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课外说明文阅读
初一说明文作文大全【精选8篇】

初一说明文作文大全【精选8篇】初一说明文作文大全【精选8篇】一有那么一棵树,他自强不息。
那个男孩,从小就喜欢电脑。
在上大学时,他为了用上电脑,他便不断地为人编程,他和他的朋友,一周几乎都待在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里,他曾对后来的员工说:“在最初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关的灯。
”在后来他创造微软的时候,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是公司创始人中从来没有的事情。
他的一年中有两周休假,但是他在休假过程中,还在不断地看新闻杂志和《时代》周刊。
他说:“这样可以使我不与世界变化拉得太远”。
有那么一棵树,他坚韧不拔。
微软公司在创立之初不被看好。
没有一个人相信计算机可以领导世界潮流。
微软公司曾有多少起起伏伏,但是他却说:“我一直相信科技可以改变人类命运,未来一定是这样,我不是在为现在工作,而是在为未来工作!”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成功了,他成为计算机史上的一位伟人。
他的计算机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公司,他的公司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他创造了奇迹。
有那么一棵树,它静爱无声。
他的财富高达810亿美元,他平均每分钟创造一美元的价值。
他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可是他穿着普通,他说:钱要用在它该发挥作用的地方。
他创造了非洲扶贫基金会,使非洲八千万人摆脱贫困。
他说过:他的所有财富,只把孩子必需的钱留下,剩下的他死后都捐赠给世界贫困人口。
初一说明文作文大全【精选8篇】二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有如难兄难弟,我们同甘共苦,总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他也像我的垃圾桶,每当我倾吐心事时,说话有如万马奔腾,一个个的字有如千万匹马从我的嘴里冲出,就算我说话有如机关枪一样,他都会用心去倾听,并给我安慰,在我遇到困难时,他绝对不会袖手旁观,一定是义不容辞的鼎力相助。
我对他的了解,他绝对不是我生命中无情的影子,因为当我走到没有光亮的’地方时他不会如影子般拔腿就跑,消失得无影无踪,反而拿起比阳光更亮的热情照亮着我。
每一天的上、下学我都跟他走在一起,如影随形,而我们也有超乎常人的默契,常常异口同声的回答问题,我们也常常一起写功课、一起玩乐。
初一说明文阅读答案

初一说明文阅读答案【篇一:初一说明文阅读训练题精选(附答案)】t>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①中国西部是什么概念?中国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
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为5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7%;人口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
②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
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
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资格更老。
③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④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陇深寺的暮鼓晨钟。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__________的恢宏气度,展现出__________的艺术形式和__________的文化内涵。
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⑤西部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
遵义、延安、红岩村等革命圣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侍统。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革命文艺发展的一面旗帜。
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这些宝贵的财富,奠定了西部文化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实基础。
⑤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
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
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
它们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说明文作文初一【通用3篇】

说明文作文初一【通用3篇】说明文作文初一【通用3篇】一雨的诉说作文(一)是上帝的天使,是滋润友谊的神泉甘露,抑或是化虫成蝶的蚕茧,它总是在变化着,诉说着。
——题记当小草吐出第一缕嫩芽;花儿结成第一个花苞;柳枝抽出第一根枝条;它翩翩降落,舞着奉献的羽翼。
它说:“我是上帝的天使,滋润每一方土地。
”在它的飞舞中,稻田中的农民伯伯露出欣慰的笑容,似乎在无言的歌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曼妙的舞姿在传递春的信息,传递着生机,传递着笑容,叹为观止的舞步,化作丘比特的箭,射向每一对有缘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的雨似乎更具一番风韵,滴滴雨水似珍珠,似水晶,似钻石,天然的珠帘悠然的挂在天地间,阵阵微风夹杂在雨丝中吹过,就像叮叮作响的湛蓝风铃在诉说缠绵的缘分,诉说海枯石烂的诺言,诉说壮烈的海誓山盟。
雨说:“我是爱神丘比特,祝愿每一对有情人!”当西湖素装悠然的睡着,雷峰塔朦胧在细雨之间,是否断桥之上又重演白素贞与许仙的传说?一位身着白衣的女子漫步在雨中,曳地的丝裙就像云中的烟雾缭绕,又添一缕神秘,撑着的竹伞素雅而别致,伴随倩影嵌在西湖图上,水面上激起的层层涟漪,或遇一谪仙俊杰赠诗一首又传一段千古佳话。
