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史

合集下载

义乌市场发展的历程

义乌市场发展的历程

义乌市场发展的历程义乌市场是中国浙江省义乌市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商品批发市场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之一。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义乌市作为一个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受益于改革开放的红利,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小商品批发为主导的市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义乌市场在内外需求的推动下迅速壮大。

特别是在九十年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义乌市场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许多商家开始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商品信息发布到全国各地,甚至是全球,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进入21世纪,义乌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聚集在义乌市场,市场的批发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也越来越齐全。

从最初的小商品批发,到如今涵盖了家居用品、玩具、电子产品、服装鞋帽等多个领域,义乌市场已经成为了一个综合性商品批发市场。

除了丰富的商品种类,义乌市场还在不断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为了满足商家和客户的需求,市场建设了大型的交易展示中心,提供便捷的交易和展示场地。

此外,市场还加大对商家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如今,义乌市场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商家前来交易和合作。

市场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成为了义乌市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综上所述,义乌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从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商品批发市场。

其成功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以及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信义乌市场的发展潜力将会更大。

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史

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史

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史1. 初出茅庐义乌小商品城,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心里一热,简直就像是淘宝的线下版啊!早在1982年,义乌市相关部门为了发展经济,决定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搞个集市。

最开始的时候,摊贩们就像是“蚂蚁搬家”,一个个把小商品从家里搬出来,摆在街边,生意红火得不得了。

那些小玩意儿啊,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能找到,简直是个“万宝阁”!当然,那个时候的环境也不是特别好,很多人都在边上摇头叹气:“这生意能火吗?”可惜,他们不知道,义乌人就是个“拼命三郎”,只要有人买,就一定能卖得出去。

说来也巧,义乌的小商贩们一个个都很聪明,慢慢地,他们发现了个大秘密:只要把商品搞得便宜点,大家都愿意来买,没准还能卖出个好价钱。

2. 一发不可收拾2.1 发展壮大到了90年代,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就像是开了挂一样,飞速发展。

1993年,相关部门决定正式搞个小商品市场,这可是个了不得的举动!义乌小商品市场正式成立,那些小摊贩们纷纷进驻,就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冒了出来,生意也越来越火。

各地的商贩们都被吸引过来,仿佛听到了“金钱”的召唤。

你想,什么香水、首饰、玩具,统统都有,简直就像是“百货大楼”!而且,这个市场可不是单纯的买卖,义乌还搞起了“国际化”。

许多外国商人也开始来这里淘货,成天嚷嚷着:“哇,这里太便宜了!”一下子,义乌就成了全球小商品的“集散地”。

没过多久,小商品城就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人们都说:“义乌,真是个聚宝盆!”2.2 技术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义乌的小商品城也开始焕然一新。

那些小商贩们不再单靠“苦力”,开始学会利用互联网。

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大家纷纷在网上开店,生意越来越好。

你说,这小商品城,真的是“风头无两”啊!义乌人聪明得很,真是“聪明绝顶”,利用网络,把产品卖到世界各地,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3. 未来可期3.1 持续创新当然,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现在,大家都在追求个性化,义乌的商家们也开始紧跟潮流,推出更多特色商品。

义乌的发展历程

义乌的发展历程

义乌的发展历程
义乌是浙江省温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之一。

下面将简要介绍义乌的发展历程。

义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22年东吴时期。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义乌始终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农村地区,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

198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义乌积极响应,开始放宽经济管制,开展经济改革。

此后,义乌引进了一批外来资金和技术,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的经济特区。

1990年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贩和买家。

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义乌开始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产品设计、制造、加工到销售和物流,形成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21世纪以来,义乌继续追求创新和发展。

政府大力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和知名度的企业,使义乌的商品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市场份额的提升。

同时,义乌还加大了对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力度。

通过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义乌的商品不仅在国内市场有了更广泛的销售渠道,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随着物流体系的完善,义乌的商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总的来说,义乌通过坚持市场导向,加强开放合作,积极创新和发展,已经从一个农村地区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小商品集散地。

未来,义乌将继续致力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义乌城市发展历程

义乌城市发展历程

义乌城市发展历程
义乌是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下辖的县级市,历史悠久、文化繁荣。

以下是义乌城市发展的历程:1. 古代:义乌地区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类活动,2000多年前就有了人类聚居。

