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口渴”浅谈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口渴”浅谈

《伤寒论》六经“口渴”浅谈

在《 伤寒论》 中也有原先不渴 , 服汤药治疗后 病邪侵袭 阳明 , 由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 , 正 出现 口渴情况 , 伤寒论》 4 条“ 如《 第 1 伤寒 , 心下有 气充盛, 故邪正相争 , 其势激烈 , 邪实而正不 虚, 故
水气 , 而 微 喘 , 热 不 渴 , 汤 已渴 者 , 渴 发 服 此寒 去 欲
生所致。治当温里化饮 , 辛温解表 , 温里解表并用 , 水破结, 方用大陷胸汤。待邪热水饮得去, 气机畅 , 方用 小青 龙汤 。外 邪解 , 内饮去 , 化正 常 , 液上 津液布 , 望得愈 。若见 渴止 渴 , 滋 阴润燥 之法 , 气 津 可 用
承 则渴 自愈 。 13 津敷 不 周之 口渴 . 必致 贻误病机 。 2 阳明病 的 口渴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2 期 20 0 8年 4月

甘 肃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G N UC . lS OU点 GE O C F T M
V0 . 5 No 2 12 . Ap 0 L 2 08
理论探讨 ・
《 伤寒论 》 六经“ 口Fra bibliotek” 浅谈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2期 20 08年 4月
甘 肃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 GAN U OU正 GE OF T M . S C C
V0. 5 No 2 12 . Ap . 0 8 r2 0
伤寒论》 9 条 :伤寒五六 日……或渴 , 第 6 “ 或腹 热炽盛 , 极易伤津 , 故阳明病的 1 以伤津为主, 如《 : 3 渴 但 中痛 … …小 柴胡 汤主 之 。 此 条 之 1渴 一 方 面 是 由 ” : 3 也有水 热互 结及 湿热交 结 的情况 。 于枢机 运转 不利 , 液难 以输 布 , 津 另一 方 面 也 与 热 2 1 热盛 伤 津之 口渴 .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桂枝汤证 大青龙汤证 麻黄汤证 小青龙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 葛根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去芍药汤证 3.症(状) ① 病、证的诊断标准,多是由“症”组 成。如“中风”。 ② 症的辨析,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了 基础。如四诊。 ③ 辨症多蕴含在辨病、证之中。
(三)《伤寒论》以症为主要目标的论治法 阳明 1. 三急下证:252、253、254;320、 少阴 321、 322。 2.四逆汤证:323 (四)结论 以上辩证、辨症的诸多标准,均为网目,病(纲领) 与证、症(网目)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疾病诊断和 论治的有机整体。这些经典标准若能掌握、领会、 贯通,临床当可思过半点,我们应继承发扬。
病性 阳
病势 初起

极期 (盛阳+热邪) 后期


初期

危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肝、心包。
复杂 (寒热)
复杂
三、六经传经学说 (一)六经的含义
(二)三阴三阳的含义
(三)三阴三阳在《内经》中的含义
(四)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含义非生理而是病理。
病名 太阳 (病) 阳明 (病) 少阳 (病)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病经 足太阳经、腑。体表。 根于膀胱、肾。 手、足阳明经。肠胃。涉及症状广。 主要突出足经。 胆经、胆腑、三焦。 (在经恶寒,入腑化热) 脾经、脾脏。 太阴肺的病变见于太阳变证。 心、肾、肾经。
病:病程全过程的根本性 矛盾。 (四)病、证、症 之间 证:疾病某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的关系
症:是病和证的表象,是确诊疾 病、分析证候的依据;也是 判断疗效的依据。
<二>《伤寒论》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 二 《伤寒论》辨病、辨症、 结合的体系 六经辩证: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结合 的有机体系 (一)从篇名看: 1.理论论述、操作方法等命名:辨脉法、 平脉法、伤寒例等——非以辨病、证、命名。 2.涉及治疗的均以“辨××病脉证并治”命 名。

伤寒论之口渴

伤寒论之口渴

伤寒论之口渴1 太阳病篇之口渴太阳主表,外邪入侵,多从表入,故太阳病多为表证。

然而在太阳病引起的口渴中,亦涉及太阳温病的口渴、太阳腑证的口渴,表证经发汗后津伤所致口渴。

因此,审证的要点在于首先辨识寒热;其次外感过程中需注意疾病是否已有入里的趋势,体内是否有水饮的聚集,如有水饮聚集,水饮所停在何部位;再次以汗法治疗外感时须注意: 不可汗不得法,过汗伤津,否则患者自身病未除而正气已伤。

