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13章中国古代宗教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PPT

人们崇拜自然神的行为方式有:跪叩,歌舞,绘画,雕
塑等,并以食物,金钱供奉,甚至杀人杀牲畜。
典型的自然神崇拜:
电神双手持尖头铁杵, 正要用力猛击。
风神 鄂伦春族遇月食时,竞相敲击一切 能敲响的东西。汉族也有这种习惯, 用敲击来防止“天狗吃月”:八月十 五仪式流传至今。
画面中有两尊风神,都是半裸的人兽合 体。上面的风神手持风袋,下面的风神 鼓腮吹气。
风姨,怀抱 风囊,身穿 花铠,跣足 奔行。
风伯,他 二目圆睁, 胡须上扬, 正在努力 鼓风,将 舍利佛旁 的魔女吹 得东倒西 歪,变成 丑陋的老 太婆。
原始舞蹈
恩格斯曾指出:原始舞蹈是“一切宗教 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揭示了原始歌 舞与原始宗教之间的关系。
原始舞蹈是人类早期为捕获猎物庆祝 的一种形式。
雕塑 氏族老祖母的形象
雕塑反映了妇女 在当时享有崇高 的社会地位。
洞穴壁画
鲁迅先生所说:原 始人“画一只牛, 是有缘故的,为的 是关于野牛,或者 猎取野牛,禁咒野 牛的事”。
春秋末年,魏国境内邺郡时遭水灾。有邺郡户房师爷陈三少, 勾结巫神,年选良家女子投入漳河以为河神妇。某年,漳河 又溢,吴惜英母女登高嘹望,其母去漳河沿岸查看其父坟墓, 吴惜英依门望母归时,遇陈三少贪美调情。吴严词以拒。陈 三少因事不遂,而与管大娘设计欲选吴惜英为河神妇。其时, 西门豹至邺郡为官,私行查访得知“河神娶妇”之劣俗,在6 月15日河神娶妇选亲之日,亲自恭送,又言所选妇人姿色平 常,奏明河神改日再选,并投神差和神姑于河中。巫神惧而 白其事,豹遂判巫神及恶霸陈三少罪,并发民众渠十二,以 分水力,劝民引水灌溉,恶俗遂改。总的来说《河神》是一 部很受欢迎的越剧。
中国文化概论第13章 中国古代宗教 PPT

这段话不仅使我们知道了“祖宗”一词的来历,而 且还使我们了解祖到先崇拜仪式早在尧、舜、禹时 代就有了相当制度化的祭法了。
祖先崇拜是鬼魂崇拜的发展,也是生殖崇拜的继续。 古人认为自己与祖先有着血缘关系,只要定期祭祀, 就能得到祖先鬼魂的保佑。祖先也被视为宗族生存 的标志。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史前时期,人口的繁 殖是宗族强有力的内涵,而这血缘集团的起点就是 祖宗。尊祖能使整个宗族凝聚起来,光宗耀祖就成 为宗族成员的人生价值及追求的目标。进入阶级社 会之后,进一步形成了繁细的祖先崇拜系统。
1.起源
中国原始宗教观念的萌芽,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 晚期。
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山顶洞人的遗骸周围撒有 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还有许多随葬品。民族学资 料表明,近代处于原始社会的一些氏族部落,认为 红色表示鲜血,而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身之 所,生者给死者随葬物品,是为了让他在另一个世 界能过上人世间一样的生活。
据考古资料证明,至迟在仰韶文化时代(公 元前5000?—前3000?),万物有灵的 观念以及由此引起的自然宗教祭祀活动就已 经相当盛行。
自然崇拜这一原始宗教形式,实际上就是大 自然对人们社会生活巨大作用和影响的反映; 人们无法战胜自然力,转而企图通过崇拜形 式来调节这种“异己”力量。
图腾崇拜
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在道教。”
1.道教的形成,有三大来源:
其一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神崇拜与鬼魂崇拜。 中华民族的远祖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有了 宗教观念。
在原始宗教理念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自然神 的崇拜及对鬼魂的敬畏。到公元前15至前 11世纪的殷商时代,逐渐形成了以上帝为 中心的天神崇拜,对上帝和天命的信仰取代 了自然神崇拜,原始的鬼魂崇拜演变为以血 缘为纽带、结合宗法体制的祖先崇拜。周朝 时鬼神崇拜更为系统,出现了天神、地祗、 人鬼三大支系。自然神崇拜与鬼神崇拜是道 教神系的主要来源。
14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二、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 1、宋明理学最高范畴的“天理”、“天道”、 “本心”、“良知”等,在思想蕴涵上,是吸取了隋 唐佛教的“佛性”论,从而使宋儒之“心性义理之学”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儒学化了的佛性理论色彩。 2、其修行方式逐渐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 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朱熹有“豁然贯通”之 说,王阳明则明言“本体功夫,一悟透尽”。他们极 力提倡的主观内省、“主静”、“居敬”、“半日读 书,半日坐禅”等,更具有浓厚的宗教式面壁修行的 色彩。 3、从思想内容来说,宋明理学教人“存天理, 灭人欲”,其“灭欲”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宗教禁欲主 义倾向。
2、佛教的东传:汉明帝时永平十年传入中国。 、佛教的东传:
