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使用PPT讲课教案
《阿Q正传》课件课件

阿Q正传的PPT课件,全面介绍了这部文学巨著的背景、特点以及对于社会变 革的意义。准备好迎接一次精彩的文学之旅吧!
第一章:阿Q的背景与特点
家庭背景
深入解析阿Q的家庭环境,揭示他成为阿Q的根源。
无赖的特点和行为
探索阿Q的无赖行为,展示他独特的个性和社会地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章:阿Q与其它人物的互动
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对比阿Q的思想体系与新文 化运动思潮的异同之处。
第四章:阿Q的命运与结局
1 失败的原因
2 命运和结局
深入研究阿Q失败的原因,探讨背后隐 藏的社会问题。
分析阿Q的不幸命运和他的结局是如何 映射社会变革的。
结束语
1 形象和意义
总结阿Q形象和他在文学中的重要意义。
2 读者的启示和反思
探讨阅读《阿Q正传》所带来的深远启示和思考。
1
与孙少爷的冲突
详细描述阿Q与孙少爷之间的对立关系和争斗。
2
与祥林嫂的关系
探讨阿Q与祥林嫂之间既复杂又令人困惑的互动。
3
与赵太爷的关系
剖析阿Q与赵太爷之间的纠葛以及权力斗争。
第三章:阿Q的思想和信仰
影响力
评估阿Q的思想对于当时社 会的影响力和传承。
思想和信仰背后的问题
挖掘阿Q思想和信仰背后的 深层问题和社会争议。
《阿Q正传》ppt课件

1、小说中,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除了阿Q, 还有其他人吗?
2、奉行这个行为准则的人只在小说中吗? 小说外有没有这样的人? 3、当一个人奉行这种行为准则时,背后的 思想观念是什么? 4、批判的只是阿Q吗?对于阿Q,只是批判吗?
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 主子的文化。——
《老调子已经唱完了》
奴才做了主人,是绝不肯废 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 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 十足,还可笑。——《二心
实 质:
在遇到失败或处于不利的现实 情况下,用自我安慰等手段来获取 精神上的优胜,掩盖实质上的失败。
结论
鲁迅先生塑造阿Q形象的意义在于,借阿Q这 一形象, 一方面批判当时精神胜利法的自 欺欺人的、自我麻痹的国民劣根性,也是 对这一群人表示同情,批判的是这背后病 态的、吃人的等级观念。
课后作业
请联系阿Q的“精神胜利法”,谈谈:你对张三、李四有什么看法?
作者作品
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散文、散文诗和杂文: 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朝花夕拾》 散文诗:《野草》 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 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16部
写作背景
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1911年)已经整整十年了,但并没摧垮 反动封建势力,革命者流了血,却将袁世凯扶上了总统宝座,对敌人宽容 姑息,毫不警惕,故而使一些狡诈善变的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 贵,革命派却惨遭屠杀。
张三
李四
考试又失败了,六科里五科亮
宿舍里有同学丢了手机,怀疑是
红灯,张三说:“有什么大不
李四偷了,于是对李四大骂一顿。
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处事方式,偶尔用之,也许可以缓解压力,平衡
《阿Q正传》课件(精选)

2023《阿q正传》课件(精选)•《阿Q正传》简介•故事梗概与人物分析•小说主题与艺术特色•影响与评价目•思考题与作业录01《阿Q正传》简介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作品主要内容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呼吁推翻封建制度,批判群众的麻木愚昧。
作品主题作品概述作者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民主战士。
作者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
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创作背景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历史背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变。
在这种情势下,鲁迅先生以锐利的目光关注着社会,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批判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为后人提供了进步的思想。
文化背景这篇小说也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语言风格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品味和学习。
02故事梗概与人物分析故事梗概阿Q的悲惨结局被当成替罪羊,被抓进监狱,最终被枪决。
阿Q的性格特点自大、自恋、自以为是。
阿Q的故事背景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激化。
阿Q与吴妈的关系吴妈是阿Q的意淫对象,引发了阿Q的精神危机。
阿Q与赵太爷的关系赵太爷是阿Q的冤家对头,对阿Q进行压迫和剥削。
主要人物介绍与分析主人公,具有自大、自恋、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但在被欺负时也会表现出软弱和自卑的一面。
阿Q赵太爷吴妈小尼姑反派人物,是阿Q的对立面,代表着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女性人物,是阿Q意淫的对象,引发了阿Q的精神危机。
次要人物,但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她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宗教势力。
《阿Q正传》优秀课件

