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解读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全盘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全盘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全盘梳理【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6、百有余年(“有”通“又”)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词类活用】a。

名词作状语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4、内立法度(对内)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b。

名词作动词1、过秦论(指出过失)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c。

动词作名词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d。

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e。

形容词作名词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f。

使动用法1、却匈奴七百余里使。

退却2、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

离散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

朝拜4、外连横而斗诸侯使。

争斗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

灭亡6、会盟而谋弱秦使。

弱7、以弱天下之民使。

弱8、以愚黔首使。

愚蠢【一词多义】①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②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吞二周而亡诸侯使。

灭亡③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的屏障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④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⑤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⑥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⑦因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⑧及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⑨兵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七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孙权劝学》(一)正确译文,并掌握标色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辞。

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你)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寻阳的时候,跟吕蒙商讨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地的阿蒙!”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几天不见,就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

(二)课文重点内容梳理。

1.文章主旨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从当下开始努力学习。

2.结构简析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3.重点问题探究(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答案: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吕蒙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答案: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3)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答案: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结友”。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解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解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解读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判断句是对事物肯定或否定的句子,常用“者”或“也”表达,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天下者,高祖天下。

”、“梁,吾仇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等。

被动句包括用“于”表示、“为”表示、“见(受)”表示、“被”表示和意念上的被动。

例如,“夫XXX而XXX弱,而XXX于XXX不拘于时,学于余。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XXX不可得,徒见欺。

”等。

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两种形式。

宾语前置常见于否定句、疑问句、反身代词作宾语、以的宾语、方位名词作宾语等情况。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沛公安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余是以记之。

”、“沛公北向坐。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等。

定语后置常用“之……者”或“者”表示,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村中少年好事者。

”等。

1.石有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2.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之……3.我手持一双白璧,欲献给XXX。

4.介宾短语在古代汉语中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以勇气闻于诸侯。

耻学于师。

皆不可拘以时月。

覆之以掌。

焚拜如前人。

5.为了强调谓语,有时会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汝之不惠,甚矣。

6.省略主语的例子。

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蒙后省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自称时省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刿曰:“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XXX也,必以分人。

”XXX:“XXX未遍,XXX从也。

”XXX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

”7.省略谓语动词的例子。

承前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蒙后省夫XXX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XXX如恐不胜。

对曰:“未(学)也。

”8.省略宾语的例子。

省略动词宾语:XXX,广起,夺而杀尉。

哙侧其盾以撞卫士,卫士仆地。

省略介词宾语:竖子不足与谋折藏之,归以示成于是XXX不怿,为一击缶。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是指古代汉语阶段中的文学语言,使用于公文、文学作品及一些文化交流。

下面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梳理。

1. 文言文的简介:
文言文是古代的汉语文学语言,使用广泛于古代公文、经史子集、文学作品等方面。

它的特点是繁复而精细的词汇、倚仗文癖和有条理的句法结构。

2. 发展历史:
文言文发展自先秦时期的韵文,汉代出现了相对固定的文言文体系。

随着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文言文达到了巅峰,清代后期逐渐衰落,至20世纪中叶被白话取代。

3. 文字特点:
文言文使用繁复的文字体系,有较为精细的层次划分。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有大量的不同字形和用法。

它常以字典为辅助工具,要求读者具备较高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4. 词汇特点:
文言文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较少有多音节词。

由于历史时期不同,文言文中的特定词汇略有差异,读者需要根据语境理解其意义。

5. 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十分严密,使用具体的句法结构和语序。

其基本句型为主谓宾结构,但形式更为固定。

文言文中没有现代汉语
的助词和时态变化,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时间语境和语义。

6.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用法有较大差异,因此阅读和翻译文言文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门知识和技巧。

翻译文言文时要注意准确理解句子的上下文和句法结构,保持文言文的优雅和特点。

总结起来,文言文是古代汉语阶段中的文学语言,使用于公文、文学作品及一些文化交流,它具有独特的文字特点、词汇特点和语法特点。

阅读和翻译文言文需要了解其特点和语法规则,以准确理解和诠释文言文的含义。

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梳理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常常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

然而,了解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本文将为大家梳理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帮助大家建立起文言文学习的必备基础。

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书面语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语法复杂:文言文的语法比现代汉语复杂得多,包括六书、句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2. 字词繁多:文言文使用的字词较多,其中许多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需要学习者进行专门的学习。

3. 修辞丰富:文言文中广泛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给文章增添了艺术之美。

4. 古色古香:文言文的句式较为古雅,充满了古人的情怀和思想,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二、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1. 学习常用词汇:了解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如“之”、“乎”、“其”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2. 掌握语法规则: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包括六书、主谓宾结构、修辞手法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句子意思。

3. 分析句子结构:在阅读文言文时,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理清各个部分的关系,从而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4.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言文的运用和魅力。

