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五年级下学期国学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国学教案

五年级国学教案

五年级国学教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五年级国学教案?第一周:《四书?孟子?重仁轻礼》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泛爱众,而亲仁,重礼义、轻功利。

正心育德,明其理,导其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一、简介孟子,导入本学期国学内容:二、导入新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孟子》,了解颇受崇拜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学说。

板书:《孟子?重仁轻礼》1、背景: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

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

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2、读文,感悟文意: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国;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①读译文,与原文对照,理解内容。

②质疑问难,并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3、讨论交流,理解文意:师:你能明白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吗?他想告诉梁惠王什么呢?(“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如果人人都讲“利”而不讲仁义,那人们的欲望就没有满足的时候,——反面分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师: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 ?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五年级国学教案

五年级国学教案

五年级国学教案?第一周:《四书?孟子?重仁轻礼》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泛爱众,而亲仁,重礼义、轻功利。

正心育德,明其理,导其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一、简介孟子,导入本学期国学内容:二、导入新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孟子》,了解颇受崇拜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学说。

板书:《孟子?重仁轻礼》1、背景: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

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

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2、读文,感悟文意: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国;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①读译文,与原文对照,理解内容。

②质疑问难,并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3、讨论交流,理解文意:师:你能明白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吗?他想告诉梁惠王什么呢?(“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如果人人都讲“利”而不讲仁义,那人们的欲望就没有满足的时候,——反面分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师: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 ?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 ? ?4、诵读原文,加深理解。

5、练习背诵:(组内背诵——指名背诵——同桌背诵)三、作业:诵读背诵第二周:《孟子?五十步笑百步》教学目标:1、思想:道性善、讲仁政、尊王贱霸、民贵君轻。

五年级下学期国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学期国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学期国学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期国学教材顺承五年级上册.主要以“道”学为中心.取材于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及其后学者的著作集《庄子》.反映道家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逍遥游世”、“物我之际”、“生存困境”、“顺其自然”.每个单元都有四篇课文.每单元课文的选取均与单元主题密切联系.从各个方面阐释主题思想.反映出对自然的理解和向往自由的浪漫主义情调.每一个主题单元都有单元导读.单元导读以较浅显的语言文字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及单元主题思想.为学生学习课文做了概要性的提示和铺奠.每一篇课文都由古文、译文、注释组成.古文主要节取《庄子》里的某个篇章或章节.译文以白话文的形式对古文进行了翻译.注释主要解析文章的来源及较难理解的词句.这样的组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诵及更好地理解.课文后面又编排了“汉字家族”、“日积月累”、“追根朔源”、“古诗词撷英”、“查一查.读一读”等栏目.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致和知识储备量.二、教学目标1、培养诵读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对国学经典的兴趣.2、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认识国学经典的价值.提升文化素养.3、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矫正日常行为.4、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悟道家思想.5、在相关联的活动中体会中国汉字的音、形、义特点及其演变过程.同时接触名家诗词和古代故事.提升文化熏陶效果.6、背诵《红梅》《至德之世》《锦瑟》《天籁》《咏风》《贻笑大方》《马诗》《庄子将死》古文诗词及相关名言警句.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形成学习国学的基本方法.熟读《国学》中编排的文章、初步感知其大意.感知道家思想内涵.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悟道家思想内涵.同时把道家思想内化为自身思想.做到思成而行自然.四、教学措施1、结合《弟子规生活力行表》的评价.坚持每天早晨10分钟早诵.每天傍晚几分钟暮省.让学生读得多.思得深;2、通过家长检查、同学互查、教师抽查来巩固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记诵;3、充分发挥班级宣传阵地的作用.把学生好的国学个人感悟作品进行张贴示范.带动更多的学生热爱国学;4、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学教育”主题活动;5、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读、背诵、书写、绘画比赛.营造诗文学习的浓厚氛围;6、营造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地地可学文的氛围.让孩子陶醉国学其中.同时尽量通过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五、教学进度周次学习内容周次学习内容2 北冥有鱼11 孔子适楚3 姑射仙人12 涸辙之鲋4 至德之世13 材与不材5 濠梁观鱼14 藏天下于天下6 天籁15 许由辞帝位7 贻笑大方16 马蹄8 得心应手17 庄子将死9 运斤成风10 神龟托梦。

五年级下册《国学诵读》教案

五年级下册《国学诵读》教案

五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背诵能力,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品味经典诗词,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选段:总序、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2. 唐代诗人诗词:王之涣《登鹳雀楼》、孟浩然《春晓》、杜牧《清明》、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 宋代诗人诗词:苏轼《惠崇春江晓景》、李清照《夏日绝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熟练朗读、背诵国学经典选段和诗词。

2. 难点:理解国学经典和诗词的含义,学会欣赏、品味经典诗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诵读、讲解、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结合多媒体教学,展示经典诗词的优美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意境。

五、教学安排1. 每节课安排20分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10分钟进行诗词学习。

