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全套课件582P)

合集下载

《汉语史》第三讲讲义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汉语史》第三讲讲义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b 、大致以一种方言为基础旳活音系 论
• 以邵荣芬、王显为代表。
• 他们以为:“《切韵》音系大致上是一 种活方言音系,但也多少吸收了某些 别旳方音旳特点。详细地说,它旳基 础音系是洛阳音系,它所吸收旳方音 特点主要是金陵话旳特点。”
• c 、综合音系论(古音和方音旳综合)
• 章太炎、罗常培、陆志韦等主张《切韵》是 古今方国之音,是一种大范围旳综合。
• 2.分韵。
• 同声调旳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中 用韵做单位。同属一韵旳字汇集在一 起,称为一韵。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 入其他韵旳字。
• 3.韵目。
• 每个韵有一种名称,又叫韵目,如一东、 二冬、三钟……,这些韵目都是每个韵开 头旳第一种字,它与本韵其他字同韵。一 部韵书有多少个韵,就有多少个韵目。
: • 第一,《切韵》是历史上影响最深远旳韵书。它
成于隋,到初唐就被朝廷要求为原则韵书,即官 韵;宋朝扩充成《广韵》,其官韵地位愈加强化 ;元明清虽被“平水韵”取代,但平水韵也是在《 广韵》基础上改编而成。 • 第二,该音系综合了不同方言旳语音内容和一部 分较古老旳韵书旳内容,包容范围广,分类细致 严密,该音系最适合作为研究古今音和方音旳共 同参照系。 • 第三,从时间上说,《切韵》音系正处于汉语史 旳中间环节。往上能够跟上古汉语联络,往下能 够跟近代汉语联络,不论是对于发觉历史事实还 是解释音变规律来说,这个音系旳主要性都是不 可替代旳。
今音学旳内容
• 从时代上说,今音学反应旳是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时旳语音系统,又称中古音系;
• 从成果上说,今音学旳研究成果是韵书, 主要是《切韵》、《广韵》、《集韵》和“ 平水韵”等全部《切韵》音系旳韵书,所以 中古音时期又称“韵书”时期;
• 从研究旳要点说,今音学研究要点在“韵” 。

汉语史词汇发展史ppt

汉语史词汇发展史ppt
过时的挂历 哈吧狗落水 狐狸吵架 机关枪打飞机 乌鸦落在猪身上 坐飞机搽粉
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语的名称是在唐代.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 现象,却远在先秦时就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
三、专门用语
是指被固定了的专门指称某种事物和意义的词组。 古代:尚书 御史 枢密院 宣抚使 可汗 道台 现代:南京晓庄学院 新街口百货商场 南京大学 简缩
在奋不顾身的学习,前天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我听了以
后沾沾自喜。你批评我爱滥用成语,我以后一定前功尽弃,卷
土重来。祝爸爸万古长存!
你独一无二的儿子小明
二惯用语,谚语,歇后语
惯用语,谚语,歇后语都是从历代汉语词汇中逐渐发展和丰富的, 下面是一些例子:
A惯用语: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以动宾关系的三字格为主 要结构形式和音节形式,如:开小差,穿小鞋,开绿灯,抓小辫等. 也有非三音节的:钻牛角尖,捅马蜂窝,唱对台戏.
出于同一语源,后来分化成 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一组词。
返回本章目录
同源词-2
1.声近:这组词的读音必须相通。
声母
双声--声纽相同。 对转--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
叠韵--属同一韵部。
韵母 对转--韵母的主要元音相同,
韵尾有对应关系。
2.义通:这组词的意义相同、相近、相关。
3.古证:有古代训诂资料或字形为证据。
新词产生的途径
C、有的是出于避讳
箸→筷子
新词产生的途径
D、有的是由于观念和情感的变化 E、还有的是由于社会心理的影响
新词产生的途径
5、词义演变产生新词
新词产生的途径
6、词组成词 如:门户,道路、国家、久远、夜市、本钱、得罪,如意、日食。 《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

