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国学论语教(学)案
国学教案《论语》

《论语》教会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点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仁”的思想。
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交往中懂得相互之间需要帮助与支持,从而为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打下较好的基础。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仁”的思想。
难点: 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时安排: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展开话题古代的前贤给我们留下了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国学《论语》教学设计(通用5篇)

国学《论语》教学设计(通⽤5篇) 作为⼀名教师,往往需要进⾏教学设计编写⼯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案的设想和计划。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国学《论语》教学设计(通⽤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国学《论语》教学设计1 【教学⽬的】 1.掌握常⽤的⽂⾔实词,能⽤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思想内容,并能融⼊学习态度、⽅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法;积累成语、格⾔、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具书,通读全⽂,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 ⼀、导⼊提问:影响⼏千年中国思想⽂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
⽼师分析后可揭⽰答案:是《论语》。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对初⼀学⽣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预习提问: (1)⼤家预习课⽂后⼀定会发现,每⼀则都有⼀个“⼦⽈”。
谁知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呢? (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
谁知道《论语》是⼀部怎样的书? (3)孔⼦是怎样的⼈?为什么⼈们把到⼭东曲⾩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师⽣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和《论语》进⼀步的认识。
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和“积极倡导⾃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的全新概念。
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活情况,看出孔⼦和他弟⼦们的⼈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法。
这为进⼀步学习课⽂作了铺垫。
) 三、整体感知、诵读 (1)提出要求:我们学习⽂⾔⽂,有三条基本⽅法: ⼀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分流畅 ⼆是⽤⼼领会课⽂的意思 三是⾃⼰动⼿,积累词语。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孔子的思想核心。
2、引导学生诵读并理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学习《论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世的准则,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仁”“礼”“孝”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能够准确翻译《论语》中的经典语句。
2、教学难点(1)体会孔子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理解《论语》中一些较为抽象和深奥的哲学观点。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讲解法:对重点字词、句式和思想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论语》中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孔子的生平故事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知识讲解(1)介绍《论语》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2)讲解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仁”是爱人、“礼”是社会规范、“孝”是对长辈的尊敬和关爱等。
3、诵读经典语句(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断句。
4、语句翻译与理解(1)选取《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让学生尝试翻译,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如“说”通“悦”,表示高兴;“愠”表示生气、恼怒。
(3)引导学生理解语句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5、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仁”“礼”“孝”等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论语教案五年级(完整资料).doc

3、背诵。
教 学方 法
熟读
教 学重 点难 点
1、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生活的目的。
3、背诵。
课 前
准 备
1.教具准备:《论语》、课件、音乐
2.学具准备:学习用书
教学
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君子之风”。君子之风无论是穷是达,人人适用。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有“君子”?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学习——《论语里仁篇》。
5、师再次领读,指导学生在停顿的地方画上“/”,并告诉学生:朗读时的停顿不是截然断开,一定要有气相连。
6、(出示标有停顿的句子)学生齐读,注意停顿。
7、试理解文本
8、说阅读感受。
3、有韵律吟诵
四、检查背诵
五、总结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学习《论语》,我们可以获取很多很多知识,而且《论语》能教给我们的知识还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多。希望大家课后能继续读《论语》,背《论语》,学《论语》,让我们在《论语》的陪伴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出示这个句子,全班齐读,在朗读中结束教学。)
教学后记
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能熟读《论语·学而篇第一》,并能做到当堂成诵;初步了解孔子对学习、做人、修身的一些观点。
姓 名
刘慧玲
科 目
国学经典
班 级
五年级
课 题
论语·为政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设计—论语(部编版)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论语》,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等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论语》选段,包括“学而第一”“为政第二”等篇目。
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名言警句的解读。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掌握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学会分析名言警句。
2. 教学难点:古文句式的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入解读,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纸质《论语》文本。
2. 学具:笔记本、荧光笔、词典。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孔子的故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选段,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阅词典,记录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分析其含义和现实意义。
4.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条名言警句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思想。
板书设计:1. 板书《论语》教学设计2. 板书内容:儒家思想、孔子及其弟子、名言警句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让学生选择一条《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进行深入解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论语》的名言警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合作探讨和成果展示,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解读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古文句式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古文阅读的训练。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教案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2
教学计划表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课时
1
1.孝为根本
1课时/周
2
1课时/周
3
2.无违为孝
1课时/周
4
1课时/周
5
3.克己复礼
1课时/周
6
1课时/周
7
4.仁以为己任
教
学
目
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课文和古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2.能结合教师讲解和注释,理解“犯”和“劳”的意思,理解课文大意。
3.对论语中孝“为仁之本”“事父母几谏”,对于父母之年“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灯管年形成初步认识,并对照自己付诸实践,做到孝。
教学
重点
学习什么是孝,让学生明白“百善孝为先”。
二、解字说意:
师:让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分为两部分组成。(板书:孝)
师:孝的上半部是个什么部首?
生:老字头。
师:那下半部分呢?
生:子。
师:“子”?那谁知道子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孩子、子孙、子女……
师:非常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汉字是象形字,很多字能通过字形而明白字的意思,(比如像日、月、明等等)那我们再来看这个“孝”字,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谁能试着说一说,对于这个字形,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教学
难点
能正确的理解“孝”的含义。明白孝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尊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
教具、学具准备
让学生收集并阅读古代24孝故事,想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备课上小组讨论;用自己的感觉去述说,每个人是怎么理解孝的,并请教父母什么是孝;记录生活中一些“孝”的行为。
论语五则教案