雨依旧纷纷扬扬的斜织着,使烟云缭绕的山与环山而流的水更添一缕诗意,也不知伯牙与子期是否就相遇在这蒙蒙细雨中,从此一曲《高山流水》永传世间,士为知己者死的豪迈永存其中。
雨说:“我是为每一株友谊之花浇灌的甘露,让花朵更为动人!”就像伯牙断弦在子期之墓,你知否感觉到友谊就像雨一样,容不得一点尘埃!雨渐渐大了,我发觉它褪去了原先的柔情,它坚定地回答我的疑惑:“我是化虫为蝶的蚕茧,你是否也感觉到了压迫?只是没有熊熊烈火的摧残,哪有凤凰涅盘时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啊!”是啊,压迫是为了等待爆发,摧残是为了塑造坚强,雨的用心良苦你又是否发觉?苦痛总会在雨过天晴的荡涤下逝去,而坚强与理智则会在暴风雨后历久弥新!我一直在聆听雨中的故事;聆听雨的诉说;聆听雨中的见证。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说明文20篇(含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说明文20篇目录1 天桥 (1)2 安全的空中旅行 (2)3让地球人烦心的“太空杀手” (3)4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5)5谁染枫林醉 (6)6位次的讲究 (7)7 抗生素滥用:一个沉重的话题 (9)8 开发小行星漫想 (10)9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11)10 成语里的歌声 (12)11 “高铁时代”已到来 (14)12 动物的弄虚作假 (15)13 会呼吸的建筑 (16)14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17)15 小满 (19)16 猴年说猴 (20)17 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21)18 “阿尔法狗”凭什么打败世界冠军 (23)19 人体器官有可能自愈吗 (24)20 调好你的“食物钟” (26)参考答案 (27)1 天桥天桥,是对各类天桥的统称。
其实,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可划分为“人行天桥”,“车行天桥”,人车混行的立交桥和构成城市高架路系统的“立体交叉高架桥”等等。
天桥的结构,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现已有梁式结构天桥,钢架结构天桥,悬索结构天桥,斜拉结构天桥等等多种。
它们有的结构简单,便于建造;有的富于变化,形式多样;有的凌空飞架,雄浑壮观……构成了城市现代交通的一幅彩虹竞渡的立体画卷。
天桥的形状更是千姿百态,风格各异。
人行天桥一般有一字型、T字型、十字型、S型、Y型、U型等多种,皆无定型,根据地形地貌灵活设计。
车行天桥基本类型有菱型、苜蓿型、环型、喇叭型等。
总之,只要把使用功能、结构和外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取得良好的艺术和技术效果。
城市里的天桥,不仅是城市繁荣兴旺的标志,更主要的是它在城市交通、能源、效益诸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以上海延安东路人行天桥为例,在天桥启用后,天桥附近100米内的机动车速度较前提高了28%,而交通事故下降了80%,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我国自1964年广州建造第一座立交桥以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目前所建各类立交桥已达数千座,在城市交通、能源、效益诸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初中 精选课外现代文阅读理解 说明文(附答案)

初中精选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说明文(附答案)一海洋中的“PM2.5①”①微塑料一词近年来频频见诸媒体,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
2004年,英囯科学家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此后,许多科研人员都投入到微塑料的研究中。
2015年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微塑料污染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等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
通常认为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即为微塑料,实际上很多微塑料可达微米乃至纳米级,肉眼是不可见的,因此,微塑料被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2.5”。
②微塑料根据来源可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
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排入海洋的工业产品中的塑料颗粒,如化妆品、牙膏、洗面奶等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或作为工业原料的微塑料颗粒。
仅一支磨砂洗面奶中所含的微塑料就达30万颗以上。
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
③微塑料通常存在于表层海水、海床、沉积物和海滩,甚至出现在最偏远的极地冰川和深海沉积物中。
目前除南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印度洋等大洋沿海地区外,南极和北极都发现了微塑料的踪迹。
海水中的微塑料可以随着洋流在海洋中扩散,改变海洋的生态环境,进入海洋生物食物链。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常见鱼类采样中,90%的鱼类样本内都发现了微塑料。
美国一家机构对全球多个城市进行了150多次自来水检测试,结果显示83%的自来水含有微塑料成分,陆地水源也受到了微塑料的侵袭国内外也有报道,在食盐、啤酒、蜂蜜等产品中检出了微塑料。
也许,微塑料已经无处不在。
④微塑料部分来源于塑料制品,本身可能会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对海洋环境造成直接危害。
