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范文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试题专题二文化经典阅读一论语》限时作业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2.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解析.docx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正:正确。
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了解,知道。
C.愿无伐善,无施.劳 施:表白。
D.知者动.,仁者静 动:活动。
解析:A 项,修正;B 项,同“智”,聪明、明智;D 项,活跃。
答案:C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可谓好学也已B.知之者不如好知者C.饭疏食、饮水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解析:“已”通“矣”。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B.乐亦在其中..矣 C.敝之而无憾.. D.一日..克己复礼解析:A 项,古义:有道德的人。
今义:有办法。
C 项,古义:不觉得可惜。
今义:没有遗憾。
D 项,古义:一旦,表示假设。
今义:一天。
答案:B4.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 。
(4)及其壮也, , 。
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 (2)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3)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4)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愿:愿意。
B.敝.之而无憾 敝:破,坏。
C.愿无伐.善 伐:夸耀、炫耀。
D.颜渊、季路侍.侍:侍奉。
解析:D 项,侍:立侍。
答案:D6.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少者怀之B.愿闻子之志C.敝之而无憾D.择其善者而从之解析:A 、C 、D 三项中“之”均为代词;B 项中“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福建省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二 第2节 文化经典阅读一、《论语》限时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
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
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
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解析】“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答案】 A(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答案】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参考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尧曰》)综合以上四则,请概括孔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民?答案:①注重百姓利益,以恩惠仁爱养民,利民之所利。
②合理役使百姓,科学安排劳动的时间、情况和人。
③严肃认真地对待人民的事情。
④统治者以德垂范,以身作则。
⑤提拔好人以引领社会风气,并教导百姓中技能不够的人,让百姓自我激励。
参考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学而》)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为政》)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待人处世很谦恭,侍奉国君很负责认真,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公冶长》)孔子说:“引导民众按照他们要获得的利益去做,这不就是给民众恩惠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民众能做的事让他们做,他们还会怨谁呢?”(《尧曰》)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请你结合下列两则论语,谈谈你对“贫而乐”的理解。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历年高考文化经典2

历年高考文化经典2013(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子曰:“躬自厚【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答:(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4分)答:9、(1)(2分)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
)(意思对即可)(2)(4分)【要点】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
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意思对即可)2012㈡文化经典阅读(6 分)9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 分)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孟子·离娄下》)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 6 分)答:9 . ( 6 分)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列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2011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高三语文·《论语》第01—05篇练习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学而》)(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答: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篇第四》)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答: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高考语文2-1论语十则同步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考语文 2-1 论语十则同步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时间: 45 分钟满分:60分)1.以下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曲肱而枕之,乐亦在此中矣B.五十而知天命C.堪称勤学也已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分析 C 项,“已”通“矣”。
A、 B、 D三项均无通假字。
答案 C2.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超越。
B.愿无伐善,无施.劳施:实行。
C.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
.D.小人长戚戚长:老是。
.分析 B 项,“无施劳”是“不表白自己的功绩”的意思。
施,表白。
答案 B3.以下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仁者乐山 B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C.知者乐水 D .饭疏食、饮水..分析 D 项,“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余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D4.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堪称勤学也已..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C.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D.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分析 C 项,“一日”古义为“一旦”,表假定;今义是“一天”。
答案 C5.以下句子中“焉”字用法与例句同样的一组是()(3 分 )例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分析 C 项与例句都是助词,表陈说语气。
A项,兼词,“于是、于之”;B项,代词,“它”;D项,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答案 C6.以下各句中与其余三项句式特色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敏于事而慎于言C.月出于东山之上D.亦将有感于文雅分析 A 项为判断句。
B、 C、D 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A7.默写出以下名句。
(4 分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高考语文专题限时练:《论语》选读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高考语文专题限时练:《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三总复习专题限时检测(一)(时间:60分钟分值:60分)1.(2016义乌高三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②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天下有中③,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④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
