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国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教案国学

小学五年级教案国学教案标题:小学五年级教案-国学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概念和重要性。
2.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国学经典中的故事和道德准则。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国学经典的介绍和相关故事。
2. 国学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3. 学生练习册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并与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步骤二:国学经典介绍(10分钟)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几部国学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解释这些经典的重要性和它们所传达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步骤三:国学故事学习(20分钟)选择一则国学故事,如《三字经》中的故事,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故事的含义和道德准则。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步骤四:阅读理解练习(15分钟)在学生练习册中提供几个与国学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随后,进行答案解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步骤五:表达活动(15分钟)让学生选择一则国学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讲述,并分享他们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步骤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国学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国学的价值观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图书馆,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国学经典或相关故事,并进行书评或分享。
3. 组织学生参与国学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阅读理解练习的成绩评估。
五年级国学教案

五年级国学教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五年级国学教案?第一周:《四书?孟子?重仁轻礼》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泛爱众,而亲仁,重礼义、轻功利。
正心育德,明其理,导其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一、简介孟子,导入本学期国学内容:二、导入新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孟子》,了解颇受崇拜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学说。
板书:《孟子?重仁轻礼》1、背景: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
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
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2、读文,感悟文意: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国;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①读译文,与原文对照,理解内容。
②质疑问难,并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3、讨论交流,理解文意:师:你能明白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吗?他想告诉梁惠王什么呢?(“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如果人人都讲“利”而不讲仁义,那人们的欲望就没有满足的时候,——反面分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师: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 ?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小学生国学经典教案

小学生国学经典教案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小学生国学经典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小学生国学经典教案篇一《增广贤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请看——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
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
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且饶人。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
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年级小学国学教案16篇

[活动目标]1、积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的意思。
理解诗歌《过华清宫绝句》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细心品味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活动过程]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周学过的《论语》内容。
(1)指名学生诵读。
(2)全班诵读。
2、谈话导入。
人非生而知之者。
我们要善于学习,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孔子也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今天,我们接着写第八周的内容。
二、学习《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1、师范读。
2、生自读,读通、读顺。
3、师讲解大意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4、生再次自读,带着对句子的理解读熟。
5、请学生讲讲对句子的理解。
6、师小结: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
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
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
五年级国学1至10课时教案

重慵宗茸松凶穷
7、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朗读句子,从而读出句子的韵味来。
8、释疑,进展学问拓展
君子竹:古人谓竹劲节虚心有君子德,晋王子猷喜种之,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大夫松:秦始皇登泰山,避雨松下,封松为五大夫。
三杰:指萧何、韩信、张良。
四凶:指共工、驩兜、三苗、鲧四人。
9、四人一组,以竞赛的形式进展背诵。
3、嬉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我要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聚精会神、聚精会神的好习惯……
4、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相识。
5、学生同桌探讨,找寻文中的多音字:华、当、禁、扇、曝、省、塞。
6、学生朗读三遍,强调文中多音字的读法。
7、学生同桌共同探讨找寻韵脚。
(公、龙、红、熊、烘、风。)
2、学生找出其中的特点和关键词
(吟对,主要是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精力快速集中到课堂上来,从而进步课堂效率。)
1、教师范读一遍新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2、学生尝试朗读一遍,教师留意订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3、学生汇报沟通比拟难懂的地方
4、教师重点讲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意懒心慵道范儒宗
5、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相识。
1、学生尝试读所学内容,初步感知。
2、学生畅谈感受,指名沟通对子的特点。
3、释疑:其中有几个难懂的地方,你明白了吗?教师来考考你。
出示:暮鼓晨钟绿绮青锋菡萏芙蓉
指名理解词义,教师归纳总结
4、学生同桌探讨,找寻文中的多音字:薄朝宿传
(教师出示多音字,学生齐读,加深印象)
5、学生朗读两遍,强调文中多音字的读法。
8、沟通背诵的阅历
总结、评价、嘉奖
小学五年级国学校本教案 全册