论语五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基本背景和作者。
2.理解《论语》中的五则经典故事。
3.掌握《论语》中的五则故事所传达的道德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道德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论语》的基本背景和作者《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记录孔子言行而成。
其内容包括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五则经典故事2.1. 孔子见南子南子是孔子的一位弟子,他很有才华,但是却不肯向孔子请教。
有一天,孔子主动去拜访南子,南子很惊讶,问孔子为什么要来拜访他。
孔子说:“我听说你很有才华,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
”南子非常感动,从此开始向孔子请教。
2.2. 孔子见颜回颜回是孔子的一位弟子,他非常聪明,但是却很早就去世了。
有一天,孔子梦见颜回来拜访他,孔子非常高兴,问颜回:“你现在在哪里?”颜回回答:“我在天上。
”孔子问:“你在天上学习什么?”颜回回答:“我在学习仁义道德。
”孔子听了非常感动,从此更加努力地传承儒家思想。
2.3. 孔子见子路子路是孔子的一位弟子,他非常勇敢,但是却不够谦虚。
有一天,孔子问子路:“你觉得自己勇敢吗?”子路回答:“是的,我非常勇敢。
”孔子说:“勇敢是好的,但是要谦虚,不要自大。
”子路听了孔子的话,开始更加谦虚。
2.4. 孔子见子贡子贡是孔子的一位弟子,他非常聪明,但是却不够勤奋。
有一天,孔子问子贡:“你觉得自己聪明吗?”子贡回答:“是的,我非常聪明。
”孔子说:“聪明是好的,但是要勤奋,不要懒惰。
”子贡听了孔子的话,开始更加勤奋。
2.5. 孔子见子夏子夏是孔子的一位弟子,他非常勤奋,但是却不够谦虚。
有一天,孔子问子夏:“你觉得自己勤奋吗?”子夏回答:“是的,我非常勤奋。
”孔子说:“勤奋是好的,但是要谦虚,不要自大。
”子夏听了孔子的话,开始更加谦虚。
3. 五则故事所传达的道德价值观这五则故事都传达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价值观,包括谦虚、勤奋、自律、尊重和感恩等。
2024年《论语》十则教案(精选

