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两首_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教学实录◆辨析词义,体会诗境师: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读了这首诗(《江南春》)。

你从这首诗里看到了哪些景物?生:我看到了黄莺。

生:我看到了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生:我看到了靠山而建的城。

生:我仿佛看到了好多亭台楼阁在风雨中。

生:我看到了佛教寺院。

生:我还看到了雨。

生:如果没猜错的话,第二句中的“村”应该是村庄。

(教师依次板书景物。

)生:我看到了一个连起来的画面,水面上有许多许多楼台,立在烟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树,上面有好多黄莺在歌唱,好多鲜花衬托着绿叶。

师:色彩多么鲜艳。

黄莺在歌唱,还有很多鲜花,还有树木。

一首小诗居然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景物!这就是一首好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

传到了明朝时,有一个读书人读出了一些问题。

(播放幻灯片)他说,千里莺啼谁能听得?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生笑)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这段话是文言,你们能理解它的意思吗?生:我觉得“千里莺啼谁能听得”指的是千里之外的黄莺鸣叫谁能听得到,那么远?我们又不是顺风耳(众笑),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离得那么远的桃花还有柳树,谁能看得到啊?师:那这个读书人觉得应怎么改呢?生:就把它改到“十里”,就差不多能看得见了,也能听得见。

师:你觉得“千里”和“十里”哪一个好?生:“千里”好,我觉得这个“千里”是指整个“千里”都有鸟在叫,有柳树发芽桃花开放。

如果改成“十里”的话,就感觉范围很小,不怎么美了。

师:你是从美的角度去体会的。

生:如果改成“十里”的话,读起来也不怎么顺。

师:对对对,非常好!“千”是一个平声字,读起来很舒展,感觉很远,地方很大。

“十”,在古代是个仄声字,读上去很局促。

生:南朝有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个寺,地方肯定很大,肯定能占据一千里。

(众笑)师:你把两句诗里面的数量词合在一起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我认为“千里”其实是一个虚数,它表示看上去很远。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两首泊船瓜洲_人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两首泊船瓜洲_人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两首泊船瓜洲人教版一、导入1.准备上课。

回忆已学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2.认识课题。

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大家首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泊”字。

(教师板书课题。

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ó)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齐读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前的资料搜集说说“瓜洲”在什么地方?生:“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师:“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

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生: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了,你打算怎样学习这首诗呢?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

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

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

请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试读)2.正音。

讨论并读准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àn),钟山只隔数(shùshǔ)重(zhòng chóng)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 huán)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评:没有理解字词句,就让学生读行吗?行!因为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又琅琅上口。

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读准、读通。

正音是关键。

余下的在读中自悟,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4.师生共同读。

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2024年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及反思

2024年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及反思

2024年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详细内容包括:1. 课文:《草原》、《丁香结》、《古诗两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 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能够运用到实际语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词语进行句子仿写。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草原、丁香花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并掌握生字、词语。

(3)分组朗读,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课文。

3. 例题讲解:(1)选取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2)结合课后练习,进行句子仿写。

4.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 内容:(1)草原(2)丁香结(3)古诗两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4)语文园地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进行背诵。

(2)用本课学到的词语,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课文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加强,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两首游子吟_人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两首游子吟_人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两首游子吟人教版一、谈话激趣,引入正题师: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尤其到了唐朝古诗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猜猜唐诗大概有几首?生:300首。

师:差远了,300首是唐诗中的精华,唐诗还有很多。

生:800首师:太少了,使劲往上猜。

生:1万首。

师:猜得还不够,告诉你们整理出来的唐诗大概有四万多首。

生发出一片惊叹声)师:1992年,香港举行了“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公众调查,你们猜哪一首会名列榜首?生齐答:是《游子吟》.师:对,是《游子吟》,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研究它,(板书课题:游子吟)注意“吟”右半部是“今”不是“令”。

(点评:猜诗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绪,拓展认识,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多媒体出示全诗)师: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两名学生先后读诗,基本读正确,但字音不饱满。

)师:每个字都读得很正确,谁能够读得更加自信,底气更足,充满自信地读,老师也来试试。

(范读题目,再指名读,效果不错。

)师:经过五年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今天是个大展身手的好机会。

谁来说说通过预习,你对这首诗有哪些了解?生:这首诗讴歌了伟大的母爱。

师:你透过字眼读懂了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了不起。

生:诗人孟郊,唐朝诗人,字东野,唐代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人,孟郊出生寒微,……(学生拿着资料介绍了很多)师:你是从哪儿了解到的?生:从网上了解到的。

师:介绍得很详细,不过今后介绍的时候,不要全盘照搬,要选取主要的资料稍加整理一下再介绍给同学们,同学们才能听得更清楚、明白。

学生出现一阵沉默)师:知诗人,解诗题,是理解古诗的第一步,谁知道诗题的意思?生:我知道题目的意思,“游子”指出门远行的人,“吟”是吟诵、吟咏的意思,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生接:《暮江吟》《石灰吟》。

生:我知道“意恐”的意思是心里担心、害怕。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两首_人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两首_人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两首人教版师:中国是诗的国度,今天学两首古诗。

