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限制对三种赤潮藻生长以及种间竞争效应的影响

合集下载

氮化合物对海洋生态系统中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

氮化合物对海洋生态系统中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

氮化合物对海洋生态系统中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氮化合物是现代工业和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污染物,主要包括氨气、硝酸根、亚硝酸根和硝酸盐等,其排放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氮化合物污染的加剧,学界对氮化合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也越来越关注和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藻类是全球生物量和生产力最高的物种之一,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藻类生长的质量和数量主要受海洋水体中的养分含量控制,而氮化合物的排放不仅可导致水体中养分浓度增加,还会影响到藻类的生长和物质代谢等多个方面。

首先,氮化合物的排放会改变海洋水体中的氮素养分比例,给藻类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氨气和亚硝酸对浮游藻类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因为它们是蓝藻、硅藻等一些优势种的补充氮源。

但是,长期大量持续排放造成的硝酸盐和硝酸根增加,会使得海洋水体中的氮素养分比例发生变化,这会导致一些氮素稀缺的浮游藻类生长不足,从而减少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藻类的数量。

其次,氮化合物的排放对藻类的营养生长和元素循环过程造成影响。

氮化合物中的氮素形态和数量会直接影响藻类促生因子和酶类代谢过程,从而影响藻类生命活动和养分再生。

长期大量持续排放的氮化合物会导致底层水体中铵态氮盐的富集和蓝藻、绿球藻等的过度繁殖,从而降低藻类的养分利用效率和多样性。

此外,氮化合物的排放也会影响到藻类营养生长与海洋碳汇的结构与功能。

氮化合物中的硝酸盐和硝酸根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可作为藻类生长的营养源,但同时也会促进藻类的呼吸作用,加速海洋碳汇进入海底沉积物的速度。

因此,氮化合物排放对藻类的生长并不是简单的促进作用,而是一种对海洋碳循环和海洋生态系统多种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破坏以及导致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的一种影响。

综上所述,氮化合物的排放和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和藻类的生长产生着明显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不是简单的促进或抑制,多种阶段多层面的综合作用正在改变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与生物多样性。

赤潮的生物防治

赤潮的生物防治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课程论文赤潮的生物防治及其研究进展课程名称生物安全姓名王松振学号0926321033 专业2009级生物技术指导教师林毅成绩华侨大学化工学院印制2012 年12月30 日赤潮的生物防治及其研究进展王松振华侨大学化工学院2009级生摘要:赤潮爆发频繁,已成为海洋灾害之一,目前治理赤潮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生物法应为其自身明显优势,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介绍了微生物(细菌、病毒等)防治、大型海藻防治、植物克生防治、天敌防治和红树林防治等赤潮的生物防治及其研究进展。

关键词:赤潮;生物防治;研究进展1.引言20世纪以来,由于沿海地区人口激增,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即直接排入到海洋中,造成内湾、河口和沿岸水域严重污染和富营养化;同时人类活动的加剧改变了沿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了气候条件以及其他环境因子,导致赤潮频繁发生,并且引发赤潮的藻种越来越多,赤潮影响的区域面积也越来越大。

有害赤潮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性的海洋灾害,与沙尘暴并列为我国目前面临的、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的两大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制约沿海经济的发展、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

及时预报和防治赤潮,是当前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1]。

目前国际上治理赤潮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是用超声波或磁力等杀死和回收赤潮生物以达到治理赤潮的方法。

但由于赤潮发生面积大,微藻回收困难,实际可操作性不高。

化学法是使用最早、发展最快的一种方法,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的优点,但化学法造价高,且易形成二次污染;孙晓霞; 张波; 俞志明[2];为研究赤潮防治剂对中国虾的影响 ,进行了粘土、Ca(ClO) 2 、AlCl3、FeCl3 对中国虾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这些防治剂在不同浓度下对中国虾会有一定的毒性或者体内累积毒性。

生物法对环境无二次污染,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方法,也是目前研究最为热门的一种赤潮的治理方法。

