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10单元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章 10.1常见的酸和碱》优秀教案

时间
课型
新课
课题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4)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几 种常见的碱,知道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对比,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碱的化学性质,认识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我们前面讨论了碱的物理性质,碱会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
思 考:
1、冬天园林工人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
2、用石灰抹墙很牢固。
3、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的时间长了以后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的膜。
4、回忆二氧化碳的检验。
5、以上涉及哪些物质和化学变化?
【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用镊子夹取3小块氢氧化钠进行实验
步骤:1、观察氢 氧化钠的颜色、状态。
2、将氢氧化钠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3、将氢氧化钠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里,并用手触摸试管 外壁。
【提问】氢氧化钠的用途
【实验探究】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在蒸发皿中放两小块生石灰,加少量水,观察现象。并写出方程式。
③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潮解-用做干燥剂。
3若不慎将碱沾到皮肤,用较多水冲洗,再涂硼酸。
2、Ca(OH)2,俗名:熟石灰、消石灰。
腐蚀性、②微溶于水,C aO+H2O==
③若不慎将碱沾到皮肤,用较多水冲洗,再涂硼酸。
化学性质:
1、能使指示剂显示不同颜色。
2、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方程式:
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章 10.1常见的酸和碱》优秀教案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②认识常见碱的腐蚀性,归纳碱相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性质的学习,体会对比的学习方法,并形成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陌生物质性质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难点:碱的化学性质和形成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
实验准备:
1
药品:NaOH固体、20%NaOH溶液、CaO固体、澄清的石灰水、盐酸、硫酸、蒸馏水、乙醇、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洗净的鸡爪、去壳的熟鸡蛋。
器材:导线、灯泡、烧杯、试管、软塑料瓶、表面皿、滴管、点滴板。
教学设计:
2
3
4
5
6。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优秀教案

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课时1 酸、碱与指示剂作用【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
本节内容是下册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文字,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理念】1.理论联系实际,梳理知识要点的同时,重点突出生活应用。
化学从生活中来,又走向生活中去,学会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生活有关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酸和碱(2)通过实验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规律(3)了解酸碱指示剂发现过程,学会自制指示剂。
(4)用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并会其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2)学会运用指示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假的鉴别紫米、变绿的鸡蛋、不同水中黑枸杞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2)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规律。
(2)能够利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常见物质酸碱性。
【教学难点】(1)利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九组,组内进行明确的分工合作。
实验仪器:试管8支、试管架、胶头滴管8支、六孔井穴板4个实验药品:石蕊溶液、酚酞溶液、醋酸溶液、石灰水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自来水学生课前准备:1、查阅资料自制指示剂方法,每小组至少自制两种指示剂2、从家里带来肥皂水、洗洁精、洁厕灵、橘子水、洗发水等各种液体。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酸碱指示剂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
酸和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种物质,酸和碱的生产和使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认识酸和碱,并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鉴别酸和碱,扩大学生视野,并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碱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本课从酸碱指示剂的实验,简单地反映酸和碱能与指示剂反应并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说明酸和碱作为不同类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使学生对酸和碱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会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和碱。
然后通过探究活动,学生用自带的花瓣、果实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酸溶液和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是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
2、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二、学情分析对于酸碱指示剂这一内容,学生比较陌生,正因为如此,本课采用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能够通过观察、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探索出变色规律,形成深刻印象。
对于自制酸碱指示剂这一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把课堂交给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和总结,分享探究结果,体会化学学习乐趣。
三、教法分析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化学思想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设疑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思考探究中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
同时,采用实验教学的方法,更加直观具体,提高课堂效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7.教学拓展:
(1)引入化学史,让学生了解酸碱知识的发展历程,培养其科学精神。
(2)开展课外活动,如参观化工厂、进行环保实践等,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物质,如柠檬、橙子、肥皂、洗衣粉等,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性质。
九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酸碱知识的学习将更为深入。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对酸碱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容易混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酸碱知识。此外,由于酸碱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巩固酸碱的定义、性质及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点。
(2)设计一道关于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撰写实验报告,记录酸碱指示剂变色实验的观察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2.实践作业:
(1)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物质,记录其性质和用途,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酸和碱的定义、性质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2.难点: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能够灵活运用酸碱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章 10.1常见的酸和碱》优秀教案

案例名称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科目
化学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提供者
课时
一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第一课时是酸碱指示剂的教学,首先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色的知识点为起点,导引出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用普通花草自制指示剂的实验,并利用学生对化学指示剂变色的神秘感,激起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化学现象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实验教学。
老、氢氧化钠溶液、酒精、试管、研钵、烧杯等。
学生准备:牡丹花、月季花、菜花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新课导入
1.故事引入课堂: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失误”,有的“失误”会成为终生遗憾,但有人因“失误”而发明了新的物质。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试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了一会儿,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波义尔抓住这一意外的发现没有放弃,作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试验验证,终于获得了成功。
趣味实验,引入新课
新课探究
合作探究一,探究酸碱指示剂与酸碱的作用
1、引导提问:除了碳酸,还有那些物质能是石蕊试剂变红色?
