筑物走向和震向保持平行状态。

如果建筑物选址和震向平行,在发生地震时域建筑性产生较大的震动。

(三)建筑结构的选择
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较为复杂,涉及到众多内容,以往主要是意义剪切框架结构为主,而高层建筑则采用橡胶支座隔震减震,提升框架整体避震能力。

二、建筑结构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一)优化建筑物走向
在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设计中,需要设计人员正确看待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发生地震后,房屋建筑结构可能受到损坏发生崩塌,垂直于震向的建筑物结构稳定,不容易倒塌[2]。

通过长期实践研究可以了解到,对于与震向平行的建筑物,倒塌率较高;与震向平行的建筑物容易倒塌,在地震发生时运动幅度较大。

故此,建筑物结构设计中,需要综合考量地质条件,避免建筑物和震向平行,保持垂直状态。

(二)无粘结制成体系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无粘结支撑体系稳定性较为突出,内核钢支撑与钢管之间涂抹无粘结漆,属于可滑移的界面,构建无粘结支撑体系,在建筑物结构中应用效果较为突出。

外包层支撑中段,内核钢支撑露出支撑两端位置,使用高强度螺栓连接,这样可以将拉力和应力在内核钢支撑中集中[3]。

为了可以满足各层之间的滑动需要,规避内核钢支撑变形,应该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几何尺寸,优化设计和施工。

这样在发生地震时,通过内外钢密切配合,消耗地震能量。

但是,此种设计对部件计算精准度要求较高,内钢承受了建筑物大部分的重量,需要外钢配合,规避内钢变形。

(三)跷动震动控制
跷动减震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下部基础和结构中地震力较大的支撑部件连接不牢固,或是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竖向连接不牢固,受到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在竖向形成拔力[4]。

三、建筑结构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一)建筑结构的隔震措施
在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中,隔震措施较为多样,需要充分契合工工程项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佳的隔震措施,提升隔震效果。

通常情况下,在隔震设计中将多种隔震措施整合在一起,契合不同地质地貌选择隔震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特殊材料地基隔震。

在建筑工程中,地基作为工程的基础部分,同时也是地震发生时最为直接的接触环节,承受地震力影响较大。

以往建筑设计中,地基主要是采用粘土或是砂子制作,或是在建筑基础部分交替铺设。

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地震对建筑地基带来的损害,使用沥青为主制成的隔震材料,可以有效提升隔震效果,适合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中应用。

(2)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在基础和上部建筑逐渐设置隔震装置,在地震发生时,减少地震波向上层建筑的传递。

但是,在具体施工中此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更是个一些多层建筑,高层建筑采用这一措施隔震效果较差,不仅会延长建筑物自震周期,还会对地基带来更大的竖向作用力,影响到建筑物整体抗震能性能[5]。

(3)结构悬挂隔震。

结构悬挂隔震,将建筑多数结构悬挂起来,即便发生地震也不会对悬挂部分结构产生强烈冲击,最大程度上降低
地震发生时对建筑物的损害,适合大型钢结构建筑。

结构悬挂隔震要求在地震放生时,主框架可以随着地壳运动摇摆,将地震产生的能力传递到子框架中,减少对建筑物整体结构的冲击和损害。

(二)建筑结构的减震措施
相较于隔震措施而言,减震主要是为了增加建筑物阻力,更大充分消耗地震产生的能量,减少对建筑物整体的冲击和损害,维护建筑物整体结构稳定。

建筑元件多样化,可以采用消能器和阻尼进行处理。

对于一些新建设的建筑,面对多种类型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们防灾减灾意识逐渐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式建筑理念涌现,对于新时期建筑隔震减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建建筑物减震设计中,对地基进行特殊处理,并使用消能减震装置来降低地震产生的能量,弥补后期防震功能[6]。

如果是已经建成的建筑物,结合建筑物结构整体设计情况来选择隔震减震装置,在未动工前进行。

建筑物成型后安装隔震减震装置,效果较差,通过安装消能减震装置,增加阻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损害同时,为后续施工活动奠定基础,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但是,此种方式会为施工带来阻碍,影响施工效率,甚至埋下一系列隐患,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可能对建筑物整体结构安全带来不良影响。

结论
综上所述,隔震减震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结构抗震性,需要充分结合建筑物地质条件和抗震要求,优化隔震减震设计方案。

通过选择合理的隔震装置和消能装置,提升建筑抗震性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地震对建筑物带来的损害。

参考文献
[1]赵雪飞,卢小玉.浅谈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控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建材与装饰,2019,20(02):127-128.
[2]吴昊.浅谈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11(18):10-11.
[3]兰香,潘文,赖正聪,苏何先.隔减震技术在既有建筑加固中的应用与选择[J].建筑结构,2018,48(18):79-82+52.
[4]叶宗山,李默怡.浅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7,23(12):75.
[5]李加才.浅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J].建设科技,2017,29(16):48-49.
[6]王金宇.浅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J].江西建材,2017,21(01):56-58+1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