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_安全隐私
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简介

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简介概述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将各种物理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数据传输。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智能化。
然而,物联网也引发了诸多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
本文将简要介绍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相关内容。
信息安全威胁在物联网中,信息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因为物联网连接了大量的设备,这些设备可能收集、传输和存储着大量的敏感信息。
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信息安全威胁。
1. 数据泄露物联网中的设备可能受到黑客攻击,导致设备中的数据被非法获取和泄露。
这些数据包括个人身份信息、位置信息、健康数据等。
如果这些数据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可能导致严重的个人隐私泄露和经济损失。
2. 远程入侵由于物联网设备多数都能够远程访问和控制,因此黑客可以通过攻击设备的安全漏洞,远程控制设备并进行恶意操作。
例如,黑客可以攻击智能家居系统,控制家庭安全设备、电器甚至窃取家庭网络中存储的敏感信息。
3. 恶意软件物联网中的设备,尤其是智能设备,可能感染恶意软件,成为黑客进行攻击的平台。
恶意软件可以通过操控设备的功能、篡改设备的配置或者窃取设备中的数据,给用户带来严重的安全和隐私问题。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措施为了保护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和隐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强化设备安全对于物联网中的设备来说,确保设备本身的安全是最基本的措施。
包括采用安全芯片、加密通信、严格访问控制等。
此外,及时修复设备的安全漏洞也非常重要。
设备制造商应对设备进行安全评估和测试,定期发布安全补丁,及时更新设备固件。
2. 加密通信物联网中的设备之间的通信可能会被黑客窃听和篡改。
因此,采用加密通信协议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
常用的加密通信协议包括HTTPS、TLS等。
3. 用户教育和意识提升用户在使用物联网设备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知识。
物联网中的安全与隐私保护

物联网中的安全与隐私保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智能家居到智能交通,从智能医疗到智慧城市,物联网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但是在享受物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物联网中的安全和隐私问题。
一、物联网中的安全问题1.网络攻击物联网设备在连接网络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交换,这使得对物联网设备进行网络攻击变得更加容易。
黑客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对物联网设备进行攻击,从而获得设备的控制权。
这不仅会导致设备无法正常工作,还会泄露设备中的敏感信息,比如密码、银行卡信息等。
2.物理攻击物联网设备通常会分布在各个地方,有些设备需要连接公共网络,因此设备很容易成为攻击者的目标。
如果攻击者得到了物联网设备的物理访问权限,就可以轻松地改变设备的设置,监听用户的信息,窃取数据等。
3.设备失控物联网设备需要进行大力部署和管理。
如果设备出现故障或者损坏,就会对用户的生活造成影响。
此外,如果设备的固件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存在漏洞,那么攻击者可能会利用这些漏洞造成严重的安全威胁。
二、物联网中的隐私问题1.个人隐私泄露大量的智能设备搜集用户的信息,比如每天的行程、所在位置等。
如果这些信息被恶意应用程序获取,就可能泄露用户的个人隐私。
如果恶意应用程序获取了用户的密码、银行卡信息等,那么用户的财产安全也会受到威胁。
2.数据泄露物联网设备搜集的数据一般都存储在云端。
如果云服务提供商的安全性不足,则可能导致数据泄露。
这些数据包括用户的个人信息、账户信息、密码等,对用户的生活造成影响。
3.社会隐私泄露物联网设备搜集的数据不仅包括用户的个人信息,还包括社会环境中的信息。
如果这些信息被企业或者政府收集并用于商业或者政治活动,那么也会对用户的利益产生负面影响。
三、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措施1.安全加密传输对于物联网设备的数据传输,应该使用加密的传输协议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在设计物联网设备时,需要将安全性作为设计的关键要素来考虑。
物联网知识: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

物联网知识: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它将各种设备、传感器、电子产品和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联通的网络环境。