2、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10-1]巡视、纠正学生操作上的不规范性。
3分析归纳
同学们,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你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4、组织讨论:怎么确定某种物质是酸还是碱呢?食醋、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是酸还是碱。
合作探究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1活动与探究巡视、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表扬和鼓励学生,和差生一起做,做学生的合作伙伴、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和碱》优秀教案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②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
③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重点和难点
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准备
教师: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玻璃棒
学生:写有“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酚酞”字样的纸帽、试管、研钵、纱布、玻璃棒、小木棍、小块布、石蕊、酚酞、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浓硫酸、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可用其他有色花)
教材延伸
①实验10-2中的表格的下面加“保存方法”的内容对学生初次接触危险品是十分重要的。
②在盐酸和硫酸用途的表格右边还应加一个空表内容,让学生填“我知道的用途”,这样更利于学生将已经认识的科学知识与新知识有机结合。
③教材只讲了指示剂遇酸、碱时的变色情况,应该补充遇到中性溶液时的情况。
教学设计
游图”的形
式,它让学生
感到耳目一
新。
学生画探究“导游图”:学生分组“画图”,形成多种小结方式。
下面展示一组学生的“导游图”:。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0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常见的酸和碱(第2课时)【教学设计说明】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因而在处理本节课重点和难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题内容是介绍常用的酸和碱的性质、用途,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硫酸、盐酸和醋酸等物质,但没有构建出酸作为一类物质的认识。
本单元开始,将化合物进一步划分为酸、碱、盐,建立更加完善的物质分类系统。
在内容的选取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取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物质,通过实验来说明,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2)学情分析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之前,学生已系统地学习了某些非金属(如氧气、碳等)及碳的氧化物和金属的性质,已掌握了学习物质性质思路的学习方法。
同时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因而,教师可以大胆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几种常见的碱,知道碱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知道碱的腐蚀性,能熟练取用碱及其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氢氧化钠的强腐蚀性,强化实验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寻找指示剂,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几种常见的碱的化学性质探究的比较,能简单地归纳出几种碱相似的化学性质。
4.通过酸和碱溶液导电性实验的探究,知道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知道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树立学好化学,更要用好化学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使石蕊溶液变红色。设问:是不是其它的酸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呢?
碱又能使石蕊溶液变成什么颜色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要得到科学的结论就必须进行科学的实验验证。
【探究实验1】4位同学分别代表食醋、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另2位同学分别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戴上相应溶液名称的帽子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分析讨论:完成书本P51页表格,探究出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并讨论出以上四种物质,哪种是酸,哪种是碱。
生:这两种酸遇石蕊变红色,遇酚酞不变色;这两种碱遇石蕊变蓝色,遇酚酞变红色。师:通过科学家经过无数的实验,酸和碱遇指示剂都会显示相同的颜色。
师:如何检验氯化钠溶液的酸碱性?请设计实验。
学生方案:分别取样于两支试管,分别滴加石蕊和酚酞,溶液颜色均没有发生改变。(该学生演示实验操作)
师:指示剂在氯化钠溶液中颜色没有变化,说明它既不是酸,也不是碱,而是一种中性的液体。常见的中性液体除了氯化钠溶液还有水。
3、回顾:实验桌上有一支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如何能使它变成红色?