《阿Q正传》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小说单元《阿Q正传》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节“阿Q正传”(第14节),着重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以及作者鲁迅所传达的深刻社会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阿Q正传》的基本情节,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社会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鲁迅小说语言特色及讽刺手法的认识。
3. 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反思社会现象,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理解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和讽刺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提炼出鲁迅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PPT,包含小说背景、作者介绍、重点段落等;2. 小说原文,每人一份;3. 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作者与作品简介:介绍鲁迅及其创作《阿Q正传》的背景,为学生理解小说奠定基础。
3. 文本分析:b. 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揭示;c. 讲解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和讽刺手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某一段落,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阿Q正传人物:阿Q背景:民国时期语言特色:讽刺、幽默2. 阿Q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自尊自大、自卑自怜3. 社会反思:批判旧社会、唤醒民众意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阿Q在遭受压迫时,常常通过自我安慰、幻想等方式来寻求精神上的胜利。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面对困境时也会采用类似的方式来逃避现实,如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消费等。
2. 拓展阅读:阅读鲁迅其他小说,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分析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5-1《阿Q正传》课件(共7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场景
和别人发生口角的时候
当赵太爷和钱太爷因为家里有准 备考秀才的文童而受人尊敬时 当未庄的闲人嘲笑他的癞疮疤时
当未庄的闲人打他时
当未庄人识破他的心理,继续打 他时
当自己在未庄赛神的晚上押牌宝 的时候被抢劫后 当用这些妙法克服怨敌之后
表现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
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
精神胜利法
通过想象过去的优胜完成心理的 转变,补偿生活的失败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 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 ,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 我曾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 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 ——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 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 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先前,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 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 《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国粹沦亡,无可查考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 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 ei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真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 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 为阿Quei,略作阿Q。这近于盲从《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 尚且不知,我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阿Q正传》ppt课件

④ 畏惧强暴而又欺压弱小。怕硬:承认自 己是虫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甚 至耸了肩膀主动接受挨打。欺软:朝小 尼姑吐唾沫,为自己对尼姑动手动脚的 行为感到得意。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 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巴金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 作家。——金良守
文题解读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 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 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9章。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 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 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 的故事。
有一次,他赌钱幸运赢了一回,不过好容易赢得很多钱却被抢走了。 这一次他觉得他真的尝到了失败的痛苦,于是就自己打自己,觉得好像 自己打了对方一样,又满足地睡去了。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阳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 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起的“王胡”少,阿Q觉得自尊心受到 了伤害,便找茬打仗。但是却输给了以为不是自己对手的“王胡”。
半年之后,阿Q悄无声息地回到了未庄,这 次因为兜里有了好多钱,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他说他在城里最富有的人家打工,博得了人们的 尊敬。他得意和人们谈起在城里看到杀革命党的 头的事。因为阿Q有很多衣服,以前都躲着阿Q的 女人们也都来买。赵太爷也要买。不过他觉得阿 Q有些可疑,让大家当小偷提防着他。这样在村 里他就被敬而远之了。一些闲人追求真相,阿Q 就毫不隐瞒地和他们说了,他其实不是小偷,只 是给小偷打下手,那些东西是偶然才到他手的。 于是那些对他敬而远之的人又开始嘲笑他竟然连 小偷都做不成。
5.1《阿Q正传》课件(共22张PPT).ppt

