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9 整体性与差异性

合集下载

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

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

通过植物蒸腾和土壤 蒸发,大气获得了水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 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

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 侵蚀,搬运到低洼处 堆积,形成沉积岩。
完成 活动1
★ 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 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 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
3
一、各地理要素组合形成自然地理环境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D.塔里木盆地变冷、变干
. 答案: D D
16
(2011年高考福建卷)
37.图14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 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 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上游地 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 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 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 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 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土壤
气候
地形
生物
环境
(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 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13分)
(4)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 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 渔业资源减少;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海水入侵,
海岸线侵蚀加剧;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 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17。
b. 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 保持稳定的能力
.
7
(江苏高考 地理)如图是一张
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
此回答1—2题。
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高考地理备考必背知识点《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考地理备考必背知识点《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考地理备考必背知识点《整体性和差异性》高考地理备考必背知识点《整体性和差异性》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五大要素的表述要点:大气: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水: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岩石:地质情况;地貌:地形、地貌等生物:植被类型、疏密等。

土壤:是否深厚肥沃、有无冻土等;3、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原始大气: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氮气(78%)、氧气(21%)。

②对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⑩ 。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作用进行的。

【答案】(1)①N、P、K等营养元素和水②植物残体和排泄物③动物残体④游离氧⑤水分⑥氧气(02) ⑦二氧化碳(CO2) ⑧二氧化碳(C02)⑨氧气(02) ⑩二氧化碳(CO2)、重碳酸盐、腐殖质等 (2)光合【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岩石、地貌、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关系的题目,突出揭示了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的生物循环过程。

解题必须紧紧把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条件、原料、能源以及产物和作用,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作用、生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生理过程中与岩石圈(包括土壤)、大气圈、水圈所发生的物质交换关系。

5、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1)生产功能-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A
B
C
D
陆地自然带:
具有一定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景观。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
低纬度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
砖红壤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象、孔雀
砖红壤性红壤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松鼠、黑熊
黑钙土
温带荒漠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黄羊
荒漠土
温带大陆性气候
褐土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草原
双峰驼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
高纬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驯鹿
灰化土
寒带苔原带
寒带苔原气候
苔原
驯鹿、北极狐
冰沼土
极地冰原带
寒带冰原气候
冰雪裸地
北极熊、海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TITLE
演讲人姓名

地理环境各要素
土壤

相互联系
地貌

相互制约
生物

相互渗透
点击添加正文

大气
点击添加正文


点击添加正文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含义: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内部的整体性特征
表现:
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发展变化着。所以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下列叙述中,属于 P 环节的是
A.降水多集中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一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 山区坡陡—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从而体现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性。
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右上图是一座相对高度为 3000 米的山地,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回
答 1~2 题。
1.若图中的虚线表示雪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 a 坡是向阳坡,b 坡是迎风坡
C. b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 b 坡是向阳坡,a 坡是迎风坡
5
太平洋东西两岸 易出现旱涝灾害
南太平洋东岸 降水增多,西岸 降水减少
南太平洋东岸 水温上升,西岸 水温下降
东南信风减弱
南赤道暖流减弱
赤道暖流增强
秘鲁渔场鱼类死亡 秘鲁寒流减弱
读下图,回答 1~2 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1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太阳 辐射
影响
热量 水分

气候



自然带名字的记忆:同类归纳记忆(植被+“带”)
注意区别:热带雨林:表示植被 热带雨林带:表示自然带 热带雨林气候:表示气候类型
900
植被 土壤
Hale Waihona Puke 陆 地 自 然 带900
700 600

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梳理

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梳理

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梳理考点1:植被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对植物影响最大的是气候。

不同的热量、降水及其组合状况,决定了不同的植物种类和植被特点。

此外,植被还受土壤、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对环境因子的影响气候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布着不同的植被。

在热量条件满足植物生长的情况下,降水丰富的地区形成森林植被,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形成草原植被,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缩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加降水量等水文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状况: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条件影响水生植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判断河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

