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保护问题

合集下载

云冈石窟的开发与保护

云冈石窟的开发与保护

浅析云冈石窟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学生姓名:侯敏指导教师:卫红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史文话遗产景点成为了人们旅游的热点。

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代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可贵财富。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特定历史时代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奇特的艺术成绩和奇特的自然风情。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文化、经济、生活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其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

1961年,国务院将云冈石窟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8日,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0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芬兰赫尔辛基会议上将云冈石窟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录。

既然云冈石窟是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那么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他便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一、大同云冈石窟概况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460年的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由凉州名僧昙曜奉文成帝的旨意开凿,整个石窟凿刻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的武周山石壁上,因其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云冈石窟。

石窟现存主要洞窟、窟龛、造像分别有45个、252个、5.1万余躯,。

其恢弘的气势、悠久的历史及精湛的雕刻艺术使之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齐名为中国“石窟三圣”。

云冈两道山麓,把石窟自然的分成东、中、西三部分,其中1-4窟为东区,5-13窟为中区,14-45窟为西区。

东部的石窟造型大多数以造塔为主,所以又称之为塔洞;中部的石窟都分前窟和后窟两室,主佛位于洞窟中心,洞壁及洞顶以佛传浮雕为主,栩栩如生的讲述着释迦摩尼成佛的过程;西部完成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主。

二、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云冈石窟作为早期佛教传入中国的优秀艺术,强有力的见证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其造像的皇家风格堪称经典,使其当仁不让的成为了第二次佛教石窟艺术繁荣期的世界之最。

导游词云冈石窟的保护与修复

导游词云冈石窟的保护与修复

导游词云冈石窟的保护与修复云冈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位于山西大同市云冈镇。

此处保存着大量的佛教石窟造像和壁画,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我将带领大家一同探索云冈石窟的保护与修复。

一、云冈石窟的概述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了数百年的扩建和修复。

整个石窟分布在一个长约1公里、高约20余米的峡谷岩壁上,共有53个洞窟,其中大型洞窟有20余个。

这些洞窟中保存着丰富多样的佛像、菩萨像和壁画,展示了古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云冈石窟的保护现状由于云冈石窟的特殊地理环境和长期的风化侵蚀,其石窟洞壁和石刻造像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腐蚀。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遗产,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石窟洞壁的防护、石刻造像的修复和壁画的保护等。

三、云冈石窟的洞窟壁画修复云冈石窟的壁画是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时间的侵蚀和人为破坏,许多壁画已经出现了脱落、颜色褪变和鳞落等问题。

为了修复这些壁画,专家们采用了一系列科学的技术手段,包括壁画清洗、补救脱落部分和修复颜色,使得这些千年壁画焕发出新的光彩。

四、云冈石窟的石刻造像保护云冈石窟的石刻造像是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包括佛像、菩萨像和文士像等。

由于地震、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石刻造像逐渐出现了开裂、腐蚀和褪色等问题。

为了保护这些石刻造像,专家们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固、清洗和防腐等工作,以延长其寿命并让游客更好地欣赏到它们的美。

五、云冈石窟的公众参与保护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除了专家团队的努力外,还需要公众的参与。

为了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相关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包括组织讲座、举办展览和开展文化交流等。

通过这些活动,公众对于云冈石窟的保护与修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守护这一文化瑰宝。

云冈石窟的保护与修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专家的智慧和大众的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云冈石窟将继续焕发出它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称道。

用一句话赞美云冈石窟

用一句话赞美云冈石窟

用一句话赞美云冈石窟
摘要:
1.云冈石窟的历史背景和地位
2.云冈石窟的艺术价值
3.云冈石窟的保护和发展
正文:
云冈石窟位于我国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是佛教在我国传播的重要遗址。

云冈石窟保存了大量的佛教雕刻艺术,展现了古代工匠们卓越的技艺,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

云冈石窟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精美的佛教雕刻上。

石窟中保存了大量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等,形象生动,形态各异。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五窟的大佛,佛像高约17 米,雄伟壮观,是我国石窟艺术中的代表作之一。

云冈石窟的雕刻艺术不仅继承了秦汉以来的传统,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随着岁月的流逝,云冈石窟受到了自然和人为的损害,保护和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云冈石窟的保护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固石窟、修复佛像、建设保护设施等,有效地保护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云冈石窟也积极开展文化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提高了其知名度,为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总之,云冈石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
值。

