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分析

合集下载

公路工程中互通式立交公路设计

公路工程中互通式立交公路设计

公路工程中互通式立交公路设计论文报告:互通式立交公路设计提纲一:互通式立交公路的定义与特征互通式立交公路是一种高效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方案,它利用桥梁、隧道以及其他交通管制措施,集成了汽车、公共交通、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等交通用途,并将其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互通式立交公路的设立,可以化解局部交通堵塞、增加路面承载能力、改善交通流量、提升道路安全性等多方面问题。

其特征在于规划的路线布局必须符合城市道路体系的整体规划,贯通市区与郊区的交通瓶颈,建设成一条畅通无阻的城市高速公路。

提纲二:互通式立交公路的建设需求和功能需求在城市开发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互通式立交公路的建设需求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互通式立交公路建设需求的分析:1. 缓解城市内部沿线交通拥堵的问题;2. 绕行城市的主要交通路线,使城市快速交换;3. 为进入城市的国家高速公路提供接口;4. 建立城市配套快速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效能。

互通式立交公路作为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如下主要功能需求:1. 通畅性功能:保证交通流动性和拥堵程度;2. 交通替代功能:实现高速公路车辆直接进入城市道路系统,由此达到快速绕行城市的目的;3. 中转换乘功能:实现快速连接两个路网之间的连接,便于车辆中转,避免城市交通拥堵;4. 贴近性功能:拥有与城市内部快速路的匹配能力,满足高速公路与城市街道之间的衔接;5. 安全性功能:在交通流量高峰期,能保证安全并且流畅,避免拥塞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提纲三:互通式立交公路的设计原则一个合理的互通式立交公路设计必须符合城市交通规划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案和特殊的方法。

下面是互通式立交公路设计的原则:1. 安全原则:要保证道路通畅、安全和可靠,其中包括保证车辆的行车安全和行路环境的安全;2. 通行效率原则:确保公路的流量高效,车辆行遇到交通拥堵时有在通畅状况下通行既定路线的能力;3. 经济原则:在设计上不会造成经济成本过高,没有必要造出过度复杂且不必要的立交;4. 环保原则:降低设计过程中对城市环境的破坏,确保符合城市的环保标准;5. 便民原则:为市民提供方便的旅行办法,提高城市公路的交通流畅度。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公路互通式立交是一种常见的交通设施,能够实现不同道路之间的互通,有效缓解交通压力,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而匝道路线设计是决定立交交通流畅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相关问题。

匝道长度的设计是关键。

匝道长度应根据路段交通流量和速度要求来确定。

对于高速公路入口匝道,长度应足够长以提供足够的加速距离,确保车辆能够顺利进入主线。

而对于出口匝道,长度应足够长以提供足够的减速距离,确保车辆能够安全地从主线驶出。

匝道的设计速度和主线速度也需协调一致,避免造成交通流的阻塞。

匝道与主线的连接方式也需要合理设计。

常见的连接方式有“直接连接”和“分离式连接”。

直接连接是指匝道与主线在同一平面上连接,适合高交通流量和高速度要求的场景。

而分离式连接则将匝道与主线进行物理分隔,适合低交通流量和低速度要求的场景。

在实际设计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

匝道和主线之间的转弯半径也需合理设计。

转弯半径过小会影响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容易造成事故。

匝道和主线的转弯半径应满足安全要求,并兼顾车辆的转弯半径,确保车辆能够平稳转弯。

匝道的弯道坡度也需注意。

弯道坡度是指匝道纵向的坡度,用以补偿车辆转弯半径所需的高度。

弯道坡度应根据匝道长度和转弯半径来确定,以确保车辆能够平稳过渡。

公路互通式立交的匝道路线还需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

匝道的设计应注意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可设置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或专用非机动车道等设施,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能够安全、便捷地通行。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需要考虑匝道长度、连接方式、转弯半径、弯道坡度以及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等因素。