但是,在这个连通的环境中,随着设备和数据的增加,物联网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成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本文将对物联网安全和隐私保护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物联网安全问题物联网的设备和传感器都会通过互联网进行通信,因此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安全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联网安全问题:1.数据泄露:在物联网中,大量的数据都会被收集、存储和传输,其中包括个人隐私信息、财务数据和敏感信息等。
如果这些数据泄露,将会导致极大的损失。
2.设备安全:物联网中的设备通常都是以无线方式连接到互联网,这些设备本身可能存在漏洞或不安全的配置,这些漏洞很容易被黑客攻击,从而控制设备,影响物联网的整个系统。
3.身份验证:物联网中涉及到的设备和传感器数量十分庞大,这些设备必须能够相互识别和认证。
但是,如果身份验证操之过急,会对物联网的正常运行产生严重的影响。
4.网络安全:物联网中每个设备都是通过网络接入大型云服务中心,因此网络安全是物联网安全的关键目标。
如果网络存在漏洞或者别有用心的人能够获得网络管理员权限,便可以通过云服务中心轻易地进入整个系统。
二、物联网隐私保护问题物联网涉及到了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包括家庭住址、姓名、信用卡信息、健康记录等。
这些信息如果被泄露或被不当利用,会对人们的个人隐私和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
以下是物联网隐私保护的问题:1.信息收集和共享:物联网中各种设备都会被用来收集信息,这些信息都必须进行处理和存储,这些存储的数据是否保密就成了另一个问题。
此外,数据是否可以共享也是需要考虑的。
2.身份识别:在物联网中,很多设备都带有特定的功能,包括传感器、行动识别、音频和视频通信等。
这些功能能够识别个体和个人习惯,从而产生个人化的数据。
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

隐私协议与合规
隐 私 协 议 如 G D P R 和 C C PA 是 保 护 用 户 隐 私 的 重要法规,要求企业遵守规定,保护用户个人 信息不被滥用
用户教育与意识
隐私保护意识培训
通过教育提高用户对隐 私保护的认识 加强隐私保护意识
个人数据管理指导
帮助用户正确管理个人 数据 提供数据隐私保护建议
物联网安全标准
ISO/IEC标准 包括物联网安全性能要求和测试 方法
NIST物联网安全指南 制定统一的物联网安全实施指 导原则
法规与标准合规管理
合规框架建立
建立符合法规标准的企 业内部合规框架
合规审查流程
定期对企业的合规情况 进行审核和评估
法律风险案例分 析
在物联网应用中,数据泄露和隐私侵犯案例屡 有发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 解法律风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数 据泄露案例通常涉及数据安全措施不当导致信 息外泄,隐私侵犯案例则涉及个人隐私权被侵 犯的情况。
●02
第二章 物联网安全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在物联网安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双因素认证是一种常见的身份验证方法, 通过结合两种或多种不同的验证要素来确认用 户身份的合法性。生物特征识别则利用个体身 体的生物特征进行识别验证,如指纹识别、虹 膜扫描等。
网络安全防护
防火墙 网络边界防护
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转移 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降低自身 承担的风险。
风险降低 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 性和影响,保障系统安全。
应急响应计划
在物联网安全中,应急响应计划是防范和处理 安全事件的关键措施。安全事件响应包括预警、 应对和处置,可以有效减少损失,保障系统和 数据安全。数据泄露应对是在数据泄露事件发 生时,通过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和修复数据泄露 带来的影响,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物联网中的安全与隐私问题

物联网中的安全与隐私问题一、引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物联网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安全与隐私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物联网中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并分析当前主流的解决方案。
二、物联网中的安全问题1. 智能设备的漏洞智能设备作为物联网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软件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
这些漏洞可能被黑客利用,进而攻击整个物联网系统。
例如,黑客可以通过攻击连接了智能家居的WiFi路由器,进而获得控制智能家居的权限,从而偷窥家庭私密信息或者实施安全攻击。