汉语史课件11

汉语史课件11
日本人有时用古代汉语中的现成词语去翻译 西方的新概念,这些词语形式上为古代汉语所 固有,意义上有的有继承关系,有的很不相同。
3、日语借词
日本人除用汉字构词来翻译西洋作品外, 自己还创造了一些新词,这些也用汉字构成, 后来借入中国。跟“来自西洋,路经日本”的 日译词不同,这些词是真正的日本产物,数量 有几百个之多。
清朝统治者对外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中西 交通几乎陷于停顿、到了雍正时候,“大开洋 禁,西南洋诸国咸来互市”,中西交通重新开 始繁荣起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 巨变。

帝国主义的大炮和军舰吓坏了清朝统治者,也
使一部分人认识到老一套不行了。他们强调办理洋务,
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开设学堂,创办制造局。
近代汉语同义词的发展
在近代汉语词汇发展的基础上,近代同义词 也有了巨大的发展。首先,上古和中古产生的 同义词,有许多近代仍然广泛应用,成为近代 汉语同义词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近代汉语词汇的口语方言词
大量口语方言成分涌入文学语言,是近代 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之一。
它们经过文学作品的传播,和相应的普通 词语并存。这些词在发展中显示了不同的生命 力。有的生命力强,逐渐融化于普通词汇之中 一直流传到现在,有的现代普通话已不用了, 但在方言里保存着;有的现代形式上存在,意 义发生了变化;有的则在发展中逐渐消亡了。 这类词往往可以写成不同的书面形式,当时不 难听懂,后人看起来却不免增加困难。
这些词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 一是借用日译词和日语借词 二是印欧语借词 三是自造新词或旧词新用
一、日译词和日语借词
1、日译词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量翻译了西方的
文化科学书籍,其中绝大多数是日本人用汉字
构造新词进行意译的。后来中国人把这些词连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二章 汉语语音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二章 汉语语音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

了化,二配阳声要从
四,由Hale Waihona Puke 的声。的上等造于形格韵在变古
的成介成局和从化到
格 局 。
原 来 介 音 的 区 别 转 变 为 主 要 元 音 的 区 别 , 形 成
音 的 影 响 使 得 相 同 的 主 要 元 音 发 生 了 不 同 的 变
了 四 等 的 格 局 。 在 从 上 古 到 中 古 的 演 变 过 程 中
其五,部分群母并入 匣母;
其六,以母分化为以、邪 两个声母。
(一)唇音的演变
轻重唇音尚未分化
《切韵》音系轻重唇音不分, 同时期《经典释文》的反切也
不分轻重唇音
清鼻音的演变
到中古演变为h-,并入晓母。
(二)舌音的演变
上古舌音只有一套,到《切韵》音系分化为端、知、章三套:无介音 或介音-i-前不变,介音-r-和-rj-前演变为卷舌音,介音-j-前演 变为舌面音。
到了唐代,汉语的声调系统又发生了两项重要的变化: (1)四声开始依声母清浊的不同分 化为阴阳调类; (2)全浊声母上声变为去声。
【思考题】
1.三十六字母中的 “照穿床审禅”是如何形成的 ? P56 2.三十六字母中喻母的上古来源是什么? P68 3.为什么说娘母是一个独立的声母? P57 4.为什么说俟母是一个独立的声母? P57-58 5.举例说明影响韵母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中古麻韵的上古来源有哪些? 7.举例说明 《切韵》音系一二等重韵的成因。 8.汉语的声调从上古到中古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P86-89
就 已 经 被 打 破 了 , 形 成 了 入 配 阳 声 的 格 局 。 第
入 声 韵 演 变 较 慢 , 魏 晋 以 后 阴 、 阳 、 入 三 声 相