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交通出行。

浅析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

浅析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

交通科技与管理37规划与管理0 引言 在城市规划和公路路网规划中,交通状态分析是交通规划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于道路的纵横交错而形成很多交叉口,在交叉口内交通流运动状态有直行、左转弯、右转弯三个行驶方向。

如果在同一平面上,各方向行驶的车辆便会相互交织,从而产生许多交织段和冲点,形成了非常复杂的交通状态,大大降低车速。

并使得路口的通行能力不足,难以保证交通安全,所以在交叉口中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非常高。

在交叉口内产生交通干扰的原因是由于出现了交通流线问的分流点、合流点和冲突点三类交通特征点,因此,将相交道路通过建造立体结构物设施来交叉是解决道路平面交叉的一种非常好的工程方法。

1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技术指标 立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先将设计指标确定好,设计指标确定好后,可以将其他参数也固定下来,从而便于进行设计。

(1)计算行车速度:主线公路采用100 km/h;相交公路采用50 km/h~60 km/h;而A匝道采用50 km/h~60 km/h,小环道采用30 km/h,其B、C、D匝道采用40 km/h。

详细的计算速度各人设计不同,要进行研究和分析才能确定的。

(2)桥上净空:机动车采用5.00 m,在设计过程中,设计的标高为路面标高,上下两线之间的高度应该加立交桥的上部结构的高度和下线的路面可能维修的高度,而不是5.00 m。

(3)路基及车道宽度:主线设计路面26 m宽,其中中央分隔带宽3 m,左侧路缘带宽0.75×2 m,行车道4×3.75 m,硬路肩2×2.50 m,土路肩2×0.75 m。

被交线(公路)设计路面12 m宽,其中行车道2×3.75 m,左右硬路肩2×1.50 m,土路肩2×0.75 m。

2 互通式立交的间距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对互通式立交的间距没有作明确的解释,按照目前国内的设计习惯,一般理解为互通式立交主线与被交公路(无被交公路时与主要匝道)交叉点之间的距离。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摘要】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是现代城市交通规划中常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设计原则、立交匝道设计、公路互通式设计考虑因素、立交匝道路线选择和安全性设计等方面展开探讨。

设计原则包括提高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等;立交匝道设计应考虑路线流畅性和便捷性;公路互通式设计需考虑周边环境和城市发展规划等因素。

在立交匝道路线选择中,需要综合考虑交通组织、道路容量和接驳路线等因素;安全性设计是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应充分考虑行车安全和交通流量控制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引言、设计原则、立交匝道设计、公路互通式设计考虑因素、立交匝道路线选择、安全性设计、结论1. 引言1.1 引言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是现代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设计形式,其能有效地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在设计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交通流量、道路连接、安全性等。

本文将对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在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设计应充分考虑交通流量的变化和道路连接的需求,确保立交匝道的通行效率和连通性。

安全性是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要保证匝道设计符合交通规范和安全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交通事故风险。

立交匝道的设计包括匝道长度、坡度、弯道半径等方面。

在公路互通式设计考虑因素中,需要综合考虑交通需求、土地利用、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提高匝道设计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性。

在选择立交匝道路线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技术要求,考虑交通流量、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因素,选择最合适的路线方案。

安全性设计是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交通流量、视线、标志标线等因素,确保匝道的安全性和顺畅性。

通过对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设计原则、设计要素和安全性设计,为今后的公路交通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单喇叭型互通立交设计浅析

单喇叭型互通立交设计浅析

单喇叭型互通立交设计浅析摘要:通过实际工作经验,阐述了公路单喇叭型互通立交匝道平面、纵面线形等设计要点,结合本人的体会,对单喇叭型互通立交设计细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设计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互通式立交;匝道;接坡;设计;浅析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互通式立交的规划与设计显得日益重要。

互通式立交的形式千变万化,如喇叭形、苜蓿叶形和半定向形等。

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相交大部分采用喇叭形,喇叭形立交按主要公路的左转弯出口在跨线构造物之前和之后而分为A形和B形两种。

