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赤潮藻类的生态动力学稳定性研究

合集下载

赤潮数值研究的有关问题

赤潮数值研究的有关问题

第13卷 第4期海 洋 预 报Vol.13,No.4 1996年11月MARIN E FORECASTS Nov.,1996赤潮数值研究的有关问题管玉平1) 林一骅2) 高会旺1) 唐学玺1)(1)青岛海洋大学,青岛) (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摘 要赤潮的实质是一个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问题,本文初步给出了描述赤潮的基本动力学方程组,并讨论了进行赤潮数值研究的必要性。

数值方法既利于赤潮机理的研究又可以推动赤潮预报的发展。

关键词:赤潮,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数值研究,预报。

一、赤潮研究的现状赤潮是目前世界沿海国家面临的十分紧迫的海洋环境问题之一,也是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灾害。

近年来,赤潮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都大幅度增加,严重地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危及海产养殖,其毒素通过食物链传递还可以危害人类的健康,每次发生赤潮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1989年8月至10月渤海湾、莱州湾发生赤潮的损失达314亿元〔1〕。

因此,该问题受到了高度重视,已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我国尽管起步较晚,但对赤潮研究的海域却从渤海到南海,在海域富营养化、赤潮生物、赤潮的种类、赤潮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8〕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近年来,国内外对赤潮的研究更加活跃,从微观的毒素毒理到宏观的对策〔9~10〕等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

总的看来,这些研究多限于赤潮灾害的调查及其防治,而赤潮成因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更没有涉及赤潮的预报问题。

这是由于赤潮的成因相当复杂,除了赤潮生物自身的特性外,还涉及到物理、化学、水文、气象等诸多因素。

为了对赤潮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必须借助动力学方法综合考虑各种过程以便从整体上探讨赤潮发生、发展的规律。

为了使赤潮研究由定性向定量发展,建立赤潮的动力模式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将是历史的必然,并且这一趋势已初露端倪〔11〕。

二、进行赤潮数值研究的必要性数值模拟对研究赤潮所起的作用是野外观测和实验室研究所不可替代的,野外观测的 3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546003)项目支持。

赤潮事件的发生机制和生态效应研究

赤潮事件的发生机制和生态效应研究

赤潮事件的发生机制和生态效应研究赤潮是一种由微生物、藻类或浮游动物过度繁殖而引起的现象,它在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常见。

赤潮事件的发生机制和生态效应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介绍赤潮事件的发生机制和生态效应,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一、赤潮事件的发生机制1. 生物学因素:赤潮事件的发生与微生物、藻类或浮游动物的繁殖有关。

这些微生物和浮游生物通常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它们便会迅速繁殖并形成赤潮。

2. 环境因素:赤潮事件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温度、光照、水质、营养盐等都会影响赤潮事件的发生。

例如,高温对赤潮的发生有促进作用,而氧化还原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赤潮的发生。

3. 化学因素:海水中的化学成分也会影响赤潮事件的发生。

营养盐、有机物和微量元素等对赤潮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

赤潮生物通常需要大量的营养盐和有机物才能繁殖。

二、赤潮事件的生态效应1. 氧气耗竭:赤潮生物大量繁殖后会消耗周围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减少,从而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

2. 水质恶化:赤潮生物通常会释放各种有毒物质或代谢产物,导致水体中的毒素含量升高,从而使得水质恶化。

这对其他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带来了潜在风险。

3. 生物多样性影响:赤潮生物会与其他海洋生物竞争生存资源,从而导致其他物种数量减少或灭绝。

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有重大影响。

4. 经济影响:赤潮事件还会对渔业和旅游等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赤潮生物繁殖后会对渔业资源造成损害,导致渔民收入减少;同时,赤潮会破坏海洋景观,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三、赤潮事件的研究进展科学家们对赤潮事件的发生机制和生态效应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知识。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1. 生物学因素的研究:科学家们通过采集和分析赤潮生物的样本,研究了赤潮生物的分类、特性和繁殖机制。

他们还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了赤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

