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末作业
《论语》十二章 课后作业

3、请同学归纳重点解词。
新知学习三:概括内容,理解道理。
1、学法指导:读导语,了解本课所选《论语》部分的主要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说说前三章的句子讲了什么。同桌交流讨论。
2、提问,回答,说完后其他同学举手纠错补充。
3、每章概括了主要内容后,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看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齐读前三章。
新知学习二:再读课文,通文意。
1、解词和翻译。
学法指导:请同学们自学前三章。借助注释和课时练,文言文与译文词句对应,边读边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练习熟练,准备只看文言文进行解词和翻译。不懂可问。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
2、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五、课堂小结: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论语》 中包含的思想和道理非常重要,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从前三章中学到的道理,说一说。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齐读目标。
3、解说评价机制。回答、纠错、补充、质疑一次1分,发言精彩流畅加2分,小组长记分。
二、学案引领,新知学习
新知学习一:积累常识,读通课文。
1、理清常识。
学法指导: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和课时练,了解关于孔子和《论语》的文学常识,并按照下面提示记忆重点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时作业(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时作业(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shuō)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B.传.不习乎(chuán)逾矩.(jù)学而不思则罔.(máng)C.好.之者(hào)论.语(lún)思而不学则殆.(dài)D.为.人谋(wéi)曾.子(zēng)乐.之者(lè)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堪其.忧D.学而时习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下列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仁在其中矣”中的“仁”意为“仁德”,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B.“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与“小人”相对,指有才德的人。
C.“为人谋而不忠乎”中的“忠”指竭尽心力,它是儒家倡导的为人之道。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映了孔子淡泊名利、鄙视富贵的思想。
4.《论语》中许多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请你依次写出源自下列各章中的成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1)(2)(3)5.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班级开展“走近孔子”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假如你到曲阜孔庙参观,请根据所学,补充完整孔子的简历表。
(2)祭孔大典是中华民族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举行的隆重祭奠。
孔子诞生地曲阜准备举行祭孔大典,请你为这次大典选取一句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经典名句作为迎宾语。
《11 《论语》十二章》作业设计方案-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并熟读《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段落和语句。
2. 理解并掌握其中一些词语的含义,并尝试运用到日常交流中。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朗读作业: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朗读《论语》十二章,确保能熟练、正确地读出每个字音。
2. 笔记作业:将你最喜欢或对你最有启发的句子抄写下来,并解释为什么喜欢或它对你有什么启发。
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也可以查阅相关的书籍或资料来理解这些句子。
3. 理解作业: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论语》十二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查阅相关的书籍或资料来帮助你理解。
4. 探究作业: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将《论语》十二章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讨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三、作业要求:1. 必须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或他人合作。
2. 提交作业的时间和方式应在课堂上由老师明确。
3. 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确定的地方,应及时向老师请教。
四、作业评价:1. 老师将根据学生完成朗读、笔记、理解和探究作业的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
2. 评价标准包括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学生运用现代视角对古文进行解读的能力等。
3. 对于在作业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将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以激励他们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定期向老师反馈自己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寻求老师的帮助和建议。
2. 老师应及时回复学生的反馈,给予指导和建议,并在下次上课时给予解答。
3. 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这个作业设计方案,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论语》十二章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个方案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1 《论语》十二章》作业设计方案-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熟读并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能够正确理解每章的含义。
2.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3. 通过完成作业,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
二、作业内容:1. 朗读《论语》十二章,至少完成三遍。
第一遍:通读,了解每章内容;第二遍:注意断句和语调,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第三遍:边读边思考,尝试理解每一章的深层含义。
2. 完成课本上的“学习探究”部分,包括:对每章内容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从内容、思想、写作手法等方面对某一章进行赏析。
3. 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贡献,准备在下次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4.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论语》中某一章的理解和感悟,字数不少于200字。
三、作业要求:1. 作业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认真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 按时提交作业,不拖延,不敷衍。
3. 相互尊重,积极交流,共同探讨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情况、回答的独创性和理解深度等。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注重鼓励和指导。
3. 评价结果:对于优秀的作业,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五、作业反馈:1.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完成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将会在课后给予解答和帮助。