2. 南宋时期:义乌开始形成规模较大的市镇,成为温州地区的中心市场,物资交流和商贸活动频繁。

3. 明清时期:义乌的商业繁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商业中心。

4. 1949年以后:义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义乌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5. 1980年代:义乌开始大力发展小商品经济,兴起了以小商品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

6. 1994年:义乌成立了中国最早的乡镇企业集团——义乌国际商贸城集团,标志着义乌小商品市场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

7. 2000年:义乌国际商贸城开始投入使用,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商贸活动最为繁忙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8. 2011年:义乌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评为中国经济特区。

9. 近年来:义乌逐步实现了从制造业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变,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努力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义乌城市发展历程中,秉承着“三商”传统,即商业繁荣、商人精神和商业创新。

通过不断的发展壮大,义乌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小商品的重要生产和贸易基地,对整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义乌市场发展介绍

义乌市场发展介绍

义乌市场发展情况介绍2013年义乌市集贸市场总成交额达879.49亿元,同比增长15.91%;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683.02亿元,同比增长17.76%。

一、义乌市场发展现状(一)发展历程。

义乌市场自1982年创办以来,历经五次搬迁,九次扩建,经历了从“马路市场-棚架市场-室内市场-商场式市场”的跨越,从发展过程看大致可分为五代市场,四个阶段:一是萌芽与创建阶段(1978-1985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抓住了义乌“鸡毛换糖”的商品意识,奠定了义乌市场发展的先发优势,大致经历了两代市场更替,1982年开放的湖清门、廿三里两个第一代市场是义乌市场的雏形,1984年建成的第二代市场--新马路市场,实现了由“马路市场”向“以场为市”的转变。

二是形成与发展阶段(1986-1991年):这一阶段主要抓住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短缺机遇,在经历前期萌芽发展后,义乌市场场地规模、摊位总数、商品种类、年交易额得到稳步发展,市场扩张、流通业发展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是全面拓展阶段(1992-2001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抓住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国内贸易,构建国内商品流通网络,市场总体功能逐步健全、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规模和辐射能力开始逐步超越其他市场,形成了“买全国货、卖全国货”格局。

四是国际化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这一阶段主要抓住了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市场国际化进程,积极发展国际贸易,义乌市场开始步入国际化的新阶段。

(二)发展特点。

通过多年培育发展,义乌市场流通业态不断创新,结构功能日趋完善,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全球商品流通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是市场体系更趋健全。

义乌市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小商品市场,由国际商贸城和篁园市场组成,经营面积350余万平方米,商位5.4万个。

第二层次为国际生产资料市场,目前投入运营的一期市场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主要布局原材料、机械设备、新型材料等行业。

义乌小商品发展史

义乌小商品发展史

义乌小商品发展史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政府引导时期(1982-1992年):义乌政府于1982年发布了全国第一份明确认同农民商贩和专业市场合法化的政府文件,这标志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正式开放。

1984年,义乌提出了“兴商建县”的战略,进一步推动了小商品市场的发展。

到了1992年,首个大型室内市场——篁园小商品市场建成开业,这标志着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始走向成熟。

2.快速壮大时期(1993-2019年):1993年,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负责市场的行政管理工作。

随后,义乌国际商贸城一至五区市场相继投入使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3.转型变革时期(2020年至今):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义乌开始探索市场的转型升级。

2019年,义乌市委宣布将发展以新型进口市场为标志核心、线上线下数字化联动、全球化布局、货通天下的第六代市场,实现市场的转型升级。

在上述发展过程中,义乌小商品市场凭借其强大的产业链支撑能力和良好的市场环境,逐渐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进口和转口商品集散地之一,连续31年位居中国专业市场成交额榜首。

— 1 —。

有关义乌的介绍

有关义乌的介绍

有关义乌的介绍义乌,位于中国浙江省金华市,是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和国际商贸城。

义乌市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

本文将从义乌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和文化旅游等方面进行介绍。

义乌位于浙江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距离杭州和上海两大城市仅几个小时的车程。

该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交通便利,是连接中国内地和沿海地区的重要节点。

因其便捷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义乌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商品集散地。

义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22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历史上,义乌是一个繁荣的商贸城市,因为其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吸引了大量商人来此贸易。