2. 数据传输的安全问题在物联网中,数据传输是信息交换的重要环节,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当前,很多物联网设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不安全的传输协议,如HTTP协议和MQTT协议等,这使得黑客可以针对这些协议进行攻击,进而盗窃、篡改、删改或拒绝服从数据等。
3. 僵尸网络的威胁物联网设备被攻击后,黑客可以利用其来创建僵尸网络,从而实施DDoS网络攻击。
当前,物联网设备成为DDoS攻击的主要来源之一,这给用户、企业和政府机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物联网中的隐私问题1. 个人隐私泄露智能设备采集的用户数据可能会泄露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并影响用户的个人生活。
例如,如果智能家居的摄像头被黑客控制,那么黑客就可以偷窥家庭的一切动静,而这牵扯到人们的生活隐私和人格尊严。
2. 数据滥用和滥用一些智能设备和物联网平台将用户数据用于商业用途,这违反了用户隐私保护的基本原则。
同时,这些数据可能被收集者用于侵犯用户的利益,例如,保险公司可能会收集用户健康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来拒绝为用户提供保险。
3. 数据安全性不佳物联网设备数据的收集、传输和存储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安全机制,否则将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
例如,如果一个物联网能源管理系统没有安全措施,黑客可以远距离攻击并控制设备,从而实现对电网的攻击和瘫痪。
四、物联网的安全解决方案1. 安全认证机制对于物联网设备,安全认证机制是确保设备能够安全运行的基础。
物联网的安全与隐私问题

物联网的安全与隐私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物联网通过无线传感器、互联设备和云计算等技术,使得各种物理设备能够相互连接并进行数据交互。
然而,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物联网的安全性和隐私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一、物联网的安全威胁与挑战1. 设备安全漏洞:物联网中的大量设备,由于制造过程中的瑕疵或设计上的漏洞,容易受到黑客攻击。
黑客可以通过攻击这些设备,获得用户的个人信息或者控制设备进行恶意操作。
2. 数据隐私泄露:物联网设备不仅能够收集和传输大量的个人数据,还能够实时监控用户的行为和习惯。
如果这些数据被不法分子获取,将会给用户的隐私带来巨大的威胁。
3. 网络攻击:物联网设备通常通过互联网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然而,互联网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网络攻击,如DDoS攻击、恶意软件和钓鱼网站等。
这些攻击可能会导致设备瘫痪、数据丢失或被篡改。
二、物联网安全保障措施1. 加强设备安全性:制造商应加强对物联网设备的质量控制,确保设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不存在漏洞。
此外,设备应提供升级和修补程序,及时更新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
2. 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物联网应用程序应采用强大的数据加密技术,确保在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同时,用户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应符合相关的隐私规定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律。
3. 强化网络安全:物联网设备应具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安全设施,及时发现和防范网络攻击。
此外,用户也应保证自己的网络环境安全,采取一些常见的网络安全措施,如使用强密码和定期更新设备软件等。
三、物联网安全的未来发展1. 安全标准化:加强物联网设备安全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推动各方面的安全措施合规化。
制定统一的安全协议和加密算法,提高整个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安全性。
2.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安全结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物联网设备进行安全监测和威胁预警。
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能力,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物联网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措施

物联网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措施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物联网的连接性和智能化使得各种设备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和智能控制,极大地提高了生活和工作的便利性。
然而,与此同时,物联网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和隐私问题,如数据泄露、设备攻击、隐私侵犯等。
