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各时期发展概况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系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过程。
下面是关于汉字发展历史的详细资料:1. 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晚期。
最早的汉字是象形文字,通过描绘实物的形状来表示意思。
例如,“人”字就是一个人的形象,表示人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为更加抽象的形式。
2. 演变: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在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汉字的形状更加生动,具有很高的象形性。
然后,在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汉字开始变得更加规范和简化。
最后,在隶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字的书写形式变得更加流畅和统一。
3. 拼音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发音也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发音是通过上古汉语的声调和音韵来确定的。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引入了拼音系统,即汉语拼音,用拉丁字母来表示汉字的发音。
这使得学习和使用汉字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
4. 字形标准化:为了统一汉字的书写和印刷,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制定了汉字的字形标准化方案。
这些标准规定了每个汉字的笔画顺序、笔画形状和结构。
这使得汉字的书写更加规范和易于辨认。
5. 汉字的世界影响:由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汉字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许多东亚国家,如日本和韩国,都曾采用过汉字或汉字的变体。
此外,汉字也被广泛用于书法、篆刻和艺术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 现代汉字的应用:在现代社会,汉字仍然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书写系统。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字交流,还是在学术、商业和政府领域,汉字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发展,汉字也成为全球最常用的文字之一。
总结起来,汉字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字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象形文字到现代的标准化字形,汉字在形状和发音上都发生了变化。
汉字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汉字文字系统。
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概述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汉字文字(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是古代汉字文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不同的阶段。
古代汉字文字是主要的书写系统,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2. 古代汉语(公元前3世纪-公元14世纪):古代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口语形式。
在古代,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不同地区的方言逐渐演化并形成了不同的古代汉语方言体系,如古汉语北方方言和古汉语南方方言等。
3. 中古汉语(公元9世纪-公元14世纪):中古汉语是古代汉语进一步发展演化的阶段。
随着唐朝和宋朝的兴起,中原地区的方言成为中古汉语的主要基础,并逐渐形成了官方语言的规范。
中古汉语的发展也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如佛教经典的汉译对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近代白话文(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其中包括了对汉字文化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开始提倡使用白话文进行写作和交流,以促进汉语的现代化。
这对中国语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帮助形成了现代标准汉语。
5. 现代标准汉语(20世纪初至今):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语言改革和标准化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北方方言的官话成为了中国的共同语言,并在教育、媒体和政府中广泛使用。
现代标准汉语的规范化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语言的统一和普及。
总结来说,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汉字文字、古代汉语、中古汉语、近代白话文和现代标准汉语等阶段。
这些阶段的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和语言的影响。
如今,中国语言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在国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文发展历程

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以下是中文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
1.先秦时期:中国先秦时期的语言文字主要以甲骨文、金文、大篆
等古文字为主,这些文字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2.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使用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汉朝时期,
隶书逐渐取代了小篆,成为主要的书写方式。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中文语言和文字有了较大的发展,
出现了楷书、行书等新的字体,以及《说文解字》等字典和韵书。
4.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文语言和文字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
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以及《切韵》《广韵》等韵书和《说文解字注》等字典。
5.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中文语言和文字继续发展,出现了《康熙