2.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中的语言表达和格式规范,以便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作为改进教学和优化作业设计的参考。
通过本次作业,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论语》十二章的内容,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通过完成作业锻炼自己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
在作业评价和反馈过程中,我们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进步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和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 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国学智慧——期末考试答案

国学智慧作业标题:孔子在文化上的承上启下1《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
()正确答案:√2《春秋》是根据()历史改编的。
A、鲁国B、燕国C、赵国D、魏国正确答案:A3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传统,导致只有贵族可以读书。
()正确答案:×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孔子是生于老子之后的B、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C、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D、孔子把商朝最重要的典籍做了整理正确答案:D5孔子用()区分君子与小人。
B、道德C、血统D、官职大小正确答案:B作业标题:《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1孟子从不以财产和地位区分君子与小人。
()正确答案:×2《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107次,“小人”一词出现107次。
()正确答案:×3在儒家典籍里()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
A、人与天B、天与地C、人与人D、人与神正确答案:C4孔子最提倡以()来区分君子与小人。
B、财产C、阶层D、道德正确答案:A5信奉鬼神较少的典籍是()。
A、《左传》B、《国语》C、《楚辞》D、《论语》正确答案:D6孙中山革命提出的口号“大同社会”是由儒家思想提升出来的。
()正确答案:√作业标题:君子的内涵1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道德底线是“仁”。
()正确答案:√2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说的是人到了一定年纪听天由命,不用学习的意思。
()正确答案:×3要想成为君子,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修己B、务本C、乐他D、自弃正确答案:D4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下面不包括哪些?A、要修己B、要利他C、要吃亏D、要乐他正确答案:C5论语中有句“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对()的解释。
A、忠B、仁C、孝D、义正确答案:C作业标题:君子之道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的描述。
A、孝B、仁C、忠D、义正确答案:B2墨家的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的爱是有差别分先后顺序的。
()正确答案:√3孔子认为所有人认为是好人的人就是好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名校特供】《论语》十二章 课后作业

《论语》十二章完成时间:30分钟学校班级学生一、基础训练(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是我国著名的、、,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点词语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而富且贵()...枕之()()20.不义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曰()..而从之()24子在川上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四)通假字(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
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
三,古义:,今义:)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
《11 《论语》十二章》作业设计方案-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并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翻译全篇内容;3.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二、作业内容:1. 完成课后练习题,重点翻译《论语》十二章中的每一句话,确保准确无误;2. 选取你最喜欢的或者对你影响最深的一则论语,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3. 参照课后“自主阅读推荐”,选择一篇与《论语》相关的文言文,进行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三、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作业,确保在第一课时结束前完成练习题的翻译;2. 写作时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3. 读书笔记应包括文章的内容概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等;4. 作业书写要规范,不得抄袭他人的作业。
四、作业评价:1. 老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批改和打分;2. 评价将包括对翻译准确性的评价、对读后感真实性的评价以及对读书笔记深刻性的评价;3. 对于完成情况良好的学生,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激励大家更好地完成后续的学习任务。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主动向老师反馈作业完成情况,如有疑问,及时与老师沟通;2. 老师应及时回复学生的反馈,解答疑问,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这次《论语》十二章的作业设计,我们旨在让学生全面掌握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内涵,并以此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作业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完成课后练习题的翻译、写读后感以及做相关文言文的读书笔记,旨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和感受《论语》的魅力。
同时,我们也强调作业的规范性和真实性,以培养学生的诚信学习态度。
最后,我们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评价,激励大家更好地进行后续学习。
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反馈,共同提高。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和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2. 深入理解《论语》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包括仁爱、忠诚、诚信等;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分层作业)(原卷版)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名句默写】1.(12分)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 ”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 。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
(6)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
【课内阅读】(12分)(23-24七年级上·安徽黄山·期中)阅读《论语》,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2.(4分)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说:(2)人不知而不愠.愠:(3)传.不习乎传:(4)博学而笃.志笃:3.(2分)翻译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分)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B.传/不习乎C.可以为/师矣D.择其善者/而从之5.(4分)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会,谈谈你的启示或体会。