本篇将从太阳病的这三大证候来探析口渴。

1.1 温病伤津《伤寒论》第6条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在这里,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伤寒论》第2条、第3条、第4条、第5条所提及的内容中,无论是中风还是伤寒,这些太阳病的表证均不引起口渴,所以如果疾病发展到了口渴的程度,一定是传到阳明或是少阳,邪气入里而化热,煎灼津液。

温邪虽起于表,但其热变最为快速,与风寒之邪的性质截然不同。

温邪之恶寒的时间短暂,程度轻微,很快便会消失,又因温邪易煎灼津液,所以起初就会有口渴。

故临床对温病伤津之类症状诊治时应与风寒之邪的治疗加以区分,首推辛凉解表之方,配以益阴生津之品,如银翘散。

忌用艾灸、瓦熨之类的火疗法发汗,避免火上加火,热甚伤津,耽误治疗。

此类口渴在后世温病学家的医著中得到了补充和发展。

医案选录:“某二十,脉数暮热,头痛腰疼,口燥,此属温邪。

连翘、淡豆豉、淡黄芩、黑山栀、杏仁、桔梗”。

温邪伤阴,体内热盛,津液亏损,故而脉数口燥,用辛凉轻剂缓解,方用银翘散加减。

1.2 肺失宣降《伤寒论》第115条曰:“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由此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可以看出此时邪伤皮毛,体表有邪。

肺为娇脏,外合皮毛,体表之邪易伤及于肺,且肺主治节,朝百脉,脏腑之华盖,有通调水道以利三焦之功。

肺失宣降,则水道通调必受影响,津液易于凝聚,难以运化输布,导致外有啬啬恶寒,内有大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刘毅老师谈伤寒论渴的问题

刘毅老师谈伤寒论渴的问题
黄俊郁金香(409367216) 20:07:58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 楼根四 两黄芩 三两牡 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刘毅(解语石)(50904033) 20:08:47 刘毅(解语石)(50904033) 20:06:37 差不多吧,我们知道了厥阴病的机理 ,
就是
上热 中虚、下寒
能明白
卫飞飞鼠(416480193) 19:55:50 恩 (该用户免费使用手机QQ登录,详情请查看: /c) 任言(仁言)(63285105) 19:56:01 嗯,首先阴阳分 刘毅(解语石)(50904033) 19:56:31 所以,特别是不会摸脉的时候,判别 阴阳的 一个好 办法就 是详 细问诊 卫飞飞鼠(416480193) 19:57:25 恩 冯政(490770958) 19:57:26 阳明病的口渴人体需要用水来补充 冯政(490770958) 19:58:00 少阴病的口渴不想喝水 刘毅(解语石)(50904033) 19:58:25 少阴病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阳亡的情 况 刘毅(解语石)(50904033) 19:59:08 阳气很虚弱了,无力让水分输布了, 这个时 候我们 应该救 阳, 扶阳 黄俊郁金香(409367216) 20:00:23 哦,明白了 冯政(490770958) 20:00:47 简单明了 刘毅(解语石)(50904033) 20:01:03 大渴大热,这个症状在发烧的患者中 很常见 刘毅(解语石)(50904033) 20:01:34 你就要分清楚是阴证还是阳证,阴证 就要救 阳,阳 明病的 阳证 就要用 白虎清 热 刘毅(解语石)(50904033) 20:01:43 两个极端,相反则杀人 卫飞飞鼠(416480193) 20:02:24 阴证救阳? 刘毅(解语石)(50904033) 20:02:38 还有一种,厥阴病的消渴,就像很多 现在所 谓的糖 尿病一 样, 其实糖 尿病不 是厥阴 病,但 是其中 口 渴的情况有联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a;中医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 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 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下面就是带来的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 希望能帮助大家!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1《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

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

《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 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 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

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

但还好, 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 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

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 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 舍证从脉以认病。

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 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

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 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 或依原文而解, 或有所补益, 但于临床较为实用, 讲得很是朴实的, 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 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 无累赘之言, 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

近日再读《伤寒论》时, 突有所感, 现书写于此。

近日坐门诊, 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 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 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 如无并发症, 一般经5-7d痊愈。