一般情况下宜采用A形,因地形地物的限制或左转进入主线的交通量远大于左转驶离主线的交通量时,宜采用B形。

1匝道平面图设计匝道的平面线形设计应与匝道类型、等级相适应,考虑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重要程度、地形、地质、地物、用地条件及交叉角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并适应匝道上行驶车辆的速度变化,保证车辆能够连续、安全地行驶,体现“安全、环保、舒适、和谐”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互通立交设计工作。

环形匝道以左转弯用地、规模相对节省等优点经常用于喇叭形、苜蓿叶形及变形苜蓿叶形互通立交中, 但互通立交的最小技术指标( 如最小平曲线半径、最大纵坡、最大超高等) 基本上也在环形匝道上,所以环形匝道的设计既是难点,也是重点。

(1)在匝道与匝道、匝道与主线及被交道路拼接处,如采用缓和曲线,要注意回旋线参数要稍大一点,主要是便于超高过渡和适应汽车运行速度的变化,特别是分流点处更应注意。

(2)匝道起、终点以及匝道的分、合流点,交通复杂,易发生事故,设计时应保证良好的视距条件。

(3)匝道的圆曲线半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立交的形式、用地、规模、造价以及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通常应选用大于一般值的半径,当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的,方可采用极限值。

(4) 在反向S型曲线处,选择回旋线参数时注意同超高过渡的协调一致,否则容易形成反超高。

一般应有:A1/A2=其中i1、i2为对应两圆的超高,R1、R2为对应于A1、A2所接的圆半径。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与规划原则分析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与规划原则分析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与规划原则分析立交是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一种解决方案,其中互通式立交更是一种高效且安全的设计。

本文将分析互通式立交的设计与规划原则,探讨其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一、互通式立交的定义与分类互通式立交是指在道路交叉口,通过立交桥或隧道等结构将高速公路、快速路与主要交叉道路相互连接,实现无信号交叉的交通流动。

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和交通流量,互通式立交可以进一步分为半方互通式、全方互通式以及其他形式的设计。

二、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原则1. 交通流分离原则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应该能够将不同等级道路的交通流分开,确保交叉口的通行效率。

主线车道和匝道之间应该有足够的车道数目,以容纳交通流量的增长。

此外,进出口匝道的长度和坡度也需要合理设计,以确保车辆在匝道上的平稳转弯和加减速。

2. 安全原则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必须注重安全性。

建立明确的标志标线系统,并配备合适的交通信号设备,以提供准确的引导和警示。

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相应的安全设施,如防撞护栏、照明设施等,保障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3. 通行效率原则互通式立交的设计旨在提高交通的通畅性和效率。

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交通流量的分配、交叉流量的冲突减少以及交叉口的容纳能力。

在设计中采用流线型的布局,减少转向的冲突,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4. 可持续发展原则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应该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

在规划与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等方面的考虑。

例如,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和渗水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三、互通式立交的规划原则1. 基础数据收集与分析在进行互通式立交规划时,需要收集和分析相关的基础数据,包括道路流量、交通流向、交通事故统计等。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交叉口的运行情况,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空间布局与连接决策互通式立交的规划需要考虑空间布局和连接决策。

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等级,确定匝道、车道的数量和位置,确保车辆顺利进出立交。

常见互通立交形式的分析与比较

常见互通立交形式的分析与比较

常见互通⽴交形式的分析与⽐较1042007 / 4TRANSPOWORLDB桥梁隧道着我国改⾰开放形势的迅速发展,各地的汽车保有量和交通量⼤幅度增加,使城市机动车与⾮机动车、车辆与⾏⼈的⼲扰⽇趋严重,造成交通拥挤、车速下降。