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三、中国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1、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2、佛教对艺术的影响: 3、佛教与四大名山: 4、不同佛教流派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第四节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一、传统儒学的宗教色彩所表现的几个方面 1、天命观念 从思想渊源来说,儒家学说是夏、商、周三代思 想的继续,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天命”、 “天道”观念仍然是儒家学说的最高范畴。 2、天人感应 董仲舒在“天人感应”的理论下把进一步神化、 人格化,儒家的“天”又被彻底地宗教化了。 3、传统儒学的修养理论也大量地充满了宗教色彩。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 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 四达,能无知乎。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 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的影响
第一,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第一,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道教与古代尚未与
二、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阶段导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阶段导学本阶段包括第十至第十四章的内容,我们这一阶段的学习目的包括: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门类及其风采与成就,了解各门艺术的发展过程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达到热爱艺术爱好艺术懂得艺术的目的。
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史学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把握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地位及其辉煌的成就,从而对古代史学有一个宏观上的了解,以便继承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通过学习和探讨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及传统伦理基本原理和历史发展,弘扬传统美德提高道德水平。
通过学习和研讨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过程,主要教派及各教派的基本教义,了解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认识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中国哲学起源于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
通过研讨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探讨儒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及消极作用,通过研讨原始道家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探讨道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作用。
了解佛教也有一定的哲学色彩。
宋明理学在元明清时代都有官方哲学。
学习中国哲学的精华要义,掌握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人生境界,吸取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学习重点:1、建筑、书法、绘画、戏曲的历史沿革、基本类型和美学原则。
2、中国古代艺术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学习难点:1、原始彩陶与青铜纹饰的艺术法则。
2、中国雕塑和绘画的特色。
3、中国音乐的独特体系。
4、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化。
学习内容第一节辉煌的远古艺术(略)一、原始彩陶原始彩陶是指我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烧制的陶质器皿,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造型优美、纹饰丰富多彩等方面。
原始彩陶暗含了两个艺术法则:其一,"无始无终,回味无穷。
"其二,"仰观俯察、由上观下"。
这两个法则对后世的艺术影响很大。
二、青铜纹饰青铜器主要指我国自夏代末期至秦汉时期用铜、锡制作的各种器物,其中商周时期的礼器最有艺术价值。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宗教演示文稿

1.起源
中国原始宗教观念的萌芽,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 晚期。