《汉语史-绪论》课件

《汉语史-绪论》课件

2、中古汉语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 系统形成;平、上、去、入四声形成;轻唇音 产生;舌上音产生;大量古入声字变为去声。
(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词大 量增加;有了一定数量的外语借词。
(3)语法上,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系词 “是”和新的判断句广泛应用;否定句、疑问 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词后面;用“将”和 “把”表示的处置式产生。
近代汉语的作品,特别是元明清的文献,要注 意其中方言色彩的考察。
参考书
殷国光等 《汉语史纲要》 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2011。
王力 《汉语史稿》 商务印书馆 向喜 《简明汉语史》 商务印书馆 2010. 蒋绍愚 《古汉语词汇纲要》 商务印书馆
2005. 蒋绍愚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 北京大学出
三、汉语史研究的基本步骤
1、根据研究目标,确定若干个历史层面(如 春秋战国、西汉、东汉、魏晋、唐五代等)
2、在每个历史层面确定若干部具有代表性的 文献作为考察对象。
3、对各个层面语料中的研究对象(语法、词 汇等)进行分析归纳。
4、对归纳出的结果作历时的比较,追寻其历 史发展轨迹。
5、对语言现象的历史变化力图作出解释,探 讨原因,总结规律。
(6) 拿旧书侪卖脱伊。(上海话) (7)将条颈链卖咗佢,唔系有钱啰。(广州话) (8)汝爱将惹字写好其。(中山客家话)
二、汉语史研究语料简述 上古汉语: 甲骨文献、金文文献、简帛文献、诗经、尚书 诸子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 史记、淮南子、春秋繁露、盐铁论
汉书、论衡;太平经、修行本起经等东汉汉译 佛经
第三节 汉语史的分期
如何给汉语发展史分期,主要有两种看法,依 据两种标准。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二编 第二章 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二编 第二章 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第二章汇报人姓名第一节数词的产生和发展一基数词表示法二整数带尾数的表示法三分数表示法表示法四约数的表示法五序数词表示法六数词两的表示法七零位数表示法第二节量词的产生和发展从东周到汉代度量衡单位词有等
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二章
汇报人姓名
方数形,汉
面和式其语
的序有使中
产数基用,
近代汉语中,名量词在语法上又有新突破。
量词直接跟在名词后面,成为名 词词缀,并形成新的名词。如
“枝条”、“官员”、“墨 锭”、“事件”、“船只”、 “书本”等。这样的新名词多是
无定名词。
量词后面出现 “子”、“儿”、 “头”等词缀,从而使量词又 变成为普通名词。这种现象 很 晚才出现。起初,多出现在北 方话中。
生 和 发 展 。
等 方 面 。 下 面 讨 论 数 词 在 这 些
数 、 整 数 带 尾 数 、 分 数 、 约
一 直 发 生 着 变 化 。 数 词 的 表 示
数 词 属 于 基 本 词 汇 。 从 古 到 今
第一节 数词的产生
和发展
表示法
一、基数词表示法
二、整数带尾数 的表示法
三、分数表示法
西周金文中数词语序 发生了变化,可以用 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动量词产生于汉代。汉代 开始出现从动词或名词虚 化而来的动量词。如 “反 (返)”、 “遍”、 “过”、“下”、“通”、 “匝”等。
唐代,原来的动量词语义 范围在扩大,新的动量词 不断产生。 宋代以后,动量词的发展 更趋于完备,分工更趋于 明确,词项也更趋于专业 化。
东周到汉代,名词已经不能直接和数词结合 ,需要加上个体单位词,并且单位词大量出 现。计算数目的单位词出现 “个”、“两” 、 “双”、 “匜”、 “合”、 “就”、 “条”、 “领”、 “合”、 “所”、“口 ”、“乘”、“张”、 “枚”等。这些单位 词已经从名词中分化出来,作普通的个体量 词。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母)芜 (微母)
(一)唇音
部分中古晓母字不与牙喉音字谐声,而与明、微母字谐声,这部分晓母字上古是清鼻 音声母(昏母)。
谐声的证据:
• 每 (明母)—— 悔诲晦 (晓母) • 靡 (明母)—— 麾 (晓母) • 微 (微母)—— 徽 (晓母) • 墨 (明母)—— 黑 (晓母) • 瞢 (明母)—— 薨 (晓母) • 勿 (微母)—— 忽曶笏 (晓母) • 亡 (微母)—— 肓 (晓母)
农, 泥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声训的证据: • 《释名》:“入,纳也。”(入,日母;纳,泥母) “男,任也。” (男,泥母;任
,日母) 《释名》:“尔,昵也。”(尔,日母;昵,娘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部分中古透、彻、书母字和泥、娘、日母字谐声,这部分字上古是清鼻音声母(妥母)。
谐声的证据:
• 體 (透母)—— 豊禮 (来母) • 獭 (透母)—— 赖癞 (来母) • 虿 (彻母)—— 厉 (来母) • 宠 (彻母)—— 龙 (来母) • 郴 (彻母)—— 林淋霖 (来母) • 瘳 (彻母)—— 翏寥戮 (来母) • 离魑螭 (彻母)—— 離醨缡 (来母)
(二)舌音
3、舌尖边音和清边音 部分中古透、 彻母字跟来母字谐声,这部分字上古是清边音声母(体母)。
,澄母) “冬,终也。”(冬,端母;终,章母) “肘,注也。” (肘,知母;注, 章母) “胗,展也。” (胗,章母;展,知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谐声的证据
• 曩 (泥母)—— 孃釀 (娘母)—— 穰讓 (日母) • 念 (泥母)—— 稔 (日母) • 溺 (泥母)—— 弱 (日母) • 诺 (泥母)—— 若 (日母) • 女 (娘母)—— 汝 (日母)

