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知音文化”的知音——《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伯牙绝弦及点评 1一、说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自制课件五、说教学方法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品文言味 悟知音情——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品文言味 悟知音情——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河 ! )
流 水 。 子 期 日 :善 哉 , 洋 兮 若 江 河 ! ) 钟 “ 洋 ”
2研 读 文 本 , 受相 遇 之 喜 . 感 () 1 轻读 句 子 , 验 思考 。 体
师 : 从 中体 会 到什 么? 文 中做 笔 记 。 你 在
师 ( 喜 )善哉 , 我 者 , 你 子 期也 { 日 , 琴 惊 : 知 惟 今 我 兴 大 发 , 再 次 抚 琴 , 在 清风 。 钟 子 期 日— — ( 要 志 你 生 :
师 : 鼓 的伯 牙 , 的琴 声 里 肯 定 不 只 有 高 山 、 善 他 流
水 。现 在 我 就 是 伯 牙 ,抚 琴 ,志 在 高 山 。你 钟 子 期 日— — ( : 哉 , 峨 兮 若 泰 山 !让 我 再 为 你 抚 琴 一 生 善 峨 ) 曲 , 在 流 水 。 钟 子 期 日— — ( : 哉 , 洋兮 若 江 志 你 生 善 洋
实 有 效 的 初 读 。 环 节 的 教 学 中 , 教 者 首 先 要 求 学 本 执
生 读 准 字音 , 把课 文 读 通 、 顺 。 次 引 导 学 生 结 合 课 读 其
文 注 释 , 本 弄 清 句 意 , 结 合 停 顿 , 会 文 言 文 的 节 基 并 体 奏 美 , 试着读 出文言文 的味道。 个 过程 既遵循 了 并 这
个 意 思 带 进 句 子 , 一 说 。 学 生说 。 说 ( ) 师 : 言 文 的 用 词 真 的 很 有 意 思 , 样 的 词 可 以 文 同 表 达 不 同 的 意 思 。 们 一 起 把 课 文连 起 来 读 一 遍 。 教 我 (
师 指 名 读 。 生 齐读 。 学 )
师( 引读 ) 站 在 这 样 的泰 山前 , 能 不 让 人 从 心 : 怎 底 发 出 这 样 的 感 叹— — ( 生 : 善 哉 ,峨 峨 兮 若 泰 男 “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伯牙绝弦》,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古代音乐家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感受友谊的可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珍惜友谊,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感受友谊的可贵,培养珍惜友谊的意识。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伯牙绝弦》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悟。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2)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主旨。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珍惜友谊,学会关爱他人。

(2)学生分享自己的友谊故事,感悟友谊的真谛。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伯牙绝弦》。

(2)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篇关于友谊的小作文。

2. 拓展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伯牙和子期的故事。

(2)向家长讲述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3)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空间。

2. 学生反馈(1)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3. 家长意见(1)家长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伯牙绝弦》的教案及反思

《伯牙绝弦》的教案及反思

《伯牙绝弦》的教案及反思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和背景;(2)感受友情与音乐的力量;(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4)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内容(1)故事背景介绍:描述伯牙和子期的友情及伯牙弹琴而失去摇棒的故事;(2)歌曲欣赏:让学生听取《伯牙绝弦》的乐曲,感受其中的情感和美感;(3)文学鉴赏:通过阅读《伯牙绝弦》的相关文学作品,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

3.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音乐欣赏或故事片段的播放引入话题;(2)讲解故事:讲述《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主要人物和事件;(3)讨论交流: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友情和音乐的理解;(4)总结反思:对故事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4.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讨论内容;(3)依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现给予评价,并提出建议和指导。

二、反思总结在教授《伯牙绝弦》这一主题时,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点:1.文化传承2.友情与音乐《伯牙绝弦》通过描绘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友情,以及伯牙用音乐表达情感的方式,展现了友情和音乐的力量。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真谛和音乐的情感表达,并将这些思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3.跨学科融合在教授《伯牙绝弦》时,可以将音乐、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鉴赏。

通过听音乐、读文字、看图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4.教学方法在教学时要注重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人阅读、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伯牙绝弦》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美学价值的作品,通过教学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促进他们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塑造。

(六年级语文教案)《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六年级语文教案)《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六年级语文教案一、引入师:对于关系最好的朋友,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生:知音。

生:密友。

生:亲密无间。

生:心有灵犀。

师:你们的知识面很宽。

有一个词我不理解,两个最好的朋友应当是“知心”,彼此知道对方的心灵,可为什么不称“知心”而叫“知音”呢?有没有谁知道“知音”这个词的来历?如果知道,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生:古时候,有个叫伯牙的人,特别会弹琴。

有一天,他在深山里正弹得入迷,忽然来了一个樵夫,他说,弹得真好呀!我好像看见了高高的山峰。

伯牙又弹了一曲,樵夫赞叹道:好哇,我好像看到了浩大的海洋。

这个樵夫叫做钟子期。

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

伯牙对别人说,这个世界上他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于是,挑断了自己的琴弦,摔破了那把琴,一辈子再也没有弹过琴了。

师:非常不错,我们给他一点掌声。

如果让你刚才讲的这个故事取个标题,你觉得取什么好?生:《伯牙绝弦》。

师:呵呵,就用了课文的标题,是吗?难道只能用这个标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生:就叫《知音的故事》生:《知音的来历》生:《伯牙与钟子期》师:都很好,可见答案永远是丰富多彩的。

