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的基本知识
寨卡病毒

什么是小头症?为何之前不受人们关注的寨卡 病毒如今备受重视?
概述
小头症是一种罕见病,婴儿在子宫或 者婴儿期大脑发育异常,从而导致头 部出现非正常变小。患有小头症的婴 儿在生长发育中大脑发育困难,体格 发育明显异常,智力发育显著迟缓, 有的患儿会出现抽风、四肢僵硬或者 手足徐动及瘫痪。 寨卡病毒本身不威胁生命,但病毒可 能引发的小头症却会导致婴幼儿大脑 发育障碍,给儿童、家庭及社会带来 沉重负担。
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 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 痛或结膜炎等。
临床表现
(三)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 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 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 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四)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 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 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 关系尚未明确。
实验室检查
寨卡病毒应急处置
一、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按统一的调查表对每一个病例进行调查,并核实诊 断。 2、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 3、追踪本次流行的传染来源。 4、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 卫生习惯,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5、流行期间随时对伊蚊进行调查,计算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 容器指数等。 6、及时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和定期捕捉伊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 7、必要时可对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
寨卡病毒病的防控详解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单股正链RNA病毒 直径20nm 有包膜 包含10794个核苷酸 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 非洲型 亚洲型 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主要特性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第一版)
寨卡原本是非洲乌干达南部一片丛林的名字
2016年1月29日在乌干达拍摄的寨卡森林。新华/法新
1947年在乌干达Zika森林的恒河猴血清中分离 1948年在同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 1964年尼日利亚首次发现人感染寨卡感染病例,随后传播至东南亚
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 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
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 备传染性。大多为隐性感染,约20%出现临床症状,且症状较轻。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 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
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 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鉴别诊断
➢ 主要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 其他:与西尼罗热、黄热病、微小病毒、
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 鉴别。
鉴别诊断(登革热)
➢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Ⅰ~Ⅳ型。 ➢ 主要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后传播。 ➢ 约有一半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
全球每年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是可能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 可传播该病毒。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埃及伊纹
白纹伊纹
脚上都有黑白相间 的条纹称为花斑蚊
胸部背侧 有一对弯 曲的白线, 中间有两 条纵形白 线
胸部背面有 一条白线
就行病学
➢ 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 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 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 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 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诊断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符 合以下之一者: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寨卡病毒。 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
4倍以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同时排除登革 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
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

26
我国输入病例情况
第2例输入病例:广东省
患者,男,28岁,未婚,江门市开平市人。长期在委内瑞 拉从事文具销售等工作。2月9日自委内瑞拉启程返中国,2 月12日10:32抵达白云机场入境健康检疫体温38.5℃,头面 部及胸背部可见红色斑丘疹,检验检疫局采血筛查寨卡病毒 ,并报送至市八医院隔离救治。2016年2月12-13日广东出 入境检验检疫局、我中心检测为血样阴性,尿样阳性。15 日国家疾控复核确认为我国第2例输入病例,也为广东省和 广州市首例。
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上的一个病例报告:在小头畸形胎 儿中找到病毒。
因果关联仍需进一步研究。
整理课件
18
格林-巴利综合征
2013-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病和登革热混 合疫情后,当地发现格林-巴利综合征异常上升 2015年,巴西寨卡病毒病疫情期间,也观察到格林-巴利综 合征的上升
巴西已监测到76名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人,其中55%( 42/76)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62%(26/42 )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曾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的症状 两者之间确切病因关系也有待研究
病毒在自然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循环。
病毒抵抗力尚不完全明确,应与黄病毒属类似:不耐酸 、不耐热。
整理课件
4
疾病概述:寨卡病毒(Zika Virus)病原学
1951年到1981年,人类感染该病毒的个案陆续在非洲的 埃及、加蓬、塞拉利昂、坦桑尼亚、乌干达和亚洲的印 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散发报 告出现。 寨卡病毒也相应的存在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 寨卡病毒的全基因组均已被人类测定,近期美洲寨卡疫 情的基因分析提示流行毒株倾向于亚洲型。新毒株所编 码的非结构蛋白可能使得病毒在人体中具备更强的复制 能力,但具体的毒株基因分析仍在进行中。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该病毒可被60℃以上温度、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三)人群易感性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
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四、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
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的介绍及治疗

