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 每个部分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进行区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 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
- 使用简洁的关键词和短语来描述地形的特点和分类。
- 用图表或图形来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4. 艺术性和趣味性:
- 设计有趣的图形或图案来表示不同地形,如山地可以用山形符号表示。
- 使用颜色和字体变化来增加视觉吸引力,如使用不同颜色的字来表示地形分类。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世界的地形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地图册:提供一系列世界地形分布图,包括地形类型和特点的详细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形知识。
2. 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和行为,我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如果发现学生表现出不感兴趣或困惑,我会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采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测试:在课堂结束前,我会进行一次小测试,以评估学生对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和分布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结果,我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如果有学生测试成绩不理想,我会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和讲解,帮助他们弥补知识点的不足。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形分析技能。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地形分析的应用。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了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世界各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世界地形的认识尚不全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系统地掌握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世界地形分布图、地形图阅读方法等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3.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地形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地形的分类(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及其特点,呈现各地形区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地形区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各地形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组汇报,总结各地形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巩固(5分钟)练习题:请学生阅读地形图,判断各地形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请学生思考世界各地形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示例一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示例一

教案:世界的地形【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3-P39,主要包含“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等内容。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 学生能够学会阅读和理解地形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探索自然地形的好奇心。

-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陆地地形:- 五大基本类型: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 各类型的特征及分布。

2. 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 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

3. 学看地形图:- 地形图的构成要素:等高线、颜色分层、图例等。

- 如何通过地形图识别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

【教学重点】- 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 地形图的阅读和应用。

【教学难点】- 地形图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 地形图、多媒体课件、地形模型、小组讨论卡片。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世界地形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地形的初步认识。

2. 讲授新课(20分钟)- 陆地地形:- 介绍五大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 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 海底地形:- 介绍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和形成原因。

- 通过动画或视频展示海底地形的动态变化。

- 学看地形图:- 讲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和阅读方法。

- 展示实际地形图,指导学生如何识别地形类型。

3. 师生互动(15分钟)-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种地形类型,总结其特征。

- 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

- 角色扮演:- 学生扮演地形图上的不同地形,通过身体语言展示其特征。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世界的地形》优教学案(第1课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世界的地形》优教学案(第1课时)

《世界的地形》优教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了解世界陆地两火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在地图,上找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位置。

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陆地地形1.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_____________。

2.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种基本类型。

3.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

不同的是,平原海拔较________;而高原海拔较________,边缘比较________;世界最大的平原是________平原,世界最高的高原是________高原,世界最大的高原是________高原。

4.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表________。

不同的是,山地较高,坡度较________,沟谷较________;丘陵较______,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______米。

5.盆地四周多被________环绕,中部相对________。

有些盆地内部分布着起伏的丘陵。

6.陆地上高峻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两大地带。

一是________山脉带,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________山系。

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大体呈________方向延伸,主要有________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等。

世界最长的山脉是________山脉,世界最高的山脉是________山脉。

二、海底地形海底地形是起伏不平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海沟等地形。

世界最深的海沟是________海沟。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拓展阅读】世界地形之最世界陆地的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且山峰最多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海拔7000米以上包括海拔7000米的山峰有50多座)最长的陆上山脉:安第斯山脉(长7500千米)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1.5万千米)最长的裂谷带:东非裂谷带(非洲东部 6400千米)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巴西)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中国)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巴西)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总面积约7万千米²)最寒冷的平原:西伯利亚平原(平均气温-45℃,最低达-71℃)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非洲)地球上体积最大的山及火山:冒纳罗亚火山(夏威夷岛,海拔4 169米,火山体积达75000千米³)地球上最高的火山及死火山:阿空加瓜山(海拔6960米,是西、南半球最高峰)地球上最高的活火山:奥霍斯德尔萨拉多山(海拔6893米)最大的火山口:阿苏山(周长100多千米,日本)喷发次数最多的火山:埃特纳火山(已达210次,意大利)地势最高的岛屿:新几内亚岛地球上最大和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峡谷长达496.3千米,平均深度5000米)最长的海底山脉:中洋脊(长80000千米)最浅的海:亚速海(平均8米)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米)最大的独立岩石:澳大利亚艾尔斯巨石(周长约为9.4千米)。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教案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七年级科目:地理备课组长:周次星期日期主备人教学内容课题世界的地形个性修改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并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能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类型。

