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校本课程 授课方案

合集下载

小学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本实施方案旨在为小学生提供一套有针对性的历史校本课程,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1.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研究的动力;-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基本概念、事件和人物;-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判断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探究历史问题提升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内容本课程将基于小学历史学科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如下内容:2.1 国内历史- 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如古代王朝的更迭、重大历史事件等;-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传承;- 研究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了解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探索中国历史中的艺术、科技和文化,了解其对世界的影响。

2.2 世界历史- 研究世界历史的基本时间线和重要事件;- 了解不同文明古国的兴衰、交流和影响;- 研究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发明,了解他们对世界的影响;- 探究世界历史中的科技进步和文化交融,了解其对今天的影响。

2.3 当地历史- 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俗和传统;- 了解当地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探究当地历史与其他地区历史的联系和影响;- 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现实场景,体验当地历史的魅力。

3. 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实地探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场所,亲身感受历史文化,拓宽视野;-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地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4. 评估方法为了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 日常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研究态度、参与度和表现,记录日常表现评价结果;- 作业评价: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分析,通过作业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项目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考试评价:定期进行历史知识考试,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

人文历史类校本课程设计

人文历史类校本课程设计

人文历史类校本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人文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掌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人文历史的基本知识,理解我国历史的演变脉络,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掌握历史的基本研究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课堂讨论、研究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人文历史,使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操。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我国的历史为主线,涵盖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部分。

内容主要包括:1.古代部分:讲述中国古代的历史,包括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遗产。

2.近代部分:介绍我国近代的历史,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3.现代部分:讲述我国现代的历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等重要历史事件。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主要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4.实验法:教师学生进行历史实验,体验历史的真实情况。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主要资源有:1.教材:选用权威的人文历史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4.实验设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遗址等,亲身体验历史的真实情况。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新学期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新学期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新学期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课程的校本化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和文化的了解,本校制定了新学期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二、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1. 提供丰富全面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2. 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历史的认识;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内容和教学方法1. 内容:课程内容将涵盖本地历史、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三个层面,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内容。

2.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实地考察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四、实施步骤1. 制定教材:编写符合校本课程需求的历史教材。

2. 培训教师:组织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3.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课程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表。

4. 实施教学:根据计划进行教学活动,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学生互动。

5. 评估与反馈:定期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反馈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评估方法1. 考试评估:定期进行历史考试,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 作业评估:布置历史作业,通过作业评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实践评估:通过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对历史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六、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本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预期能够达到以下效果:1.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了解程度显著提高;2. 学生的历史思考和分析能力得到有效培养;3.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明显提升;4. 学校的历史校本课程实施得到较好的效果和反馈。

结论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实施,有望在新学期内使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更高的兴趣与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历史思考和分析能力,并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推动学校历史校本课程的发展。

以上是新学期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合作!*注:该文档仅供参考,实施时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推进历史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文化传承能力,我
们制定了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历史学科教育体系。

首先,我们将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

历史课程应当贯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
世界历史发展的主线,突出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习,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我们将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丰富历史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在评价体系上,我们将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头答辩,
我们还将引入课堂表现、作业表现、课外阅读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果。

同时,我们也将注重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注重学生的历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最后,我们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通过
定期的教研活动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历史教育服务。

总之,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旨在推进历史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历史
素养和历史文化传承能力。

我们将不断完善和调整该方案,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历史教育服务,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案例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案例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案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相关史料图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1、丝绸之路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教学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授课类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具】教学挂图【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导入)两汉时期,中国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

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

那么,中国与世界是通过哪条商业通道来实现的呢?(学生回答“丝绸之路”),(老师肯定)对,在两汉时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世界有哪些交流?“丝绸之路”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老师导课)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

(板书第一标题)一、丝绸之路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老师讲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由于在这条商路上,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2、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其实“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方案 新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方案 新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方案新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方案一、方案背景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历史教育,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特制定本校本课程方案。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通过研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修养。

2. 原则:简洁性、针对性、实用性、综合性。

三、课程设置1.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 必修课: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共计500课时。

- 选修课: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设置多元化的选修模块,如:文化史、经济史、政治史、艺术史等。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1. 中国古代史:重点研究从远古先秦时期到清朝末年的历史事件、人物与文化。

2.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研究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政治发展与经济建设。

3. 世界现代史:重点研究从欧洲文艺复兴到二战结束的国际关系、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

4. 选修课内容和安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师资力量灵活确定。

五、教学方法与资源1.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

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课本、多媒体教具、实物文物、学术期刊等。

六、评价方式1.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项目研究、课堂表现、作业等。

2. 评价要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七、实施与改进1. 学校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教师培训、教材选用和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