为保障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
一、加强物联网设备和网络的安全防护1.设备安全防护首先,要加强对物联网设备的安全防护。
物联网设备的入侵往往是黑客攻击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厂家应当在设备设计阶段就考虑安全防护的问题,比如采用安全芯片、加密技术、隔离技术等手段,保障设备的安全性。
另外,设备厂商需要及时推出安全补丁和固件更新,及时修复设备存在的漏洞。
同时,用户也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使用。
2.网络安全防护其次,要加强对物联网网络的安全防护。
物联网设备之间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因此,网络安全是物联网系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网络安全方面,需要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网关等技术,确保网络的安全性。
另外,物联网系统需要建立完善的权限管理机制和访问控制策略,限制设备和用户的访问权限,避免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操作。
二、加强数据安全保护1.数据加密物联网系统的数据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数据泄露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数据的安全保护。
首先,对于敏感数据,需要采用强大的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窃取和篡改。
同时,需要建立访问控制机制,对数据的访问进行严格的权限控制,限制非授权用户的访问行为。
2.安全存储另外,数据的安全存储也是非常重要的,物联网系统需要建立安全的数据存储机制,确保数据不被恶意篡改或者意外丢失。
可以采用备份和数据冗余技术,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三、加强身份认证和安全访问控制1.身份认证物联网系统需要建立健全的身份认证机制,确保设备和用户的身份真实可靠。
物联网中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物联网中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然而,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也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在物联网中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数据安全的挑战与威胁在物联网中,大量的设备和传感器通过网络连接,不断产生、传输和处理数据。
这些数据相当敏感且具有巨大的价值,包括个人身份信息、财务数据、医疗记录等。
数据安全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安全漏洞:物联网中存在着各种网络安全漏洞,黑客可以通过这些漏洞获取设备和系统的控制权,进而窃取、篡改、销毁数据。
2. 数据传输安全:大量的数据在物联网中通过无线传输,这意味着数据有可能被窃听、篡改或者中间人攻击。
此外,还存在着设备被冒充的危险,黑客可以通过伪造设备的身份,获取数据并进行恶意活动。
3. 设备安全性:物联网中的设备通常由制造商提供,但可能存在着硬件和软件的安全漏洞。
黑客可以利用这些漏洞,入侵系统并获取敏感数据。
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隐私保护在物联网中至关重要。
个人隐私的泄露不仅可能导致个人利益受损,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在物联网中,个人隐私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身份信息保护:物联网中的设备和系统需要与用户进行交互,因此需要收集用户的个人身份信息。
在收集、储存和使用这些信息时,应遵循相关的隐私保护法规,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2. 敏感数据保护:包括医疗记录、财务信息等敏感数据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数据一旦泄露,将给个人和组织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在数据收集、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应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
3. 用户授权和许可:用户对自己的数据享有所有权和控制权。
物联网系统应该尊重用户的意愿,并在数据使用和分享前获得用户的明确授权与许可。
三、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解决方法为了解决物联网中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密与身份验证:通过使用强大的加密算法和严格的身份验证措施,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安全与隐私的挑战摘要:如今,物联网已经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物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巨大的利益,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潜在的威胁。