五年级国学备课组课时计划第一周星期第一课时ⅩⅩ年月日南湾学校2011-ⅩⅩ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国学学科教案授课课题《弟子规》总叙授课内容《弟子规》总叙教学目标教材分析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重点会背《弟子规》总叙。
难点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用具《弟子规》音频一、介绍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教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学过程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是孔子的弟子吗?是指小孩子吗?还是指其他什么人呢?(学生讨论)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
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南湾学校2011-ⅩⅩ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国学学科教案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1、背诵《弟子规》总序。
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
教学后记作为《弟子规》总叙,主要介绍了《弟子规》的来由以及其主要思想。
学习《弟子规》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是有现实意义的。
五年级上册国学_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大学》中的基本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中的核心思想。
2. 掌握《大学》中的关键句子。
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的内涵。
2. 将古文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学》原文、译文、PPT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大学》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和背景。
2. 提问:《大学》是什么书?为什么叫《大学》?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原文,尝试理解文意。
2.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大学》的核心思想。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教师解释《大学》中的关键句子,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课堂练习1. 学生默写《大学》中的关键句子。
2.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大学》中的思想。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大学》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解读1. 教师讲解《大学》中的修身之道,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2. 教师讲解齐家之道,如“谨言慎行、和睦相处”。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顾《大学》中的关键句子,加深印象。
五、课后作业1. 学生课后阅读《大学》全文,做好笔记。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小学五年级国学教案

