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中考复习——物态变化(学案) (2)
【中考物理】中考2第二章:物态变化一轮复习教学案

【中考物理】中考2第二章:物态变化一轮复习教学案【中考说明要求】【考点梳理】考点一:温度是表示的物理量,一切物体都具有温度。
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它是利用测温液体的性质制成的。
考点二:人们将物质的称为物质的三态。
考点三:叫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与有关,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即吸热的物体能量,放热的物体能量。
物态变化有、、、、、六种形式,其中的三个吸热过程是、、。
例题1. 0℃冰放在0℃的水中,过一段时间后,水中的冰会不会熔化呢?为什么?例题 2.舞台上常用喷撒干冰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试分析舞台上白雾的形成原因。
考点四: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以形式汽化的。
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白天在空气中形成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等上面成小水珠,这就是露。
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当温度降低时,水蒸气就成小水珠附在这些浮尘上,形成雾。
深秋或冬天的夜晚,当地面温度迅速降到0ºC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而形成固态的小冰晶,这就是霜。
考点五:如下左图为甲、乙两物质的熔化图像,可知物质是晶体。
例题.如上右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从图中可看出:海波是_ ____(晶体/非晶体);它的熔点是ºC;熔化过程用了分钟的时间;在B点海波的状态是;在D点海波的状态是。
【链接中考】1.下列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是:(1)春天,冰雪消融是__________(2)铁水浇入模子铸成铁件,是__________(3)刚写的毛笔字一会儿就干了(4)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很快又变成了岩石(5)人工降雨时,飞机向云层中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吸热,云层中的水蒸气成小冰晶,小冰晶变大后,下落后成水,落到地面形成了雨。
(6)夏天,自来水管“出汗”,这是现象。
(7)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室内,镜片会模糊,这是现象。
(8)雾的形成,是现象。
(9)霜的形成,是现象。
(10)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白气”,这是现象。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一、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二、章节内容:第1节: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1. 定义: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 物态变化的分类:凝华、升华、液化、汽化、熔化、凝固。
第2节:物态变化中的热量变化1. 吸热过程:物质在吸收热量时发生的物态变化。
2. 放热过程:物质在放出热量时发生的物态变化。
3. 热量变化的实例:冰融化、水沸腾等。
第3节: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1. 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空调、冰箱、取暖器等。
2. 物态变化在科技领域的应用:超导、液晶等。
第4节:物态变化的计算1. 热量变化的计算公式:Q=mcΔT。
2.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守恒: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第5节:物态变化的相关实验1. 实验目的:验证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2. 实验器材:温度计、热量计、物质样品等。
3. 实验步骤: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测量热量变化。
三、教学目标:1. 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理解物态变化中的热量变化规律。
3. 了解物态变化在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4. 学会使用相关公式进行物态变化的计算。
5. 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加深对物态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热量变化规律。
2. 运用举例法,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应用实例。
3. 运用演示法,展示物态变化的相关实验。
4.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 利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态变化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态变化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
2. 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热量变化规律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在生活和科技领域应用的理解。
六、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七、章节内容:第6节:物态变化的观察与分析1. 使用显微镜观察物态变化过程。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 中考复习专题 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复习教学案设计

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一、温度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水银的凝固点为-38.8℃,酒精的凝固点为-117℃,所以测较低温度时应选用 温度计;水银的沸点为357℃,酒精的沸点为78.5℃,所以测较高温度时应选用 温度计。
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 ,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 ,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 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 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 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 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
二、物态变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
⑵ 。
② 凝固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
凝固的条件:⑴ 。
⑵ 。
2、汽化和液化:①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 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 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 ;⑵ ⑶ 。