云冈石窟保护措施建议

云冈石窟保护措施建议

云冈石窟保护措施建议
云冈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郊,系
中国劳动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党、政、军机关迁来的历史文化遗址,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为了更加有效的保护云冈石窟,以下是一
些保护措施建议:
一、加强管理
为了保护云冈石窟,需要加强对其管理。

在进入景区时应有人员
进行查验,禁止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物品,禁止乱涂乱画,
加强巡逻力度,遏制不文明行为和非法商贩。

二、定期修缮
石窟内部的壁画和造像是云冈石窟的重要特色。

由于年代久远,
一些石刻和雕刻表面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磨损,如果不及时修缮,将会
导致石窟内部的珍稀文物遭受破坏。

因此,需要制定一份定期修缮计划,并成立专门的修缮团队进行操作。

三、加强科普宣传
云冈石窟的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

加强科普宣传,让更多的
人了解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优秀传统等,既能够提高人
们的文化素养,也能够更好的保护好石窟文物。

可以开设导览服务,
让游客对云冈石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四、采用环保措施
为了保护云冈石窟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应采用环保措施。

例如,应采取合理的灯光设置,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照射,采用环保材料,在
云冈石窟周边种植植被以修复环境,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

总之,保护云冈石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加大护理力度,严格管理,才能做好石窟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通过以
上各项措施的落实,相信云冈石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文化遗产永
续发展。

探讨云冈石窟的保护

探讨云冈石窟的保护

探讨云冈石窟的保护摘要:大同云冈石窟是最大的中国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在北魏时代开始修建,是中国佛教艺术上巅峰时期的第一个经典传世之作。

云冈石窟宏壮雄伟,拥有极高的文化和历史底蕴,是公元5世纪北方的历史地理坐标,而且石窟大多数在清代都做过泥塑和彩绘,只不过有很多因为风化的原因消失了。

本文主要探讨云冈石窟的保护。

关键词:云冈石窟保护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的有十几米,高大雄伟,展现了举世独尊的气概。

其它石像,品极较低,全部服从大佛像,还有侏儒和飞天,都俯首帖耳。

侏懦躯干健壮,身形矮小,雕刻在龛基、梁下、底座、柱顶等处,用力高举重物,神情欢喜。

飞天手执乐器,飞舞天际,展现了在大佛庇荫下的愉快。

大佛象征皇帝,其它各级石像是大小群臣,飞天侏儒是各种服役的奴隶和民众。

而有的小雕像只有几公分,他们的神彩和形态惟妙惟肖,有的居中正坐,有的击鼓、敲钟,有的载歌载舞,有的手捧短笛,有的怀抱琵琶,像活了一样。

在这些佛像的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人民的智慧与艰辛。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中亚佛教艺术和希腊石刻艺术向中国的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民族化、世俗化的过程。

多种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在云冈石窟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

在后世的石窟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像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云冈石窟的影响,晚期石窟窟室的布局和装饰,也都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装饰、建筑风格,反映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

石窟群中,有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各种人物形象,像佛祖、菩萨、弟子和护法等;有结构多样、风格古朴的仿木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像浮雕;有优美精致、构图繁富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如筚篥、箜篌、排萧和琵琶等,琳琅满目,丰富多彩。

有关云冈石窟的开题报告

有关云冈石窟的开题报告

有关云冈石窟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该石窟群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经了数个朝代的延续与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佛教艺术和丰富的雕刻内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

该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云冈石窟的历史、艺术和文化意义,通过对其雕刻内容、结构和艺术技法的分析,揭示其独特之处,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研究目的:深入了解云冈石窟的历史、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从而对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有更全面的认识。

2.研究方法与步骤: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艺术分析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对云冈石窟进行系统的研究。

3.研究意义:通过对云冈石窟的研究,可以加深对佛教艺术的理解,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为云冈石窟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和启示。

2. 研究内容与方法2.1 研究内容云冈石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与文化背景:通过对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和文化背景的考察,了解石窟的建造动机、宗教背景和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

2.雕刻内容与造型:对云冈石窟中的佛教题材进行分类整理和艺术分析,揭示其雕刻内容的主题、象征意义和传承关系。

3.结构与布局:通过对云冈石窟结构和布局的研究,探索其建筑规划和雕塑安排的艺术特点和内在逻辑。

4.艺术技法与风格:对云冈石窟的雕刻技法、绘画风格和装饰手法进行研究,揭示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2.2 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社会学资料和艺术史研究,了解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文化背景和学术争议等重要背景信息。