其实,“知音”这个词到现今已有快三千年的历史了。

刚才,这位同学用今天的话讲述了这个故事,你们想不起知道将近三千前的古人是怎样记载这个故事的?生(齐):想。

二、自读师:我数了一下,如果不计标点的话,这个关于知音的故事,我们的先祖只用了77个字就记下了,并且记得极为生动而曲折。

这里面一定藏着很多很多的奥秘,一定有许多表达的密码。

让我们一起来探秘。

请大家翻开书,每人先将文章自读一遍。

我提两个要求:第一,用小三角形标记难读的字词;第二,对照注释,用小圈圈标记难以理解的字词。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多媒体展示)弦(xian)哉(zai)峨(e)兮(xi)曰(yue)三、导读师:我们一起看看课文的标题,叫《伯牙绝弦》。

这里,“绝”是什么意思?生:断绝。

师:对,“绝”就是“断”,绝断绝断,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

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引言伯牙绝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讲述了两个音乐家伯牙和子期的故事。

他们以音乐为媒介,表达了真挚的友谊和对美的追求。

本文将通过记录一堂《伯牙绝弦》课堂实录,介绍传说故事的背景、故事情节以及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传说背景伯牙绝弦的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伯牙是一个精通琴艺的音乐家,他曾经仕途坎坷、孤独终老,但他一直保有对音乐的热爱。

子期是另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有着卓越的琴技。

故事情节伯牙和子期在成为朋友后,相互欣赏对方的琴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子期突然去世后,伯牙深感失落,他决定绝弦,并且移居到黄山附近,守着自己思念的音乐伙伴。

在黄山上,伯牙拉起琴,对着空空如也的琴弓弹奏,却发出了微弱悲伤的声音。

一位路人感到好奇,问他为何如此。

伯牙道:“我失去了我的知音,天地间再无侣伴。

”路人听后感慨万分,因为伯牙的琴音深深打动了他的心灵。

人生哲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传递了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中的友谊是宝贵而珍贵的。

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友谊是纯真和真挚的,他们通过音乐相互表达情感,建立了真正的默契。

正是因为这份友谊的存在,故事才能够如此感人动人。

其次,故事中的伯牙表示了对美的追求和热爱之情。

他为了追求完美的音乐,在失去了知音之后,选择了孤独并继续弹奏。

这显示了对音乐艺术的献身和对美的执着。

伯牙通过音乐,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凭借着优美的琴音打动了路人的心灵。

另外,故事中的“绝弦”意象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失去后的痛苦。

绝弦意味着琴弓和琴弦分离,象征着伯牙和子期的分离。

这种绝弦不仅是琴弦的绝弦,也是两个知音的绝弦。

这种痛苦的表达体现了在友情中遭受的痛苦和孤独,给读者带来共鸣。

结论通过这堂《伯牙绝弦》的课堂实录,我们了解到了这个古老的传说,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故事从友谊、美与痛苦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友情的珍贵、对美的追求以及失去所带来的痛苦。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教师:为什么六年级有那么多班,独独选择你们班,我憋了很久。

学生:这不简单吗,因为我们班是最优秀的。

教师:这么自信的话,为什么不自信的说。

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戴眼镜的喜欢周杰伦的,你们呢?学生:不喜欢,因为听不清楚。

教师:我特别喜欢,这里有首曲子,听一听,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教师放音乐。

)学生:流水潺潺。

学生:听见了树林里鸟叫。

学生:青蛙叫。

生:欢乐的心情。

生:蝴蝶翩翩起舞。

生:所有动物在起舞,天籁之音。

教师: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

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

(出示课题)这是发生在2000多年前,初秋时候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

生读生评:不够自信。

教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另一生读,师评:头一次学就把最难度的字音读这么正确。

(点评:当听钱峰老师说要上古文,觉得吃惊:小学生能理解古文吗?古文如此难懂,该怎么上?一上课,钱峰老师幽默的言语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而且钱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时,能及时灌输进古文的朗读方法:字正腔圆,为学生下面整读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古文的学习方法,钱老师在点评完后,我认为可以再次点拨:我们学古文还要注意什么?一个帮助学生收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为下文学习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读整首古文。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跟老师一句一句读。

(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怎么没有掌声呢?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

(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来。

(点评:如果说钱老师上课的幽默与大气吸引了学生和在座的老师,我觉得此时钱老师能采用这么简单的教学方法更让我感动。

如果是家常课,我一定也会让学生跟我读几个来回,但要在这么一种赛课中,让学生连续跟自己朗读两遍,需要多大的气魄和勇气。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优秀3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优秀3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优秀3篇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篇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传颂至今。

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除了这些,我还充分利用了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尽情享受联想的美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很多拓展想象的环节,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见的?他们又是如何分别的?分别以后,他们又是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思?想念对方吗?伯牙怎么找到钟子期的?来到他的墓前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景?请你充分运用想象的力量,用你自己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课前我就出示了一些词语,比如: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我先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词语,你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与学生真诚对话是我在这堂课中的另一个收获。

因为课前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使我能真正走进学生当中,课上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诵读、体验、对话、联想中,这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音文化”勺知音——《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六年级语文教案
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
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

毕竟是古文啊,你们
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

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

毕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

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 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

(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点评:预设”越是精细,生成”越是精彩。

这是我一贯的看法和课堂经验。

问题在于,我们预设”什么?预设目标、预设重点、预设流程、预设语言、预设练习、预设提问、预设板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唯一不足的,却是对学情”的预设。

学情还能预设?如果说前述的种种预设”是某种预先设定的话,那么,学情显然是无法预先设定的。

但是,学情却可以设想,也必须先做某种设想,这不正是生本理念在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教案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

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

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

这个兮” 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mdash”,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

(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

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

(笑声)老师
也想来读一读。

(师范读,全场掌声。


(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squo;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squo;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rsquc中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

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

这里
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m dash;—
生:好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善哉!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

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