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国学启蒙教案
小学五年级教案国学

小学五年级教案国学教案标题:小学五年级教案-国学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概念和重要性。
2.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国学经典中的故事和道德准则。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国学经典的介绍和相关故事。
2. 国学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3. 学生练习册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并与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步骤二:国学经典介绍(10分钟)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几部国学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解释这些经典的重要性和它们所传达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步骤三:国学故事学习(20分钟)选择一则国学故事,如《三字经》中的故事,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故事的含义和道德准则。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步骤四:阅读理解练习(15分钟)在学生练习册中提供几个与国学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随后,进行答案解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步骤五:表达活动(15分钟)让学生选择一则国学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讲述,并分享他们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步骤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国学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国学的价值观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图书馆,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国学经典或相关故事,并进行书评或分享。
3. 组织学生参与国学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阅读理解练习的成绩评估。
人教五年级下册咱们的国学优秀教案

人教五年级下册《咱们的国学》优秀教案通过说说国学、欣赏京剧、了解京剧知识等学习活动,使同窗初步感悟到国学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领略中华文化的精神风度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能力目标:1.通过说说国学、感受体验京剧等活动,培育同窗搜集、整理信息以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等学习活动初步培育同窗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小组说说国学、感受体验京剧等活动让同窗对我国的保守文化──京剧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2.通过学习、小组交流汇报京剧的交流活动,了解京剧活着界上的阻碍,从而加倍珍视中华保守文化──京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活动:让同窗对中国的保守文化──京剧的起源、角色行当、乐器、脸谱艺术等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难点:1.使同窗初步对京剧发生爱好;培育同窗珍视咱们的国学──京剧的思想情感。
2.感悟到国学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
教学预备:1.同窗依照学习小组搜集京剧的文化交流、京剧的大体知识等方面的资料,整理并练习向大伙儿讲解;2.同窗搜集的相关京剧资料;3.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咱们的国学──京剧》和《京剧的交流》。
通过说说国学、欣赏京剧、了解京剧知识等学习活动,使同窗初步感悟到国学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领略中华文化的精神风度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能力目标:1.通过说说国学、感受体验京剧等活动,培育同窗搜集、整理信息以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等学习活动初步培育同窗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小组说说国学、感受体验京剧等活动让同窗对我国的保守文化──京剧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2.通过学习、小组交流汇报京剧的交流活动,了解京剧活着界上的阻碍,从而加倍珍视中华保守文化──京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活动:让同窗对中国的保守文化──京剧的起源、角色行当、乐器、脸谱艺术等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难点:1.使同窗初步对京剧发生爱好;培育同窗珍视咱们的国学──京剧的思想情感。
五年级国学教案

五年级国学教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五年级国学教案?第一周:《四书?孟子?重仁轻礼》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泛爱众,而亲仁,重礼义、轻功利。
正心育德,明其理,导其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所学内容,借助译文和注释,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一、简介孟子,导入本学期国学内容:二、导入新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孟子》,了解颇受崇拜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学说。
板书:《孟子?重仁轻礼》1、背景: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
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
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2、读文,感悟文意: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国;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①读译文,与原文对照,理解内容。
②质疑问难,并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3、讨论交流,理解文意:师:你能明白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吗?他想告诉梁惠王什么呢?(“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谈利?”——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如果人人都讲“利”而不讲仁义,那人们的欲望就没有满足的时候,——反面分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师: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 ?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国学启蒙教育教案

国学启蒙教育教案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启蒙教育作为学生学习国学的第一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国学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国学的基本概念,明白国学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2.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国学经典,培养对国学经典的兴趣;3.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国学的基本概念和国学经典;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1. 教学内容。
(1)国学的基本概念,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国学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国学的内涵和意义;(2)国学经典的介绍,选取《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向学生介绍国学经典的内容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2.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国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学经典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过程。
1. 初步了解国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国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国学的内涵和意义。
2. 国学经典的介绍。
教师选取《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向学生介绍国学经典的内容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3. 小组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国学的重要性、国学经典的价值等展开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五、教学反馈。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反馈,了解学生对国学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收获,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激励学生对国学的进一步探索。
六、课堂延伸。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国学知识问答等活动,拓展学生对国学的了解和认识,加深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与认同。
【免费下载】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国学启蒙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国学启蒙教案 (2009-04-21 12:32:46)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我的教案集《国学启蒙》下学期教学计划教材分析:在“名胜游踪”里,我们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在“艺术乐园”里,我们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温馨点击”不仅介绍了作者、作品及相关的知识,而且揭示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活动广角”以对话的形式提示了学习要求,并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加深认识;最后通过“成长阶梯”这一环节检验学习情况,促进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的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能够熟练地背诵经典古诗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同时能够尝试表达个人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4)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5)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活动。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地背诵经典古诗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同时能够尝试表达个人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难点: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
教学措施1、 教学形式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
2、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课时安排第三单元 名胜游踪济南泉城济南 1课时 佛教名山——千佛山 1课时 名泉之冠——趵突泉 1课时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五年级国学启蒙备课