2.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的高山带的分布规律,并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陆地五种地形的特点;世界地形及主要的地形单元。

教学重点陆地五种地形的特点;世界地形及主要的地形单元。

教学难点陆地五种地形的特点;世界地形及主要的地形单元。

教学过程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一】陆地地形1. 地形的概念:。

2.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的距离,叫海拔。

如右图中,甲处的海拔为米,乙处的海拔为米。

海拔也叫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

甲、乙两处的相对高度为:。

地面的高低一般用来表示,地面的起伏大小一般用来表示。

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可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类型。

【跟踪练习1】 (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这个高度指( )A.一般高度B.海拔高度C.相对高度D.以上都不是(2).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米,二地相对高度是( )A.1 988.2米B.2186 米C.19882米D.9882米(3).同学们在海拔20米的南京紫金山下向海拔448米的山顶走去,走完2千米路程以后到达山顶,紫金山的海拔高度为( ) A.428米B.448米 C.468米 D.488米3.陆地上的基本地形及特征五种基本地形: 、、、、。

【跟踪练习2】(1).下列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C.高原相对高度大,但海拔低 D.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2).平原与高原的相似点是( ) A海拔低B起伏大C相对高度小D坡度大4.世界主要的地形区(1)世界两大著名的山脉带。

湘教初中地理七上《世界的地形》教案_4

湘教初中地理七上《世界的地形》教案_4

世界的地形(1)课题世界的地形(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在地图中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并记住主要山脉名称及其分布。

了解海底地形结构。

重点1、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

2、世界两大山脉带,海底地形结构。

难点1、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

2、世界两大山脉带,海底地形结构。

教法及教具自主合作、活动探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板书课题世界的地形(1)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陆地地形1: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7、28页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2)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注意: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在地图中标注的高度应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为什么?(3)课文中A、B、C三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你会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吗?(海拔和相对高度是描述某地高度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4)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盆地具有怎样的特征?学法指导五种地形特征的比较应从海拔、相对高度和地表特征两方面来分析。

(5)读地图册中的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一是环太平洋山脉带,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

它们各有哪些著名山脉组成?各自又呈什么走向?分布在哪个大洲?(6)在填充图册上填出下列山脉名称: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自学内容。

独立完成1.2.3.4题5、6两题由教师画图帮助完成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教学过程(7)你能够说出下列世界之最吗?①世界最大的平原②世界最大的高原③世界最高的高原④世界最大的盆地⑤世界最长的山脉⑥世界最深的海沟,在地形图中找出它们吧,看看它们分别位于哪个大洲或大洋?2:小组交流小组内合作交流,你们小组内的疑难问题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是怎样的?探究结论地形类型主要特征海拔高低地面起伏共同点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学习任务(二)海底地形1、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9页《海底地形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教案——第1课时.docx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教案——第1课时.docx

《世界的地形》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能判别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当地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1、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

课前准备课件、课前学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陆地地表高低起伏,形态各异。

你认为我们这儿的地表起伏如何?你对哪里的地形感兴趣?为什么?(使用“学乐师生” APP 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 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一)、陆地地形首先向学生讲解和地形相关的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而后结合板图理解展示五种地形景观图设问:你知道这些有差异的美丽图片分别代表了什么地形吗?(过渡)从地表景观来看,五种地形的地表形态的起伏各有差异,那么,我们应如何描述各种地形的特征呢?(从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方面)展示表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下表:地形类型主要特征共同点海拔高低地面起伏状况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将全班学生分成五大组,并将每组依次命名为五种基本地形名称。