二、深入探究创设情境
以笔尖为药
疗救国人心
京城名醫能
ISes²s
这里是京城名医馆,《阿Q 正传》中有一位病人,他沉疴已 久,亟待解救。现需要我们在座 各位知名中医专家对他进行集中 会诊。
预习任务单: 制作病历,了解阿Q
· 姓名: 无姓无名 ·出身:无行状无籍贯 · 家庭成员: 无
六无 雇农
·职业: 无固定职业 · 外貌:“瘦伶仃”、 “赤膊” “头上有癞疮疤” · 性格与嗜好: 打人、骂人、赌博、耍流氓等
主旨:小说通过记叙阿Q的“精 神胜利法”, 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 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 不 仁 ,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 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
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社会、唤醒沉 睡的民众的愿望。
若你應能ngFra bibliotek言 呈 你你厚
他
的
磨
;
结语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 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 令炎光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 是唯一的光。
精神 就是精神上获得胜利,不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胜利,是想象 胜利 的或虚幻的胜利。
法
方法。
精 神 即精神上获得胜利的方法,可以是一句话, 一个动作, 一种 胜利法 想法,等等。
小 组 探 究:精神胜利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闲人撩打 赌徒抢打
、核心问题:精神胜利法的表现? 自欺欺人/自伤自残
赵太爷的巴掌 王胡的碰墙
四君子汤
补
人
茯
气
第
参
苓
一 方
白
甘
术
草
京城名医馆病历·处方笺
《阿Q正传》ppt课件