为疏导缓解交通阻塞问题、提⾼道路通⾏能⼒、保障⾏⼈安全,⽬前在城市和公路上都⾯临着修建⽴交⼯程的迫切需求。

在中国,早期出现的⽴交⼯程多为下穿铁路⼲线的地道桥。

近年来,由于技术的进步,国内已采⽤不中断交通的预制箱体顶进⼯艺,在天津、北京等地成功地建成了许多座箱体规模⼤、技术复杂的⼤型地道桥。

我国道路⽴体交叉的建设形式在80年代以后进⼊了⿍盛时期,有苜蓿叶型、菱型、环型以及定向式、互通式、组合式等。

桥型和结构⽐较复杂,通常需要建造弯桥、坡桥、斜桥以及异型桥⾯的结构。

下⾯对⼏种常⽤的⽴交形式做⼀下介绍:单喇叭形⽴交喇叭形⽴交最基本的型式是单喇叭形⽴交,单喇叭形⽴交⼜可根据出⼝匝道位于桥前或桥后分为A、 B两种型式,出⼝在桥前的为A形,出⼝在桥后的为B形。

⼀般情况下决定采⽤A形或B形的因素是出⼊⼝匝道的交通量以及两条相交道路相交的⾓度情况,⼤多数情况下A形⽐较普及,京津塘采育⽴交、京沈公路京津、郎府、西集⽴交及⼋达岭三期的两座⽴交均采⽤A形,主要考虑的是将出⼝设在桥前,易于驶出车辆的识别,避免桥后急刹车或驶过出⼝。

单喇叭形⽴交的优点是显⽽易见的,它只⽤了⼀座桥就避免了交织。

⽽且还提供了⼀条半定向匝道,⾏车⾃由流畅。

如果是单纯的三肢⽴交,如⼋达岭三期康庄⽴交,这种型式是⾮常适宜的。

当然,单喇叭形⽴交之所以被⼴泛普及使⽤还有另外⼀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它能将所有的驶⼊驶出匝道汇于⼀处,适应了⽬前诸多公路收费的要求,它只需⼀个收费站就可以完全解决收费的问题,这样不仅收费设施的造价⼩,⽽且便于收费管理,这是其它⽴交型式⽆法⽐拟的。

当然,喇叭形⽴交也有其缺点,由于⼤部分的单喇叭形⽴交并⾮单纯的三肢⽴交,⽽是做为四肢⽴交解决收费的⼀种⽅案,所以对于次⼀级公路来讲,单喇叭形⽴交的平交⼝⼀端是⼀个很棘⼿的问题,当然同样的问题在其它⽴交中也存在,但是如果不收费的话,完全可以将单喇叭形改为部分苜蓿叶形或菱形,相对来讲可以少⼀座结构物并将集中的平交分散。

公路路线互通式立交设计问题分析

公路路线互通式立交设计问题分析

路桥科技153公路路线互通式立交设计问题分析刘又铭(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11)摘要:公路路线和互通路线的优化设计可以改善路网建设及服务水平。

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立交设计,高速公路之间串联的枢纽互通,发展地方经济的落地互通。

因此,在高速公路互通设计中,必须尽量考虑路网规划及服务范围,以满足交通需求。

本文简要分析了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互通式立交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推进相关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路线;互通式立交;问题;设计要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使公路工程满足人们的经济活动需要,国家开始重视公路工程建设。

互通式立交设计不仅保证了公路的通行,而且保证了各种交叉路线下的交通运营。

因此,立交设计在公路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匝道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研究高速公路在路网中的作用,根据交通量,确定主次流向和服务范围,从而确定立交的基本形式及规模。

匝道设计须结合地形地貌,根据交通量进行综合考虑。

如高速公路位于我国南部的地区。

由于地质条件差,地形相对复杂。

在匝道设计中经常碰到横坡较大,按立交设计速度无法正常设置互通立交,就需要综合考虑,灵活采用变异型互通或半互通的形式结合交通量进行立交匝道设计。

在采用枢纽立交对高速公路相互连接时,互通在路网中的地位及交通流向显的尤为重要,所以立交匝道设计是复杂的、灵活的、多变的,做好匝道设计必须从大局出发,一层一层深入细化,最终展现自己的设计成果。

1.2 设计的原则 互通式立交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综合考虑立交在路网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结合交通量及当地发展水平合理的进行设置。