自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和国际商贸城。

义乌的经济以小商品贸易为主导,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特色。

市内拥有众多的小商品市场和商贸企业,商品种类繁多,涵盖了日用百货、服装鞋帽、玩具、饰品、家居用品等多个领域。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产品,无论是批发还是零售,都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义乌也是中国乃至全球的小商品生产基地,许多厂家和供应商都在这里设有工厂和办事处。

除了小商品贸易,义乌还有其他特色产业。

例如,义乌是中国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基地,拥有众多的塑料制品企业。

此外,义乌还发展了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为该市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除了经济发展,义乌还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这里有许多历史古迹和文化景点,例如义乌博物馆、南山古镇、西塘鳌岛等。

此外,义乌还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和节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义乌是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和国际商贸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

在经济发展方面,义乌以小商品贸易为主导,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特色。

除此之外,义乌还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未来,义乌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商品贸易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义乌发家史

中国义乌发家史

中国义乌发家史义乌位于中国浙江省金华市,是中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和国际贸易市场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商业氛围,吸引了众多商人和游客。

而中国义乌的发展与发家史,让人们见证了一个小镇如何成长为商业帝国的壮丽历程。

中国义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222年,当时这里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

在唐代初期,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了水陆交通的枢纽。

随着交通的发展,义乌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

然而,中国义乌真正开始脱颖而出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

当时,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义乌迅速抓住了这个机遇。

许多有商业头脑的人们纷纷来到义乌开设小商品批发市场。

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包括日用品、装饰品、家居用品等。

在短短几十年间,中国义乌迅速发展起来。

小商品批发市场不断扩大,吸引了国内外无数的商家前来交易。

它成为了国内乃至国际贸易的重要地方。

如今,义乌的商业帝国已经遍布整个城市,并逐渐向世界扩展。

义乌的商业氛围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这里,商人们充满激情和创造力,不断创新和追求商业机会。

他们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系统,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

这种商业氛围不仅吸引了更多的商家,也使得义乌成为了一个“创业者的乐园”。

此外,义乌市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支持也是义乌成功的因素之一。

他们积极提供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创新力量。

同时,义乌还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开展国际贸易和交流活动。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义乌已经成为一个商业帝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家和游客。

它为中国的商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是全球贸易的重要力量。

中国义乌的发家史,诠释了一个小镇如何靠着商业的力量迅速崛起,并成为一个影响力强大的商业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史2010-04-14 14:27:00| 分类:义乌热门新闻|字号大中小订阅浙江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发展史,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的360度转变,中间过程经历了20多年,从第一代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到第五代的“义乌国际商贸城”。

义乌小商品市场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

这20多年来,经历了五次搬迁八次扩建,目前市场由义乌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三个市场簇群组成,市场经营面积 150 万平方米,经营商铺 5.8 万个,经营人员 16 万人,市场内汇集了 41个行业1900个大类 40万种商品(注:联合国公布全球共有 50 万种商品),几乎囊括了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电子电器、玩具、文体、袜业等所有日用工业品。

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1/3强,市场上的商品物美价廉,应有尽有,被广大中外客商誉为“小商品王国”“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

30年前,义乌还是浙江中部一个贫困的农业小县,人多地少,资源贫乏。

这里的人自古就有经商的习惯,“鸡毛换糖”是义乌货郎们传统的谋生手段。

农闲时,义乌货郎们便摇起拨浪鼓,挑着装满敲糖的箩筐,行走在浙江及其周边省份的城乡换取鸡毛和牙膏皮等废品,回家后再把换来的鸡毛当作农田的肥料,或制成掸子卖给供销社,牙膏皮等则卖给废品回收站。

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在我国一些地方逐步解冻,手工制品、农产品摆上了集市,然而长途贩卖、摆地摊做小生意仍被当作投机倒把行为加以打击。

此时,一些义乌人开始不满足仅仅靠“鸡毛换糖”解决生计问题,提心吊胆地做起了贩卖日用小商品的生意。

1980年,有5个子女的义乌妇女冯爱倩开始了艰辛的从商之路,在县城偷偷摸摸地摆起地摊。

1982年5月的一天,货物屡次被没收的冯爱倩鼓足勇气站在了义乌县委门前,来跟新来的县委书记谢高华讨说法。

县委书记谢高华与普通农妇冯爱倩的争论进行了一个下午。

最后,谢高华告诉冯爱倩:你回去摆摊吧,我告诉有关部门不查你们。

1982年8月,义乌县委、县政府在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后,毅然作出一个大胆决策: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随即,简陋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诞生了。