寨卡病毒的介绍,治疗以及预防措施一、寨卡病毒的分类、来源及传播范围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的虫媒病毒,登革病毒(引起登革热)、西尼罗病毒病(引起脑炎)以及丙肝病毒(引起肝炎)属于同一类病毒,这些病毒的基因组均是一条单股正链RNA病毒,寨卡病毒共有10794个核菅酸,编码包含3419个氨基酸的一个多聚蛋白,该病毒有包膜,直径40~70纳米,主要通过伊蚊叮咬感染和传播,罕见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它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森林中的猕猴身上被发现,也因此而得名。
寨卡病毒主要在美洲大部分地区以及非洲、大洋洲等地传播。
寨卡病毒之所以在南美和中美洲迅速传播,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该地区的人群从未接触过寨卡病毒,缺乏免疫力;二是该地区广泛存在传播病毒的虫媒——伊蚊。
由于寨卡病毒与登革病毒的感染途径相似,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也警告,凡是在登革热流行的区域。
都有可能大规模暴发寨卡病毒,致使其流行,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寨卡病毒的危害大部分感染寨卡病毒的人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然而大约有20%的感染者会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和结膜炎等症状。
最危险的是在患小头症的婴儿脑部发现该病毒的存在,进一步证明孕妇如果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神经发育畸形和小头症,引起儿童智力障碍和痴呆。
三、寨卡病毒的治疗及预防措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加强病毒的流行病调查,包括检测寨卡病毒的方法、确切查明病毒感染的人群和地区,以便采取隔离措施,保护孕妇不被感染;其次,是加强病毒学基础研究,查明寨卡病毒引起神经发育畸形和新生儿小头症的原因,并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高效的预防疫苗,包括DNA疫苗和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
对于个人来说,目前,应避免去有寨卡病毒蔓延的国家和地区旅游,尤其是孕妇,更应该避免。
如果近期必须到有疫情发生的地区,一旦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其次,还要注意避免被蚊虫叮咬,尤其到了我国的春夏季,在登革热和伊蚊流行的广东、海南、云南等地,还应大力消灭蚊子,切断寨卡病毒传播的媒介,防患于未然。
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

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
一、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1. 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2. 塞卡病毒是什么 3. 塞卡病毒怎样诊断二、塞卡病毒是怎么传播的三、如何预防塞卡病毒
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
1、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人被带有寨卡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大约3~7天后发病。
绝大多数人症状很轻,出现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等症状,持续2~7天后自愈。
近期有研究表明,该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胎儿出现小头畸形。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尚不清楚,可能为数天。
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
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
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
2、塞卡病毒是什么寨卡病毒 (ZIKV)属于黄病毒科病毒科,黄病毒属,可以通过伊蚊传播给人类。
寨卡病毒最早于1940年代在非洲被发现,此后也传播到东南亚、太平洋岛国和美洲地区。
由于传播该病毒的伊蚊(又名黑斑蚊,是一种蚊科库蚊亚科伊蚊属昆虫,伊蚊属蚊虫通称伊蚊,分布全世界)在全世界都可以找到,病毒的爆发很可能会传播到更多国家。
与埃博拉病毒一样,塞卡病毒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现已知多种伊蚊都可以传播这种病毒。
病毒会通过蚊虫叮咬人体后传播,在极少数情况下,病毒也会通过性传播或者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产下的婴儿会出现小。
寨卡病毒病防控知识