渤海海域赤潮发生机制探讨

渤海海域赤潮发生机制探讨

渤海海域赤潮发生机制探讨赤潮是一种由大量浮游植物或藻类在海洋中繁殖而引起海水变红或呈现其他颜色的现象。

赤潮不仅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还可能危害渔业资源和人类健康。

而渤海作为中国重要的海洋区域之一,赤潮现象时有发生。

本文将探讨渤海海域赤潮发生的机制,以期更好地理解赤潮现象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首先,渤海海域赤潮发生的机制与海洋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渤海海域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受季风影响明显,水温、盐度等因素变化较大。

赤潮发生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和营养盐等条件,而渤海海域的这些环境因素往往能够提供赤潮生长所需的条件。

尤其是在夏秋季节,渤海海域水温较高,光照充足,这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赤潮的发生还与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特点密切相关。

浮游植物是赤潮的主要成因之一,它们在海水中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并进行生长繁殖。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浮游植物会迅速增殖,形成赤潮现象。

而渤海海域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类繁多,包括硅藻、甲藻等,它们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很容易形成赤潮。

此外,渤海海域赤潮发生还与人类活动有一定关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渤海周边地区的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会导致海洋水体富营养化,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此外,过度捕捞、海洋环境破坏等也会加剧赤潮的发生频率和规模。

针对渤海海域赤潮发生的机制,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防治。

首先,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及时掌握海洋环境变化情况,为赤潮的监测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加强对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的治理,减少污染物对海洋的影响,降低赤潮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管理,避免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衡,进而诱发赤潮的发生。

总之,渤海海域赤潮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海洋环境因素、浮游植物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赤潮的发生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赤潮的发生,保护好渤海海域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变参数赤潮藻类生长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分析研究

变参数赤潮藻类生长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分析研究

维普资讯
Ⅳ一
海 洋 通 报
2 6卷
由 于 特 征 值 实 部 不 可 能 为 零 , 无 法 出 现 纯 虚 根 , 所 以 相 轨 迹 不 会 出 现 极 限 环 。 而 当

4 N, ( P一
) <0时,特 征值 出现虚 部 。解 曲线 会在 相 平面 上 旋转 靠近 第 二平衡 点
中图分 类号 :P 6 7 ;X1 7
文献 标识 码:A
文章编 号 :10 —9220)304 —0 5 0 16 3(0 70—0 80 0
藻类 是海 洋生 态系统 中生产力 的重 要贡献 者 ,它提 供 了全球 4 0% 以上 的初 级生 产力 ,所 以海洋 中有 毒藻类 的爆 发性生 长 ( B)对生态 系统 的危 害是 巨大 的 。藻类 会通过 食物 链将 毒性传 递给 浮游 动物 ,贝 HA 类 ,还 有鱼 类 ,甚至 危 害人类 的食物 来源 。 以赤潮对 渔业 ,旅游 业甚 至整个 经 济系统 的危 害都 是 巨大 的。 所 赤潮 藻类 生长 具有爆 发性 和周 期性 ,所 以研究 赤潮 藻类 生长这 些特 性 需要用 数学模 型解 释其 内在 的动

为浮游 植 物 的死 亡 率 。
一o ,
为研究两个平衡 点的局 部稳 定性,进行坐标变 换。令 :U=N —N 1=P—P , , ,坐标 变换 以后 的方程 :
詈 Ⅳ V 一( = 一( ) , + ( + 詈 ) 一 ∥) =( ( V ∥)
是 不 同的 。
图 1 以 为分 岔参 数藻 类浓 度分岔 图
F g 1 Bi r ai n o o u ai n O h c p a k O t e i. f c t fp p lt fp y 0 ln t n wi t u o o hh p r m e e aa tr

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及其遏制对策

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及其遏制对策

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及其遏制对策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赤潮现象日益频繁,给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业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

赤潮是一种海洋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引起的有毒化学物质释放现象。

目前,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热点,对于赤潮的遏制对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赤潮的发生机制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现象,其发生机制涉及到海洋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多个方面。

水温、光照、营养盐浓度、水流、海洋环境污染等因素都会对赤潮产生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赤潮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赤潮指的是一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的现象。

这些生物在生命周期中会产生生物毒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水生生物生态系统。

例如,赤潮鱼类中毒可以引起疾病和死亡。

另外,赤潮还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影响水产养殖业产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赤潮遏制对策1.加强预警由于赤潮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预警工作极为重要。

国际上已经建立了一套从监测到预警的严密体系,包括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和流经沿岸海域的海浪传感器监控、利用数学建模预测等。