这是义乌货郎“鸡毛换糖”的资料照片(摄于上世纪70年代)。

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兴商建县”发展战略。

此后的20多年间,义乌小商品市场数次易址、扩建,逐步转变提升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商贸城,发展成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国际性小商品采购基地。

2005年,义乌市场被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银行评为“全球最大的日用商品批发市场”,义乌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世界超市”。

2006年10月,由国家商务部主持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开始定期向全球发布,成为全球日用消费品生产贸易价格变动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义乌第一代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最早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廿三里。

1974年春节前后,县城稠城镇县前街也兴起了小商品市场。

在特殊年代,在上级明令禁止、取缔,而半合法的“敲糖换鸡毛”又需要市场存在的矛盾冲突之中,两个提篮叫卖、批零兼营的季节性市场悄然孕育。

1982年3月26日上午,就稠城市场整顿问题,县政府再次召开由一名副职主持的县长办公会。

当时工商局副局长叶荣贵、城阳区工商所所长王廷腊,也列席了这次会议。

这就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开放前夕著名的“第二次县长办公会议”。

根据一位副县长的提议,会议首先解决了与稠城集市整顿有关的猪市、牛市摆布问题。

紧接着对小百货市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由于当时政策滞后,问题敏感且涉及方方面面,敞开观点的讨论持续了一整个上午。

农民经商、农民进城、批发购销、自由市场等敏感问题,在你一言、我一句的提起后作了再一次研究。

其他需要研究的六项议题不得不放在下午进行。

对市场整顿,会议形成初步意见:作为对小百货市场的全面管理,一是全面登记;二是(颁发)临时执照;三是建立组织;四是自己建帐,税收按营业额征收;五是成立由工商局、工商所、财税所、镇爱卫会、派出所组成的市场整顿具体实施临时机构。

这次会议甚至对市场全面整顿动员都作出了具体安排。

这是1982年9月开业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资料照片。

1984年,这个市场的成交额达2321万元,商品主要销往义乌周边县市。

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象春风吹开了这个小百货市场个体商贩人员的张张笑脸,城阳工商所干部通过学习认为,有党中央撑腰,湖清门市场应该让它存在和发展……十二大期间,他们在县工商局的直接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发出了关于加强小百货市场管理的第一号通告,装起高音喇叭大力反复宣传,小百货市场的经营范围是国家规定的三类小商品和家庭工副业产品。

同时,对符合条件经商的人员均发给营业许可证。

按经营商品的范围分别编制了十五个小组……整顿后的湖清门小百货市场,秩序井然,面貌一新”。

市场被正式认可之后,发展的速度超出了任何人的意料。

于是又有了第二代市场的建设。

义乌第二代市场在当代中国经济奇迹中,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过“凹地效应”。

在上世纪整个八十年代,深圳是中国最大的一块凹地。

特区政策的优惠性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使大量国内资金和优秀人才“孔雀东南飞”。

当时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也是这样的一块凹地。

义乌太祖殿畈的第二代市场开张后,近两千个摊位迅速摆开,每天前来交易的超过万人,其中六成以上为外地人,申请进场者络绎不绝。

前来投奔的还有整个整个的市场。

在温州乐清,曾有过一个规模不小的服装市场,但是,随着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的兴起,经商农民纷纷迁巢义乌。

道理很简单,无论人气、名气、信息还是交通,当地与义乌小商品市场都不好相比。

后来有位温州干部做过一个统计,发现上世纪80年代初在温州从事小商品经营的个体户,后来有一半以上的人去了义乌。

这是1984年底开业的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的资料照片。

1986年,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1亿元,辐射范围从周边县市延伸到省内外。

“凹地效应”的形成,使市场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人们的预计。

刚开业不久的第二代市场马上又显得太小了。

1985年初,工商部门不得不动用预备用地架起300个临时摊来缓解摊位供求矛盾,接着又在部分地块两排棚架间加摊。

1985年底,二代市场摊位总数达到了2847个,税收分别为前三年的8.1倍、3.4倍、2.0倍……市场的再度扩建,已呼之欲出。

义乌第三代市场1985年4月25日,县长姜补根、副县长陈正兴来到小商品市场,召集工商局、小商品市场工商所负责人和部分个体户,研究如何解决市场进一步扩大的问题。

会后,陈正兴副县长就二代市场扩建宜易址新建、规划占地60亩、设摊4000个的构想,提交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会议讨论。