(18分)(20-21七年级上·江苏常州·期中)阅读《论语》,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摘要:《论语》中19 次提到“友”字,含括了孔子及其弟子在交友方面一些问题,如注重交友的益处、如何交友和待友之道等。
朋友间可以相互帮助、提高,避免孤独、增加情趣;交友要做到诚实守信,交益友、不交损友;朋友相处应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保持适度的原则等交友观给后世以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论语》;孔子;交友;益友;损友;诚信;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将“友”解释为:“同志曰友,从二又相。
二又二人也。
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如左右手也。
”东汉郑玄注《大司徒》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师兄弟称‘朋’,志同道合的人称‘友’”。
《论语》中共有19 次用到“友”字,共三个义项,其中7 次作“朋友”讲,如昔者吾友曾从事于斯矣”;11 次作“交朋友”讲,如“匿怨而友其人”(公冶长);1 次作“敬爱兄弟”讲,如“友于兄弟”(《为政》)。
现代汉语词典中大都把“朋友”定义为交情较好的人。
可见古人说的“朋友”和现在说的“朋友”不是同一个概念。
古时“朋友”是两个概念,“朋”指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人,即现在的同学,“友”是志同道合的人,即现在的朋友。
可见《论语》中的“友”即朋友,“朋友”即同学和朋友。
《诗经·小雅·伐木》中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比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声?”从孔圣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路》),到鲁迅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有志之士都在不遗余力地寻求朋友,可见朋友之可贵。
下面就来谈谈《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一)诚实守信
诚信作为处世之本,是孔子对人际交往的要求。
的确,信任是架起友谊的桥梁,交友贵在“诚信”。
《论语》中有38 次谈到“信”字,其中就有24 次作“诚实不欺”讲,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可见“信”是孔子思想中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
它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对待工作等方面做到诚实不欺,讲究信用。
《论语》中多次强调诚信对于朋友的重要性。
孔子问弟子的志向时,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孔子也谈了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不讲信用是难以立身处世的,就像车子上失去了重要部件不能行动一样。
只有言行一致、讲究信用,才能取信于人,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学而》),孟子则将“信”视为处理“五伦”之朋友关系的道德准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吕氏春秋·贵信篇》中也提到:“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
”由此观之,古人都把诚实守信作为交友的重要原则。
(二)交益友不交损友
就朋友的分类而言,《论语》中有精辟的论述。
孔子提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可见,孔子所谓的“益友”,一要“人品”好,二要“学识”广。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但并不是说无原则地乱交朋友。
先人们都很重视择友,隋朝王通在《中说·魏相》中主张“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责”,清代
张廷玉在《杂兴》中指出“君子慎所择,休与毒兽伍”,就是说高尚的人在交朋友时要注意选择,不要结交品德不好的人。
朋友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颜氏家训》中所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众所周知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说明了交“益友”的好处。
孔子说“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孔子是一个讲“仁德”的人,对那种“巧言令色”之人他当然视其为“损友”不可交。
又说:“无友不如己者。
”(《学而》),孔子把不如自己的人视为“损友”。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公冶长》),孔子认为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十足的恭顺,内心藏着怨恨,表面上却同人交朋友的人实在可耻。
由此可见,“损友”在孔子看来是绝不可交的,交了这种人只能使自己道德败坏,屡犯过失而没有好处。
选择朋友,建立友谊,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事业成功的需要。
结交一个挚友,不仅使你感受到友谊的快乐,而且使你得到有益的启示。
那么如何对待朋友?
(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就是在交往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为了自己的快乐和方便影响别人。
这是一种文明的、有道德的交往方式,也是人际交往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就是说在与朋友相处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里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卫灵公》)曾子说:“吾三日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由此观之,孔子及其弟子是时时处处践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
俗话说:“让人一尺,人敬一丈”,只有相互宽容,友谊才能长青。
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泰伯》)这就体现了曾子的朋友顔渊谦虚的品格和宽阔的胸怀,被人欺辱也不计较,充分说明他待人之宽容大度。
孔子还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公冶长》)这也反映了孔子对伯夷、叔齐宽以待人、为人厚道的胸怀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赞扬。
(四)做到适度中节
人们常说“物极必反”,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要使友谊长存,朋友间应把握行事举止的尺度,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朋友。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季氏》)这里的“躁、隐、瞽”就表明应根据不同情况,择时择人,决定自己的行动。
子贡向孔子请教待友之道时,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颜渊)也就是说朋友相交应做到适可而止,不要自讨没趣。
朋友毕竟不是家人,对朋友要求不能过于苛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独立的人格,不探问朋友的隐私便是交往的界限。
游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里仁》)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还说:“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乡党》)就是说朋友之间馈赠礼品不太必讲究烦琐的礼节。
若在礼节上应酬过多、过重,不仅会增加彼此的负担,还会使人觉得庸俗,进而淡化朋友关系。
总结:
孔子及其弟子虽离我们远去,但《论语》中所暗含的广交益友、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适度中节等交友原则仍值得人们借鉴。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人们的交友范围日益扩大,交往方式也日渐增多,如果择友不慎,难免会结交一些思想败坏、行为不轨、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这就启示人要谨慎择友,最好坚持一定的择友原则,结交一些德才兼备、诚实正直、见闻广博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论语别裁》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2012学年春季学期
数学建模期末作业
院-系:数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年级: 2009级
学生姓名:刘超
学号:200905050118
教师:李明
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