不同氮源对混养小球藻生长和部分生化组成的影响

不同氮源对混养小球藻生长和部分生化组成的影响

不同氮源对混养小球藻生长和部分生化组成的影响
葸玉琴 , 崇 梅 , 朱巧巧 , 杨 红 , 达文燕
(西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 甘肃 兰州 730070 )
摘要 : 探讨不同氮源对小球藻生理活动的影响 . 在添加葡萄糖且提供光照的混养条件下 , 检测研究尿素 、 KNO3 、 N H4 NO3 和 N H4 Cl 四种氮源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 ulgaris )生长 、 光合色素含量 、 细胞内蛋白质含量 、 多糖含量 以及油脂含量的影响 . 结果表明 , KNO3 是促进混养小球藻生长和多糖 、 油脂积累的最佳氮源 , 以 KNO3 为氮源时 , 油脂含量达到了 17•93% ; 尿素是促进混养小球藻光合色素和蛋白质积累的最佳氮源 . 在实际应用中 , 可以根据不同 的需求来选择适宜的氮源 . 关键词 : 普通小球藻 ; 氮源 ; 混合营养 ; 生化组成 中图分类号 : Q 945• 79 ; Q 949• 2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988 Ⅹ (2015 )01‐0082‐05
收稿日期 : 2014—09—23 ; 修改稿收到日期 : 2014—11—19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364037 ) 作者简介 : 葸玉琴 (1964 — ) , 女 , 甘肃永昌人 , 副教授 , 硕士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等植物生理生化和
污染生态学 . E—mail : xiyuqin@ nw nu• edu• cn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然科学版) 第 51 卷 2015 年第 1 期
82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 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Vol• 51 2015 No•1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小球藻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对水体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氮磷比是限制微生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了解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并分析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

了解磷对于小球藻生长的重要性是必要的。

磷是生物体的重要营养元素,对于细胞代谢和能量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磷是限制生物生长的关键元素之一,过量或缺乏的磷对生物体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都具有不利影响。

了解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元素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维持。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小球藻在不同磷浓度下的生长实验,来探讨不同氮磷比对其生长的影响,从而揭示磷浓度和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机制。

实验设计如下:在一定的培养基条件下,分别设置不同磷浓度的处理组,通过测定小球藻的生长速率、叶绿素含量等指标来评估不同磷浓度处理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结合实验结果对小球藻的生长适应性和生态系统中的氮磷比调控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结果显示,在低磷浓度条件下,小球藻的生长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

而在高磷浓度条件下,小球藻的生长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则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这表明磷浓度的变化对小球藻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低磷浓度条件下有利于小球藻的生长。

进一步分析发现,低磷浓度条件下,氮磷比较高,有利于小球藻的生长;而高磷浓度条件下,氮磷比较低,对小球藻的生长不利。

这说明氮磷比在调控小球藻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适宜的氮磷比有利于小球藻的生长和繁殖。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磷浓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小球藻的生长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二是磷浓度变化导致的氮磷比变化对小球藻的生长也具有重要影响。

赤潮及其影响

赤潮及其影响

赤潮及其影响
孙冷;黄朝迎
【期刊名称】《灾害学》
【年(卷),期】1999(014)002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多次出现赤潮,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因素、海温、盐度、海水交换等;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包括海水养殖和海洋环境污染等。

赤潮形成后,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危及人类健康。

但由于赤潮的发生目前还难以及时准确的预报,科学的治理方法仍然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总页数】4页(P51-54)
【作者】孙冷;黄朝迎
【作者单位】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候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5
【相关文献】
1.外来赤潮生物入侵现状及对赤潮灾害的影响研究 [J], 王洪超;苏静静;屈年瑞
2.赤潮水体中胶体物质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长的影响 [J], 赵卫红;崔鑫;王江涛;季乃云;苗辉
3.有害赤潮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研究进展 [J], 姬南京;张珍珍;黄金旺;申欣
4.日本赤潮研究概况Ⅰ.赤潮生物、赤潮的类型及其危害 [J], 于占国
5.光照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赤潮藻种生长和演替的影响 [J], 王爱军;王修林;韩秀荣;李雁宾;祝陈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赤潮的危害、成因和防治研究进展