汉语史(全套课件882P)

汉语史(全套课件882P)
以下为漢水。
• 篆体
• 金文
• 2、什么叫历史 • 《说文》:历,过也,传也。 • 《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 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 移动。
• 历史就是人们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记 录。
• 3、什么是汉语史
• 汉语史就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 学。也就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 法系统、词汇、文字是怎样形成的。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 睢》)
•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诗·邶风·新台》)
• 戚施:驼背。
• 《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得此戚 施。” 毛传:“戚施,不能仰者。”
二、汉语史研究的依据
• 汉语史研究的主要依据汉语文献语言。
1、汉语发展的两个系统
• 汉语发展的两个系统:口语和书面语 • 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 • 中古以后出现两种书面语:文言和古白话。 • 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
汉语史
第一讲 绪论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 1.王力著,《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 • 2.周大璞主编,《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
社,2007年; • 3.沈祥源、杨子仪主编,《应用音韵学》,山西
教育出版社,1990年; • 4.唐作藩著,《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 5.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 其次,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给 后代的语音分析和研究语音发展规律带来了极大 的方便,同时也给拼音字母的制定工作带来很大 的启发,近代的注音字母和现在的汉语拼音字母 都与三十六字母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2、古音标注
• 古音研究成果分为音类和音值两个层次。 • 用汉字作为语音的代表符号,主要功能是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韵研究方面;
训诂研究方面; 辞典编撰方面; 古文字研究方面。
《老子· 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 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汉语史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和基本音韵术语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普通语音学知识复习 现代汉语语音的结构和系统
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经前)为上古期(三、四
世纪为过渡) 公元四到十二世纪(南宋前期)为中古时期(十二、 十三世纪为过渡) 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 1840—1919为过渡) 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第四节 汉语语音史的分期
2.吕叔湘先生的“二分法”
清初;3)现代汉语 清初之后至现在
第五节 汉语史研究简史
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到 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南北朝初期至 明末,是语音研究阶段;清初至今,是全 面发展阶段。
语义研究阶段
这一时期属于词汇词义研究的,有《尔雅》类、
《方言》类、《释名》类等。东汉许慎的著名 著作《说文解字》也出于这一时期,但在性质 上与上述著作有所不同,它是后世汉字学的代 表著作,其影响历近两千年而不衰。

区分:
①发音部位, ②发音方法。
辅音(二)
音节(一)

汉语音节结构⑴:
音质 音高
结构:辅音 + 元音 + 辅音 + 声调
可以没有 必须有
例:
宾 批 因 衣
声母(一)

声母和韵母的位置:
音节:辅音 + 元音 + 辅音 + 声调
声母 韵母

一个音节可能没有声母,此时该音节的 声母可以叫零声母。
声母(二) 普通话声母与国际音标
声母
韵头 韵腹 韵尾
韵母(六)