2. 每个选段和诗词学习一周,共8周完成教学内容。

3. 每周进行一次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诵读《弟子规》选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背诵能力,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选段:总序、入则孝、出则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熟练朗读、背诵《弟子规》选段。

2. 难点:理解《弟子规》选段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诵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安排:1. 20分钟进行《弟子规》选段诵读,10分钟进行选段内容讲解。

2. 学生自主阅读选段,理解含义,分组讨论。

五年级下册《国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国学》教学计划
国学经典高段第二单元
十三
古诗、《长歌行》老子《道德经》
国学经典高段第二单元
十四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老子《道德经》
国学经典高段第二单元
十五
古诗、《江南》老子《道德经》
国学经典高段第二单元
十六
古诗、《夏日绝句》老子《道德经》
国学经典高段第二单元
十七
古诗、《赠汪伦》老子《道德经》
国学经典高段第二单元
十八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老子《道德经》
国学经典高段第二单元
五年级下册《国学》教学计划表
学期:xxx春季年级:五年级执教: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古诗、《竹枝词》老子《道德经》
国学经典高段第二单元

古诗、《风》老子《道德经》
国学经典高段第二单元

古诗、《春江晚景》老子《道德经》
国学经典高段第二单元

古诗、《忆江南》老子《道德经》
国学经典高段第二单元

古诗、《清明》老子《道德经》
国学经典高段第二单元

古诗、《江南春》老子《道德经》
国学经典高段第二单元

古诗、《菩萨蛮》老子《道德经》
国学经典高段第二单元

古诗、《乐游原》老子《道德经》
国学经典高段第二单元

古诗、《望洞庭》老子《道德经》
国学经典高段第二单元
十一
古诗、《塞下曲》老子《道德经》
国学经典高段第二单元十二ຫໍສະໝຸດ 古诗、《春日》老子《道德经》

五年级下期国学经典计划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期国学经典计划教学设计

备课本
班级
科目
教师
小学五年级下期国学经典教学工作计划
现在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知之甚少,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习现代语文知识上,而五年级正是孩子们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大好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实际上是在和先哲交流思想感情。

因此,特拟定本学期国学经典教学工作计划。

1、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备好课。

2、熟悉教案,让教学内容烂熟于心,便于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充
分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制定国学经典要义诵读表,严格要求,检查每个学生对经典要
义的背诵情况,对于课堂上无法完成背诵任务的学生,积极课外监督、辅导。

4、组织学生开展读经典,画经典活动,如:国学经黄诵读比赛;国学经,典故事演讲比赛;国学经典小报展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对所学的国学经典知识也达到了巩固,更让学生从中受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熏陶和传统美德教育。

5、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第二单元强自信第1课时
第二单元睦乡邻第2课时
第二单元强自信第3课时
第二单元强自信第4课时
第二单元强自信第5课时
第二单元强自信第6课时
第二单元第7课时
第三单元亲自然第8课时
课题:第二单元第9课时
第二单元强自信第10 11课时
第二单元强自信第12 13课时。

五年级下册《国学诵读》教案

五年级下册《国学诵读》教案

五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国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品味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学习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品质。

2. 《三字经》:了解中国历史、地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3. 《百家姓》:学习中国姓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4. 《千字文》:欣赏汉字的美,学习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让学生掌握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诵读法: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国学经典的语言美。

2. 讲解法:教师对国学经典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法:将国学经典的道德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五、教学安排1. 每周安排一节国学课,共计10周,完成五个章节的的学习。

2. 每节课时安排:诵读时间占40%,讲解时间占30%,讨论时间占20%,实践时间占10%。

3. 每个章节结束后,进行一次小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期末进行一次综合测试,评估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整体掌握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期中小测验和期末综合测试,评价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掌握程度。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国学经典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下册。

2. 参考书籍:有关国学经典的解读、注释等书籍。

3. 网络资源:国学经典诵读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小学五年级下册下学期国学集体备课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下学期国学集体备课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你又应该怎么做呢?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论语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经文
1、看一段情景,引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
三、拓展延伸
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你又应该怎么做呢?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劝学篇
废寝忘食善于学习
教学反思:
课题
第六课:《论语》——劝学篇(6)
教学内容
补充:
【教学内容】: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P63
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帮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P6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
2、能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宽(一)教学时间:2016、2、29教案序号:1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1、读懂《论语》(上)相关内容,初步理解文字内容,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2、塑造学生们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2、在学生琅琅上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意思。

难点:塑造学生们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素养。

三、教具、学具的使用:国学课本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二、读文理解诗的内容出示: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1、朗读课文①范读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2、理解课文内容①理解重点词语a.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

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

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

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②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

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3、朗读、背诵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三、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9、宽(一)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学习方法、态度、为人方面对自身的影响与熏陶感染,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目的。

9、宽(二)教学时间:2016、3、7教案序号:2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难点:1、培养儿童读书兴趣,提高修养。

2、背诵相关段落。

三、教具、学具的使用:国学课本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指名学生背诵上节课学习内容。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示相关段落。