其次,综合考虑地形地貌以及匝道设计指标。

第三,以人为本,为驾驶员提供舒适安全的交通环境。

第四,保证路网衔接通畅,服务指向性明确,保证互通的必要服务水平,保持与区域路网相互协调。

第五,为避免驾驶员出现方向性干扰,出入口匝道保证指向明确,尽量做到方向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分析发表时间:2019-07-05T10:48:27.2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曾海清[导读] 摘要:立交桥梁是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立交工程有较大影响。

青州弘正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山东青州 262500摘要:立交桥梁是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立交工程有较大影响。

结合设计实践,分析立交桥梁的若干技术问题。

总结一些设计经验,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互通式立交;桥梁;设计立交桥梁是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多是互通式立交专业设计的难点、重点,其造价一般在整个立交工程中占有较大比例,对整个立交工程有较大影响。

本文结合湖南多条高速公路上的互通式立交区域的桥梁设计实践,分析立交桥梁的若干技术问题,总结一些设计经验,与同行探讨。

1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原则互通式立交主要设计在车流量比较集中的城市路段和高速公路上。

互通式立交通过设计多个通行车道达到分流的目的,专业称为匝道。

通过设计向左或向右的匝道来分流。

目前城市中和高速公路上已经设计有一些互通式立交,但是由于城市规划的关系,大部分的互通式立交并没有在市中心,而是在中环以外。

因此,市中心的拥堵现象还无法用互通式立交来解决。

互通式立交需要的技术难度高,占地面积大,建造成本高,因此,互通式立交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尽量用最低成本发挥最大效益。

互通式立交设计原则:一是考察路段的车流量。

根据车流量的大小设计匝道的宽窄,以及单向匝道或是双向匝道。

二是考虑地形条件。

根据地形来设计适当地互通式立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

三是要考虑气候条件给此路段带来的影响。

比如雨季的时候,该路段会不会积水,会不会有滑坡、泥石流的现象。

要将这些条件进行综合考虑,设计最合理的互通式立交。

2互通式立交的设计要点互通式立交的详细设计互通式立交的详细设计是在选型设计基础上针对地形、地物、交通量、技术规范等要求对互通式立交匝道布局的进一步深化,是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参数化和指标化。

平面线形设计互通式立交平面线形设计,要根据互通式立交的重要性、地形、用地条件等因素确定,并保证车辆能连续安全地运行。

互通式立交平面线形的要素主要有直线、缓和曲线和圆曲线。

匝道及其端部,凡曲率变化较大处应缓和曲线,一般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

在匝道与匝道、匝道与主要道路拼接处,如采用缓和曲线,要注意回旋线参数要稍大一点,主要是便于超高过渡和适应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特别是分流点处更应注意。

在反向S型曲线处,选择回旋线参数时注意同超高过渡的协调一致,否则容易形成反超高。

此外,匝道平面线形要与其交通量相适应,转向交通量大的匝道平面线形技术指标应高一些;驶出匝道的平面线形技术指标应高于驶入匝道的平面线形技术指标;反向曲线间的两个回旋线,其参数宜相等,不相等时,其比值应小于1.5。

纵面线形设计纵面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设计成视觉连续、平顺而圆滑的线形,避免在短距离内出现频繁起伏。

互通式立交的纵面线形设计实质是匝道的拉坡,不少设计人员将匝道拉坡范围完全与匝道的线位长度一致起来,这是不合适的。

因为这样处理会在车流分合流端部形成剪刀差,路容、排水可能都有问题。

拉坡的范围应该以车流分合流端部开始或结束,分合流端部以前的变速车道部分随主线的横坡和纵坡变化而变化。

但在具体确定分合流匝道的起点和终点高程以及横坡时要综合考虑主线的纵坡和横坡,匝道在该处的纵坡、横坡不能简单地取主线的纵坡、横坡,这样至少在理论上是不连续的。

另外,确定分合流点处的高程、纵坡、横坡时还须注意,当主线为曲线且有超高时,主线外侧变速车道先做成向外的横坡,然后根据变速车道形式向超高过渡,如果是直接式车道,则在变速车道全长范围内过渡,如果是平行式车道则在端部至匝道线位与主线“切点”范围内过渡。