千字文教案第1课《天地玄黄》教学目标:1、识记《天地玄黄》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天地玄黄》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天地玄黄(tiān dì xuán huáng),宇宙洪荒(yǔ zhòu hóng huāng)。
日月盈昃(rì yuè yíng zè),辰宿列张(chén xiǔ liè zhāng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解析句子。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玄,天也;黄,地之色也;洪,大也;荒,远也;宇宙广大无边。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昃:读音zè,意为太阳偏西。
4、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拓展活动:神奇汉字五、课外延伸:二十四节气歌。
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寒来暑往(hánl ái shǔ wǎng),秋收冬藏(qiū shōu dōng cáng)。
闰余成岁(rùn yú chéng suì),律吕调阳(lǜ lǚ táo yá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国学教案?第一周:《四书?孟子?重仁轻礼》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泛爱众,而亲仁,重礼义、轻功利。
正心育德,明其理,导其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一、简介孟子,导入本学期国学内容:二、导入新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孟子》,了解颇受崇拜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学说。
板书:《孟子?重仁轻礼》1、背景: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
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
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2、读文,感悟文意: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国;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①读译文,与原文对照,理解内容。
②质疑问难,并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3、讨论交流,理解文意:师:你能明白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吗?他想告诉梁惠王什么呢?(“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如果人人都讲“利”而不讲仁义,那人们的欲望就没有满足的时候,——反面分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师: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 ?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 ? ?4、诵读原文,加深理解。
5、练习背诵:(组内背诵——指名背诵——同桌背诵)三、作业:诵读背诵第二周:《孟子?五十步笑百步》教学目标:1、思想:道性善、讲仁政、尊王贱霸、民贵君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孟子?重仁轻礼》孟子告诉梁惠王什么?(只要“王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 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师:孟子分别从正面和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正面:“王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反面: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二、导入新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孟子?五十步笑百步》,看看此文孟子在讲什么呢?1、读文,感悟文意:范读原文:2、读文,理解文意:3、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原文,思考:生活中你见到过“五十步笑百步”的现象吗?请举例:(回答问题时,不敢举手的同学,反而嘲笑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今后怎样做?4、练习背诵:(组内背诵——指名背诵——同桌背诵)5、延伸:自学后面的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意。
三、作业:背诵《孟子?五十步笑百步》第三周:《孟子?尽责无愧》教学目标:1、思想:道性善、讲仁政、尊王贱霸、民贵君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1、背诵《孟子?五十步笑百步》2、理解:“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用以比喻现在的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
“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二、导入新授:师: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圈套”。
看看下一篇文章孟子有设下什么样的圈套?板书:《孟子?尽责无愧》1、读文,感悟文意:2、范读——学生自读——借助译文理解文意:师:孟子讲给齐宣王什么事情?齐宣王又是怎样回答的?为什么“王顾左右而言他”?而不回答?(反思他自己是怎样做的?)齐宣王是否不知不觉中走进“圈套”?3、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三、作业:背诵《孟子?尽责无愧》第四周:《孟子?耳听为虚》教学目标:1、懂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
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不能听后,盲目地去执行,这样会造成不良的的后果。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1、背诵《孟子?尽责无愧》2、理解:二、导入新授:师: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圈套”。
看看下一篇文章孟子有设下什么样的圈套?板书:《孟子?耳听为虚》1、读文,感悟文意:2、范读——学生自读——借助译文理解文意:师:孟子在文中说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关于人事任用;第二种关于人员的罢免;第三种是对可恶之人的处罚上。
通过举例子。
告诉大家,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听,而去通过实践。
所谓的实践就是要自己亲历亲为,去听、去看然后才去做。
师:孟子是否给齐宣王设“圈套”?师:孟子所说的“勿听”,指什么“勿听”?3、理解的基础上背诵:4、谈谈收获?好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勿听、察之。
好句:“非谓有乔木之谓之也”? ? “吾何以识不才而舍之”三、作业:背诵《孟子?耳听为虚》第五周:《孟子?以德服人》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译文,理解《孟子?以德服人》内容及表达的思想。
2、感悟文中所讲的依靠德行使别人心服口服的道理,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检查背诵《孟子?耳听为虚》(集体查——对桌查——指名背诵)2、理解:“勿听”——不可轻信。
“察之”是观察之意。
“任用、罢免、杀掉”都可以理解为实践,也就是做。
孟子在向齐宣王进言,要求做君王的应该以事实为根据,不要道听途说。
积累:? ? 好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勿听、察之。
好句:“非谓有乔木之谓之也”? ?“吾何以识不才而舍之”二、导入新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以德服人》,看看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迪?1、读原文,感悟文意:2、讨论交流,理解文意:《以德服人》的小故事你知道哪些?《以德服人》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联系自己,指导行为: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就要做到“以德服人”四、练习背诵:五、作业:背诵《孟子?以德服人》第六周:《孟子?自作孽,不可活》教学目标: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心育德,明其理,导其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诵读、交流、感悟、理解教学过程:一、板书内容导入:《孟子?自作孽,不可活》师:“自作孽,不可活”这句话的前一句是什么即:孟子曰:“《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二、导入新授:今天我们就在诵读此文时,感悟其意。
1、读原文,感悟其意:2、借助译文、注解,理解文意:3、诵读,加深理解:你能举例说明“天作孽,还可避;自作孽,不可活。
”师:《孟子》的警句甚多,注意积累:三、练习背诵:四、作业:背诵《孟子?自作孽,不可活》第七周:《孟子?人之四端》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学习的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人之四端》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无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非人也。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孟子?自作孽,不可活》,你积累了哪些警句?…………师:说说你的理解?二、导入新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人之四端》“人之四端” 理解?师:人性之善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孟子认为体现在“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读原文,初步感知,感悟文意:2、读译文,与原文对照,理解文意:3、交流:4、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三、联系自己,指导行为?1、谈谈收获?2、今后如何做?四、作业:练习背诵《孟子?人之四端》第八周:《孟子?人和至上?》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2、借助译文,理解《人和至上》的内容及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内涵。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孟子?人之四端》中的“人之四端”指什么?(同情心、羞耻感、自我约束能力,外加独立思考的能力)二、导入新授: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人和至上》。
看看此篇孟子告诉我们怎样哲理?1、读原文,感知文意:2、读译文,与原文对照,感悟文意:3、讨论交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师: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 。
孰轻孰重,孟子早有论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至上,治军治国均为一理!?师:人和的内涵是什么?4、谈谈收获:其实告诉我们:“团结,比“地利”和“天时”更加重要。
”三、练习背诵:第九周:《孟子?自求多福?》?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所学句段。
2、借助译文,理解《自求多福》内容及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平时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时,应从自身寻找原因。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学习《孟子?人和至上》,你积累了哪些警句?“天时、地利、人和”,孰轻孰重?为什么?二、导入新授:当你平时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时你从哪儿寻找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孟子的《自求多福》,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1、读原文,感知文意:2、读译文,感悟文意: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1、讨论交流:说说《自求多福》这个小故事的意思?《自求多福》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谈谈收获:四、练习背诵:第十周:《孟子?察人于眸》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察人于眸》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观察人的方法,没有比观察人的眼睛更好的了。
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内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察人于眸》,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1、小组讨论交流:说说《察人于眸》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察人于眸》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2、今后我会如何做?五、总结背诵:观察人的方法,没有比观察人的眼睛更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