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 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加重原有心脏疾病, 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浅议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浅议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浅议摘要】《伤寒论》中之六经辨证是对辨证的高度概括,其可总结为:从各经主证辨证、从疾病的发展演变辨证,同时应注意在辨证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的医学基础理论,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理论的启发下,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的规律加以总结,提出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

该书将《内经》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并运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治疗方法,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和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措施,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

由于该书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经得起长期的历史检验。

它的成就,不仅在于为诊治外感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启发。

自唐迄今,从不同角度,研究《伤寒论》者,不下数百余家,这是任何古典医籍所不能比拟的,足可见其影响之广。

此外,本书所载的方药,选药精当,组方严谨,针对性很强,应用得当,疗效佳良。

后世方书多是根据本书组方用药的精神来加以扩充发展的,尤其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经方广泛地用于临床,如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茵陈蒿汤治疗黄疸;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症;白虎汤治疗乙脑等,多能取得满意效果。

这说明《伤寒论》不仅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而且也经得起不同时期临床实践的检验,它无愧于是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更无愧于后世医家称《伤寒论》为“方书之祖”,誉仲景为“医中之圣”。

《伤寒论》在古典医籍中,以辨证论治著称,辨证论治的精神贯穿全书。

它以六经所系脏腑经络病理变化所反映的症候为基础,它的具体内容是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结合,而六经辨证可初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演稿PPT课件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演稿PPT课件
六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每经又各有所主症、主 方,通过六经辩证,可以确定病位、 病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经辩证的发展历程
六经辩证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代 张仲景的《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 的实践和发挥,逐渐完善并应用于临 床。
现代中医对六经辩证的研究更加深入, 不仅在临床应用上不断探索,还在文 献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目录
•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述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实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现代研究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争议与思考
01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 述
六经辩证的概念
六经辩证是一种中医临床辩证方法, 以《伤寒论》中的六经分证理论为基 础,将外感疾病按照病位深浅、病邪 性质及邪正盛衰等进行分类归纳。
太阳经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紧。治宜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
阳明经证
高热、口渴、出汗、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
少阳经证
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 柴胡汤。
六经辩证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太阳经证
咳嗽、气喘、胸闷、脉浮数。治宜宣肺止咳,方用麻 杏石甘汤。
阳明经证
胃痛、呕吐、便秘、脉实大。治宜清胃泻火,方用清 胃散。
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
需要进一步推动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提高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
谢谢观看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等,这些理论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六 经辩证的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为六经辩证提供了哲学基础,脏腑经络理论为六经辩证提供了生理病理基础,病因病机则指 导着六经辩证的诊断和治疗。

《伤寒论》六经辨证指的是什么?

《伤寒论》六经辨证指的是什么?

《伤寒论》六经辨证指的是什么?学习《伤寒论》首先要建立六经辨证的概念。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

证是什么?证就是证据,人体排病的证据。

这个证据,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分为两大类:阴阳,表中里。

阴阳,和我们现在理解的阴就是寒,阳就是热还不太一样。

伤寒论中的阴阳,是一种能量多少的划分,也可以说是气血津液多少的划分。

阳证,是人体面对疾病比较亢奋的反应。

阴证,是人体面对疾病比较衰沉的反应。

亢奋为阳证,衰沉为阴证。

为什么会亢奋,又为什么会衰沉?原因就在于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

气血津液足,兵强马壮,病邪来侵袭时就会亢奋。

气血不足,无力打仗,就会衰沉。

打个比方,正常健康的人气血满格是100%。

当气血低于50%时,人体气血已经不足了,只能保命,无力发起大规模战争,于是面对疾病的侵袭反应就衰沉,只求自保。

当气血还比较足,大于50%时,有能力拒敌于外,就会亢奋,不仅要自保,还力求把病邪最大程度的排出体外。

《伤寒论》中的阳,指的就是气血津液。

比如太阳表实证,全身疼痛,伤寒中说这是因为阳气重的原因。

阳气重,就是气血津液都跑到体表而又无法汗出,于是肌肉疼痛。

再比如伤寒中说此为亡阳也,指的也是气血津液,而不是说阳气都没了,只有阴了。

阴阳互根,是没办法分开来讲的。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同一种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以上是《伤寒论》中阴证和阳证的划分。