2. 持续改进,根据实践情况对课程方案进行修订和优化。

以上即为本校本课程方案的概要内容,希望能为高中历史教育提供有益的指导。

校本课历史教案模板范文

校本课历史教案模板范文

校本课历史教案模板范文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主要包括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进步,以及这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进步;(2)掌握这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3)能够分析这些时期的社会变革与进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兴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变革与进步的认同感;(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步的理解与尊重。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进步;(2)这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时期的社会变革与进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2)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时期的社会变革与进步。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这些时期的社会变革与进步。

2. 教学内容呈现。

(1)商代的社会变革与进步,商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与进步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2)西周的社会变革与进步,西周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与进步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都有很大的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进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与进步同样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都有很大的发展。

3.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述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进步,让学生了解这些时期的特点。

(2)讨论法,通过讨论这些时期的社会变革与进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时期的特点。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方案模板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初中历史校本课程》二、课程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我校特制定本校本课程方案。

三、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2.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程内容1. 中国古代史:从夏、商、周到明清,重点讲述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中国近现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重点讲述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

3. 世界史: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重点讲述世界各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4. 地方史:介绍我校所在地的地方历史,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五、课程实施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图片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实际,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

3. 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六、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参与活动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通过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课程资源1. 教材:选用教育部推荐的历史教材,并结合校本课程内容进行补充。

2. 多媒体资源:收集整理历史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丰富课程内容。

3. 校外资源:联系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的机会。

八、课程特色1. 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注重地方史教育,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3. 强调实践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电影》(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题材优秀影视展播
第一部分前言
在世界电影长廊中,70年前那场几乎席卷整个人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世界经典电影宝库中的“百宝箱”。

70年以来,各个国家所拍摄的二战题材电影难以计数,无论是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亲情、友情、爱情的感人故事,还是直接将镜头对准战场,描述战争的惨烈和震撼,“二战电影”都闪现出其不朽的价值,作为最具有国际共鸣性和人类反思精神的文化主题,直到今日,它仍然是电影人发掘不尽的宝库,每隔一两年,便会有若干部二战题材影片成为当年国际影坛的扛鼎之作。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特地选定从电影的角度去感受真实的二战。

第二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影视是传播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在新课标要求下寓教于乐最有效的媒体。

利用影视辅助教学,将含有历史资料的优秀影视作品引进中学历史课堂,把它作为校本课程内容来进行开发、探索,这样可以丰富学科教学资源,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也比传统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中考注重考查周年纪念的历史事件,往往以时政热点切入,考查我们所学的历史的基础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近代日本侵华史、抗战的相关知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日关系发展走向将会成为我们今年很可能考查的内容,为了更好的应考,所以设计了这一专题学习。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历史与电影》这一校本课程的实施,来辅助和丰富人教版本历史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2、影视作品会把许多生动的历史情节和历史人物展现在屏幕上,化虚为实,化静为动,通过其强烈的光感、鲜明的色彩、具体的形象映入学生的眼帘,使视听效果更加突出,让学生更容易形成历史表象,加深对历史知识和概念理解和记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围绕学习课文的内容,广泛搜集整理能够支持和帮助这一课的相关影视,并对影视资源进行整合。

2、通过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参照比较,并加以教师的指导来欣赏影视作品。

3、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观看与欣赏,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心得体会交流,并对观看的影视作品作出评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展播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这一题材类优秀影视作品,充分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对今天和平生活的珍惜情感;
2、认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贡献,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反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也是最后一个结束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国家,通过影片,让时光再现,通过惨烈的战斗,铭记战争的教训,从而为避免再次沦陷到战争的漩涡之中去,而不是记住仇恨。

3、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结论,树立发展意识,认识到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艰巨性,必要性。

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实现我们的强国梦。

第1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苏德战场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赏析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电影赏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了解背景:苏德战争爆发,主要战役介绍,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2、运用:通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兵临城下》等电影赏析,使学生更形象的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

(二)过程与方法:
二战优秀影片展播,学生讨论,从而得出学生对于战争的直接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德国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是无止境的,为了称霸世界,挑起了苏德战争。

2、战争是非正义的,受伤害最深的是平民百姓,通过影片赏析,让我们更加形象的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从而产生珍惜和平的情感。

3、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广大苏联红军英勇抵抗德国法西斯,尤其是广大女性的参军,对保卫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我们铭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苏德战争的爆发;影片的背景交代。