三、文言文学习的方法1. 多读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对文言文的感觉和理解能力,逐渐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 注意句子成分的分析:在阅读文言文时,要仔细分析句子的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理清句子的结构。

3. 注重语法细节:文言文的语法细节较多,如使用虚词、虚字等,要注意细致入微的语法规则,避免理解错误。

4. 多做翻译练习:通过将现代汉语翻译成文言文,或者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归纳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为大家梳理归纳初中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词义转移:如“走”,古代指跑,现在指行走。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个意思,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例如“故”,有“旧的、原来的”“原因、缘故”“所以、因此”等意思。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高兴。

4、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如“鞭数十”中的“鞭”,原意为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动词用作名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原意为奔跑,这里指飞奔的马。

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形容词用作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分别指亲近、疏远。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在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之作代词,代人、事、物。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作助词,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用法。

作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去、到的意思。

2、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

作语气助词,表推测、反问等语气。

3、而表并列,如“敏而好学”。

表承接,如“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如“人不知而不愠”。

表修饰,如“吾恂恂而起”。

4、以作介词,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

作连词,表目的,如“以光先帝遗德”。

5、于作介词,表地点、时间、对象等。

如“战于长勺”中的“于”,在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标志有“……者,……也”“……,……也”“乃”“为”等。

古文基础知识

古文基础知识

古文基础知识古文基础知识(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文言句式解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文言句式解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1、用“者”或“也”表判断,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①“……者,……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②“……者,……”。

天下者,高祖天下。

粟者,民之所种。

③“……,……也”。

梁,吾仇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④“……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直接表判断,不用判断词和语气词。

“……,……”。

刘备,天下枭雄。

3、用副词“乃”“则”“即”“皆” “非”等表判断。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

扣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山下皆石穴罅。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人非生而知之者4、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判断词“是”出现较晚)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同是天涯沦落人翩翩两骑来是谁二、被动句①用“于”表示:“……于……”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不拘于时,学于余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②用“为”表示:“为……”“为……所……” “为所……”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巡船所物色行将为人所并若属皆且为所虏③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④用“被”表示被动:“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⑤无被动标志,意念上的被动:戍卒叫,函谷举余羁縻不得还三、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未、弗、无、莫等+代词宾语+动词)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人莫之许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动词或介词)沛公安在?君何以知燕王?陈述句中,③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反身代词“自”+动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举贤以自佐④“以”的宾语,有时前置(宾语+介词“以”)余是以记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一、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1、用“者”或“也”表判断,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①“……者,……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②“……者,……”。

天下者,高祖天下。

粟者,民之所种。

③“……,……也”。

梁,吾仇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④“……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直接表判断,不用判断词和语气词。

“……,……”。

刘备,天下枭雄。

3、用副词“乃”“则”“即”“皆” “非”等表判断。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

扣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山下皆石穴罅。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人非生而知之者4、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判断词“是”出现较晚)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同是天涯沦落人翩翩两骑来是谁二、被动句①用“于”表示:“……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不拘于时,学于余②用“为”表示:“为……” “为……所……” “为所……”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巡船所物色行将为人所并若属皆且为所虏③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④用“被”表示被动:“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⑤无被动标志,意念上的被动:戍卒叫,函谷举余羁縻不得还三、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未、弗、无、莫等+代词宾语+动词)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人莫之许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动词或介词)沛公安在?君何以知燕王?陈述句中,③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反身代词“自”+动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举贤以自佐④“以”的宾语,有时前置(宾语+介词“以”)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⑤方位名词作宾语前置(方位名词+介词)沛公北向坐⑥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⑦用“之”、“是”(助词)将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惟命是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定语后置1 用“之……者”或“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村中少年好事者(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3、介宾短语后置,也叫做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常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则较多地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①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于……”。

以勇气闻于诸侯。

耻学于师②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以……”。

皆不可拘以时月。

覆之以掌③谓语动词+介词结构+“如……”焚拜如前人4、主谓倒置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甚矣,汝之不惠!四、省略句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②蒙后省(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③自称时省(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予)手自笔录,(予)计日以还④对话中省(刿)曰:“(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刿)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2、省略谓语动词①承前省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②蒙后省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邢人如恐不胜③对话中省曰:“学诗乎?”对曰:“未(学)也。

”3、省略宾语①省略动词宾语(承前)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蒙后)哙侧其盾以撞(卫士),卫士仆地②省略介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折藏之,归以(之)示成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4、省略介词,省略介词“于”或“以”以钟磬置(于)水中试之(以)鸡5、其他省略省略中心词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省略兼语郑穆公使(人)视客馆省略定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省略分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五、疑问句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1、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孰、焉等。

谁为哀者?独五人之徼徼,何也?蹈死不顾,以曷故哉?君安与项伯有故?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且焉置土石?2、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等壮士,能复饮乎?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方法指导对文言特殊句式,02年以后没有出现直接考查性质的客观题,而一般是放到翻译句子中考查,判断给出的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具体是哪一种,可以综合采用以下两种技巧:1、翻译判断法:推测句子的意义,不改变结构翻译句子,将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译文和原句对照,自然发现原句句式的特殊之处,由此判断其句式。