确定拉坡范围还应注意,对于首尾相接的匝道,其拉坡范围应统一考虑。

另外在拉坡时还要遵循平、纵配合的设计原则,注意平纵组合,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与协调。

超高及其过渡由于互通式立交范围内的平曲线指标比较低,所以超高不可避免,但超高的取值及过渡需要深入研究。

匝道超高设计匝道超高设计要充分考虑车辆在匝道上行驶速度经常变化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超高值。

定向匝道跨越主要道路时,往往采用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或介于极限值与一般值之间,相应的超高按规范要求应取值8%以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定向匝道路基较宽,而且采用桥梁等结构物,没有路基边坡,所以在视觉上往往横向坡度比一般单匝道或土基填筑有边坡的路段横坡大,给驾驶员视觉上造成悬空的感觉,心理压力大,所以最大超高在这些地方宜放缓,收费站附近的超高值应小于匝道计算行车速度所对应的值。

接近分流、合流处匝道超高值就应大一些。

超高过渡段匝道上直线至圆曲线间或两超高不同的曲线间应设置超高过渡段。

超高过渡段的设置要根据计算行车速度、横断面的类型、旋轴的位置以及渐变率等因素来确定。

超高过渡区间。

有缓和曲线时,超高过渡在回旋线的全长或部分范围内进行;没有缓和曲线时,可将所需过渡段长度的1/3~1/2插入圆曲线,其余设置在直线上;在有构造物地段,超高过渡应充分考虑桥跨布置,一般过渡范围最好放在桥梁的同一联里,这样可减少构造物处理上的难度;反向超高的过渡。

为了减少排水上的困难,反向超高的过渡采用较大的超高渐变率是合适的;C超高渐变率的取值。

超高渐变率的取值在一般路段只需满足规范要求,但在宽度变化路段则要注意,由于宽度变化,行车道宽度的B值也是变化的。

由于容易忽略宽度变化对超高渐变率的“折减”作用,此时超高渐变率似乎满足要求了,但象收费站等宽度变化较大的地方,边部将扭曲得很厉害,如果同时又在反向超高的地方,则排水就成问题了。

因此在宽度变化路段要注意超高渐变率的取值;d超高旋转方式。

这里是指过渡范围内行车道外侧边缘的竖向形状是直线的还是曲线的。

一般情况下采用直线方式,但直线方式比较生硬,在过渡段两端有折曲感,所以从美观等因素考虑,采用曲线方式更好。

变速车道的设计变速车道分为直接式与平行式两种,减速车道原则上采用直接式,加速车道原则上采用平行式。

当变速车道为双车道时,加、减速车道均采用直接式。

一般双车道加速车道也采用直接式,但应注意直接式加速车道应采用较小的流入角度,这对车辆合流较为有利。

另外双车道的匝道与主要公路拼接时应注意车道平衡问题,否则当车流量较大时,车流的分流与合流将产生问题。

单车道减速车道设计时应注意直接式车道的三角渐变段长度并不一定是规范中的长度,一般来说要比规定的长度长,规范中渐变段长度一般只用于平行式变速车道三角渐变段;出口的起点位置应在主线外侧行车道中心线,且该点开始偏离主线的角度应满足规定的渐变率要求;减速车道的分流点处应设置相应的偏置值;分流点处的曲率半径和回旋曲线参数须满足规范规定的取值要求。

3立交布局设计中的安全考虑3.1车道数的平衡互通式立交设计时,无论交通量是否有变化,整条高速公路都应提供基本的车道数。

车道平衡的概念是在出口和入口方面必须达到和谐的运营、减少车道变化、清楚地显示前方的道路去向。

在出口处,车道平衡要求一次只能增加一个车道;在入口处,车道平衡要求一次只能终止一个车道。

车道平衡可通过增加具有足够长度的附加车道来实现,并提前设置适当的标志。

3.2出入口设置在一个地区和一条高速公路全长范围内,应当保持出口的一致性,如从右侧驶入、驶出,或当条件受限不能合并出口时,应按照右转弯在前、左转弯在后的驾驶习惯设计,不能出现与驾驶员的经验或预期相反的出口形式,否则会增加驾驶员的判断和操作失误,引发交通事故。