赤潮的危害、成因和防治研究进展
3赤潮的防治
赤潮作为一种突发性强、致灾面积广的全球性海 洋生态灾害,其发生机制、监测预防、治理技术等一直 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由于赤潮的发生机制尚未清 楚,治理赤潮灾害主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策略。目前治理技术大都处于理论或实验室阶段,且 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局限性。 3. 1赤潮治理技术赤潮治理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 法、生物法[12泊$
清液) $ "
生物学教学2021年(第46卷)第7期
-67 -
有毒有害物质,危害水体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健康。 可见,赤潮的发生会打破海洋生态系统在生物与
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保持着的一种相互依存、相处制 约的动态平衡,严重影响海洋水体中正常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2: $
1.2赤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赤潮灾害不仅打破海 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活动造成 巨大的影响。 1.2. 1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安全一些有毒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尽管不会直接导 致海洋动物死亡,但是这些赤潮生物被海洋动物摄取 后,经食物链的传递,最终进入人体,进而对人类的健 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这类毒素通常称为“贝毒”。 迄今为止,从赤潮生物中已分离出200多种毒素,包括 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记忆缺失性贝毒、 神经性贝类毒素以及西加鱼毒素等[z $随着人们对 赤潮毒素的日益关注,近年来不断有新的毒素被发现, 如米氏凯伦藻等能够产生具有溶血活性或细胞毒性的 物质,接触后会损伤鱼鳃组织[5+ $
属于细胞质遗传
8放线菌的遗传物质由抱子传递给后代来自传递过程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用同一棵桃树上所结桃子的桃核繁殖,后代所
结桃子口味相同,是进行了无性生殖
解析:放线菌的遗传物质通过抱子丝的不均等缢

赤潮的生态学研究进展和展望

赤潮的生态学研究进展和展望

赤潮的生态学研究进展和展望杨刚(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摘要本文针对赤潮的生物学研究、赤潮发生机制,赤潮的生态学效应,赤潮的生物学监测和赤潮的防治等方面对整体的赤潮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应用介绍,最后对赤潮的研究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

关键字赤潮发生机制生态学效应监测防治分类号赤潮(red tide)又称有害藻华(harmful algae bloom ),是由于某种(或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或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增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形成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难以估量: ①赤潮生物的爆发性增殖会造成海水pH值升高,粘稠度增大,改变水生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 ②藻类大量死亡时分解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域的动物因缺氧而死亡; ③藻类过度密集会堵塞鱼贝类生物的鳃部,使其窒息而死; ④有的赤潮藻类本身含有毒素,鱼贝等生物接触后会发生中毒反应。

有的赤潮毒素容易在鱼贝体内蓄积,人们误食含有毒素的水产品后会引起肢体麻痹,甚至中毒致死。

[1]据报道记载,赤潮在古代发生的次数非常稀少。

20世纪以来,由于工农业迅速发展,沿海地区人口激增,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海洋中,造成内湾、河口和沿岸水域的严重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赤潮的发生频率不断升高。

并且,赤潮影响的水域面积越来越大,引发赤潮的藻种也越来越多(Hallegraeff,1993 )。

[2]当前,每一个拥有海岸线的国家都受到赤潮的威胁。

因此,赤潮已经成为世界沿海国家所面临的主要海洋环境问题,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许多临海国家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研究。

从发展趋势看,赤潮的发生机理、危害、预测和防治仍将是今后赤潮研究的主流。

1. 赤潮的生物学研究据报道,世界各地己引发过赤潮的生物有200种(福代康夫,1990)。

[3]赤潮生物除少数的原生动物和细菌外,大都属于浮游植物,包括蓝藻、硅藻、甲藻、金藻和隐藻等门类,其中硅藻和甲藻占多数。

3种常见赤潮藻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3种常见赤潮藻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7. 0 c l・ L‘ 2×1 elm 。