二、探究学习后两则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探究第一句]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理解探究深层含义。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学生观点摘要: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却和这相反。

[探究第二句]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

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这样就能够远离怨恨了。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三、指导朗读。

提示:朗读时节奏非常重要。

四、谁能说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学生畅谈收获)板书设计:9、宽(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教学反思:10、恕(一)教学时间:2016、3、14教案序号:3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

教学难点: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具、学具的使用:国学课本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能背诵上一节学习的段落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

出示相关段落。

二、学习新知。

出示: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教师范读,注意文章中难读的字。

2、教师领读。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三、感悟内容,理解大意。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贯:贯穿,统管。

唯:应答声。

2、全班交流。

师:请两个同学朗读,师生对读,请两名同学背诵,全班背诵。

目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4、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目的:开展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10、恕(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教学反思:10、恕(二)教学时间:2016、3、21教案序号:4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 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3、以丰富事例影响和感召学生,培养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初步理解意思。

难点: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教具、学具的使用:国学课本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能背诵上一节学习的段落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

出示相关段落。

二、读文理解诗的内容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文中难读的字。

2、教师领读,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小组内讨论段落的意思。

4、教师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注释: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我不想别人强加我的东西,我也不想强加给别人)三、品味经典,感悟内容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3、指名朗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哪位同学想起来展示一下呢?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进行评价。

4、再读诗歌。

5、赛读四、谈收获理解了诗的内容,从故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五、背诵以小组为单位背诵,组长检查。

板书设计:10、恕(二)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教学反思: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期末精选卷(四)(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读拼音,写词语。

(8分)ch ì b ǎng y ǎn z òu n ǎo dai sh ì xi ànshu ǐ n í ch í d ào y áo hu àng c ōng m íng二、我能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

(6分)钥匙.(shi ch ì) 喇.叭(l ǎ c ì) 海滨.(b īn b īng ) 钓.鱼(di ào g ōu ) 凑.近(c òu ch òu ) 战斗.(d ǒu d òu ) 三、比一比,再组词。

你一定行!(4分)搭( ) 泡( ) 洁( ) 猜( ) 答( ) 跑( ) 结( ) 清( ) 四、仿照例子写词语。

(6分)风尘仆仆(ABCC 式) 飘飘摇摇(AABB 式) 又松又软(ABAC 式) 五、选词填空。

(4分)继续 连续 陆续 持续观众们( )走进体育馆观看乒乓球比赛。

在男子单打比赛决定胜负的最后一分钟,两个运动员( )打了十几个回合才见分晓。

接着,( )进行女子双打比赛。

运动员们高超精湛的球技,博得观众一片喝彩,掌声( )了整整一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姓名 班级___________ 座位号………………………装…………订…………线…………内…………不…………要…………答…………题………………………六、按要求写句子。

(8分)1.可怜的红头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卷到嘴里了。

(改为“把”字句。

)2.树叶落下来。

(把句子写具体,至少要扩两个地方)3.难道科学家的实验没有获得成功吗?(改变句子的说法,但意思不变。

)4.我们全校师生和王老师都参加了这次运动会。

(修改病句)七、选择正确的关联词填在括号里。

(4分)不但……而且……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1.()海底高低不平,海水有深有浅,()色彩就不同了。

2.王小明()学习成绩不错,()同学们都不喜欢他。

3.()我好好学习,()能考出优异的成绩。

4.一个好老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

八、按要求填写。

(8分)1.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也是一座。

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诗人。

3.《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宋朝诗人,从诗句“”可以看出是“夜”书。

九、阅读理解。

(22分)(一)阅读《掌声》选段,回答问题。

(9分)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1.“鞠”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再查()画。

(3分)2.短文中讲了教室里共响起两次掌声。

从两次的掌声中,我体会到:第一次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的,第二次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的。

(2分)3.文中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我”感动的原因是(4分)(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3分)一只.(zhī zhǐ)蚂蚁偶然爬上了一幅地图。

一位男孩看见了,惊喜地欢呼:“哈!小蚂蚁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哟!小蚂蚁越过太平洋啦!”小蚂蚁听了很(满意得意),心想:“啊!地球上最高的山和最大的洋都被我(征服打败)了,我多伟大!得.(dé děi)赶快回去,向伙伴们(荣耀炫耀)一番!”于是,他调.(tiáo diào)头向大树下的巢里爬去。

不想,归途中他不知被什么挡住了去路,好不容易爬到一半,一阵风又吹得他腾空而起,飘荡在一片汪洋之中。

幸好,又被那位男孩看见了,那孩子一面伸过一根枯枝,带他脱险,一面叹息道:“唉,真可怜,连这么个小土堆和小水洼都过不去!”小蚂蚁一面喘气,一面疑惑不解:“什么?连小土堆和小水洼都过不去?我不是战胜过最高的山和最大的洋么?”面对赞颂,需要的不是陶醉,而是深思:自己是否名副其实?1.给带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