(《荀子.性恶》)【注】①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
②谄:谄媚。
③中:中正之道,下文“道”,是正道。
④傀然:坚定的样子。
(1)两则材料阐述的共同点: 。
(2分)解析:主要论述的是勇敢与行动的关系。
答案:勇敢是正确思想指导下的行动(意近、言之成理即可)(2)简析两段话的不同点。
(3分)解析:主要是孔子和荀子立场的不同。
答案:孔子站在个人立身处世立场上,从否定“无原则地迁就、讨好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勇敢须以正确的思想、正确的原则为基础;荀子则站在统治者强国安民的立场上,从捍卫正义、坚持优良传统、舍己立仁、爱护百姓等方面阐述了正确思想行为的具体内涵。
参考译文: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这是谄媚。
遇见正义的事却不挺身而出,这是不勇敢。
”天下有了中正之道,敢于挺身捍卫;古代的圣王有正道传下来,敢于贯彻执行他们的原则精神;上不依顺动乱时代的君主,下不混同于动乱时代的人民;在仁德存在的地方不顾贫苦穷厄,在仁德丧失的地方不愿富裕高贵;天下人都知道他,就要与天下人同甘共苦;天下人不知道他,就岿然屹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这是上等的勇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5分)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1)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思想,被后人称为“”。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论语》思想(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论语》思想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论语》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准确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思想内涵,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墨子·所染》)二人都强调后天习染和外在环境对人的作用。
孔子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则注重先天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子罕》有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话是孔子对自身修行的四点高标准、严要求。
针对这一则,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指出,什么是“我”,是最大的问题,此处的“我”应是“不自以为是”,包括不自以为是和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为原则或准绳。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己与周围人的观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范文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试题专题二文化经典阅读一《论语》限时作
业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
”
(《论语·雍也》)【注】①济众:周济大众。
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
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
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解析】“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答案】A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答案】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参考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③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论语·阳货》)【注】①讪:毁谤。
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
③徼:抄袭。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上级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答案】B
【参考译文】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
厌恶宣扬别人缺点的人,厌恶居下位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不通情理的人。
”孔子说:“赐啊,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我厌恶剽窃却把它当做聪明的人,厌恶不谦逊却把它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却把它当做直率的人。
”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论语·阳货》)【答案】孔子主张“勇”应该用“义”来规范。
君子没有“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没有“义”就会去做盗贼。
【参考译文】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由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孝顺父母就是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仍应该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作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养牲畜没什么区别了。
【解析】尽量减少父母的担忧。
【答案】C
(2)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偶尔为父母做点什么,有美食就让给父母吃,这样的是一般人都能够做到,难就难在能够做得心甘情愿,和颜悦色,并且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参考译文】孟懿子向孔子询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
”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不要违背’。
”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以礼侍奉,去世了,要依照礼的规定送终,并且依照礼的要求去祭祀。
”
孟武伯问有关孝的事,孔子说:“父母只为孝子的疾病而担心。
”(把这种父母对你忧愁的心情用于对待父母,就是孝。
)
子由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
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一样也有人供养和照顾;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子夏向孔子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常能和颜悦色是件难事。
遇到有事晚辈就去做;有好吃的好喝的,让长辈享受;仅仅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①”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注】①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
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 ②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章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基本核心是“富民”思想。
B.有若认为,只有削减田税的税率,才能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C.按照时令,役民于时,老百姓才能服从君王的统治。
D.君王不应搜刮民脂民膏来聚敛财富,老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
【解析】本文没有涉及此项内容。
【答案】C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经济思想的合理性。
【参考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论语·里仁》)【注】①终食:吃顿饭的工夫。
②造次:紧迫,仓促,急迫。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应当视仁如生命,“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应该积极地追求它。
B.孔子同时承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只是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C.孔子认为贫穷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
如果不能从正确途径摆脱它,君子是不会逃避的。
D.在这段话中,孔子强调了一个人只要随时随地把“仁”的理念贯穿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便可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解析】在这段话中,孔子只强调了两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个人必须随时随地把“仁”的理念贯穿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
并没有说二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答案】D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之间的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