这些措施均可为赤潮预警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2.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是造成赤潮高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海洋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都会导致水质恶化和生境破坏,从而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供各种浮游动植物繁殖,从而引起赤潮。

因此,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是必要的,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机制。

3.进行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是遏制赤潮发生的另一种可行的途径。

国际上一些地区采取了野生海产品放流、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措施,从而恢复沿海生态系统,增加浮游动植物的天敌,防止赤潮高发。

4.建立应急响应机制赤潮爆发时,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进行遏制。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组建赤潮应急响应管理团队、制定应急预案、对赤潮区域进行隔离、提供医学服务等等,以减少赤潮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总结赤潮的高频发生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彻底打赢赤潮防控的战役,需要我们加强赤潮的发生机制研究,拓展治理手段,形成紧密协作机制。

藻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

藻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

藻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藻类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生物,为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藻类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引起海洋的污染和退化。

因此,深入研究藻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藻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养分循环、食物网和气候调节。

藻类在海洋中是重要的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海洋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

此外,藻类还可以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底层食物来源,成为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腹部结构的重要营养来源之一。

在气候调节方面,藻类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了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

然而,藻类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其中,海洋赤潮是藻类之一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赤潮是由于天气、浪浪、流潮等多种因素导致氮磷营养盐过量导致的产生的。

当藻类突然增生并且密度较高时,会导致海水呈现红色甚至棕红色,也会释放出一些有毒物质,危害周围的生物,就像是某些病毒,可以间接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藻类在死亡时也会释放出大量有机物质,导致海洋中的氧气不足,进而引发鱼类等海洋生物的大规模死亡。

面对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

一方面,需要加强环保监管,控制海洋河流和废水排放,限制一些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

另一方面,也需要使用生物除污技术,将一些具有特定分解和净化能力的生物,如蚯蚓和海草之类加入海洋生态系统,起到减少藻类增生的效果。

同时,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藻类的生长规律和影响机制,为应对海洋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手段。

总之,藻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海洋生态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贡献。

然而,当受到污染和其他不利因素影响时,藻类也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和影响。

因此,科学家们需要持续关注藻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赤潮的危害、成因和防治研究进展

赤潮的危害、成因和防治研究进展
3赤潮的防治
赤潮作为一种突发性强、致灾面积广的全球性海 洋生态灾害,其发生机制、监测预防、治理技术等一直 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由于赤潮的发生机制尚未清 楚,治理赤潮灾害主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策略。目前治理技术大都处于理论或实验室阶段,且 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局限性。 3. 1赤潮治理技术赤潮治理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 法、生物法[12泊$
清液) $ "
生物学教学2021年(第46卷)第7期
-67 -
有毒有害物质,危害水体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健康。 可见,赤潮的发生会打破海洋生态系统在生物与
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保持着的一种相互依存、相处制 约的动态平衡,严重影响海洋水体中正常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2: $
1.2赤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赤潮灾害不仅打破海 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活动造成 巨大的影响。 1.2. 1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安全一些有毒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尽管不会直接导 致海洋动物死亡,但是这些赤潮生物被海洋动物摄取 后,经食物链的传递,最终进入人体,进而对人类的健 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这类毒素通常称为“贝毒”。 迄今为止,从赤潮生物中已分离出200多种毒素,包括 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记忆缺失性贝毒、 神经性贝类毒素以及西加鱼毒素等[z $随着人们对 赤潮毒素的日益关注,近年来不断有新的毒素被发现, 如米氏凯伦藻等能够产生具有溶血活性或细胞毒性的 物质,接触后会损伤鱼鳃组织[5+ $
属于细胞质遗传
8放线菌的遗传物质由抱子传递给后代来自传递过程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用同一棵桃树上所结桃子的桃核繁殖,后代所
结桃子口味相同,是进行了无性生殖
解析:放线菌的遗传物质通过抱子丝的不均等缢

赤潮的生态学研究进展和展望

赤潮的生态学研究进展和展望

赤潮的生态学研究进展和展望杨刚(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摘要本文针对赤潮的生物学研究、赤潮发生机制,赤潮的生态学效应,赤潮的生物学监测和赤潮的防治等方面对整体的赤潮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应用介绍,最后对赤潮的研究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