字典》等大型字典和《红楼梦》等文学作品。
6.现代时期: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文语言和文字也发生了一
些变化,出现了白话文、简化字等新的语言形式和文字规范。
汉语的四个阶段

汉语的四个阶段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演变过程中,汉语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即古汉语、中古汉语、现代汉语和当代汉语。
这四个阶段分别代表了汉语的不同时期和语言形式的变迁。
以下是对这四个阶段的综述:一、古汉语古汉语阶段约从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7世纪,主要可分为三个时期:古老汉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
在古汉语阶段,汉字逐渐形成,并开始被使用于记录文字和文学作品。
古汉语的特点之一是词汇数量有限,语言形式规范,包含多音字和多义字。
古汉语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变迁。
在这个阶段,汉语的书面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历史记录等领域。
古文、古诗等古代文学形式在古汉语中得以发展。
二、中古汉语中古汉语阶段大约从公元7世纪到14世纪,是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汉语经历了许多音韵和语法变化。
随着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转移,中古汉语的方言差异和地域差异逐渐显现。
在中古汉语阶段,儒家经典和文言文成为社会精英和学者的重要阅读材料,文言文逐渐发展为汉语的书面语言。
此外,诗歌和词曲成为汉语文学的重要形式,打开了汉语诗歌的黄金时代。
三、现代汉语现代汉语阶段大约从14世纪末到20世纪初。
这个阶段是汉语语言形式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系列重要事件的见证。
现代汉语的标志性特点之一是汉字方案的统一简化,以提高文字输入和阅读的效率。
此外,普通话(现代标准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逐渐确立,成为国家通用语言。
现代汉语阶段见证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变革,许多新的概念和词汇得以引入。
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和新兴领域的发展也为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当代汉语当代汉语是指20世纪初至今的汉语发展阶段。
当代汉语时期,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对汉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和移动通信的普及,当代汉语中涌现了大量新词汇和新用法。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下面将详细介绍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包括其起源、演变和重要里程碑。
1. 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先民开始使用象形文字来记录事物。
最早的汉字形状与实物相似,如“日”字表示太阳,象征着光明和温暖。
逐渐地,象形文字发展成为表意文字,通过符号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2. 演变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在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和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时期,汉字的形状逐渐规范化,并浮现了许多基本的字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汉字的数量大大增加,字形也更加复杂。
随着秦朝的统一,汉字进一步标准化,形成为了今天所使用的基本字形。
3. 重要里程碑汉字的发展历史中有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其中最著名的是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的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这些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统一的文字和文字规范化政策。
统一的文字形式使得汉字的使用普及化,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字系统之一。
4. 汉字的发展与变革汉字的发展与变革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数量不断增加,字形也有所变化。
例如,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浮现了楷书,这是一种规范的字体,被广泛用于书写和印刷。
在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的使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汉字输入和处理更加方便。
此外,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汉字的国际化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总结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字的代表,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再到今天的基本字形,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重要的里程碑如甲骨文的发现和秦始皇的统一文字政策,对汉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字的发展与变革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的使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古代汉语的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汉语的三个发展阶段古代汉语是指距今两千年之前至十七世纪末期的汉语,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潜在意义。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三个发展阶段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阶段:古汉语(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古汉语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统一中国开始,到公元220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
具有代表性的古汉语著作有《诗经》、《尚书》、《春秋》、《礼记》和《周礼》等。
古汉语的特点是音韵、语法和词汇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在古汉语时期,汉字的书写和发展达到顶峰,基本上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形态。