作用:蒸发 (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 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蒸 发沸腾体沸腾条件:⑴。
⑵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气压增大时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②液化:方法:⑴;⑵。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热3、升华和凝华: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本节是复习课,主要是复习熔化、凝固、蒸发和沸腾等几个实验,学生知道物态及其变化,也粗略知道物态变化伴随着能量的传递,但这只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只能从感觉认识物体的冷热程度,但具体什么是温度,物态变化的具体过程及其特点,物态变化有什么规律还没有初步建立,通过实验演示和动手初步获取第一手资料,从发现现象得出结论,还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感知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而带来的物态变化,因此准备了很多实验器材、四季变化的图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实验和生活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论,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物理知识。
效果分析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通过实验的器材使用、方法讲解、现象观察、课堂练习以及实例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
并能掌握一些利用物态变化的重要应用。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效果明显。
教材分析由于我们对温度变化能感觉到,对物态变化能看得见,所以教材先以学生知道的三种状态,进而给出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熔化、凝固的定义;以学生熟悉的事例,来让学生感知汽化现象,然后通过“想想做做”栏目来引入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教材将探究海波熔化特点和蜡的熔化实验放在一起进行,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自然将两者对比,可以较为方便地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降低了引入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的难度。
所以人教版教材在处理教材过渡方面自然而然地降低了难度,非常容易而自然。
教材重点突出了“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这是本章的重点实验。
而对于蒸发的介绍,在手背上擦一滴酒精会感觉到凉、夏天教室地面上洒水降温等跟前发生的事例,体现了汽化吸热的作用。
中考复习——热现象(热胀冷缩和物态变化)

楚雄龙江中学学案楚雄龙江中学初中物理复习学案第二章热现象第1讲物态变化[学情分析]对本章的知识点学生掌握较理想,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实例当中[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将熔点、沸点与生活实例结合2、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3、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一、熔化与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图象)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不变。
(图象)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3、晶体有一定的熔化(凝固)温度——熔点(凝固点),非晶体则没有。
二、汽化与液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要吸热。
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方式。
(1)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汽化。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快慢(2)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
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
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3)蒸发与沸腾的区别:位置、温度、现象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条件:遇冷放热。
如:(冰棍上、湖面上、水壶口)的白气、(冰饮料、夏天水管)上的水珠等自然现象:雾、露、云等三、升华与凝华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要吸热如:樟脑丸变小了,干冰变成气态CO2,北方冬天雪人没化成水就变小了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要放热自然现象:霜、冰雹、雾凇、雪[学法指导]对于液化:看得到的是水珠而非水蒸气[作业布置]1、将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o C的房间里,冰将()A、能继续熔化B、再熔化一会儿C、不能继续熔化D、都有可能2、下列方法能使蒸发减慢的是()A、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B、瓶里的酒精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C、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干D、用扫帚把积水摊开3、下列现象中属于放热的是()A、小河的水结冰B、小河的冰融化成水C、水蒸发成水蒸气D、太阳出来后霜化成水1。
初中必考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2.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3.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2.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思考。
2. 讲解: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物态变化实验,如观察冰的熔化、水的凝固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态变化过程。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分析吸热和放热的原因。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等,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态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发现物态变化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和热量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案例分析环节,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物态变化复习学案