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山顶洞人的遗骸周围撒有 含赤铁矿的红色些氏族部落,认为 红色表示鲜血,而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身之 所,生者给死者随葬物品,是为了让他在另一个世 界能过上人世间一样的生活。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宗 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 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于东汉时期逐渐形成的。
道教相信人经过一定的修炼可以长生不老,成为神仙。 将老子及其《道德经》加以宗教化,尊老子为教主,以 《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对它进行宗教性解释。创始 时主要流行于民间,并成为某些农民起义的组织者和旗 帜。
其二是战国至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 《庄子》、《列子》等对神仙生活、仙家世
界有着动人的描绘:服气辟谷、长生久视、 白日飞升。为时人所乐道。秦皇帝曾几度巡 视天下,专为寻求不死药,还不断遣方士入 海寻找仙山。汉武帝亦好神仙、慕长生。统 治者的好尚和追求对当时社会风气产生了决 定性的影响,而后来的道教也从中补充了自 己的法术成份,宗教宗旨也受到影响。道教 与其它宗教不同,是一种乐生、重生的宗教, 以追求长生不老为最高目标。
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在道教。”
1.道教的形成,有三大来源:
其一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神崇拜与鬼魂崇拜。 中华民族的远祖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有了 宗教观念。
在原始宗教理念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自然神 的崇拜及对鬼魂的敬畏。到公元前15至前 11世纪的殷商时代,逐渐形成了以上帝为 中心的天神崇拜,对上帝和天命的信仰取代 了自然神崇拜,原始的鬼魂崇拜演变为以血 缘为纽带、结合宗法体制的祖先崇拜。周朝 时鬼神崇拜更为系统,出现了天神、地祗、 人鬼三大支系。自然神崇拜与鬼神崇拜是道 教神系的主要来源。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13)

简述儒家⽂化的主要内容:儒家的创始⼈是孔⼦,儒学的⽂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明。
(l)儒家的思想核⼼是“仁”,“仁”的含义在孔⼦的⾔论中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但通观《论语》及其他儒家⽂献,‘仁者,⼈也“的说法最为基本。
”他⼈也是⼈“,所以孔⼦说”⼰所不欲,勿施于⼈“,应该是”仁者,⼈也“的最基本的要求。
(2)孔⼦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帛“的形式,⽽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的⽣存,所以他强调⼈们应当⽤真诚之⼼去尊礼。
”⼈⽽不仁如礼何“即是这样的意思。
孔⼦特别强调为政者的道德感化⼒,如果上层⼈物以仁道治理社会,就会像天上的北⾠那样,成为世⼈道德的⽅向。
(3)孔⼦”仁“的观点,由孟⼦发展⽽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产“。
孟⼦⾯对的现实与孔⼦不同,孔⼦时代是旧贵族普遍地堕落,⽽孟⼦⾯对的是残暴嗜杀的新贵,所以”救弊“⽅略有不同。
但他们都把救世的理想,与掌权者的道德觉悟连在⼀起考虑。
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它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4)儒家学说还有关于⼈⽣理想的内容。
孔⼦不谈超越形上问题。
⽤仁道仁⼼善待他⼈就是道德就是善,儒家认为这种善、道德根源于”天地之⼤德“。
孟⼦认为⼈性是善的,即⼈是天地创⽣的,含有天地之德。
但这种德,只是⼀种根芽,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
这就是儒家”修⾝之学“。
另⼀部儒家重要的典籍是《⼤学》,认为最有价值的⼈⽣是从”修⾝“开始,⼀直到”治国“、”平天下“。
儒家的⼈⽣哲学,是伦理的也是宗教的,对中国⼈的⼈⽣观有莫⼤的影响。
简述道家⽂化的主要内容:道家先秦道家重要的⼈物是⽼⼦、庄⼦,⽼、庄之间在思想倾向上有相当⼤的差异。
(l)⽼⼦①在⼈⽣观上,⽼⼦“清虚⾃守,卑弱⾃持”;②在政治上崇尚“⽆⼒⽽⽆不为”。
即以“⽆为”的状态达到“⽆不为”的效果。
“⽆为⽽⽆不为”的境界是天地⾃然,所以⽼⼦说“道法⾃然”。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唐宋之后,南、北天师道逐渐合流,形成以 讲究符箓为主的“正一道”。 唐宋之后道教的另一派系是“全真道”。 “全真道” 反对符箓,排斥咒术,而倡儒 释道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性”的内修真 功。 从元代开始,道教主要分为正一、全真两大 教派,明代继续流传,清代日渐衰落。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 道教信奉神的最高神——“三清尊神”, 也是“道”的人格化。 三清: “玉清元始天尊”即天宝道 君、“上清灵宝天尊”即太上道君、 “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老子)。