在发音方面,古汉语的声调数量较少,一般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声调。
而且古汉语的语音系统比现代汉语要简化。
在语法方面,古汉语的文言语法体系十分严谨,语法范式基本上稳定,而且语法规律的变化相对较少。
在词汇方面,古汉语的词汇量和词义含义都较为固定,表面上的易变性仅仅是因为不同作家和地区供用的各自古汉语文本所需的单词和用法存在一定的区别。
总体而言,对于现今的中文来说,古汉语语言体系和讲话规则都非常陌生,但其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却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和象征。
第二阶段:中古汉语(公元581年-公元1368年)中古汉语发展起始于隋朝,而结束于元朝。
在中古汉语时期,汉语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如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中古汉语和古汉语之间的区分。
在发音方面,中古汉语开始出现语音的变异,如增加了一些声调和声韵变化。
在语法方面,中古汉语的文言语法体系开始走向灵活和简化,出现了标点符号和声助词的使用。
在词汇方面,中古汉语的词汇量和词义含义有所增加和变化,出现了一些新词和用法,如“朝”、“晚”、“策马长板”。
总的来说,中古汉语在句法和词汇上开始出现一些变化,尤其是在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语言元素的区分上的细化。
中古汉语的变化也使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哲学的著作出现了一种新的质感和风格。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以下是关于汉字发展历史的详细资料。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汉字浮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这些文字主要用于记录祭祀、宗教和政治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为隶书、楷书等不同的字体形式。
二、汉字的发展阶段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式,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汉字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浮现在青铜器上,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宗教和经济活动。
3.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篆书是汉字的第三个阶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形式,主要用于刻印印章和书写碑文。
4. 隶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汉字的第四个阶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形式,主要用于书写公文和官方文件。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至今):楷书是汉字的第五个阶段,是现代汉字的标准字体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和印刷。
三、汉字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汉字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承: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2. 文字艺术: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3. 文字教育:汉字是中国教育的基础,学习汉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文字研究:汉字的形态、结构和发展规律向来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汉字的国际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汉字也逐渐开始在国际上传播。
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学习汉字,开设汉语课程,推广中国文化。
1. 汉字学习:许多国家的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教授学生汉字的基本知识和书写技巧。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关于汉字发展历史的详细资料。
1. 象形文字阶段(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在中国古代,最早的汉字是象形文字。
人们通过模仿自然界的事物,用简单的线条和形状来表达物体的形象。
例如,“日”字表示太阳,“山”字表示山脉等。
这些象形文字的形状与实际物体的形状相似。
2. 会意文字阶段(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在这个阶段,汉字开始出现了一些抽象的概念。
人们通过组合象形文字来表示新的含义。
例如,“木”和“林”组合在一起表示“森林”,“火”和“山”组合在一起表示“灾害”。
这种方法被称为“会意”。
3. 形声文字阶段(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这个阶段标志着汉字的进一步发展。
形声文字是由“形”和“声”组成的。
其中,“形”表示字的意义,而“声”表示字的读音。
这种方法使得汉字的含义和发音更加丰富和准确。
例如,“木”和“本”组合在一起表示“根”,“木”表示字的意义,“本”表示字的读音。
4. 简化字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为了提高汉字的识别和书写效率,中国政府在20世纪中叶开始进行了汉字的简化工作。
许多繁体字被简化成了简体字,减少了笔画的数量和复杂性。
这使得汉字更易于学习和使用。
总结:汉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象形文字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成了会意文字和形声文字,增加了字的含义和发音的准确性。
最近几十年,汉字的简化工作使得汉字更加易于书写和识别。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朕”作主語、定語。
余令角婦協朕事。(《佚》15) 戊寅卜,朕出今夕?(《合》22478)
“余”、“朕”一般用作單數,“我” 可用 作單數,也可用作複數。
⑫第二人稱:女、乃、爾 “女”可作主語、定語和賓語,“爾”可 作定語和賓語,“乃”作定語。
這些複音結構大多是用作專有名稱,基本上 是偏正結構。用作修飾成分的詞語範圍還很 窄,大多是方位詞(上、中、下、西、東、 北)、數詞(二、三)和有限的幾個形容詞 (大、小、多)。 兩個成分結合,雖然是指稱某類或某個具體 事物,但是兩個成分本身的意義、功能並未 發生變化。所以,卜辭中的複音結構,都還 是短語,而不宜看作複音詞。
卜辭之複音結構所表示的內容有: 神祗的名稱:上帝、東母、北巫 宗廟、神主的名稱:元示、上示、下示、二示、 三示、大示、小示、大宗、小宗 宮室的名稱:大室、中室、東室、東寢、西寢、 公宮 方國的名稱:人方、北方、大方 地名:北錄、丘商、大邑商、丘雷 職官名:多射、多晨、多馬、多犬、多老、小 丘臣 人名:婦周、婦喜、婦好、子儒、子伐、子戈、 般庚、五亥、伊尹 記時的名稱:大食、小食、眉日、中日
甲骨文文獻舉例:(七)疾夢
《乙編》6385:“貞:有疾自,唯有它? 貞:有疾自,不唯有它?” 《續存》上820:“丁亥卜,貞:婦好其 疾?” 《佚》92:“貞:王夢婦好,不唯孽?”