关于韵母的几个要点⑶:
③辅音韵尾对韵腹有保护作用,可以使韵 腹历经久远不变化或变化小。
韵头
韵腹
韵尾
声调(一)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
调类:4个
调名: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调值: 调型:平、升、曲、降 调号:ˉ、ˊ、ˇ、ˋ(汉语拼音)
古代汉语晚唐五代以前 近代汉语晚唐五代之后到现代
3.现在比较普遍的分期
1)远古期 殷商时代
2)上古期 周秦两汉时期 3)中古期 六朝隋唐时期
4)近古期 晚唐宋元明清时期
5)现代期 清末至今
4. 教学用简单汉语史“三分法”
1)古代汉语 晚唐五代以前;2)近代汉语 晚唐五至
第一节 汉语语音史的任务与意义
研究语音史的意义
更深入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调查研究现代汉语方言,比较方言与普通话
训诂学、文字学的基础
推动汉藏语系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依据
历代的韵文 韵书、韵图 形声字、古籍中的声训、通假、异文、注 音
对音材料
汉字记录的译音词 非汉语文字记录的汉语词
汉语方言语音 汉藏亲属语音的比较
第三节 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方法
归纳:从许多语言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 理。 比较:比较相关语言现象,从而得出一定 的结论。 统计:对研究对象的某方面数据进行搜集、 整理、计算和分析的方法。 实证。就是列举大量实例以证明某种语言 现象的存在。
第三节 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方法
元音(一)

特点:
①声带颤动, ②气流不受阻碍, ③发音器 官各部位的肌肉紧张度相同, ④发出的 声音响亮。

区分:
①舌位的高低(口腔开口度大小), ②舌位的前后, ③唇型的圆展。
元音(二) 元音位置及发音:
辅音(一)

特点:
①声带不颤动或颤动, ②靠发音器官对气 流形成的阻碍发声, ③构成阻碍的部位 的肌肉比其它部位紧张, ④发出的声音 不响亮。
探源:就是探明某种语言事实的起源及其 演变,以便了解它的发展线索和规律。 转换。转换方法主要用于语法研究,就是 通过句型的变换来解释某一语言现象。 推演。利用一般存在的语言事实,推论出 某种语言现象可能存在。
第四节 汉语语音史的分期
分期原则:汉语史的分期必须根据语言中语音、 词汇、语法等诸要素的实际情况,同一时期内的 语言要素之间应大致相若,而不同时期的语言要 素则须有殊异。 1.王力先生的“四分法”
普通话韵母和国际音标
韵母(四)

关于韵母的几个要点⑴: ①在音韵学中,零韵尾、元音韵尾是
一个大类,鼻音韵尾是另一个大类。
韵尾
零、元音
阴声韵
阳声韵
鼻音
韵母(五)

关于韵母的几个要点⑵: ②韵母的第一个音素 (韵头或韵腹 )与
声母接触,常导致声母发生变化。 反过来,声母也可以导致韵母的第一个音 素(韵头或韵腹)发生变化。
语音研究阶段
由于佛经的翻译,中国语文学者认识了印度的
语音学,沈约著了一部《四声谱》。那时还由 于反切的发明而有了韵书,韵书实际上是按音 编排的字典。我国第一部韵书是魏李登的《声 类》。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看见的 最早的一部韵书。
全面发展阶段
17世纪到19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中国语
汉语史
汉语史
绪论
汉语史讲什么 汉语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汉语史的几个分支
参考书目
王力《汉语史稿》、《汉语语音史》 唐作藩《汉语语音史教程》
耿振生《音韵通讲》
第一节 汉语语音史的任务与意义
本课程讲授的内容
从《诗经》时代的上古音,一直到今天的现代
汉语语音 本课程的讲授顺序:现代音、中古音、近代音、 上古音
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这个时期由于满清统 治者对文化思想的控制非常严苛,一般学者多 被迫脱离现实而从事于古书的整理和考证,有 关汉语的古义和古音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汉语的语言文字之学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大发展。
清代语言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以《说文》研究为代表的字义字形研究方面;
韵母(一)

韵母位置:
音节:辅音 + 元音 + 辅音 + 声调
声母 韵母

韵母最多可以由3个音素构成,这3个音素 分别称为韵头(或介音)、韵腹、韵尾。
韵母(二)

韵母结构:
必须有
结构:韵头 + 韵腹 + 韵尾
由i、u、y充 当
可以没有 由i、u和n、ng充

韵头:安
韵尾:阿






韵母(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