• 佛教认为:世间万物万事均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万事万 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并随着因果关系的改变而 改变。 • 佛教认为,人生过程中有十二个互为因果的环节,(无明、 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它们之间构成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生命链
条,通常被称为“三世二重因果”。谁如果觉悟了缘起法, 谁就可以成佛,故后世有“见缘起即见佛法身”的说法。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由古印度迦 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 尼创立。 释迦牟尼(Sakyamuni)姓乔达摩, 名悉达多。 “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明珠音译,比喻 圣人。“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 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又被佛教徒称之为 “佛”或“佛陀” 。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绪论教学目的: 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为以后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 对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认识课时分配: 2课时教学内容:一、"文化"的涵义(一) "文化"界说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要说明"什么是文化",并不是一个经院式的学究问题,而是一个牵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具体问题。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化"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化的原始提法。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
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
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
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二) 文化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文化犹如一具血肉丰满的肌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其内涵外延差异较大。
为了深入了解文化的概念,将其分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一)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道教的形成:
原始道教有三支,其一是张陵创立的“五 斗米道”(即天师道),其二是张角创立的 “太平道”,其三是以魏伯阳为代表的金丹 道。
五斗米道
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沛国丰(今江 苏丰县)人张陵学道于鹤鸣山,依据《太平经》造 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并依 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创立了道派。因 入道均须交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3.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信仰的根本核心为“道”,它源于先 秦老子,不过其涵义已不是老子原意,已宗 教化、神学化。道教认为它是宇宙主宰,是 生成万物、主宰万物的造物主,是至高无上 的具有神秘力量的人格化的神。道教称“大 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因其无名无形,故 早期道教不搞偶像崇拜。道教所尊奉的祖师 太上老君为“道”的化身。道教的最高目标 是“得道成仙”认为通过修道而人可返本还 原,与道合一。
据《华阳国志》记载: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 子鲁传其业。(《华阳国志·汉中志》)此即是历史 上所说的“三张”。
“三张”所传的“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过奉 道,以符水咒语治病。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 又称“天师道”。
太平道
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创立于汉灵帝熹平年间 (公元门2—178年)。史载张角信仰黄老道,自称 “大贤良师”。他在用符水咒语为人治病的同时, 组织教团和“黄巾军”。