甲骨文文獻舉例:(八)使令、往來
《甲編》3342:“乙亥卜,永貞:令戊來歸, 三月。” 《合》四7775:“甲戌卜,殻貞:今六月 王入于商?” 《前編》5· 1:“辛卯卜,爭貞:翌甲 29· 午王涉歸?”(翌,此非第二天。)
入呼有司:“女克俘二人?”(《合》35362) 癸卯卜,貞:不女得?(《合》439) 王曰:侯豹,得女史劦(合力)。 (《合》
3297)
王曰:侯豹往,余不爾其合,以乃史歸。 (《合》3297)
⑬指示代詞:之、茲
貞:王夢,唯之孽?(《合》17412)“之”作主語。 之日允雨。(《乙》3414) “之”作定語。 余見它在之。(《通》434) “之”作賓語。 兹用大吉。(《戩》32.1)“茲”作前置賓語。
第二章 漢語史各個時期 的概況
語法發展的一般敍述
語法的發展有著很大的穩固性
詞序的固定 虛詞的穩固性 從各地方言的比較中也可看出漢語語法的 穩固性。
語法發展變化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漢語雙音詞歷代都在增長,雙音詞的發展是漢語 法發展的一大特點。 時態助詞的產生,是漢語語法的一大發展。“了” 表完成,“著”表進行,體現了漢語語法的嚴密 化。 處置式的產生,也是漢語語法的一大發展。“把” 字句把賓語提到動詞的前面,突出了處置的物件, 把處置的行為加以強調,有利於思想的表達。 補語的發展。 量詞的發展,名詞、代詞的詞尾的產生,也都表 現了漢語語法的嚴密化 。
甲骨卜辭中的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主要 作謂語用。 今夕雨?之夕允雨。(《合》12944) 往逐豕,隻(獲)?(《合》10229) 癸未卜,爭貞:旬亡禍?三日乙酉夕,月 有食。(《合》11485) 戊辰卜,貞:翌己巳涉師?(《合》23120)
甲骨卜辭中的助動詞主要是“克”、 “可”,常放在其他動詞前,和句中主要 動詞組成合成謂語。 其克呼?(《合》4527) 叀可用于宗父甲,王受祐?(《英》2267) 甲骨卜辭的動詞可受副詞修飾。 今夕其亦雨。(《合》12716) 我不受年。(《合》9724)
殷商時期語法概述
甲骨文文獻舉例:(一)年歲
《乙編》867:“丙子卜,韋貞:我受年? 丙子卜,韋貞:我不其受年?” 《乙編》7456:“貞:唯帝它我年? 貞: 不唯帝它我年? 7457:“王占曰:不唯帝 它,唯吉。” 《新綴》609:“小王父己 癸酉卜,于父 甲 田(求田義,有說與求禾義差不多) 。 癸酉卜,其 田父甲,十一牛。”
貞:今夕其雨?貞:今夕不雨?(《甲》3404) 叀王往?勿唯王往?(《合》7352) 旬丁酉,允雨。(《合》14138) 叀黑羊用,有大雨。叀白羊用,有大雨?(《合》30022)
表時間的副詞:“既”、“乃”
既燎上甲于唐。(《合》1200) 辛巳卜,今日告父丁一牛,乃令。(《屯》965)
(1)名詞+整數+零數 之日狩,允禽,隻虎一,鹿卌(xì四十),狐一 百六十四。(《合》10198)
(2)名詞+整數+連詞+零數 隻禽鹿五十又六。(《通》17) (3)整數+名詞+連詞+零數 十牢又五。(《粹》579) (4)整數+名詞+連詞+零數+名詞 百鬯又十鬯。(《鐵》141.4) (5)名詞+整數+連詞+零數+名詞 五日戊申,方亦征,俘人十又六人。(《通》513) (6)整數+零數+名詞 八日辛亥,允伐二千六百五十六人。( 《通》19)
其雨,茲御?翌日戊不雨,茲御。 “茲”作前置 賓語。 在茲燎岳,御事。(《摭zhí續》19)“茲”作賓語。 及茲二月有大雨?(《通》386)“茲”作定語。
5、數詞、量詞。 甲骨卜辭裏,有從“一”到“萬”的數位。 一是最小的數,最大的數是三萬。 甲骨卜辭裏沒有分數,沒有約數,基數和 序數形式上沒有區別。 商代已有明確的十進位的觀念。兩位以上 的數詞往往每進一位加連詞,也可不加。 數詞與名詞的結合有以下幾種形式:
3、形容詞 甲骨卜辭中的形容詞約三十個,大、小、長、 幼、新、舊、足、多、少、好、美、高、白、 赤、黃、吉、嘉、美、香、明等。 主要用作定語、謂語、狀語,例如: ①丙戌卜:于新豊(醴)用,于舊豊用? (《粹》232)——定 ②隹(惟)我奚(奴僕)不足?十月。 (《通》484)——謂 ③壬大隻魚。 (《通》749)——狀
甲骨文文獻舉例:(四)祭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美錄》658:“丁巳卜,其又歲于大戊,二 牢。” “于高祖乙又升歲?”升歲、歲,祭 祀名。 《萃》36:“己卯卜,賓貞:取岳? 乙酉卜, 賓貞:吏(使)人于河,沉三羊,冊 三牛? 三月。” 《甲編》635:“丙子貞:丁丑又父丁,伐卅 羌,歲三牢?茲用。”