海水中的微塑料表面容易吸附海洋中的重金属、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其随洋流运动对海洋环境产生化学污染。
由于微塑料细小甚至肉眼难以看見,会被海洋中的动物所误食。
(完整版)七年级说明文阅读4篇

七年级说明文阅读4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的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
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象力。
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
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
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
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皱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
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
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选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选文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
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初中说明文阅读】初中初一说明文精选阅读练习:《神秘的海啸》有答案

【初中说明文阅读】初中初一说明文精选阅读练习:《神秘的海啸》有答案初中初一说明文精选阅读练习:《神秘的海啸》有答案神秘海啸部门2021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
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人死亡。
海啸到底是什么?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
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
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
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的海浪大不一样。
平常所见到的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增加衰减很快。
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十分惊人。
海啸的物理实质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地震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
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
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有两种形式。
有些地震会导致海底地壳的大规模急剧下降。
海水首先流入突然错位和沉降的空间,并在其上方发生大规模的海水积聚。
当进入的海水在海床上遇到阻力时,它会返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并传播。
由这种下降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首先显示了海岸上的异常落潮现象。
一些地震导致海底地壳大规模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抬升,隆起区上方出现大规模海水积聚,然后海水扩散形成湍流波。
由这种海底地壳抬升运动形成的海啸首先表现为海岸上的异常涨潮。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
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
海啸到达前,会发出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的频率很低的吼声。
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危害。
初中说明文课外阅读题及答案共48篇

2005年全国中考说明文阅读集锦[一] 阅读《万园之园——圆明园》(节选),完成第1—3题。
(7分)(1)圆明园地处永定河冲积扇的边缘。
明清时这一带清泉涌溢,湖沼密布,被称为“海淀”。
圆明园最初是清朝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①的宅园,后经不断地扩建与重修,总面积达到了5000余亩,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2)圆明园是我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园林艺术杰作。
它继承我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借鉴了欧洲园林的建筑形式,融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为一体。
其影响使得当时的英法等国一度产生了中国园林热。
在欧洲,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
(3)圆明园集叠山理水手法......之大成。
圆明园的水面,大的如福海宽达600余米,正所谓“蓬岛瑶台福海中,往来只借舟相通”;小的宽度均在四五十至百米之间,“跨水为小桥垂虹宛在,片云帆影,何必更羡吴江”。
环曲潆流的河道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提供了舟行游览和水路供应的方便。
由此不难想像当年翠荷接天,龙舟泛彩,歌声荡漾的图画。
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岛、桥、堤散布于园内,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
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的自然空间。