判断河流径流量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稳定,季节变化小土壤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等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性质地形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的垂直结构越复杂,植被种类越多。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2.森林的分类及特征森林类型气候特征分布地区植被特征植物群落特征热带森林热带雨林终年高温,降雨丰沛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生长旺盛,森林呈深绿色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开花,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亚热带森林常绿阔叶林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茎花和板根现象常绿硬叶林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具有光泽,无毛,稍硬为常绿乔木或灌木群落温带森林落叶阔叶林(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亚寒带森林针叶林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叶子呈针状群落结构十分简单,以松、杉类植物为主3.草原的分类及特征气候特征分布地区植被特征群落结构热带草原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干季降水稀少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湿季降水丰沛,草原葱绿;干季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温带草原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主要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群落结构简单,会有一些矮小的灌木4.荒漠的分类及特征分类分布地区植被特征热带荒漠热带干旱地区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有的植物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刺状或呈无叶类型,以减少蒸腾;有的具肉质茎或叶,以贮存水分;有的茎叶覆盖茸毛,以抵抗灼热;大多数植物根系发达,以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温带荒漠温带干旱地区考点2:土壤1.土壤的组成组成特征作用关系矿物质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K、P、Ca、Mg等),供植物吸收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有机质(腐殖质)①多集中在表层;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空气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土壤能通气透水,蓄水保温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水分2.土壤剖面的构造类型剖面层特点森林土壤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耕作土壤耕作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导图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导图
概念:自然地理要素间(大气、水、 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存在物 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
生物 河流 气候 地貌
自 然 带
纬度 热量 海陆 水分
决 气候 影 定 类型 响
植被 土壤
形 成
自 然 带
特 点
具有一定宽度 呈带状分布
表现
冰原带
冰原气候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土壤肥力下降
促使其形成
向海延伸
海拔
河口
积雪冰川带
(米)
土壤功能:联系有机界 与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大气圈
岩石圈
水圈
NW
高寒荒漠带
6000
SE
5000
土壤构成:土壤是由矿物质、 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
蒸发
CO2 绿色植物 下渗
针叶林带
4000 3000
物质组成,有机质含量决 定土壤肥力高低,生物是 土壤肥力形成的关键因素。
海 平 面 上 升
淹 没 沿 海 低 地
大气
水 地貌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青藏高 原隆起 产生的 影响
青 藏
东亚 南亚

原 隆
中来 西亚
起 黄土高原
引发并加强 亚洲季风
形成“干旱 核心”
亚洲 太平洋 地区
黄河 下游
特种丰富、 生产量高
地上河
异 性
地 域 分 异 规 律


异 地

性 规 律
自 然 带
特 点
具有一定宽度 呈带状分布
表现
冰原带
冰原气候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 一的演化过程

整体性和差异性

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 组成 环境 要素
地形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相互渗透
区域分布差异
地理环境 整体性
地理环境 区域差异
纬度位置 热量
海陆位置
水分 (气候)
植被 土壤
占有一定宽度 呈带状分布
自然带
考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西
北 内
水河内文流流少河



气干候旱
土发肥育力壤差低
带;B 热带草原
带;
带;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带;
(2)图中E带与B带相似,F带与C带相似,
G带与D带一致。这种分布的主要特点
是 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属于 纬度 地带性分布规律。
水分条件的变化 (天山、昆仑山 冰雪融水和地下 水)、岩性差异
洋流
[经典例题4]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 应水平自然带有图10-3所示对应关系。
读图完成(1)~(2)题。
北纬某山地部分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10-3
图10-3北纬 某山地部分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 对应关系示意图
4、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 纬度地带性 带 经度地带性 性 垂直地带性
(1)、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纬度地带性(热量条件)
自沿 然经 带线 与( 纬南 线北 平) 行方
向 更 替
2、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经度地带性(水分条件)
自沿
然纬
带线
(
与 经 线 平 行
东 西 ) 方 向


冰川
①山地所在的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 高、雪线海拔低 ②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 风坡降水多,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 海拔高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思维导图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和应用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

“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

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

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4大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读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9 整体性(2020.5.9)
一轮知识点串讲与巩固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起身”
(4)地理要素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影响
延伸补充
考点2 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