关键字赤潮发生机制生态学效应监测防治分类号赤潮(red tide)又称有害藻华(harmful algae bloom ),是由于某种(或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或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增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形成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难以估量: ①赤潮生物的爆发性增殖会造成海水pH值升高,粘稠度增大,改变水生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 ②藻类大量死亡时分解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域的动物因缺氧而死亡; ③藻类过度密集会堵塞鱼贝类生物的鳃部,使其窒息而死; ④有的赤潮藻类本身含有毒素,鱼贝等生物接触后会发生中毒反应。

有的赤潮毒素容易在鱼贝体内蓄积,人们误食含有毒素的水产品后会引起肢体麻痹,甚至中毒致死。

[1]据报道记载,赤潮在古代发生的次数非常稀少。

20世纪以来,由于工农业迅速发展,沿海地区人口激增,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海洋中,造成内湾、河口和沿岸水域的严重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赤潮的发生频率不断升高。

并且,赤潮影响的水域面积越来越大,引发赤潮的藻种也越来越多(Hallegraeff,1993 )。

[2]当前,每一个拥有海岸线的国家都受到赤潮的威胁。

因此,赤潮已经成为世界沿海国家所面临的主要海洋环境问题,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许多临海国家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研究。

从发展趋势看,赤潮的发生机理、危害、预测和防治仍将是今后赤潮研究的主流。

1. 赤潮的生物学研究据报道,世界各地己引发过赤潮的生物有200种(福代康夫,1990)。

[3]赤潮生物除少数的原生动物和细菌外,大都属于浮游植物,包括蓝藻、硅藻、甲藻、金藻和隐藻等门类,其中硅藻和甲藻占多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卷第2期2005年6月动力学与控制学报JoU眦0FD州AMIcsAND∞岍吼vd、3N0.2Jun.2005海洋赤潮藻类的生态动力学稳定性研究带王洪礼许佳郭龙许晖(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072)摘要基于营养盐、自养浮游植物、食植浮游动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利用生物生长的生化机理,并考虑到海洋内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对营养盐的补充,建立了营养盐-自养浮游植物一食植浮游动物相互作用的生态动力学(Nutrition.Phytopla“协·一Z。

plankt∞)模型,运用现代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对模型解的动力学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参数的变化,系统稳定性也随之变化,甚至出现分岔现象.关键词赤潮,动力学,非线性,稳定性,分岔赤潮是海洋中某些浮游藻类、原生动物和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聚集而引起海洋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异常现象.它是海洋污染的讯号,是全球性的海洋灾害之赤潮的研究是当今世界的重大科研课题.赤潮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从赤潮生物的出现、增殖、聚集到赤潮形成有一连串的运动发展过程,一般可以将一次完整的赤潮发生过程分为起始一发展一维持一消亡4个阶段.赤潮生物的数量变化及各种影响因素都会随时间而变化,因此,可将赤潮发生的过程当作动力学系统来考虑.许多研究表明,起始营养物质浓度的高度增长是导致藻类(赤潮生物)急剧增殖的主要因素,而藻类数量迅速发展消耗了大量营养物质,致使营养物质浓度又有所下降.由于营养物质浓度持续下降便将影响藻类繁殖乃至大量死亡.这大体上反映了赤潮发生由起始、发展、维持到消亡的全过程,而这个过程在较短的时间(2~4d)内完成旧J本文建立了一个营养盐.自养浮游植物(藻类)一食植浮游动物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型,运用非线性的基本方法对该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1NPz模型的建立根据赤潮发生时形成的营养物质一藻类,浮游动物这一简单的食物链,利用多种群生态学原理[“,并考虑到浮游动物在藻类密度过低时会全部死亡这一实验结果基础上建立了NPZ[5】模型,2004.10.29收到第1稿,200504一16收到修改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472077)如下dP出dZ出dNdf71p,。

axg(N)P一以(P—P‘)一plP2nZ(P—p‘)一口2Z=72(No—N)一“班,。

axg(N)P+et艮P+&z)(1)式中P=P(£),z=Z(f)和N=N(f)分别为随时间变化的自养浮游植物(藻类)密度、食植浮游动物密度和营养物质浓度;Nn为定量输入的营养物质浓度;g(N)=雨{啊,N。