每个空间都经过精细的艺术加工,既表现了人为的写意又保持着野趣的风韵,其本身就是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有道是“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圆明园虽是千顷之园,但气势浑然一体,韵味隽永。
(4)可惜,圆明园经英法联军的洗劫和八国联军的焚掠,其胜景已荡然无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胤禛(yìn zhēn)]清朝雍正皇帝。
1. 结合第(2)段,概括说出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杰作”。
(限26字以内)(2分)□□□□□□□□□□□□□□□□□□□□□□□□□□2. 结合第(3)段,说说“叠山理水手法”在圆明园的园林建造中是如何体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说明文阅读(一)昆虫对花的颜色也是有选择的。
比如蜜蜂就不太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蓝色。
更有趣的是有些花还选择昆虫。
例如金鱼草,它的花平时闭合着,等到它所喜爱的一种小蜂飞来的时候,花就立即开放了。
别的小昆虫来“叩门”,它理也不理。
还有待宵草,它的花到夜间才张开笑脸。
这时候,有一种白天躲在阴暗的地方的小蛾,就飞来帮它传送花粉。
夜间开的花,大多白色或黄色的,否则在黑暗中就不容易被昆虫发现。
1、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对文中的两个“选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两个“选择”的重点放在昆虫对花的选择上。
B.两个“选择”说明了昆虫选择花。
C.两个“选择”说明了昆虫和花互相选择。
重点放在昆虫对花的选择。
D.两个“选择”说明了昆虫和花互相选择,重点放在花对昆虫的选择。
3、金鱼草的“闭合”和“立即开放”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立即开放”和“理也不也理”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请就本文的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自主命题。
设计一道解答题并作答。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沧海桑田①中国古代有沧海变桑田之说,现代科学证明确有其事,而非出自杜撰。
②在距今数十万年、数百万年以前,即地质学家所说的地质时期,中国北方曾有许多大湖大海,后来湖海消失,化为陆地:例如新疆南部、西藏北部、青海西部,在地质时期即是大海,被称作古地中海,与现在欧洲、非洲的地中海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变成了陆地,又如,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西部,在地质时期是一个大湖,名叫古松辽大湖;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古松辽大湖消失,变成了松嫩平原。
③湖底海底的泥沙,在风力作用下形成平坦的沙地和高大的沙丘。
有的沙丘自形成以来始终处于裸露状态,这就是现在所见的沙漠(如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
有些沙地被后来出现的黄土或土壤所覆盖,处于潜伏状态,人们是看不见的,中国北方的草原多半如此。
④秦汉以后,有大量的军队到北部边疆驻边,从事屯垦耕种:长期耕种,破坏了地壳黄土层或土壤层,使地下处于潜伏状态的粉沙暴露出来,在大风作用下,不断飞扬扩散,将附近的耕地、草场掩埋,甚至形成沙丘,被称作“人造沙漠”或沙漠化。
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沙漠,如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漠、科尔沁沙漠、呼伦贝尔沙漠,都属于“人造沙漠”。
⑤古代人类文明之所以深陷沙漠之中,就是由于沙漠化的结果。
沧海变桑田,属于自然演变;桑田变沙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演变过程。
5.选出对本文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 ) (2分)A.中国古代有沧海变桑田之说,现代科学证明确有其事。
B.说明沙地、沙丘的形成和什么是“人造沙漠”。
C.说明古代人类文明深陷沙漠之中的原因。
D.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沙漠,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演变过程。
6.第②段举哪两个例子说明“沧海变桑田”确有其事? (2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第③段说明湖底海底的泥沙形成沙丘、沙地后,处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状态。
(2分)8.中国北方草原变成“人造沙漠”的原因是什么?并说明其过程。
(2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提到了“沙漠化”,但没有说明如何治理,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写出三四种治理办法。
(3分)(三)海豚是鲸类的一种,生活在海洋中,体长二米多,体型像鱼。
它的游泳本领很高明,每小时能游五十三至一百公里,在水中可一口气潜入上千米的深海。
海豚的大脑是很发达的。
有人认为海豚比猿猴还要聪明。
有人将海豚与猴子放在一起训练,让它们学习开闭电源开关,猴子需训练二百次才学会,而海豚只需训练十五到二十次。
海豚与黑猩猩一起学会了一种游戏,黑猩猩中断十个月不玩就忘了,而海豚中断了两年,还记忆犹新。
海豚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与其它动物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它的大脑左、右两半部,可以交替工作和休息,因此它可以日夜睁眼游泳、捕食。
海豚的头部还有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定位机构。
因此,它能迅速准确地发现三公里外的物体,还能识别物体的大小、形状。
(8分)10.在文中用横线标出各段的中心句。
11.“每小时能游五十三至一百公里”具体说明了海豚______________,“在水中可一口气潜入上千米的深海”具体说明了海豚____________的特点。