试题1 在各句后划线处,填入正确答案的序号。

(95上海卷)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E介词结构后置(1)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3)吾属今为之虏矣解题思路:采用翻译法。

(1)翻译的时候要把“于长淮间”提前,翻译成“每天和北人的骑兵在淮河一带出没”,所以是介词结构后置;(2)“宾客知其事者”要翻译成“知道这件事的宾客”,是定语后置;(3)意思是“我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了”,表示被动的意思,所以是被动句。

答案:(1) E (2)D (3) B2、语法分析法:具体分析句子的成分,可以进一步认识其句子结构,帮助判断出其为何种句式。

同时,要特别注意标志性的词语和句式,如“见”常常表示被动,“中心词+修辞语+者”一般是定语后置。

试题2 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被省略的词。

(88上海卷)(1)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扑之,()入石穴中(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解题思路:四个句子均出自课文,考查省略句的几种类型,采用语法分析法。

(1)“入石穴中”,缺少主语,是承前省略,补上“虫”;(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面“其”字的指代对象必须是人,所以,“生乎吾前”后要加“者”;(3)“置水中”,中间省略介词“于”;(4)“以”后面缺少宾语“我”,要补上去。

这道题目也可以同时结合翻译法,看看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补上什么成分,则很容易判断出原文省略了什么。

答案虫、者、于、我试题3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97上海卷)A古之人不余欺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多于市人之言语解题思路: “未之识”,由“未”判断出是否定句,“之”作“识”的宾语,宾语前置。

A由“不”知是否定句,“余”是“欺”的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由“……者”猜测可能是定语后置,分析之下“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确定猜测;C “奉”和“侵”前省略了主语,是省略句;D由“于”字可推测是介词结构后置,结合翻译法,意思是“比市人的语言多”,可以确定猜测。

答案 A试题4 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01上海卷)A 死生,昼夜事也B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C石之铿然有声者 D 刑戮是甘解题思路: “遗剑于路”用翻译法判断,是“在路上丢失了剑”,是介词结构后置。

A “死生,昼夜事也”,从形式及意义可知是判断句;B“莫我肯顾”是否定句中代词“我”作“顾”的宾语,宾语前置;C 见试题3“解题思路”,为定语后置;D由“是”猜测是倒装句,再根据语法分析以及其意义,“刑戮”是“甘”的宾语。

所以BCD都是倒装句。

答案 A例题精析1、与“卒见使于一鼠”句式不同的一项()(92上海卷)A徒见欺B府吏见叮咛C百姓之不见保D而自令见放为2、与“不敢与较”句式相同的一项是()(96上海卷)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吾属今且为之虏矣D将以有为也3、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97上海卷)A古之人不余欺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多于市人之言语4、与“不殴杀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99上海卷)A吾属今且为之虏矣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沛公安在D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5、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2001上海卷)A死生,昼夜事也B三岁贯汝,莫我肯顾C石之铿然有声者D刑戮是甘答案:1、B 2、D 3、A 4、C 5、A解析:1、题干和A、C、D是被动句,B项非被动句。

2、题干和D是省略句,A是判断句,B是宾语前置,C是被动句。

3、题干和A项是宾语前置,B是定语后置,C是一般句式,D是介宾短语后置。

4、题干和C项都是倒装句,A、B、D项依次为被动句、省略句和判断句。

5、A是判断句,题干和另三项都是倒装句;题干是介宾短语后置,B是宾语前置,C是定语后置,D是宾语前置。

6、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虚词(2000年上海卷)卜居()阳羡(原文是: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卜居阳羡……)答案:于解析:“卜居”意思为择地居住,“阳羡”是地名,作“卜居”的补语,依次省略一个介词“于”。

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96上海卷)(2)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98上海卷)(3)(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99上海卷)(4) 金玉是贱,人民是宝。

(2000年上海卷)(5)人或问之:“何为泣乎?”(01上海卷)(6)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02上海卷)(7)何谓得之于心。

(01上海卷)(8)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01上海卷)(9)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02上海卷)(10)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04上海卷)答案:(1)村子里一个喜欢多事得年轻人驯养了一只蟋蟀。

(2)始终不被愚弄的和尚及庸俗的士人的开凿所玷辱。

(3)终于用孙武做将领。

(4)把金玉看得很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5)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6)王烈派人寻找,就是那个原先偷牛的人。

(7)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8)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9)(我)大概将要死于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10)你赶快离开,不要停留!(否则)将要被楚国人抓获。

解析:(1)定语后置,“者”是其标志。

(2)被动句,用“于”表示。

(3)省略句,即“卒以(之)为将”。

(4)宾语前置,用“是”表示。

(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

(6)判断句。

用副词“乃”和语气助词“也”表示。

(7)介宾短语“于心”后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