例如:渐变段设置在立交桥近端(前端)和远端〔后端)的不规则排列和车道存在左侧出口的匝道都将达不到大的通行能力要求的服务水平和运行安全。

相邻出入口之间应当有足够的距离,满足布置交通标志的要求和给予驾驶员足够的反应和操作时间,当不能保证主线出入口间的应有距离或遇转弯车流的紧迫交织干扰主线车流时,应采用与主线相分隔的集散车道将出入口串联起来。

3.3立交间距及与其他设施的间距用集散车道或辅道把他们连接起来时,相邻的互通式立交应该尽可能独立存在,同时一条高速公路上的互通式立交的出入口形式尽可能保持一致,避免使驾驶员要在短时间分析过多的信息,造成操作的失误。

当相邻立交净距较小时,应当采用设置辅助车道、集散车道或者设计成组合式立交的形式以便消除和减少交织路段,保证交通安全。

互通式立交与服务区、停车场、隧道之间的距离不但应该满足布置交通标志的需要,而且要有足够的交织长度,以保证直行车流顺畅。

隧道出口与匝道出口之间应当留有足够的距离,使得驾驶员能够适应光线的变化观察标识以免错过出口。

4匝道平面线形设计注意事项4.1互通的平面线形布设应满足行车舒适、安全在互通匝道平面线形布设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某种线形要素的曲线长度较短。

汽车在匝道上行驶,线形要素的长短要考虑保证旅客感觉舒适、超高渐变长度适中、行驶时间不过短(驾驶员的操纵)等方面因素,匝道任何一种线形要素的曲线长度均应大于3S行程。

对于反向曲线的两个回旋线(A值)径向相接的S型曲线,对于匝道(通常是指一小段提供车辆进出主干线(高速公路、高架道路、桥梁及行车隧道等)与邻近的辅路,或其他主干线的陆桥/斜道/引线连接道,以及集散道等之附属接驳路段)两边圆曲线半径相差较大时(例如单喇叭环圈匝道与流出匝道(A型)或流入匝道(B型)相接时),两个回旋线的A值相差较大或L(长度)相差较大,如按照旧规范,两个回旋线参数宜相等,不等时其比值宜小于1.5的规定,满足A值条件后导致两个回旋线的长度相差较大,一侧的回旋线长度偏短。

而同样在规范的路线部分中对一般主线的要求是两个回旋线A值之比小于2.0,这样匝道的线形要求比主线还要高,这一点是不合理的。

4.2互通的平面线形布设应注意环圈流出B型单喇叭互通式立交设计中,减速车道直接与环圈匝道相连,这是B型单喇叭互通往往被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说明了出口匝道的重要性。

环圈匝道是互通中设计车速最低,平纵线形最差的一条匝道,减速车道是从主线流出,车速较高,容易导致驾驶员仓促减速。

在设计中容易将减速车道做为平行式,这样对于主线上跨的B型单喇叭互通,跨线桥在平行式减速车道上,桥面等宽,有利于设计和施工,这种上跨的形式比较好。

5结语城市互通式立交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设计工作。

本文对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做了简要的阐述。

立交是城市的经脉,立交设施作为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构造物,具有投入大、变更难等特点,在建设中更应该多方面考虑。

讲求立交与城市的和谐性,就应该遵循立交设计与城市之间以发展为基础,兼顾美学的原则。

参考文献:[1]孙家驷,吴国雄,朱晓兵.道路立交枢纽设计[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2]杨少伟.道路立体交叉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3]程琳,张俊杰,韩朝峰.浅析互通式立交方案的比选[J].山西建筑,2007,33(21):300- 3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