难点:从影片中获取认知,女性在战争中的伟大贡献的认识。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部影片的背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阶段(1941年6月~1942年6月),主要战场为苏德战场,本阶段,德国于1941年6月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影片主要内容讲述了1942年之夏,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一个排的四联装高射炮的炮手驻扎在一个靠近小车站的村子里。

一天,班长丽达在不远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军。

瓦斯柯夫带领一支小分队去搜查敌军,成员包括丽萨、迦尔卡、丽达、索妮娅、冉妮娅、等五个姑娘。

队员们英勇牺牲了,受重伤的丽达不远连累准尉把儿子托付给他后饮弹自尽。

悲愤的瓦斯柯夫一举歼灭敌军营,光荣完成了任务获得援救。

多年后,瓦斯柯夫带着丽达那个现在是军官的儿子来到当年他母亲牺牲的小树林,对所有的女兵们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1940年12月,希特勒发布了第21号训令——“巴巴罗萨计划”,企图动用规模空前的兵力对苏联进行“闪电战”。

希特勒狂妄地叫嚣:“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时,全世界将会大惊失色,难置一言!”苏德战争就此爆发,随后,在苏联境内,演绎了一场又一场卫国战争,每一场都异常激烈,在这些战争中,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也发生着无比令人感动的故事…….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影片背景及内容介绍:
1、苏德战争的爆发:
(1)德国突袭苏联:时间:1941年6月22日
(2)莫斯科战役:影片发生的背景
德军在“闪电战”计划破产后,被迫缩短战线,妄图集中力量,迅速攻占莫斯科。

莫斯科是苏联首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铁路交通枢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
略意义。

希特勒认为,一旦攻占莫斯科,就能击败苏军主力,达到结束对苏战争的目的。

苏军顽强抵抗,斯大林留在莫斯科,亲自指挥保卫成,10月19日,国防委员会宣布莫斯科戒严,号召首都人民誓死保卫莫斯科。

三天之内,全市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

有45万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妇女。

这里强调女性的伟大(举一反三,在PPT中)。

2、《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片介绍:
(1)故事背景:1942年5月,德军已经深入到苏联境内,刚经历过一场血腥战火的莫斯科郊外。

(2)影片内容介绍:故事发生在1942年5月,德国法西斯将侵略的战火推向了苏联境内,战争带走了村里的男人,全村只剩下瓦斯科夫一个青年男人了。

瓦斯科夫的房东玛丽亚、女邻居波琳娜以自己的方式承受着这场战争。

女兵们的到来给小村庄平添了青春的气息,沉默寡言的丽达、满脑子诗意的大学生索妮娅、厚道的农村姑娘里莎和胆小乖张的嘉尔卡,战争没有夺走姑娘们身上的青春活力,尤其是热情似火的热妮娅的到来,像一股清风吹拂着姑娘们爱美的心灵。

然而,危险却在逼近她们……姑娘们一个接一个地倒在德军的枪口之下,悲伤的瓦斯科夫冲向敌人……
五个小姑娘,不同的背景,最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上了战场。

她们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有些人最终成熟了,有些人始终无法走出心理的阴影,每个人都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但战争剥夺了她们的一切成狙击德军的任务。

影片深刻地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但与此同时又写出了人的不屈和英勇,颂扬了公民的义务与责任。

它写出了人性中最深刻和本质的东西——美好的、娇嫩的、本该享受生活的年轻女性在国家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理想主义和抗争激情。

影片谴责了战争,展示了战争给人类文明和个人幸福所造成的不幸。

然而,影片又恰恰通过战争的苦难和悲惨,表达了主人公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爱国精神。

战争不仅仅摧毁了美丽,它也使美丽更加动人。

3、《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影片介绍: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故事发生于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影片以大见小,描述了伏尔加河畔一座老房子里,苏联红军与德军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一支苏联红军向伏尔加河左岸的德军发起反攻后失利,几名苏联士兵在这次行动中得以到达伏尔加河左岸,并潜进了一座被德军占领的房屋与德军形成对峙,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电影的女主角,一位年轻漂亮的19岁俄罗斯少女卡嘉,危机重重之中他们相互守候,互为依托。

导演以1:1的比例建造斯大林格勒街景,在拍摄电影开场的伏尔加河登陆战时,将搭建的心血全部被炸掉,真实再现宏大战争背景,衬托出战争中小人物的生死。

影片穿越历史硝烟,反思战争。

二、问题探讨:
从这两部影片当中,你能收获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提示:1、战争的惨烈,让你懂得了什么;
2、战争中,女性的牺牲说明了什么?
3、在战争中,哪些人受伤害最深?
三、本课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