密度超过该藻在单养下的水平 , 并且在第 7 天达到 最高密度 3 3 x 0 clm ~ 而本试验单养下的骨 3 . e ‘ L , 81 l
条藻在第 6天已达到最高密度 2 1 x 0 clm ~ 6 . 1 e ‘L . 3 l
维普资讯
32 1
宁波 大学 学报 ( 工版 ) 理
2 0 07
亚( 中肋骨条藻和微小亚历山大藻混养)异亚( 、 赤潮 异弯藻和微小亚历山大藻混养) 、混养( 种混养) 3 , 接种后 3种藻在单独培 养和混合培养下藻密度相 同,中肋骨条藻 1. 1 e ・L 、赤潮异弯藻 0 ×0 clm ~ 8 l
1 材 料 与方 法
11 藻 种 .
中肋骨条藻 、 赤潮异弯藻和微小亚历山大藻由 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藻种室提供 .
1 试 验 方法 . 2
k oi i t 的研究发现 , c cl i um 对 G m k m o H i u r q a a r as . i— i m ti o 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并与两者的初始密 o 度有关 ,而 G m k o i . im t 培养后期的滤液对于 H i o c clr qu m 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r t1 曾 i u i ra a r as Pa [ t也 报道 中肋骨条藻 Se t e a cs t kl o m ot u en a m的滤液能促 进金黄滑盘藻 Oihd cs u u 增殖 ,而金黄滑 lt i u t s s o s le 盘藻的滤液却明显地 阻碍 了骨 条藻 的生长 . 本文
文章 编号 :0 15 3 2 0 0 —3 10 1 0 — 12( 0 7) 30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在温度为 ( 20 1) 、光照约为 60 E、光 暗比为 12h 12h的恒温光照培养箱内进行培养. 实 验时, 在 250mL 三 角 瓶内 盛 150mL 培 养基, 接种 0 5mL 处于对数期的藻细胞, 使实验培养液里初始 细胞密度为 600 cells mL- 1左右, 整个实验为一次性 培养, 各实验组均设 3个重复.
2 材料与方法 ( M ater ia ls and m ethods)
2. 1 藻种来源与培养条件 中肋骨条藻 ( Sc)、锥状斯氏藻 ( S t) 和海洋卡盾
藻 ( Cm )采 自南海大亚湾海域, 并在实 验室进行分 离、纯化, 培养于暨南 大学水生生物研 究所的藻种 室. 从藻种室接种并扩大 培养于新鲜的 培养基中. 实验前, 接种 3~ 4次使细胞达到同步培养.
R eceived 16 O ctober 2009;
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23 D ecem ber 2009;
accepted 16 M arch 2010
A bs tract: E ffects of n itrogen ( N ) lim itation on the grow th of three typ ical algal b loom species: S ke letonem a costatum, Scripp siel la trochoid ea and Cha ttonella m arina, w ere invest igated in m ono-species cu ltu re and co-cu ltu re und er laboratory cond itions. O u r resu lts show ed th at N lim itat ion inf luenced the grow th of algal cel ls sign ifican tly, and S k. costa tum w as th e most sens itive to N dep let ion. Interspecies comp et it ion w as the key factor affect ing th e grow th in co-cu ltures of the th ree species. The grow th of Sk. costa tum w as great ly reduced in the co-cu ltu re system. For Sc. trochoidea, a cyst form ing species, N lim itat ion and interspecies comp et ition induced the earlier occurrence of en cystm en t ofS c. trochoid ea, and prom oted th e form ation rate of cysts in co-cu lture system s. K eywords: grow th; N lim itat ion; Skeletonema costatum; Scrippsie lla trochoidea; Cha ttonella marin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N o. 40773063, 40673062 ) ;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 N o. 2007B030200002) Supported by th e N ational N atural Science Found at ion of Ch ina( N o. 40773063, 40673062) and the S cience and Techno log ical Project of G uangdong Prov ince( N o. 2007B030200002 ) 作者简介: 王朝晖 ( 1968 ) , 女, 教授 ( 博士 ) , E-ma i:l tw zh@ jnu. edu. cn; * 通讯作者 ( 责任作者 ) B iography: WA NG Zhaohu i ( 1968 ) , fem ale, professor ( Ph. D. ) , E-m ai:l tw zh@ jnu. edu. cn; * Co rresponding author