讨论中,大家对于市场规模、只建一个小商品市场和将原市场改为农贸市场均无异议,但对市场要占用60亩良田的问题提出了异议。

7月中旬县委召开五大班子联席会议,吸收工商、土管、财税、计委和城建等部门和稠城镇政府领导参加,对新建小商品市场的设想方案进行专题讨论。

为解决颇有争议的选址问题,县委书记赵仲光亲自带领与会同志到朝阳村附近、仓后路实地察看,最后作出决定:兴建新市场,场址选在城中路(当时叫环城路)以东、前大路与标准件厂之间地块,有意见只听不改。

市场扩建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牵头,整个建设现场总指挥由工商局领导担任。

市场1985年12月破土动工,到1986年9月中旬,采用火车站月台式钢筋混凝土棚架,占地44000平方米、设摊4096个、总投资440万元的大型集贸市场基本建成,可容纳3万人在场内交易。

市场建设前后仅用了10个月时间。

1986年9月26日,第三代市场正式开业。

国务委员陈俊生派代表参加,省长薛驹寄来题词,常务副省长沈祖伦专程参加开业剪彩,22家新闻单位43名记者参加了开业典礼。

这是1986年9月建成开业的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的资料照片。

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经两次扩建,到1990年底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

1991年,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10亿元。

这时,小商品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很多义乌人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市场。

但是,在市场建设过程中,人们的觉醒程度还是有差别的。

两位经历了第二、第三、第四代市场建设的工商局领导,这样回忆道:三代市场扩建方案提出后,社会各界持反对意见的人还是有的,他们中有的人提出了二代市场刚开业再建市场有否必要的意见;个别态度激烈的人,以这一带是良田为由,向省和中央反映:这么好的田毁掉建市场太可惜了,光靠市场能吃饱饭吗?对建设这样一个集贸市场,工商局有些同志在思想上也顾虑重重。

据陈正兴副县长回忆,三代市场建设时,原计划兴建乡镇工业产品展销服务楼,为各区乡企办提供一个面向市场的窗口,由于牵头单位积极性不高,最后只好改由挂靠工商的市个协投资,改建为个体户大楼,望江楼的组建融资也几经反复才得以落实。

义乌第四代市场--篁园市场义乌第四代市场于1990年筹办,1991年动工兴建,1992年1月17日通过交工验收,可安排摊位7100个。

1月26日至28日,义乌第四代市场新老摊位共13910个通过抽签、公证进行分配。

2月13日,义乌第四代市场试营业。

3月2日,国家工商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公布全国十大市场名单,义乌小商品市场名列榜首。

8月3日,义乌小商品市场名列榜首。

1993年12月17日,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商城集团前身)创立。

1994年6月4日,中国小商品城中国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场二期工程通过交工验收,6月23日至26日,小商品城14673个新老摊位进行了调整。

7月8日,二期市场试营业。

至此小商品城建筑面积扩大到22.8万平方米,摊位数增至23000个。

这是1992年建成开业的义乌第四代小商品市场的资料照片。

同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

1994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交额突破100亿元。

中国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场的建设,采取了集资建场办法,其中一期市场7710户集资1542万元,二期市场5989户集资1197.8万元。

1992年,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20.54亿元,1993年45.15亿元,1994年猛增至102.1亿元。

1995年达到152亿元。

再到后面就是第五代市场宾王市场和现在的义乌国际商贸城。

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义乌,这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完成了美丽的蜕变。

诸暨绮丽珍珠有限公司座落于美丽的西施故里,"中国珍珠之乡”。

这里地处长三角,北有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南有义乌机场。

周边通向各大城市,包括上海、杭州、义乌、绍兴、金华、宁波、温州、苏州、扬州、南京等,铁路运输和高速公路运输四通八达,方便快捷,地理条件优越。

设备齐全,生产力量雄厚,拥有一下山湖珍珠市场批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完善的管理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