而后展开自述,全面细致的说出自己的特征。

并设问:学校所在地以什么地形为主?学生观察地图册 P13-14 ,结合 P34-35 文字,思考:世界上陆地上高大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分别是由哪些山脉组成?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熟悉主要山脉的位置,并强调: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最高大的山脉引导学生熟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的位置。

(过渡)了解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的样子吗?(二)、海底地形学生阅读图 2-44 ,回答海底地形的种类,教师重点讲述大陆架、大洋中脊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识别大陆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了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和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地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地形的分类和特点的理解还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形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和特点,掌握各种地形的名称和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和特点。

2.难点:各种地形的特征及其在地球上的分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模型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直观的地形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与世界地形相关的图片、地图、模型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教学材料:准备世界地形图、地形特征表格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各种地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形的分布和特点。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各种地形的名称和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地形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利用地形模型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了解陆地上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
3、了解海底地形的结构,学会看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来判断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

4、通过读图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地理事物的能力。

5、通过指导学生看地形图,培养学生判断地势高低、坡度变化及辨别地表形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观念,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会看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难点
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分析地势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山谷、山脊、悬崖、鞍部等地形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教学
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陆地地表高低起伏,形态各异。

你认为我们这儿的地表起伏如何?你对哪里的地形感兴趣?为什么?
一、陆地地形
首先向学生讲解和地形相关的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而后结合板图理解
展示五种地形景观图
设问:你知道这些有差异的美丽图片分别代表了什么地形吗?
(过渡)从地表景观来看,五种地形的地表形态的起伏各有差异,那么,我们应如何描述各种地形的特征呢?
(从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方面)
展示表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下表:
地形类型主要特征
共同点
海拔高低地面起伏状况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将全班学生分成五大组,并将每组依次命名为五种基本地形名称。

而后展开自述,全面细致的说出自己的特征。

并设问:学校所在地以什么地形为主?
学生观察地图册P13-14,结合P28文字,思考:世界上陆地上高大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分别是由哪些山脉组成?
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熟悉主要山脉的位置,并强调: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最高大的山脉
引导学生熟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的位置。

(过渡)了解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的样子吗?
二、海底地形
学生阅读图2-37,回答海底地形的种类,教师重点讲述大陆架、大洋中脊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识别大陆架。

(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重点,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用橡皮泥自制五种基本地形模型
第2课时
(复习导入)陆地地形有哪些种类?海底地形有哪些种类?
(过渡)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地表起伏状况,在地图上是如何反映出来的呢?
一、学看地形图
学生阅读地图册上的“地形鸟瞰图”,提问:你能从这幅地图中看到哪些地理事物?你能读出这些地理事物所谓海拔高度吗?能看到各地的坡度起伏吗?
继续阅读图2-45,并和图2-46比较,讨论:这幅图与上幅图相比,有什么明显不足?(过渡)用什么方法可以将地形的地表起伏变化表示在平面上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
先讲解等高线的含义,而后结合板图加深理解,强调: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各条等高线不相交;等高线上的所有点海拔都相等,相对高度都是0
学生回答P39活动第1题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不但能反映各地的海拔高度,而且能反映出地表的坡度起伏
学生观察图2-50
思考: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排列的疏密有什么关系?(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口答P9活动2
(过渡)等高线不仅能反映出坡度的起伏,而且还能反映出不同的地形和山体部位类型。

结合投影,讲述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不同的地形类型。

(先看海拔,再看相对高度)引导学生阅读P39图2-49,指导学生如何辨认山脊、山谷,而后介绍陡崖、鞍部山峰等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P39图2-46,思考: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明显的不足?(线条太多,看起来费劲)
(过渡)较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因为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没有色彩变化显得单调。

如果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那么看起来直观清晰,这就是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2-46和2-47,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并得出结论: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

黄色代表山地和高原、或丘陵
(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一、陆地地形
二、海底地形
三、学看地形图
四、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反思
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