2.实地调查:前往云冈石窟进行实地考察,记录石窟的建筑结构、雕刻内容和装饰风格,并采集相关数据和图像资料。

3.艺术分析:对云冈石窟的雕塑内容、结构和艺术技法进行详细分析,探究其独特之处和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

云冈石窟的开发与保护

云冈石窟的开发与保护

浅析云冈石窟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学生姓名:侯敏指导教师:卫红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史文话遗产景点成为了人们旅游的热点。

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代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可贵财富。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特定历史时代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奇特的艺术成绩和奇特的自然风情。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文化、经济、生活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其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

1961年,国务院将云冈石窟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8日,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0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芬兰赫尔辛基会议上将云冈石窟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录。

既然云冈石窟是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那么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他便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一、大同云冈石窟概况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460年的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由凉州名僧昙曜奉文成帝的旨意开凿,整个石窟凿刻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的武周山石壁上,因其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云冈石窟。

石窟现存主要洞窟、窟龛、造像分别有45个、252个、5.1万余躯,。

其恢弘的气势、悠久的历史及精湛的雕刻艺术使之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齐名为中国“石窟三圣”。

云冈两道山麓,把石窟自然的分成东、中、西三部分,其中1-4窟为东区,5-13窟为中区,14-45窟为西区。

东部的石窟造型大多数以造塔为主,所以又称之为塔洞;中部的石窟都分前窟和后窟两室,主佛位于洞窟中心,洞壁及洞顶以佛传浮雕为主,栩栩如生的讲述着释迦摩尼成佛的过程;西部完成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主。

二、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云冈石窟作为早期佛教传入中国的优秀艺术,强有力的见证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其造像的皇家风格堪称经典,使其当仁不让的成为了第二次佛教石窟艺术繁荣期的世界之最。

基于精细有限元模型的云冈石窟稳定分析与安全评估

基于精细有限元模型的云冈石窟稳定分析与安全评估

基于精细有限元模型的云冈石窟稳定分析与安全评估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国的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由于自然环境、人为因素以及历史原因等多方面原因,云冈石窟的保护和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云冈石窟的安全稳定,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

精细有限元模型(FEM)是一种先进的工程分析方法,可以对复杂的结构体系进行详细的计算和分析。

在云冈石窟的稳定性分析与安全评估中,利用FEM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石窟在各种外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应力分布和破坏形式,从而为石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建立基于精细有限元模型的云冈石窟稳定性分析与安全评估方法,通过对石窟结构的精细化建模,揭示其内部的力学特性和变形规律。

结合实际工况,对石窟在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游客活动等因素作用下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估,为石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理论意义:通过建立精细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拓展了石窟稳定性分析与安全评估领域的研究方法,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同时,对于其他类似文化遗产的结构稳定性分析与安全评估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实践意义:本研究成果可以为云冈石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石窟的安全性能,减少因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导致的损坏;此外,还可以为其他文化遗产的安全评估提供参考,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1. 云冈石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瑰宝。

它始建于公元460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共有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原、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云冈石窟的建筑技艺和雕刻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特别是在浮雕、圆雕和高浮雕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保护问题
云冈石窟的概况
2001年12月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

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个,佛雕51000多尊。

今非昔比的云冈石窟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在经历了千年的风吹雨打之后,就如同人一样,她也会衰老、有可能会消失在自然和人类的双重作用下。

大同市是中国的主要产煤基地。

位于石窟前面的109国道云冈段是煤炭外运的主要道路之一,运煤车辆川流不息,造成窟区大气环境指标严重超标。

研究表明,煤尘沉积在石雕表面与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水作用加速石雕的风化。

特别是在旅游业日益繁荣的今天,云冈石窟的保护就迫在眉睫了。

如何保护云冈石窟
我们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生活两个方面来了解云冈石窟所面临的困境。

自然风化作用,会使得石窟中的佛雕变的粗糙不平的同时,也让那些细微精致的微型或小型石雕消失。

酸雨腐蚀作用;空气中各种有害气体的腐蚀作用;地表水的冲洗作用。

在社会生活层面上,人类扮演着大黑脸。

例如,政府对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旅游区为经济的繁荣过度利用石窟景观等等。

对云冈石窟的管理部门,我认为以下的工作是他们义不容辞的。

在地表水的问题上。

可以考虑在
云岗佛像上面挖沟做防渗水处理.在空气污染问题上,可以将原来的云岗前的车辆改道,(为彻底扭转
这种局面,保护云冈石窟文物安全,改造原有109国道云冈段,使之成为一条旅游专线,
从而大大地改善了云冈石窟的旅游环境。