本文正是从安全与隐私方面讨论物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分析这些挑战,并阐述我们应该从哪些地方做出什么样的对策。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与隐私挑战对策Abstract:Now, the thing of Internet has been effecting our life and work in a considerable range. It brings us great convenience and benefits, but also will bring us a lot of potential threa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that the TOI brings us in the security and privacy aspects, analysis them and expounds that what measures and how we should take when faced these challenges.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Security and Privacy, Challenge, Countermeasures1.简介基于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简称EPC)的物联网,是在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对物品信息进行非接触式采集、网络传输,以及对物品信息进行跟踪和管理的专用信息网络。
想象一下,你的电视、录像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能自动访问互联网。
你很可能有一个连接到房子里的智能电表、气表或者水表能够自动与制冷制热系统交流。
你甚至可以买一个冰箱,它可以自动与食品店联系订购空缺食品来补充储存。
你的车轮胎可以以无线方式与车子的主计算系统交流,访问互联网获得GPS和其它服务。
在工厂,嵌入式诊断使用无处不在,包括有线和无线,用它来指挥维护系统和发出工作指令。
在工厂里工人们戴了一个RFID标签,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安全人员可以找到他们……它正在改变我们将来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在物联网世界里,每一个物理对象都有一个虚拟的组件,可以提供服务和消费服务。
这种极端的互连将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经济发展,但它也将需要创新的方法来确保其能安全并且被道德地使用。
”这样的便利与财富吸引着我们大步迈向物联网,是迎接我们的是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安全与隐私的挑战,正确理解和处理这个挑战、提出适当的保护机制是物联网未来部署的关键。
2.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物联网时代又称为后IP时代。
目前,学术界公认“物联网是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的大规模信息系统”。
物联网通过感知层获取信息,通过网络层整合、传输信息,在各行各业已有比较成功的应用,但是如果感知的信息没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对它们进行管理和整合,就谈不上深入的应用;如果没有强大的安全保障基础,物联网中的攻击和故障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超过他给我们带来的任何好处。
窃听、跟踪、中间人攻击、欺骗、重放、克隆、物理破解、篡改信息、拒绝服务攻击、RFID病毒……设想一下,当你的温度感知系统的信息被恶意程序所捕获,并且被控制,那么它也可以随时更改温度的控制范围,这样很有可能给主人造成极大的损失,甚至是人身伤害;你的公文包可以帮你检查临会前的准备文件,那么也很有可能将这些文件的信息泄露给敌对公司;应用在农业灌溉检测系统中的感应设备一旦遇到故障而反馈了错误的信息导致灌溉系统持续灌溉,给农民朋友造成的损失又将怎样弥补……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安全和隐私的概念。
在物联网(IOT),一切都变成虚拟的,这意味着每个人、物在互联网上都有一个定位的、可寻址的、和可读的副本,把现实生活变成在线运行。
Rodrigo Roman 在《物联网安全》一文中提到了周边定向的安全机制,是说它们基本上保护边缘内的一个特定区域,而我们现在日常生活所用的安全机制是都周边定向的。
然而这其中许多安全机制对于在线工作环境不再起作用了,主要是因为不能准确给出周边的定义和从不信任的外界精确地分离出可信任的区域,使得这些安全机制的运行变得越来越困难。
传统的保护机制是轻量级的加密、使用安全协议和隐私保护,这些在物联网中是不够的。
相反,研究者必须充分挖掘那些特殊的并且通常是新奇的障碍。
为了实现它,研究者必须彻底理解物联网各种场景相关的风险,如空中旅行,它就有很多相关的因素,包括安全、隐私和经济等。
3.物联网中实施安全措施的策略所有这些要求都强调了实施物联网安全措施的一些关键开始步骤:从概念上理解物联网、评估互联网当前安全状态,并探索如何从符合当前网络需求和约束的解决方案中推进到可以合理的确保物联网安全的方案中。
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物联网中的安全建设。
3.1 安全基础设施物联网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步骤,而是一个逐步结合现有网络并应用到显式世界中去的过程,其中包括给予虚拟角色和思维。