打开书,齐读,注意读准字音生:生读课文师:多音字“间”读四声,看看你们读准了吗?生读。

师:你知道意思吗?生解释师:你是在课文中哪里找到的?生:课文下面的注释。

师:看注释是种好方法,再读课文。

师:怎么理解题目的意思?生:作者的船停在瓜洲。

师:谁?生:王安石师:王安石坐家中还是出门在外?把出门在外称作“游子”。

师:《游子吟》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他们写诗的情景吗?生:离家在外的人想起家里的情景。

师:两首诗中两位诗人情感不同,表达方式也不一样。

师:先读《泊船瓜洲》看课文大意,体会诗人王安石写诗的心情。

生自学师:用自己的话说诗的大意。

生:解释大意。

师:从这首诗中体会到诗人想表达什么情感?生:想回家的情感师:从哪儿体会的?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哪个词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生:“何时”师:诗人的家在哪?生:钟山师:你从哪知道的?生: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诗人在哪里?生:瓜洲。

师:这就是一水间。

出示图师:诗人的家在哪里?这么想回家,诗人为什么不回家呀?(出示资料)教师配乐读。

师:王安石任当朝宰相,他的心情怎样?在这首诗中哪个字最能反映他激动地心情。

生:绿,有生机师:体会到喜悦的心情,仿佛使你看到了什么?生:生机勃勃的春天。

师:把生机勃勃的春天读出来(生读)师:还不够美,还不够绿再读师:推行变法,可能有两种结果,假如失败了会怎样?生:失落沮丧师:能把失落沮丧读出来吗?生读师:更失落更沮丧生读师读师:失败了是这样的,变法成功了,心情会怎样?生:高兴。

师:比高兴更强烈的是什么?生:激动师:读出激动来。

(生读)师:你就是王安石,你的变法成功了,你怎样师:一位老人,不管变法是否成功,他最想干什么?生:回家师:谁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生读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想要回家呀生读师:当诗人衣锦还乡时,可以这样读(生读)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渴望回家呀,我们可以这样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表格式教案-4 古诗两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表格式教案-4 古诗两首-
四、深入理解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哪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喜欲狂)
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作者的这种心情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明诗意 喜欲狂 爱国
悟诗情


反思Biblioteka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
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
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江南春师:谁来读一读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题目?(生读《江南春》。

)师:由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生:江南。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景色非常美丽。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春天是怎么样的。

生:我想到了山上的小树披上了嫩绿的颜色,遍野的油菜花全部开了,金黄金黄的。

”师:哦,在你心目中,江南的春天是这样的美。

是吗?还有发表的吗?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唐代的诗人杜牧的作品,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能不能将它给读正确读流利了。

(生开始读。

)师:有人说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这样一首诗把标点符号,题目都算进去,总共的字数是——35。

可是,这35个字组成的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练,意思是很丰富的,你能读懂多少呢?它里面的一个词可能要用一句话来解释。

下面请你试着解释解释。

(生自学,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师:现在我们来看,题目不用解释了,剩下的你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都可以来说。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生:五百座的。

生:在南朝修建的几百座寺庙中还有多少座存在在这烟雨之中呢?师:你说的是几百座,他说的是大约四百八十座……生:大批佛教寺院。

生:这四百八十寺不是真的是这么多,是夸张。

师:其实也不是夸张,是虚指。

据我掌握的资料表明,南朝时候建造了五百多座寺院,这里的480其实是大概的数字。

所以刚才有同学用大约,有同学用大批,有同学用几百,这些都是可以的。

师:那么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意思是?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建造了480座寺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南朝的意思吗?生:一个朝代。

师:南朝是一个朝代。

师:是什么时候的一个朝代呀?生:宋、齐、梁、陈。

师:对,宋、齐、梁、陈这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现在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干吗要说南朝呢?生:干吗不叫北朝呢?师:是呀,为什么呢?师出示资料:从公元420年至589年,在我国长江以南先后存在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师:读完,你明白为什么是南朝了吗?生:是因为这些朝代都是在长江以南。

师:大家都懂了吗?现在,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诗是精练的语言,就南朝这个词语就有这么丰富的意思,这是精练呀。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3古诗词三首名师教学设计片段◆多种学习方法,感受词的意境(教学关键点)师:你还想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整首词了?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欣赏。

生:老师,我想再有感情地朗读一次,因为它实在太美了。

师:好啊!我来给你配上音乐吧。

(生配乐朗诵,读得很投入,读出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向往、喜爱和赞美。

) 师:除了读,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了?生:老师,我和同桌能通过表演来展示吗?师:这种学习方式好!演好了,就说明你们读懂了。

(生通过表演进行展示。

)师:除了读,除了演,还有什么方式?生1: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生2: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画下来。

(学生合作在黑板上展示绘画:一个人画人,一个人画茅店、社林、山,一个人画稻田等。

)生3:老师,这首词应该有歌谱吧?我想把它唱出来。

(生用《虞美人》的曲调唱《西江月》。

)师:唱得很抒情。

具有古代诗词的味道!(掌声!)其他的同学也可以选用自己的方式展示你对这首词的诠释。

如书法、改写成记叙文等。

师:通过同学们的唱、画和写,我发现你们身上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洋溢着学习的激情。