为营养物质浓度增长的半饱和参数;P+为饵食的阈值浓度;r1为藻类相对增长比率;p。

为藻类最大生长速率;a为浮搏动物摄食率;声1为藻类死亡率;使为浮游动物死亡率;r,为营养物质相对增长比率;w为藻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比率;£为微生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比率.2模型的稳定性分析应用Lyapunov判定方法判断模型的稳定性.首先求平衡点,令式(1)的左端等于零,即f萼=o{警=o(2)l警=o苎三竺——————~.—三苎!!兰!兰登查塑苎鲞塑竺查塑垄兰堡壅竺堡窒!!本文参考其他文献[4·“,选取以下模型参数:P’20.05,7l=13,P一=3.0,‰;0.15,No=O.8,口=O.4,卢l=O,9,&=0.33,72=0.8,“=0.2。

e=O2.解式(2)得平衡点:Q(声,z,”).坐标平移,令f“=P一声<w=Z—z【"=Ⅳ一”则方程(1)可化为磐=吖(删“+户)一小+州。

+声一P‘)一向(甜+p)2警=a(。

+。

)(“+户~P’)一息(。

+:)警=r2(N0~。

一。

)一∥(。

)(。

十声)+e[n(“+p)+愚(口+z)]兵甲:,(”,=瓷并%解式(2)得平衡点:Ql(0,O,Ⅳ0),Qz(嚣P一,o,N0+詈p一一最户2眦),Q,㈠+譬,皆(P’+譬),‰一帆+警∽刊∽+譬))对平衡点Q1(0,0,No),即系统的初始状态,藻类和浮游动物密度均为零,经过坐标变换后的Jacobi矩阵为rlp。

舻‘o]o~栌+一恁o}L柏啦一r2J特征值为显然A3>0,平衡点不稳定,这与实际相符,实际上不可能出现藻类和浮游动物密度均为零的情况.对平衡点Qz(嚣户…o,风十詈∥。

一最Pk)经过坐标变换后的Ja∞bi矩阵为w一一a旧乒一一P’)oa(爰p一一叫一&£91一∞B∞“E8200特祉值为^1=一71产n址,^2=一72,护a(爱F一一P”)_&根据参数值不同取值该平衡点稳定性不同.对平衡点Qs(P*+譬,皆(P’+譬)^一心+警∽刊(P*+钏经过坐标变换后的Ta∞bi矩阵为w一一鬻p一(P*+譬)喝薏‰(P。

十譬)o£8l£阮毫:]特征值为^l=一r2,^2r半±v丽刁i,其中:6=r-户一惹P。

,c=叩一r。

(P’+譬).此时,若6=O,则出现Hopf分岔.3H叩f分岔的存在选取参数初始浓度^ro作为分岔参数对系统进行研究,分别让No取不同的值进行分析.对于图I,当No=0.8时,系统经过轻微的振荡过程趋于稳定.006005004~O.030.02O.01O.0图l稳定情况F垃.1S组叫hy&一c菩一=哪:差==“n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5年第3卷~翌跫,!’当No=2’o日寸'系统发生剧烈振荡4结论并且持久进行.。

…。

0.06005O.040.03O.0200l|璺|2檄15艮卧F瞳2Li删tc”k根据}Iopf分岔理论可知,当M}在这个区间变化时,导致系统发生了Hopf分岔,系统从趋于一个稳定解变化为趋于一个极限环.当N。