2024年《论语》十则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论语》前十则,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学而》篇和《为政》篇。
具体内容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君子不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等十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字面意义,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儒家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论语》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论语》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论语》前十则,让学生熟悉文本。
(2)逐句解释,分析句子的字面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解读《论语》中的名句。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论语》前十则,巩固所学内容。
(2)针对每个名句,设计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论语》中的某一则,展开讨论,分享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前十则2. 内容:(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儒家思想关键词:仁、义、礼、智、信、孝、悌、谨、信、爱、周、比、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自我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自我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
1.背诵第10课,说说第10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2.故事导入第11课的学习: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
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
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
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
”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
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
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
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
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
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
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
”正是因为唐太宗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所以深得民心,这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又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
(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
评价(正音)。
4.学生齐读。
男女生分读。
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
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
(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仁”、“礼”、“乐”的意思(正字)。
“仁”是礼、乐的思想基础;没有仁心、仁德(真诚、敬意,道德自觉,等等),礼乐的作用就不能发挥。
“而”,如果。
“如……何”,“对……怎么办”。
《说文》:“禮(礼),履也。
”《说文》:“儀(仪),度也。
”(用以实践的行为准则。
)礼、仪原本都有“法度”、“准则”的含义,后来在运用中才逐渐偏重于形式。
“仁”是礼、乐的思想基础;先要有仁德,才能推行礼、乐。
(板书:仁--礼---乐)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
请同学们看到第11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
(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老师指导:这一则论述了“仁”对待礼乐的。
“仁”是礼乐的本质,只有仁者实行礼乐,才能赋予礼以仁的德性光辉,才能展现出礼乐文明的精神真谛;礼乐作为仁德的外在展现形态,礼乐的威仪秩序、制度文章都蕴含着“仁”的精神,它的礼节、礼器都有待于人赋予它活的、富有人性的仪式意义。
若没有仁德的指引和规范,所谓的礼乐活动,也只是单纯的器物或动作而已,空有其表,不具备礼乐的精神实质。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
2.填空式背诵。
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
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
1.自读故事《残暴的商纣王》,思考:(1)商纣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仁义之君吗?(2)商纣王的残暴表现在哪里?(3)昏庸残暴的统治最后是怎样的结果?2.讨论:有人说商朝的灭亡是因为商纣王宠爱妲己造成的,你认为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正统文化精神的根基。
孔子认为,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
孔子之后的孟子继承了其“仁爱”的思想,在“亲亲”基础上提出了“人民爱物”思想。
孟子认为人天性中都带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是以仁爱要推己及人,即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古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人百姓,亦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仁爱思想。
比如以仁爱治理国家闻名的君王有汉代的文王、三国时的刘备、宋朝的太祖、清朝的康熙帝等。
他们施行的仁爱不仅使自身赢得了百姓的敬重,而且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学习小结。
“乐”起和同〔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礼”起区别〔尊卑、贵贱〕的作用;和同使人互相亲近,区别使人互相敬重;“乐”强调得过分,会使人们过于随便而不懂敬重;“礼”强调得过分,就造成人与人分离疏远而不相亲近。
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而仪表庄重,就是礼、乐的功用。
用仁来爱护百姓,用义来端正百姓,民众就能治理好。
四、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2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
3.对课文中关于“礼”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礼”的精神,树立忠诚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对课文中关于“礼”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礼”的精神,树立忠诚的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
1.背诵第11课,说说第11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2.导入第12课的学习: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关爱。
,老师教授我们文化和科学知识。
但是终有一天,我们要走出家庭,来到社会,从事自己的工作。
在封建君主制的社会,国家被视为君主的私产。
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旧时候读书、习武的人,“精忠报国”为国家效力,实际上就是报效“皇帝一个人”。
“君”就是“皇帝”,“臣”就是所有的国民。
这就是所谓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
王土之宾,莫非王臣。
”在现在社会有“老板”和“员工”之分,这两者的人际关系,好像是“君臣”。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礼”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生自由读课文。
(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
评价(正音)。
4.学生齐读。
男女生分读。
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
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定公问①:“君使臣②,臣事君,如之何③?”孔子对曰④:“君使臣以礼⑤,臣事君以忠。
”【注释】①定公:鲁国的君主,姓姬,名宗,名宋?襄公之子,哀公之父。
“定”是其谥号。
②使:使用。
③如之何:即“如何之”,该怎么办?④对曰:答道。
⑤以:介词,用,按照。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老师指导: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如何使用臣子,臣子如何为君主做事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规定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耿耿地为君主做事。
鲁定公治国时,朝政混乱,所以向孔子问政。
孔子认为,作为君主,不怕下属不忠,怕的是自己不能礼贤下士,只要以礼相待,大多数人都能忠于职守。
作为臣子,不怕君主无礼,怕的是没有足够的忠诚,只要能精忠报国,总有用武之地。
孔子重视人和,也重视政和,共融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需要。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
2.填空式背诵。
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
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
1.自读故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思考:(1)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怎样的人?(2)魏征给唐太宗怎样的建议?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总结:只听自己说,只相信自己,就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是自负;只听别人说,就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所以要在听别人说与听自己说之间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度,也就是做到“兼听”,否则过犹不及。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学习小结。
在现代民主社会,君主制度已经终结,所谓君臣之分早已不存在,我们可以转化为国家与公民关系,或老板与雇员关系的思考。
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护公民的权利,那么公民就没有义务效忠这个国家。
我们效忠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原因是出于价值认同,这就是最高层次的宪政爱国主义。
而在老板雇员关系中,老板把雇员当个人来尊重,雇员则尽力做好老板的事情。
在这里,义务关系都是相互的和有条件的,而不是单边的和无条件的。
四、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3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并背诵。
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
1.背诵第12课,说说第12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2.导入第13课的学习:先生说:“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
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哪算是知呢?---钱穆《论语新解》。
富兰克林云:“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
”狂者李敖云:“这里是我的国家,我要令它自由。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
(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
评价(正音)。
4.学生齐读。
男女生分读。
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