12.第二段中用海豚和猴子学习开闭电源开关作比较,说明__________,用海豚和黑猩猩作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
13.第三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四)①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
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像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②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
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的。
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
③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④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⑤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件易事。
有的编钟形体很大,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块陶制的模子组合成一个铸模,灌注摄氏近一千度的铜水才能得到。
从出土的编钟来看,它们音调准确,纹饰极为精细,这说明商周时期对青铜模具的制造技术运用得极为熟练。
⑥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虑钟的美观,还要注意它的声学特点。
这种被称为“枚”的突出,就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还能加快声音的衰减。
⑦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又加进了少量的锡和铅,各种金属成分的微妙的比例变化,对钟的声学性能、机械性能有重大的影响。
青铜中锡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铜的硬度。
但含量过多,青铜就会变脆,不耐敲击。
铜中加铅,可降低熔点,增加青铜熔铸时的流动性,还可以减弱因加锡导致的脆性,使所铸的钟耐击经用。
但是,含铅量过高,钟的音色又会干涩无韵。
而曾侯乙编钟里,铜、锡、铅的含量达到了最合理的比例,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合金成分与乐钟性能的关系有精确的认识,正因为如此,铸出的钟才音色优美,经久耐用。
⑧曾侯乙编钟在一个钟上能敲出两个准确的音乐,这一现象一度使人感到惊奇和困惑。
经声学检测发现编钟能发双音的机制在于它的合瓦形状。
当敲击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幅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
这样双音共存一体,又不会互相干扰。
⑨也许是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
今天,人们借助现代科学的手段,才得以了解编钟的奥秘,领略古人智慧的光辉。
14、给本文加一个适当的标题,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15、第②段空白处应填的成语是,第⑤段空白处应填的关联词语是、。
(2分)16、曾侯乙墓编钟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请概括四个最典型的特点,写在下面横线上。
(4分)17、综合全文看,影响编钟发声和音色的两个关键因素是。
(2分)18、第⑤段使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19、第②段说“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第⑤段却说“这说明商周时期对青铜模具的制造技术运用得极为熟练”,这两个时间是不是前后矛盾?请说明理由。
(3分)20、从本文说明的内容看,“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请说出你的见解。
(2分)(五)①不同的颜色,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现代化生产中,应用颜色的心理效应的规律来设计工作环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而且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生产事故。
②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色彩可以氛围“暖色”与“冷色”。
一般来说,红、黄、橙等颜色能使人产生暖的感觉,故称之为暖色;青、蓝、绿等颜色,能产生冷的感觉,称之为冷色。
③有一间办公室的墙壁原来的黄褐色的,后来改刷成了蓝色,到冬天时,女职员们总是抱怨今年冬天比去年冬天冷。
其实,室内是正常温度21摄氏度。
经理发现问题的症结后,又把墙壁刷成黄色,于是,女职员们又说天气不冷了。
④根据这个效应,工作场所如果气温较高,宜多布置冷色;但若偏冷,则应换上暖色,在心理上调节人的温觉。
⑤颜色又有“轻色”与“重色”之分。
白色、浅灰色、浅黄色等使人产生轻的感觉,称为“轻色”。
黑色、深灰色等使人产生重的感觉,称为“重色”。
国外一家公司的经理发现,工人们在搬运黑色箱子的时候。
经常抱怨这些箱子太重,于是,他让人把箱子改刷成浅灰色,工人就觉得轻了许多。
根据这个效应,工厂把需要搬运的货物刷成“轻色”,而一些不能搬动的机床、机座等则刷成“重色”,以给人坚实牢固之感。
⑥专家们还发现,一些色彩如黄、橙、红等色有使人振奋的提神作用,能提高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进入兴奋状态;而蓝色、紫色、绿色等则有使人平心静气的作用,因此,前者(兴奋色)能使工作环境产生活跃的气氛,刺激和增进生产活力;后者(镇静色)则能使工人镇定、平和,有利于完成各种复杂精细的工作。
⑦不同的色彩还能造成不同的空间感,浅蓝色、浅黄色、乳白色能使人感到房间宽大,棕褐色能给人空间缩小的感觉,在一间较宽大空荡的厂房里漆上棕色,会使人产生收缩之感,厂房看起来舒服些。
⑧巧妙地发挥色彩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西方有一位艺术家在参观一间工厂后,自告奋勇为该厂设计了一套色彩布置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