这段话不仅使我们知道了“祖宗”一词的来历,而 且还使我们了解祖到先崇拜仪式早在尧、舜、禹时 代就有了相当制度化的祭法了。
祖先崇拜是鬼魂崇拜的发展,也是生殖崇拜的继续。 古人认为自己与祖先有着血缘关系,只要定期祭祀, 就能得到祖先鬼魂的保佑。祖先也被视为宗族生存 的标志。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史前时期,人口的繁 殖是宗族强有力的内涵,而这血缘集团的起点就是 祖宗。尊祖能使整个宗族凝聚起来,光宗耀祖就成 为宗族成员的人生价值及追求的目标。进入阶级社 会之后,进一步形成了繁细的祖先崇拜系统。
道教除了崇拜“道”,崇拜神格化的“三清” 之外,还崇拜由道衍生的宇宙万物,崇拜自 然,崇拜“修道得仙”的历史人物。道教还 认为天界和人间一样有一个以玉皇为首的天 上统治体系掌管各类事务。由此道教创造了 几乎无所不包的庞杂的神仙体系。
这一神仙体系大体分为三类:天神、地祗、 仙真和人鬼。
道教仪轨
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在道教。”
1.道教的形成,有三大来源:
其一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神崇拜与鬼魂崇拜。 中华民族的远祖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有了 宗教观念。
在原始宗教理念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自然神 的崇拜及对鬼魂的敬畏。到公元前15至前 11世纪的殷商时代,逐渐形成了以上帝为 中心的天神崇拜,对上帝和天命的信仰取代 了自然神崇拜,原始的鬼魂崇拜演变为以血 缘为纽带、结合宗法体制的祖先崇拜。周朝 时鬼神崇拜更为系统,出现了天神、地祗、 人鬼三大支系。自然神崇拜与鬼神崇拜是道 教神系的主要来源。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崇拜。所谓祖先崇拜, 就是相信祖先的灵魂不灭,并且成为超自然的一部 分。祖先崇拜在我国长期盛行,并对社会各方面产 生了持久的影响。
关于祖先崇拜仪式,《礼记·祭法》曾这样记载: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 后氏亦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 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 王。”这里,禘、郊、祖、宗四字都是祭仪名称, 禘、郊用以祭祀远古的皇祖,而祖与宗则用以祭祀 直系的祖先,后来,“祖宗”成为祖先的一般称呼。
从信仰特征和思想旨趣说,“正一道”崇拜 鬼神,注重符篆,以画符念咒、驱鬼降妖, 祈福禳灾为宗旨。
与别的道派不同,信奉“正一道”的道士可 以结婚。
全真教
全真道兴起于金朝统治的北方,传说始于“五祖”, 即东华子、正阳子、纯阳子、海蟾子、重阳子,实际 为咸阳王重阳(重阳名中孚、喆,曾中武举,40岁 于终南县南时村建“活死人墓”穴居修道。门下有马 钰、孙不二、郝大通、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丘 处机等七真子)。他主张三教平等,注重清修,是对 唐宋以来道教的一大改革,后来丘处机嗣教,成吉思 汗令其掌天下道教,故元代全真道盛极一时,与正一 道为当时两大派别之一。
据考古资料证明,至迟在仰韶文化时代(公 元前5000?—前3000?),万物有灵的 观念以及由此引起的自然宗教祭祀活动就已 经相当盛行。
自然崇拜这一原始宗教形式,实际上就是大 自然对人们社会生活巨大作用和影响的反映; 人们无法战胜自然力,转而企图通过崇拜形 式来调节这种“异己”力量。
图腾崇拜
由此推断,山顶洞人已经有了灵魂不死观念的萌芽。
2.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
自然神崇拜
自然神崇拜是以灵魂不死、万物有灵为基础而形成 的多种崇拜。为了解释自然界的种种变化和神奇力 量的根源,原始人通过简单的类比,把自然物拟人 化,设想它们同人一样,具有情感意志,并且有灵 魂存在。《山海经》描绘了古代居民的宗教观念, 集中地反映了万物有灵观,它把湖、海、山、泽、 鸟、兽等都说成是有灵感的,并且把自然灾害及社 会动乱都说成是万物之灵故意安排的结果。
图腾有的是现实之物,有的是人们运用抽象、 概括的思维能力创造出来的信仰对象。像龙、 凤就是想象之物。这种虚拟的综合体的图腾 形象,是人类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反映,是 原始宗教走向成熟的起点。
图腾崇拜是早期氏族社会的宗教,与氏族制 度一起产生。从母系氏族制过渡到父系氏族 制以后,图腾崇拜就逐渐减弱,或者只保留 了一些残余形式。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为什么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远古宗教: 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
崇拜等;
一、原始宗教
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在一定的历史 条件下产生,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消亡。