甲骨文文獻舉例:(五)征伐
單音節語言要創造新詞,只可能有兩 種方式: 通過詞義引申分化出新詞,可以叫做 詞義構詞。 通過音節中音素的變化構造意義有聯 繫的新詞,可以叫做音變構詞。
詞義構詞舉例
甲骨文文獻舉例:(九)婦事
《合》五14002:“甲申卜,殻貞: 婦好娩,嘉?王占曰:其唯丁娩,嘉。 其唯庚娩,弘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 不嘉,唯女。 甲申卜,殻貞: 婦好娩,不其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 允不嘉,唯女。 ”
第一節 殷墟甲骨刻辭詞法 概述
從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商代文字已經比較 成熟。 所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其內容大多是卜辭。 從這些材料我們可大致看出其時的詞法和 句法概況。
一、詞法
(一)詞類
1、名詞 甲骨卜辭裡,名詞是最為發達的一類詞, 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所占比重最大。 自然界事物及現象:天、日、月、星、風、
雨、雪、雲、虹、霓、雷、霧、水、火、山、 石、土、穀、川、河、泉、聲、光、災。
時令:春、秋、年、歲、月、日、旬、今、
昔、夜。
動植物名:牛、羊、羔、馬、象、鹿、虎、麋、 狗、狐、兔、鳥、雉、雞、鳳、蟲、蛇、龜、魚、 龍、麥、粟、木、林、桑、苗、穗、葉。有些動 物名稱有表示性別的標誌。 生產及生活資料:田、家、室、倉、門、井、車、 刀、刃、斧、犁、網、弓彈、壺、盤、衣、絲、 玉、鼓、筆。 親屬稱謂:父、母、叔、兄、弟、妹、妻、子、 侄、甥、孫。(由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 人、動物肢體器官:首、面、眉、目、口、耳、 齒、足、趾、腋、爪、尾、血、肉、角。 方位干支:東、西、南、北、上、下、左、右、 內、外、中、後、甲„„癸、子„„亥
甲骨卜辭中有物量詞,沒有動量詞。 易(賜)貝二朋。(《南坊》3.81) 其登新鬯二升一卣于□。(合》30973) 伐十人,卯六牢,鬯六卣,亡尤。(《合》 35355) 車二丙。(《合》36481) 馬五十丙。(《合》11459)
6、副詞: 表示否定的:“勿、弗、不、亡、毋”。 表示肯定的:“允” 表示語氣的:“其、隹、叀”
《鐵》249.2:“丙戌卜,爭貞:今三月多 雨? 丙戌卜,爭貞:今 王從聖乘伐下危, 我受又?” 《甲編》381:“壬戌卜,今夕亡 禍?”“其喪眾?壬戌卜,其不喪眾?
甲骨文文獻舉例:(六)田獵
《乙編》764:“■禽?壬申允獸(狩), 禽獲兕六,豕七十又六,麑百又九十又九。 【辛】未■壬申王勿■不其禽?壬申獸, 禽。” 《契》410:“■禽八虎,允禽,獲麋八十 八,兕一,豕三十又二。” 《續存》上1968:“王唯今日壬射 (地 名)鹿,禽。 ■乙王其田,眉日不雨? 吉。”
4、代詞 甲骨卜辭中的代詞看不出明顯的格(主、 賓、領)和數(單、複)的分別。
⑪第一人稱:余、我、朕。
“我”可作主語、賓語、定語。
庚申卜,貞:我受黍年。(《通》440) 己未卜,爭貞:王亥殺我?(《乙》5403) 邛方亦侵我西鄙田。(《合》6057正)
“余”可作主語、賓語。
甲骨文文獻舉例:(二)天象
《佚》374:“癸酉貞,日月又食,唯若? 癸酉貞,日月又食,非若?” 乙编3090:“戊子卜,殻貞:帝及四月令 雨? 王占曰:丁雨,不唯辛。 貞:帝弗 其及四月令雨? 旬丁酉允雨。” 《合》五· 12870:“癸卯卜,今日雨?其 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 自南來雨?”
2、甲骨卜辭的動詞 可分為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和助動詞。 沒有表示時體的附加成份,動作的時間靠 時間狀語來表示。 常見動詞有漁、牧、獲、采、舂、剝、鑄、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