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教学案------命题人:陈玉娟【例题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实验器材除了烧杯、水、铁架台、石棉网、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外,还需要器有和。
(2)为节省时间,可采取什么措施?(3)实验中观察什么?(4)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_ __;水的声音在沸腾前_ 沸腾时__ _。
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 __;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 __;【例题2】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从图中可看出:海波是_ ____(晶体/非晶体);它的熔点是__ _____;熔化过程用了 _____分钟的时间;在B点海波的状态是____ __;在D点海波的状态是__ ______。
【例题3态,萘呈态。
【例题4】夏天刚从冰箱中拿出来的硬邦邦的冰棒,常沾着一些“白花花”的粉,剥开包装纸就看到冰棒直冒“白气”,如果把冰棒放在装水的茶杯里,过一会儿,茶杯外壁就会“出汗”。
请解释这些现象。
三、巩固练习1.一锅沸腾的油,魔术师把手伸进去,一分钟、两分钟……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不可能的,是一种伪科学B、这是不可能的,油在沸腾时温度不断升高C、这是可能的,一定是这种油的沸点很低D、这是可能的,一定是手上沾有水,水从油中吸收了热2.诲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象如图19所示,诲波的熔化图象是_______(填写序号).分析田象A可获得的信息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图象B可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____(填一条即可).3.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小文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下表:(1)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12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像.(2)根据图像可知,水的加热过程有以下特点:(写出3点即可)① ;② ;③.4、测量与读数是物理学习中重要的基本技能。
中考复习课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与中国古诗词——《物态变化》复习课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温度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2.教材分析为改变复习课上教师讲解解知识体系和习题的模式,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复习课重点以图片和图象为主线,通过课件增加学生对图片、图像的识别、探讨复习物态变化的知识,增大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放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知识的探索,让学习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是有用的。
3.中招考点分析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中,涉及本讲内容的试题大约占2~4分,考点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为主.对本章的考查主要是: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且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会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综观近几年中考,主要考查同学们运用相关热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中应注意:物态变化的判断及应用、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液体沸腾的实验中沸腾的特点和沸点的特点、水循环,由于晶体熔化实验近十年未考,水沸腾实验近十年仅出现在2015年,故本课对实验的复习较少。
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
同时也学习了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白汽”形成的原因。
水循环是本课的重点。
二、学习目标:1.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能说出蒸发的定义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中考——物态变化
一、知识梳理
1、 温 度
(1)温度的定义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①单位 摄氏度 符号 ℃ ②规定 0 ℃是指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0 ℃是指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沸水的温度
2、
温
度
计
(2)实验室温度计 (3(4)水银温度计的优点 水银的比热容小,测量的精确度高 (5)酒精温度计的优点 凝固点低,适合寒冷地区使用
(1
3、熔化和凝固(1)定义:熔化由固态到液态;凝固由液态到固态
(2)固体的分类
(3)晶体
(4
)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晶体各种金属等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非晶体糖、沥青、蜡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熔化规律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凝固规律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熔化规律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升高
凝固规律凝固时,继续放热,温度降低
4、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是指由液态到气态,汽化要吸热
②两种方式
(1)汽化
特点: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的快慢
液体蒸发时要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特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蒸发
沸腾
①液化是指由气态到液态,液化要放热
②两种方法
(2)液化冷却
加压
(1
(2
5、升华和凝华
6、自然界的水①冰的形成凝固;②霜的形成凝华;
③露的形成液化;④雪的形成凝华;
⑤雾的形成液化;⑥雹的形成凝固;
[注意]水沸腾前后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不同的。
沸腾前水中的气泡是由于温度升高后,溶解在水中的空气析出所形成的,在上升过程中,由于上部温度较低,气泡中的空气又溶解在水中,使气泡体积变小;水沸腾后,在容器的底部会发生剧烈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
周围的沸水不断汽化,使气泡体积逐渐变大。
二、典例分析
知识点一: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例1:下表是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标准大气压),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
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A. 水温度计
B. 水银温度计
C. 酒精温度计
D. 乙醚温度计