在人类历史之初,是没有宗教和宗教 观念的。因为那时的人类,刚刚从动 物界脱离出来不久,思维能力很低, 无意识寻求自身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以及各种自然现象间的关系,所以不 可能产生宗教。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宗 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 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于东汉时期逐渐形成的。
道教相信人经过一定的修炼可以长生不老,成为神仙。 将老子及其《道德经》加以宗教化,尊老子为教主,以 《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对它进行宗教性解释。创始 时主要流行于民间,并成为某些农民起义的组织者和旗 帜。
其三是产生于战国、盛行于西汉的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先秦道家思想的变种,初为讲求 “君人南面之术”的政治哲学派别。齐宣王 时稷下先生假托黄帝之名、杂糅老子学说而 倡言“黄老”,传习“黄老道德之术”者 “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故称。战 国末,黄老学相当流行,西汉开国将相及最 商统治者多受其影响。黄老学为后世道教奠 定了哲理基础。
南天师道
东晋“天师道”在江东盛行,并逐渐向义理 方面发展,先后形成上清、灵宝、三皇三支 经法。这三支经法到南朝刘宋时由陆修静汇 归一流,后陶弘景加以发挥,形成经录系, 史称“南天师道”。
陆修静广集道书,总括道教义理,倡导斋仪 科范,其倡导的以斋仪为修道本的天师道。
正一道
唐宋之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 派逐渐合流,形成以讲究符篆为主的“正一 道”。
太平道的基本思想是以黄老道和《太平经》的学说 为中心,主要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
其盛衰与“黄巾军”紧密相关,曾随“黄巾军”的 发展而得到广泛传布,后亦因“黄巾军”的失败而 遭到致命打击,转为在民间秘密流传。
丹鼎派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东晋时 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 教中的丹鼎派。他将玄学与道教纳为一体, 将方术与神学纳为一体,将道教丹鼎、符水 从理论上纳为一体,从而确定了神仙理论体 系。
图腾崇拜是最古老的宗教形式之一,带有世 界性,它同样是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的。我 国的图腾崇拜在考古发掘和神话传说中有相 当丰富的资料。相传黄帝率领熊、罴、貔、 貅、豹、虎六兽同炎帝殊死搏斗,这六兽其 实是指以其为各自图腾的六个氏族。云南有 2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从每个民族都可以 找到图腾崇拜的根据。
其次,在形神关系上,佛教及其他宗教一般 都主张“灵魂不死”,认为人和事物都是虚 妄不实,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道教则认为 “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云笈七 签》)因此,在道教徒看来,神就是长生有 形的人,修道做神仙,不离于肉体,也成功 于肉体。Fra bibliotek佛道的区别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不仅与 把政治伦理与宗教思想融为一体的儒教不同, 而且与佛教等其他宗教学说体系也有较大的 不同。概括地说,它有以下特征:
首先,在生死问题上,佛教宣扬四大皆空, 认为生为空幻。道教则认为生为真实,以长 生为宗旨,对生命的尊重是道教的思想根本。 孙思邈就曾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在道教看来,“老而不死曰仙”。
北天师道
南北朝时,道教的最大发展是北魏寇谦之改革“五 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
寇谦之原系北魏嵩岳道士,自称太上老君授予天师 之位,命其改革、整顿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 税钱,及男女合气之术”,而改为“专以礼拜求度 为首,而加之服食闭炼”。
寇谦之对道教的这一改革,调整改善了道教与皇权 的关系,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变成官方宗教, 他改革后而成的“新天师道”一度成为北魏国教, 称北天师道。
两汉之交,佛学始传入中国,客观上对道教 形成有刺激作用。最终道家创始人老聃被神
圣化、宗教化,黄老之学的学术气息荡然无
存,演变为宗教性质的“黄老道”。成帝时
甘忠撰《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宣传黄老道 术。顺帝时山东有于吉得“神书”170卷, 实际上是于吉整理各类黄老道书而成,号
《太平清领书》,后世称为《太平经》。后
与此同时,道教还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宗教道德规范 和清规戒律。早期道教主要继承古代祭祀时的种种 斋戒规范,如斋戒前要沐浴、不饮酒、不食腥荤等。 并提出了“虚无无为自然图道必成诫”,“贪才色 灾及胞中诫”和“不孝不可久生诫”等。以后道教 的戒律逐渐完善,特别是受儒教和佛教的影响,把 儒家的三纲五常也纳入道教教规,并吸收了不少佛 教的清规戒律 。如“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此外,还有一些清规戒 律,如八戒,十戒,二十七戒。有的教派戒律多达 120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