),减少废气污染。

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的排放。

减少居民的烧煤取暖和做饭因为煤里有少量的硫磺,燃烧后,成为亚硫酸,和硫酸,而产生的酸
雨。

甚至可以在大同附近提倡全民使用绿色清洁燃料,比如沼气、太阳能。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绿色
植物净化空气。

例如在景区内合适的位置摆上盆景。

控制参观游客的数量,轮回开放可参观处。

减轻
了景区的人口压力。

石窟环境的综合治理。

成立绿化队,在窟区做大量的绿化工作,使窟
区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50%。

窟区安全保卫工作,成立保卫科,全面负责窟区的文物及游
客的人身安全,维护正常的游览秩序。

成立云冈石窟文物安全警卫队,负责对窟区昼夜
巡逻。

政府部门应在积极完善有关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的同时,提供资金和技术保护石窟艺
术。

具体措施如下:政府提供充足的资金(国家、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划拨的专项
经费;市级财政预算;国内外团体和个人募集、赞助的云冈石窟保护和维修资金等),以维护保
养,并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长期负责的文物维护队伍。

采用高科技手段保养石窟造像。

碑刻、壁画。

及时探测文物的病灶、内伤。

加以修复。

采取国际合作,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文物保养新技术、新方法定期对石窟进行岩石(砂岩和泥质页岩)病害的检测分析,病害监测等。

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土地、煤炭、地质矿产、林业、公安、工商、建设、旅游等有关部门以及云冈石窟所在地区、镇政府,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配合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做好云冈石窟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云冈石窟保护、维修经费和资金的来源。

云冈石窟建设控制区内禁止建设工矿企业。

新增居民点及其他服务性建筑,必须与云冈石窟的环境气氛相协调。

树立奖励和处罚制度。

人民政府及其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在云冈石窟保护维修或科研工作中有发明创造,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表彰或奖励;
作为社会的广大文物保护工作者,应该坚持在保护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时期影响石雕保存的主要因素,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保护机构,进行了大量的保护试验工程,维修加固了部分洞窟,也培养了保护人才。

其次,科学保护人员应用环氧树脂进行了大量的粘接试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在石窟的裂隙灌浆加固中,还对一些残断落石进行了归安粘接。

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传统的拉锚支护技术对石窟前立壁进行了锚杆加固和混凝土浇铸支护。

再次就是要解决石窟的稳定性的问题。

窟顶窟前做了排水工程;整修了保护性围墙以内的环境。

以及对木结构窟檐的防腐工程;并进行了石雕风化的监测和地下震动的测量工作。

最后恢复窟区小气候监测和环境状况监测,基本解决云冈石窟的稳定性问题。

对于石雕防风化综合治理及相关研究。

降低并硬化窟前地面;修建保护性围墙;修建保护性窟檐及其它改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的综合性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窟顶建立了全自动气象站。

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特别是粉尘的监测工作。

结果表明云冈石窟及洞窟内外降尘与漂尘超标,这些数据为研究制定有效合理的防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了治理环境的必要性。

对石雕表面盐分及颜料进行分析研究,为清洗盐分及颜料的保护提供了依据。

在水害治理方面,主要采取堵截、引导、铺设防水层、大规模改善周边环境等方法。

在污染治理方面,主要采取环境绿化、修建窟檐、消除主要污染源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同时积极开展化学保护材料的研究,以期解决云冈石窟石雕表面防风化的问题。

安装云冈石窟文物安全技术防范系统,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就煤尘对石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尘对石窟的影响既有物理方面的,也有化学方面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并存,它们交替作用促进石雕风化。

作为有素质的旅游者,坚决不能翻拓云冈石窟雕刻品;在文物、景物上涂写、刻划、张帖和攀登、污损文物、景物;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杂物;倾倒垃圾和污水;在景区燃烧树叶、荒草、垃圾;捕猎野生动物;翻越和损坏围墙;做其他有损景物、有碍景观的行为。

应该在指定地点以外吸烟、野炊,
所以只要大家各尽其能,我想石窟艺术一定的流传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