分析人员和研究人员必须解决这些基础设施的复杂交错性问题。
物联网要求互操作机制,以便实体之间可以连接并助他们了解彼此,因此难点将会集中在技术和信息传达上。
这种分布式服务必须是可靠的,不仅仅是提供可用性,更需要有防止故障的自适应能力。
这样的一个管理模型将会有世界各地数十亿设备的规模,面对的问题将会是自主性、流动性、可伸缩性、数据处理和账单统一等等。
物联网具有高度的分散性质和技术脆弱性,例如在公共领域使用性能有限的嵌入式设备,这样就为恶意实体创造了可以利用的薄弱环节。
那些在不受保护的区域中且容易访问的实体,比如在街道中的,很容易受到物理上的损坏。
就像妥协的僵尸网络一样,一些恶意对象会试图从内部控制它。
其他的威胁还包括在错综的服务和用户通过数据收集和其他方式所做的分析之间存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为了避免这些威胁,物联网必须有很强壮的安全基础设施。
而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是利用公钥理论和技术建立的提供信息安全服务的基础设施,它能够为所有网络应用提供加密和数字签名等密码服务及所必需的密钥和证书管理体系,是解决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和不可否认性这一系列问题的技术基础。
PKI提供了完备的安全系统模型,但PKI的实施同时具有挑战性,存在开销大、认证复杂等问题。
如图1,在传统的EPC网络架构的基础上引入一个经过简化的轻量级的PKI模块,来实现通信过程中的身份认证和加密传输等服务,是我们目前努力地方向。
图1 基于PKI 的物联网安全架构图3.2 加密和安全协议可以认为,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同样也要走“分而治之”、分层解决的路子。
异构性大大影响基础设施保护的性能。
使用低带宽标准(如IEEE 802.15.4)并且高度受限设备必须与那些性能较高的设备之间打开一条交流通道,比如分布在一个智能城市的传感器节点将与智能手机或者掌上电脑进行交互。
为确保这个通道的安全,我们需要优化加密算法和所需的密钥管理系统,还有通过网络连接这些设备的安全协议。
尽管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资源将提供给这样的受限的设备,一旦物联网真正起飞,尽可能地优化安全机制对于改善未来的服务的供应就变得很有意义。
密码编码学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
从目前学术界所公认的物联网基础架构来看,不论是点点加密还是端端加密,实现起来都有困难,因为在感知层的节点上要运行一个加密/解密程序不仅需要存储开销、高速的CPU,而且还要消耗节点的能量。
加密机制必须变得更小、运行速度更快,并且在安全级别上却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降低。
我们需要考虑的机制可能包括对称算法、哈希函数和随机数字生成器。
进一步的是网络基础设施的通信层。
显然,物联网必须广泛地利用互联网的通信标准和服务条款。
尽管如此,物联网中一些设备,比如检查跑到灯光状态的传感器,可能缺乏必要的资源来实现可以保护其交互的网络安全机制。
因此,安全协议需要一些前瞻性的改造。
在物联网和互联网协议上微秒的差距可能导致安全性上巨大的差别。
因此这种改造应该不仅仅只符合物联网的性能要求,更应该提供在互联网框架结构环境中协议的原始安全属性。
国际RFID标准组织EPC Global最近推出一项叫做1类、2代(C1G2)的标准。
这项标准规定了运行在超高频(UHF)即860~960MHz频率范围内的RFID标签和阅读器之间的通信协议。
C1G2标准拥有口令保护读访问并永久锁定内存内容的功能,而且将口令的长度由8位增加到了32位,它提供了一种速度更快、更安全、全球承认并最终部署起来费用更低廉的规范。
3.3 数据和隐私保护在任何物联网保护的讨论中,隐私是最敏感的话题之一。
数据可用性爆炸已经导致了像Big Brother这样的实体的产生,在没有得到同意的情况下跟踪、爆料用户。
物联网的“任何时间、任何事物、任何地点”的性质在实践应用中很容易变成为一个反乌托邦。
尽管反乌托邦已经是最糟糕的情况,物联网很可能加剧一系列不良情形。
2011年12月人人网的账户曝光已经影响到用户的就业和个人交际。
可以想象在物联网的世界里,这样的隐私曝光问题可能会呈指数增加。
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地措施来保护这些隐私数据。
3.3.1 定制隐私。
一个可行的方案就是定制隐私,用户将拥有他们需要的工具来管理自己的数据。
每当用户产生数据片段的时候,他们可以用动态权限工具,根据需求允许尽量多或者尽量少的使用某些特定的服务或者访问。
更深一步理解就是比如一个在上海南京东路的用户可以提供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公开他在上海的信息而并不说明自己是在南京路上。
3.3.2 设置透明度。
透明度也十分重要,用户应该知道哪些对象正在管理他们的数据和这些对象是什么时间、怎样使用了这些数据。
利益相关者如服务提供者和享用者必须参与这个等式。
商家将根据用户提供的个人数据量来调整他们的服务。
3.3.3 数据管理。
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决定谁管理这些隐私数据。
从技术上讲,加密机制和协议在整个服务生命周期保护着数据,但是一些实体可能缺乏足够的资源来管理这样的机制。
换句话说,单一的数据管理政策不会适合所有情况。
因此,必须有关于怎样管理各种各样数据的机制和策略实施机制。
提出和实施这样的数据管理机制并不容易,需要解释、翻译和优化协调一系列策略。
每一种规则都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并且每一种策略都必须结合所保护的对象,而这些数据本身也可能在改变。
3.3.4 身份管理在物联网中,身份管理需要考虑各种各样的身份和关系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