看来大家都把这首词读懂了!赏析:“如何才能学好语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即使同胞兄弟姐妹性格也不完全一样,全班同学的性格也不尽相同,所以成绩千差万别。

学习方法与人的性格有关,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我们处在一个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即掌握好学习方法十分重要。

找到与自己性格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发扬其中的长处,克服其中的短处,就像人要过河得有桥和船一样,学习方法就是到达知识彼岸的桥和船。

这个教学实录展示的就是学生根据不同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得兴致盎然。

同时也实现了语文与不同学科的整合。

通过这个片段的学习,学生学会了有效掌握知识的策略。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无疑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两首人教版
师:中国是诗的国度,今天学两首古诗。

打开书,齐读,注意读准字音生:生读课文
师:多音字“间”读四声,看看你们读准了吗?
生读。

师:你知道意思吗?
生解释
师:你是在课文中哪里找到的?
生:课文下面的注释。

师:看注释是种好方法,再读课文。

师:怎么理解题目的意思?
生:作者的船停在瓜洲。

师: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坐家中还是出门在外?把出门在外称作“游子”。

师:《游子吟》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他们写诗的情景吗?
生:离家在外的人想起家里的情景。

师:两首诗中两位诗人情感不同,表达方式也不一样。

师:先读《泊船瓜洲》看课文大意,体会诗人王安石写诗的心情。

生自学
师:用自己的话说诗的大意。

生:解释大意。

师:从这首诗中体会到诗人想表达什么情感?
生:想回家的情感
师:从哪儿体会的?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哪个词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生:“何时”
师:诗人的家在哪?
生:钟山
师:你从哪知道的?
生: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诗人在哪里?
生:瓜洲。

师:这就是一水间。

出示图
师:诗人的家在哪里?这么想回家,诗人为什么不回家呀?
(出示资料)
教师配乐读。

师:王安石任当朝宰相,他的心情怎样?在这首诗中哪个字最能反映他激动地心情。

生:绿,有生机
师:体会到喜悦的心情,仿佛使你看到了什么?
生:生机勃勃的春天。

师:把生机勃勃的春天读出来
(生读)
师:还不够美,还不够绿
再读
师:推行变法,可能有两种结果,假如失败了会怎样?生:失落沮丧
师:能把失落沮丧读出来吗?
生读
师:更失落更沮丧
生读
师读
师:失败了是这样的,变法成功了,心情会怎样?生:高兴。

师:比高兴更强烈的是什么?
生:激动
师:读出激动来。

(生读)
师:你就是王安石,你的变法成功了,你怎样
师:一位老人,不管变法是否成功,他最想干什么?
生:回家
师:谁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生读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想要回家呀
生读
师:当诗人衣锦还乡时,可以这样读
(生读)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渴望回家呀,我们可以这样读。

生读
师:把自己想象成王安石,吟诵《泊船瓜洲》
(生站起来读)
出示画面,音乐
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生:思乡之情。

师:诗人看到什么引发了这种情感?
生:明月
生:江南郁郁葱葱的景色
师:触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思乡
师:我们是怎么来学习这首古诗的?
(学生回顾学法)
教师出示:读通诗歌,读准字音;借助注释,了解大意;品析字词,体会情感;领悟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

师: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游子吟》
(学生自学)
师:把读懂的给你的同桌说一下。

学生互相说
师:分享,从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孩子怎么也报答不了母亲的爱。

师:从哪些诗句中了解的?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回答
师:还有吗?
师:同学们用心、认真,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生:诗人是怎么颂扬母亲的?
板书:身上衣
师:看一看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数一数针眼,古时候没有缝纫机的,要一针一线,母亲怎样一针一线的缝制。

生看自己的衣服。

师:儿子就要出门了,从“临行密密缝”你体会到什么
生:关心自己的儿子,
师:密密缝
生:对儿子的保养。

生:希望儿子快点回来,所以把衣服缝得更结实些
师:为了缝衣服,母亲要
师:你脑海中出现怎样的画面?
生:母亲劳动的样子。

师:白天母亲要忙碌,夜晚母亲仍然要赶制衣服,这也是密密缝。

是否想起自己的母亲,母亲为你做的一切,
生:发烧了,我妈妈在家里到处找药,还用凉毛巾降温,最后到外面买药。

师:多么慈爱的母亲!
生:有一次冷了,妈妈把身上的衣服都给我。

师:诗人也像你们一样,百感交集,化作千古名句——
生读
师:能理解这两行诗吗?拿起自己的笔,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可以用上叠词。

(学生写)
学生汇报
师:通过朗读读出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生:母亲多么伟大呀,在我考试没考好的时候,母亲安慰我;我考了第一的时候,母亲在为我祝贺。

师: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化作万人传诵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疼你们,爱你们的母亲,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对天下的母亲说……
生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示诗句:

后人为诗人建了祠堂,有一副对联——
师:这首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注意到了,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生齐读
师:这两首流传千古,因为感情真挚,才有永恒的魅力,永恒的生命!
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