新课探究
合作探究,探究酸碱指示剂与酸碱的作用
写出黑板上常见酸的化学式。(盐酸、硫酸、碳酸、硝酸)
并请一位同学回答。
(学生回答,出现错误其他学生指正)
师:我们常说有男有女,有阴有阳,有正有负,那么有酸就对应就有?
(学生马上回答:碱)
师:请同学们举出常见的一些碱。并写出化学式。
师生小结:酸碱指示剂显色规律:紫色石蕊:在酸中显红色,中性显紫色,碱性中显蓝色。无色酚酞:在酸中显无色,中性中无色,碱性中显红色。
师:还有其它方法来记忆指示剂的变色情况么?(学生思考)显色规律:石酸红,石碱蓝酚酸无,酚碱红师:问1、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稀盐酸和石灰水,如何鉴别?写出你的方案。(学生分小组讨论)生1:使用指示剂(石蕊或酚酞)生2:通入二氧化碳生3:加入镁条(教师提示最好要能用最简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问2:三瓶失去标签无色液体稀硫酸、澄清石灰水和水,如何鉴别这三瓶液体?(学生分小组讨论)生:紫色石蕊溶液。师:能否直接用酚酞来鉴别?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学生书写化学式。,分别是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有什么办法将这两瓶液体鉴别出来?
(学生思考,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抢着回答。)师:鉴别酸和碱的方法,常用酸碱指示剂,指出本课探究主题。同时展示两种常见的指示剂,石蕊和酚酞溶液。
(学生观察并回答)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一些植物的汁液也能作为酸碱指示剂,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充满着化学知识。
新课导入
设问1:同学们曾经吃过葡萄、杨梅等,大家共同的体会是什么?(学生回答:酸)设问2:同学们家里厨房用的调味品有食醋,食醋里面含的酸叫什么?(学生回答:醋酸)师:包括水果里含有果酸,柠檬里面含有的酸叫柠檬酸等。简介酸的来源。问: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的酸?。
师:我们得出结论,一些花瓣的花汁在酸或碱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投影:取四种植物的花瓣,分别在研钵中加酒精研磨.各取少许,用稀酸或稀碱进行检验
课堂小结
找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有哪些收获。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题
七、教学板书设计
课计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参与的程度不太高,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课下注意让学生多练习,且经常强调格式。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实验教学。
老师准备:石蕊试液、酚酞试液、食醋、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酒精、试管、研钵、烧杯等。
学生准备:牡丹花、月季花、菜花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从现实的情景引入课题,切入酸和碱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酸和常见的碱,能正确书写常见酸的化学式,并强化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逐步树立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从实践上升到思维,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指示剂变色原理。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比较、分析、表达、交流、反思等,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科目
化学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备课教师
课时
一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第一课时是酸碱指示剂的教学,首先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色的知识点为起点,导引出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用普通花草自制指示剂的实验,并利用学生对化学指示剂变色的神秘感,激起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化学现象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基本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所以本课题的学习应该难度不大。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认识石蕊、酚酞这两种酸碱指示剂,并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有关的实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制酸碱指示剂及用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生:不能,因为稀硫酸和水遇酚酞均为无色。投影:取植物的一些花瓣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浸泡;取浸泡后的汁液,分别滴入上述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分析该花瓣的汁液能否充当指示剂并填写P51页实验报告。
(四位同学表演,分别代表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分别往装有四种溶液的试管滴入所制得的汁液。
引起学生的思索,以利于后面教学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了解到科学的结论必须经过无数的实验验证。
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示物质,通过人物的活动表示物质间的反应,形象且生动,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照考试大纲与《评价标准》,突破了书本的禁锢,又可以对比学习知识,让知识结构完整、清晰;
强化对酸碱指示剂变色规律的记忆方法。能运用酸碱指示剂鉴别溶液是酸还是碱。进一步强化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