Company Logo
四 川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 听力等改变。 越来越多研究结果提示,孕妇感染寨卡病 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 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 明确。
Company Logo
四 川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报告国家或地区 巴西 哥伦比亚 美国 马提尼克 佛得角 法属玻里尼西亚 巴拿马 萨尔瓦多 波属圭亚那 巴拉圭 西班牙 马绍尔群岛 波多黎各 斯洛文尼亚 加拿大* 哥斯达黎加* 多米尼加* 海地* 洪都拉斯* 苏里南*
四 川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ompany Logo
四 川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地区分布
寨卡病毒病目前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 、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1947年病毒发现 至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病主要表现为散发。2007年在 太平洋岛国出现暴发疫情。2013-2014年在南太平洋的法 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疫情,报告病例约10000例。2015 年开始蔓延至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多个国家。北美洲的美国 、加拿大,亚洲及欧洲部分国家有输入病例报告。我国目 前有输入病例报道,随着蚊媒活跃季节的到来,有伊蚊分 布的地区存在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谢大家的聆听!
登革热病毒
埃博拉病毒
H7N9
黄病毒科、 黄病毒属、 单股正链RNA病毒
纤维病毒科 单股负链RNA病毒
正粘病毒科 甲型流感病毒属 单股负链RNA
病毒简介 传染源
患者
传播媒介
伊蚊
隐性感染者
感染寨卡病毒的 非人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
蚊媒传播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第二节
临床表现
1、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 2、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
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 身乏力以及头痛
3、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
例罕见
临床表现
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 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巴西寨卡病毒肆虐下的小头症宝宝
• 由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在 美洲地区进行“爆炸式” 传播,预计该病毒可能在 美洲感染300万至400万人。 在情况最为严重的巴西, 新生儿小头症和其他神经 系统病变密集出现,这些 病例的出现可能与寨卡病 毒流行存在密切联系。
鉴别诊断
1、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2、常见虫媒性疾病的鉴别
常见蚊媒传染病
登革热 疟疾 乙型脑炎
1 2 3
一分钟读懂登革热
常见虫媒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疾病名称
登革热 疟疾 乙型脑炎 恙虫病
病原体
登革热病毒
临床表现
发热、三痛、Leabharlann 红 周期性定时发作 的高热,汗出热 退
血常规
白细胞减少血小 板减少
5
病毒简介 临床表现
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及及预防
5
病毒简介
第一节
什么是寨卡病毒?
1、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 2、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 3、寨卡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4、伊蚊还传播黄病毒科中的另外三种病毒:
包括登革热、基孔肯雅病毒和黄热病毒
病毒简介——结构 6
寨卡病毒 黄病毒科、 黄病毒属、 单股正链RNA病毒
寨卡预防
shipin
• /s?__biz=MzAxNDYzMDM4MA==&mid= 401877581&idx=2&sn=513335e2347fdd85907faacfb1d1d285&s cene=1&srcid=0217xSLnMAi5MjaiWgqYl2xg#wechat_redirect
红细胞多次发作后 下降白细胞初发时 稍增后正常或稍低
诊断
血清中特异性 IgM抗体阳性 血涂片查疟原虫
抗病原治疗
无 伯氨喹、氯喹、 奎宁和青蒿素 无
大环内酯类、四环 素类、氯霉素、喹 诺酮
人类疟原虫
乙型脑炎病毒
高热、意识障碍、 白细胞早期中度 惊厥、呼衰 增加,中性为主 发热、焦痂淋巴 结肿大 发热伴血小板减 少综合症 白细胞总数多减 少
第三节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综合判断
人气
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寨 卡 病 毒 的 诊 断
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 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
服务
宣传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 检测阳性 ;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
公关
第四节
主要依流行病学 特点、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及 外斐氏反应
恙螨幼虫
蜱媒疾病
鼠疫
鼠疫杆菌
发热、毒血症淋 巴结肿大 肺炎、 出血
白细胞及中性粒 细胞增多 血小板 减少
临床表现
细菌学或血清学 检查
链霉素或与磺胺 类及四环素联用
一分钟读懂寨卡病毒
第五节
治疗及预防
1、对症治疗 2、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 虫叮咬 3、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 行地区
塞卡病毒的基本知识
寨卡病毒在全球的传播和流行情况
截至16.2.19我国发现第三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 中新社北京2月19日从国家 卫生计生委获悉,浙江省 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 感染病例,这是继江西和 广东分别确诊一例病例后, 中国内地确诊的第三例输 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目录
4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