继续变大时,系统将会出现更加复杂的情况以至于混沌的产生,此时,N。

=6.0,其他参数取参考值.如图3.0.2015N0.10050翻3{昆沌Fk3Cha[)s产生混沌的原因很多,本系统混沌行为的产生途径还有待去研究,这对于了解赤潮产生以至于最后控制赤潮都很有意义.至于赤潮的产生是因为分岔导致还是混沌的行为,或是赤潮产生后导致分岔或混沌行为至今尚无定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赤潮的爆发性增值肯定与系统的分岔和混沌行为有关.本文利用生物生长机理,主要考虑了营养盐.自养浮游植物(藻类).食植浮游动物的食物链关系并考虑到微生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对营养盐的补充,运用运动稳定性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对NPz模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模型方程可能出现的分岔行为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对于NPZ模型存在着H0pf分岔等非线性现象,方程对应的平衡状态的稳定性与初始条件和模型参数的选取有很大的关系.本模型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的结果对于赤潮的预警、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lEdwardsAM,Bo苍MA(;∞eticdym“凸ofsin埘eplank啪popuIa廿0nn】oddwhhr拼pin住g盯exp∞曲tofclosureo∞,黝∞m日耐F,Ⅲ础,2001,12:289~3002wiggiflsSIntrodu“ontoAppl矧N甜inearDynarnicalSyst∞丝andch珏.NewYork:却dr牡Verlag,19903WuYor】_野h印g,WaIlgZ}嘞inNurn—cal面mulationof1998redtideoftheB0ha;Sea.h舭瞌w“』咖埘“o厂Sd”Ⅻf且Ⅷm,2002,17(3):175~1854俞光耀,吴增茂胶州湾北部水层生态动力学模型与模拟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9,29(3):421~428(YuGuangy∞,WuZer】gmao.Z0。

109ydy哪icald脚dandsiTTdati锄0fT】o枇1watern(,0r0fI(ia。

a跏Bav.g,#耐∞(k阻n踟i哪s劫Thn谢f撕,1999,29(3):42l~428(inChin曙e))5陈长胜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与模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ch朗c}lan努hengcb朗nbiog∞cer如sekinet一燔andm。

dd.心1ng:HighEdl心d0T1PublbhingG[蛆pa-ny,2003(incKn甍e))6王洪礼,冯剑丰.多种群赤潮生态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天津大学学报,2003,36(4):400~403(wangJOll鲥,FengJianfeng.Nonlin髓rdynamicd腭se眦hofthemu】tj印ecbHABsⅡ10del.了k哪抽mi醒瞄吐y丁h"靳K—fⅫ2,2003,36(4):400~403(in(蛐n8e)).第2期王洪礼等:海洋赤潮藻类的生态动力学稳定性研究43REsEARCH0FREDTIDEIN0CEANoNDYNAMICALsfEU阻LITY+WangHollgliXuJiaGuoLongxuHui(&^口“0,^缸妇n妇f丘k一"捌研.丁缸”"Lki御{t柚,1’缸””300072,@im)AbstractBasedonthef∞dchainrelationshipof叫t蛹on—autot岫y.zooplankton,andconsideringb妇l砌一istrymechani锄ofbio崦yg姗thand∞m西锄entaritiesdanimalculedecⅨnp。

sition,wesetupadynarnicalNutrition—Phytoplankt叻一zD0pIanktonrnodeI,andam王y。

edthedyn锄icaIstabiIityofthemodeI“utionbyus.ingmodemn叽IineartheoryTheresuhsindicatethatthestabilityofthemodelwillchangeorevenbifurcatewhentheparameterschangeKeywordsHA卧,dynamics,n册linear,stability,bifl】rcationRe州vd29Ckiober2004,re“5cd】6A矿“2005*Thep呐哪supp。

nedby【kNat帕rIalNatudSclenceF0und吐mofChi衄(10472077)海洋赤潮藻类的生态动力学稳定性研究作者:王洪礼, 许佳, 郭龙, 许晖, Wang Hongli, Xu Jia, Guo Long, Xu Hui作者单位: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072刊名:动力学与控制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YNAMICS AND CONTROL年,卷(期):2005,3(2)被引用次数:2次1.Edwards AM.Bees MA Genetic dynamics of a simple plankton population model with a non-integer exponent of closure 20012.Wiggins S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 and Chaos 19903.Wu Yongsheng.Wang Zhaoyi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1998 red tide of the Bohai Sea[期刊论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02(03)4.俞光耀.吴增茂胶州湾北部水层生态动力学模型与模拟 1999(03)5.陈长胜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与模型 20036.王洪礼.冯剑丰多种群赤潮生态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天津大学学报 2003(04)1.学位论文吴萍新型表面活性剂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研究2005论文以四种新型的表面活性剂——两种吉米奇表面活性剂:双烷基聚氧乙烯基三季铵盐(DPQAC)、三烷基聚氧乙烯基三季铵盐(TPQAC);两种烷基多糖苷季铵盐:C8烷基多糖苷季铵盐(C8AGQAC)、C12烷基多糖苷季铵盐(C12AGQAC)为改性材料对粘土进行有机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