五年级国学启蒙备课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国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国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国学知识和思想,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等。
4、通过学习国学,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经典诵读选取《论语》《孟子》《弟子规》等经典作品中的部分章节,让学生进行诵读。
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2、故事讲解讲述与国学经典相关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比如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孔子的坚持和追求;孟子“孟母三迁”的故事,体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父母教育的重要性。
3、知识讲解简单介绍儒家、道家、墨家等主要思想流派的核心观点,以及诗词、书法、绘画等国学艺术形式的特点。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与国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如书法练习、诗词创作、传统礼仪展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国学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国学作品的韵律之美,培养语感。
2、讲解法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某个国学话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国学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典音乐或展示一幅古代书画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国学的话题。
第二阶段:知识讲解(1)简单介绍国学的概念和范畴,让学生对国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讲解经典诵读作品的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第三阶段:诵读与理解(1)教师带领学生诵读经典作品,纠正读音和节奏。
(2)对诵读的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国学启蒙教案[整理版]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国学启蒙教案[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c40c0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5.png)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国学启蒙教案(2009-04-21 12:32:46)00转载▼00标签:分类:我的教案集杂谈《国学启蒙》下学期教学计划00教材分析:00在“名胜游踪”里,我们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在“艺术乐园”里,我们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温馨点击”不仅介绍了作者、作品及相关的知识,而且揭示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活动广角”以对话的形式提示了学习要求,并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加深认识;最后通过“成长阶梯”这一环节检验学习情况,促进形成和发展。
00教学目标00(1)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的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
00(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00(3)能够熟练地背诵经典古诗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同时能够尝试表达个人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00(4)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00(5)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活动。
00教学重点:00能够熟练地背诵经典古诗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同时能够尝试表达个人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00教学难点:00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
00教学措施001、教学形式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
002、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00课时安排00第三单元名胜游踪00济南00泉城济南 1课时00佛教名山——千佛山 1课时00名泉之冠——趵突泉 1课时00泉城明珠——大明湖 1课时00崂山00海上名山 1课时00崂山名瀑——龙潭瀑 1课时00第四单元00第对联00妙联集锦 1课时00读书名联 1课时00成语00成语探源、成语诗画 1课时00教学过程:00泉城明珠大明湖介绍;00位于济南市中心偏东北处,公园面积八十六公顷(1290亩),其中湖面四十六公顷,约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三。
小学国学教案

小学国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小学国学》课文的音、形、义。
2. 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文化。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小学国学》的课文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让学生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小学国学》的热情。
步骤二:学习课文
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节奏。
2. 教师解释生字词,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
3.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
步骤三:讨论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步骤四:合作学习
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朗读和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步骤五:整理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记住重要知识点和学习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了解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2. 观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学习国学的动力。
五、教学拓展:
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国学课文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国学馆或参加国学比赛,拓宽学生的国学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国学启蒙教案
(2009-04-21 12:32:46)
转载▼
分类:我的教案集
标签:
杂谈
《国学启蒙》下学期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在“名胜游踪”里,我们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在“艺术乐园”里,我们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温馨点击”不仅介绍了作者、作品及相关的知识,而且揭示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活动广角”以对话的形式提示了学习要求,并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加深认识;最后通过“成长阶梯”这一环节检验学习情况,促进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的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能够熟练地背诵经典古诗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同时能够尝试表达个人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4)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5)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活动。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背诵经典古诗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同时能够尝试表达个人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
2、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课时安排
第三单元名胜游踪
济南
泉城济南 1课时
佛教名山——千佛山 1课时
名泉之冠——趵突泉 1课时
泉城明珠——大明湖 1课时
崂山
海上名山 1课时
崂山名瀑——龙潭瀑 1课时
第四单元第对联
妙联集锦 1课时
读书名联 1课时
成语
成语探源、成语诗画 1课时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读一读:温馨点击。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小组交流上述三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活动广角:大明湖历史文化悠久,把你知道的有关的大明湖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五、成长阶梯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大明湖有哪些了解?
2、你还能说出大明湖的哪一些著名景点?
3、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崂山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这首诗。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读一读:温馨点击: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位于黄海之滨,主峰1133米,它拔海而立,山海相连,雄山险峡,水秀云奇,自古被称为“神仙窟宅”“灵异之府”。
齐记中亦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的记载。
昔日秦皇汉武帝登临此山寻仙,唐明皇也曾派人进山炼药,历代文人名士都在此留下游踪,号称“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崂山道士更是闻名遐迩。
山上奇石怪洞,清泉流瀑,峰回路转。
人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崂山,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名胜景区之一。
进崂山可分为中、南、东三线,其景色各异。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小组交流上述三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活动广角:把你知道的有关的崂山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五、成长阶梯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崂山有哪些了解?
2、你还能说出崂山的哪一些著名景点?
3、有机会亲自去崂山看一看,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4、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崂山名瀑——龙潭瀑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这首诗。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读一读:温馨点击:崂山八水河中游,于百尺悬崖飞流直下,喷珠吐玉,状如龙舞,故名“龙潭瀑”。
潭中碧水凝寒,清澈见底。
山雨过后,洪涌瀑注,飞腾叫啸,蔚为壮观。
北九水
白沙河上游河流,因山有九折,水有九曲得名。
以北九水疗养院“九水界桥”为界分内九水外九水。
“九水明漪”为崂山十二胜景之一。
源于巨峰北麓之水,流入峡谷,一路群峰竟秀,万木争荣,佳景迭出,美不胜收,故有“九水画廊”之美誉。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小组交流上述三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
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五、成长阶梯
1、你还能说出崂山的哪一些著名景点?
2、有机会亲自去崂山看一看,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3、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分享:
6
喜欢
阅读(2802)┊评论(1)┊收藏(0)┊转载(1)┊喜欢▼┊打印┊举报已投稿到:排行榜圈子(精)
前一篇:新课标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教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