[针对练习]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是因为体温计上有一个
知识点二:熔化与凝固
例2: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
时间图像,其中物质_______是晶体,它的熔点
是_____℃,在第6min时,这种晶体处于
__________状态。
[针对练习]用来发射卫星的火箭,在它的头部
涂了一层特殊的物质。
这种物质可以避免火箭因高速运动时与空气作用产生高温而被毁坏的危险。
该特殊物质能起这种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A. 材料坚硬,不怕热
B. 材料非常光滑,不易与空气作用生热
C. 材料不传热
D. 材料受热熔化,汽化时吸收了其与空气作用时产生的热知识点三:汽化与液化
例3: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樟脑丸变小了,属于汽化现象
B. 太阳出来雾散了,属于汽化现象
C. 开灯的瞬间,灯丝烧断了,属于液化现象
D. 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属于凝固现象
[针对练习1]下列措施中,为了减慢蒸发的是()
A. 将地面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B. 将湿手放在干手器下吹干
C. 将湿衣服晾在通风的地方
D. 将新鲜蔬菜装入保鲜袋
[针对练习2]某同学在相同环境中对温度计进行了如下操作,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最快的是()
知识点四:升华与凝华
例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
...是()
A. 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B. 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 被水蒸气烫伤比被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D. 人出汗后,微风吹过时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身体中更多的热量
[针对练习]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 雾的形成
B. 露的形成
C. 冰的形成
D. 霜的形成
知识点五:自然界的水
例5: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节水一直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个主题。
农业灌溉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目前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0%左右。
但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只有0.46,就是说100吨水中,只有46吨被利用,其余的都白白流掉了。
如下图中,是两种农业节水灌溉的方式。
你认为更节水,理由是。
[针对练习]如图是寒冷的雪后,在植物上形成的冰柱和冰淞,请说出这两种现象中所涉及的两种物态变化。
三、提分技巧
二、中考练兵
1. 认识了物质的性质,可以更好地利用它。
分析下表提供的信息(在标准大气压下)可以知道,温度计选用__________作为测温物质,能测量的温度最低;
2.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3.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小明同学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1所示。
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
A.水的温度有关。
B.水的表面积有关。
C.水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D.水的质量有关。
4.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铁路要通过“千年冻土”区,“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
为解决“冻土”难题,保证路基的稳定性,采取了下列措施(如图3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在路基的坡面上铺设一层遮阳板,减小太阳的辐射加热,可防止“冻土”液化
B.路基两旁插有很多管形“热棒”,装在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在温度升高时会汽化,从路基内部吸热,使路基温度降低
C.“热棒”中氨气上升到上部会液化,液化会吸热
D.铁轨铺在路枕上,可以增大火车对路基的压强
5. 用手触摸刚从锅内捞出的煮鸡蛋时,感觉不太烫,但过一会再去触摸时,感觉很烫手,这是因为( )
A 鸡蛋的内部温度很高,热向外逐渐散发,所以过了一会儿才感觉烫手
B 蛋壳传热较慢,感觉烫手需要一段时间
C 刚捞出时蛋壳表面有水,水蒸发吸热,所以不太烫手
D 鸡蛋表面温度没有变化,人的感觉反应较慢
6. 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
A 人体的温度
B 北方冬季的平均气温
C 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房间温度
D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7.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任何温度下液体都可以蒸发
B 所有的
固体都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C 物质升华时会放出热量
D 物质从
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8. 雨的形成是与自然界水循环相关的复杂过程,
地球上的水先升腾到高空变成水滴,成为云的主要
组成部分,当满足一定条件时,云中的水滴先后要
经历转变为水蒸气、小冰晶等过程,才能形成雨落到地面,那么,从云中的水滴到降雨的过程中,水先后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A 液化、汽化、凝固
B 升华、凝华、熔化
C 汽化、凝华、熔化
D 液化、凝固、熔化
9.如图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A.该物质是一种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为50℃
C.图像中的BC段表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
D.在第10分钟时该物质的状态为液态
10.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课上,两组同学记录如下表:
(1)由上表可知:甲组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乙组的水在第min开始沸腾。
(2)由实验可知,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3)甲、乙两组测出水沸腾时的温度都小于100℃,这是因为当时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甲、乙两组测出的沸点不同,这是因为实验存在。
(4)图5是不同时间观察到水中气泡产生情况。
其中表示水沸腾现象的是()
11. 夏天一半瓶饮料在冰箱中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饮料瓶外壁有水珠,马上用干毛巾擦掉,过一会儿又出现水珠。
关于水珠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水汽化形成的
C.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冰熔化形成的
12. 图4甲是小红同学测量体温时的示数,她的体温是_______℃。
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横截面如图4乙所示,其正面呈圆弧形。
进行读数时,若分别沿A、B方向观察,其中沿_______方向观察易于读数,这是应用了_______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