下面说说表中里。

表中里指病位,病在表,病在半表半里,病在里。

表就是皮肤肌肉筋骨这些外层组织。

里就是大小肠胃这些消化管道。

半表半里,就是胸腹腔间,就是一切脏腑,除了脑髓外,都在这里头,这就是半表半里。

有了阴阳和表中里,二三得六,表阳,表阴,里阳,里阴,中阳,中阴,这就有了三阴三阳的六经辨证。

(提醒:伤寒的六经辨证,和内经体系中的十二正经,是不一样的,只是名字听着一样。

要注重实质,而不要被形名所惑。

)伤寒的辨证思路是,先辨六经,确定表里阴阳,再结合寒热虚实,确定疾病的性质,最后再结合方证,确定治法和方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六经“口渴”浅谈
【摘要】《伤寒论》六经中均可见口渴,并有对口渴详细的描述,口渴在各
经的表现均有不同,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角度探讨各经之口渴。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口渴
《伤寒论》开辨证施治之先河,对口渴这一常见自觉症状有一套完整的
辨证治疗体系,笔者按六经将口渴症状作一探讨分析,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1 太阳病的口渴
太阳病为外感热病之初级阶段,外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故外感病多
起于太阳。

由于太阳感邪轻浅,若及时正确治疗会很快痊愈;若失治误治则会
出现各种变证,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

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有口渴这一症状。

1.1 温邪伤津之口渴
太阳病,若感受寒邪,其人又是虚寒体质,一般不会出现口渴,若感受
温邪,则易出现口渴,因温为阳热之邪,最易伤人阴液而口渴,如《伤寒论》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条之渴就是由于感受温
热之邪,邪正相争,热邪损伤津液,津液不足,欲饮水自救而出现口渴,其治
法当参照后世温病学的治法以辛凉解表益阴为主。

1.2 外寒内饮之口渴
患者素有里饮之患,再感受外邪也会出现口渴。

如《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或渴……”,此条之渴是或然证,是外寒内饮格局形成后,
对津液输布影响明显时会出现。

此时的口渴并不是津液损伤,而是水饮内停、
气化不行、津液不生所致。

治当温里化饮,辛温解表,温里解表并用,方用小青龙汤。

外邪解,内饮去,气化正常,津液上承则渴自愈。

1.3 津敷不周之口渴
在《伤寒论》中也有原先不渴,服汤药治疗后出现口渴情况,如《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渴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
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此处之渴不是由于津液不布,而是由于发热之后,
温解之余,一时津液敷布不周之故。

此渴必饮水不多,非邪从热化,大渴引饮
可比,此种渴无需治疗,待正气恢复,气机通畅,水津四布而口渴自除。

1.4气化不行之口渴
若太阳表证不解,循经入腑,可形成太阳膀胱蓄水证,也可出现口渴,如《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外邪
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津液输布不行,津不上承则见口渴,治当化气
行水,方用五苓散。

以猪苓、泽泻渗湿利水,白术、茯苓健脾利水,桂枝通阳
化气。

诸药相合,邪解而膀胱气化得以恢复,津液四布,不治渴而渴自愈。

1.5 饮热结胸之口渴
在太阳病中,不仅邪入太阳之腑膀胱会出现口渴,若邪热与水饮互结于胸膈也可以出现口渴,如《伤寒论》第137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

此条之口渴是由于重发汗,伤其津液,复加
攻下,使邪热内陷。

本已津伤胃燥,而邪热又与水饮互结于胸膈,津液难以布达,口渴的出现在所难免,此等口渴治当泻热逐水破结,方用大陷胸汤。

待邪
热水饮得去,气机畅,津液布,可望得愈。

若见渴止渴,用滋阴润燥之法,必
致贻误病机。

2 阳明病的口渴
病邪侵袭阳明,由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正气充盛,故邪正相争,其势激烈,邪实而正不虚,故阳明病每多见于外感病的邪热极盛阶段。

由于邪热
炽盛,极易伤津,故阳明病的口渴以伤津为主,但也有水热互结及湿热交结的
情况。

2.1 热盛伤津之口渴
阳明热势本盛,若再失治误治极易出现伤津之口渴,如《伤寒论》第
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条之口渴是由于太阳病发汗不得法,致使邪热炽盛,津气大伤所致。

一面是里热蒸腾,一面是津液受伤,其口渴应是比较严重的,虽大量饮水也不
能缓解,治当清热益气生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阳明病的口渴也有阳明病本
身不当下而下所成者,如《伤寒论》第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条之口渴是由于邪热炽盛,误用下法,燥热不解而津
气损伤更加严重,津伤欲饮水以补充,故见渴欲饮水。

治当直清里热,兼益气
生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