修回日期: 2009-12-23
录用日期: 2010-03-16
摘要: 为了了解不同类别的赤潮藻类对氮 ( N )限制的响应, 在实验室单独培养以及混合培养条件下, 研究了 N 限制对 3种典型 赤潮微藻 ( 中肋 骨条藻、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卡盾藻 )生长的影响. 结果显示, N 限制对 3种赤潮藻 类的生长均具 有明显影 响, 其中中肋 骨条藻对 N 限制 较为敏 感. 混合培养体系中, 藻细胞生长同时还受到种间竞争的明显抑制; 而在 3 种藻混合培养条件下, 种间竞争成为了藻细胞生长的决定性因素, 锥 状斯氏藻和海洋卡盾藻能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能产生协同抑制作用. 锥状斯氏藻是一种 可形成孢囊的种 类, N 限 制和种间竞争能 促进其孢囊 的提前形成, 并且种间竞争能显著提高孢囊的形成率. 关键词: 生长; 氮限制; 中肋骨条藻; 锥状斯氏藻; 海洋卡盾藻
文章编号: 0253-2468 ( 2010) 06-1257-08
中图分类号: X171. 5
文献标识码: A
E ffects of nitrogen lim itation on grow th and interspecies competition of three
harm ful algal bloom species
2. Eng ineering R esearch C en ter of T rop ical and Subtrop ica l A quat ic E colog ical Eng ineering, M in istry of Educat ion, G uangzhou 510632
3. D epartm ent of Eco logy, J inan U n iversity, G uangzhou 510632
氮限制对三种赤潮藻生长以及种间竞争效应的影响
王朝晖 1, 2, * , 梁瑜 1, 姜珊 1, 陈秀梅3, 李静媚 3
1.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广州 510632
2. 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广州 510632
3. 暨南大学生态学系, 广州 510632
收稿日期: 2009-10-16
混合组 ( St + Sc组、St+ Cm 组、Sc+ Cm 组 ) 和 3 种
混合组 ( Sc+ St+ Cm 组 ) .
2. 3 实验观察
12 58
环境科学学报
30 卷
不同赤潮藻对营养盐的需求存在差异, 它们对 营养盐的利用和营养盐限制的承受能 力是其种间 竞争重要的生态策略 ( V uorio et al. , 2005). 虽然目 前已有诸多报道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 下营养盐限 制对某 一 单 种 藻 类 生 长 的 影 响 ( John and F lyn, 2000; 刘东艳 等, 2002; 吕颂 辉等, 2006 ), 以及海洋 浮游 植 物 对 营 养 盐 结 构 失 衡 的 响 应 ( Anderson et al. , 2002; H odgk iss and L u, 2004; Vuorio et a l. , 2005) , 但有关混合培养条件下营养盐 限制对不同 类型浮游植物生长和种间竞争影响的报道尚较少. 因此, 本研究选择了我国海域重要的 3种赤潮藻类: 无毒无害 硅藻中肋 骨条藻 ( Skeletonem a costa tum ) 、 无毒有害甲藻锥状斯氏藻 ( Scrippsiella trocho idea) 以 及有毒有害针孢藻海洋卡盾藻 ( Chattonella m arina ) 作为实验材料, 研究了 N 限制对其生长以及种间竞 争的影响, 以了解不同类别的赤潮藻类对 N 限制的 响应, 揭示我国沿海海域富营养化与有毒有害赤潮 发生的关系.
藻种驯化培养和扩大培养所用培养基中的 N、 磷 ( P) 、硅 ( S i) 营养元素浓度采用大亚湾养殖区自 然海水水平, 浓度分别设置为 500 g L- 1 ( N )、74
g L- 1 ( P )、1000 g L- 1 ( S i) , 培养基中的 N、P、Si 分别由 N aNO 3、N aH 2 PO4、N aS iO 3配制, 其余元素与 f/2培养 基 中相 同. 培 养基 所 用 人 工 海水 由 Red coral Sea牌无氮无磷海盐配制, pH 值为 7. 9 0. 1, 盐度为 31~ 33, 经测定配制的人工海水中 N、P 水平 为未检出. 人工海水、培养基母液通过 121 高压蒸 汽灭菌 20 m in后, 在无菌操作台中配制. 所用容器 等均经过高压灭菌后使用.
1 引言 ( Introduct ion)
氮 ( N )是浮游植物生长最重要的必需营养元素 之一, 同时也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最普遍限制性 因子 ( V itousek and H ow arth, 1991). 然 而随着近岸 海域 N 污染的加剧, 许多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
不再受 到 N 限 制 ( T hingstad et al. , 1998; W u and Chuo, 2003; W ang et al. , 2009) . 但是丰富的 N 源 使浮游植物生物量急剧上升, 当浮游植物特别是小 型硅藻大量繁殖时, 能耗尽水体中原本充足的 N 元 素, 造成水体中 N 元素缺乏, 从而导致浮 游植物的 生长受到暂时性 N限制 ( R iegm an, 1995) .
WANG Zhaohui1, 2, * , L IANG Y u1, JIANG Shan1, CHEN X ium e i3, L I Jingm e i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