节 选
著 / 鲁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 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 题解《阿Q正传》。 3. 梳理小说情节,初识阿Q。
作者介绍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文 学 家 思 想 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革命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 人,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樟 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 时取学名为周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 开始用的。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欺软怕硬
2.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 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⑤挨打的荣耀
活动:被取笑被打时,阿Q是怎样表现的?找出相关语句,体会心理。 “你还不配……”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 余下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通过两次欺负小尼姑的动作描 写,刻画出阿Q欺软怕硬、哗众 取宠的形象。
神态描写
“他怒目而视了” “于是也心满意足地走了”
刻画出阿Q麻木健忘、自欺欺人 的形象。
鲁迅先生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 对阿Q这一人物的刻画,分析作者所运用的方法及效果。
塑造方法
文本内容
表达效果
⑥遭劫的安慰 自轻自贱、自我麻醉
思考:阿Q赌博,被抢,感到失败的痛苦了,但是他立刻 转败为胜,他用了何种绝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
未革 庄命 人消 有息 什传 么来 反时 应, ?
革命
1、革命消息传来时,未庄人有什么反应?
举人老爷:将箱子寄存在赵太爷家,排转折亲 赵太爷:低声下气(“老Q”) 茶房酒肆:人心摇动、谣言旺盛(革命党“白盔白
甲,穿崇正皇帝的素”)
阿中Q国:的历史只有两部: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不 准 革 命
思考 未庄革命前后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前
后
人心摇动、谣言旺盛 日见其安静
赵太爷等低声下气
戴银桃子拆辫子
长辫子
剪辫子、盘辫子
知县(政治)
还是知县
把总(军事)
还是把总(改了名)
革命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反革 命窃取了革命的领导权,反过来镇压革命。 革命严重脱离群众,带有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二、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表示他愿同新文化“前驱”取同一步调,为革命2呐02喊0战/6/斗14。
阿Q正传
5
《阿Q正传》简介
《阿Q正传》于1921年1 2月4日至1922年2月12 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 为巴人。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 《呐喊》。
——鲁迅 《灯下漫笔》
革命
革命消息传来时,未庄人有什么反应?
举人老爷:将箱子寄存在赵太爷家,排转折亲 赵太爷:低声下气(“老Q”) 茶房酒肆:人心摇动、谣言旺盛(革命党“白盔白
甲,穿崇正皇帝的素”)
阿Q:
但他有一种不知从哪 里来的意见,以为革 命党便是造反,造反 便是与他为难……
“革命也好罢” “革这伙妈妈的的 命,太可恶!太可 恨!……便是我, 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彷徨》 (1924~1925)
《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
2020/6/14
阿Q正传
3
(十五篇)
《〈呐喊〉自序》
《狂人日记》 《药》 《头发的故事》 《故乡》 《端午节》 《兔和猫》 《社戏》
《孔乙己》 《明天》 《风波》 《阿Q正传》 《白光》 《《鸭一的件戏小剧事》》2020/6/14
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 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 “引起疗救的注意”; •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 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小说的时代背景
《阿Q正传》写于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后不久。资产阶级领导 的革命——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10年,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 中,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在深入开展。 “文学研究会”应运而生,挑起了“为人生的艺术”的大旗,这时 的鲁迅,经过上下求索,已经摆脱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自己带来的 苦闷和彷徨,决心甘听将令,为革命呐喊助威了
《阿Q正传》使用PPT
鲁迅
现代文学 家、思想家。原 姓周,幼名樟寿, 字豫山,后改为 豫才。1898年起, 改名树人。鲁迅 是他1918年发表 《狂人日记》时 开始使用的笔名。
诞辰:1881年2092月0/26/51日4
鲁迅(1881~1936) 逝世:1936年10月19日
阿Q正传
2
小说集:《呐喊》(1918~1922)
这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交通不便,人们很少进城。代 表传统封建势力的“土地主”赵太爷和“洋地主”假 洋鬼子等人统治着一切。贫苦农民政治上受压迫,经 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面对这 不平的现实,不少人都习以为常,在屈辱中求生存, 这便是未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中国农村社 会的全貌,典型的概括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的特点,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革命”行为: 与“素不相能”的赵秀才勾结
砸龙牌,抢宣德炉 对阿Q扬起哭丧棒 进城拉关系,买得“银桃子”
假洋鬼子
“革命”目的: 投机革命
资产阶级势力和封建势力:趁机投机革命,夺取革命果 实。揭露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不准革命
阿Q将辫子盘在头顶上,在街上看见小 D……
小D也将辫子盘在头顶上了,而且 也居然用一枝竹筷。阿Q万料不到他也 敢这样做,自己也决不准他这样做!小 D是什么东西呢?他很想即刻揪住他, 拗断他的竹筷,放下他的辫子,并且批 他几个嘴巴,聊且惩罚他忘了生辰八字, 也敢来做革命党的罪。但他终于饶放了, 单是怒目而视的吐一口唾沫道“呸!”
第 二 章 优 胜 记 略
第 二 章 优 胜 记 略
第 三 章 续 优 胜 记 略
第 四 章 恋 爱 的 悲 剧
第 五 章 生 计 问 题
第 六 章 从 中 兴 到 末 路
第 八 章 不 准 革 命
第 九 章 大 团 圆
鲁迅要创作《阿Q正传》的原因?
• 意图有两点: •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
阿Q正传
4
一、《呐喊》是怎样的书?
二、为何命名为“呐喊”?
一、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
8月,收集了包括《狂人日记》等共15篇小说。《呐喊》反 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 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人力车夫 (《一件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 象。
《阿Q正传》就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中产生的。鲁迅在《呐 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 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 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接原因。
阿Q革命 曲 A、进行 B、幻想 C、狂想
阿Q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看出当时未庄 是一种这样的社会状况?
群众:既反映了农民的愚昧无知,也反映了革命党人没 有去启发农民的觉悟。
不准革命
1、谁不准阿Q革命? 2、他为什么不准阿Q革命?
革 命 前
革 命 后
假洋鬼子
A、没有共同利益 B、维护自己的身份
地主阶级家庭出身的资产阶级投机分子
不准革命
让我们来看看假洋鬼子在革命
中的种种表现,他革命的目的又是 什么呢?
革命
1、在阿Q的心目中,革命党是什么样子? 2、阿Q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他要革谁的命? 3、阿Q付诸实行的“革命行为”有哪些?
造反了!造反了!
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 欢喜谁就是谁!
革命
“革命对象”:
“革命行为”:1、喊口号 2、用一枝竹筷将辫子盘在头顶上 3、到静修庵“革命” 4、投降“革命党”假洋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