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30年代的诗歌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2、殷夫诗歌的主要内容 (1)早期诗歌表现了人生道路的最初探索 以及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如《放脚时代的足 印》。 (2)表现进步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心灵路 程,如《1929年5月1日》 。 (3)直面革命斗争,歌唱革命斗争的激情 和无畏的献身精神,如《血字》。 (4)向一个阶级的告别,展示投身革命的 决心,如《别了,哥哥》。
4 我嚼着苦汁营生, 像一条吃巴豆的虫, 把个心提在半空, 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烙印》深切地体现了大革命失败给诗人带来的 悲愤抑郁,以及在内心深处打上的深深的“烙印”。 诗歌运用了三个形象化的比喻:痛苦是打在心上 的印烙,痛苦是个谜,痛苦渗透进内心,自己像“一 条吃巴豆的虫”,从不同的角度,以并不平衡的形象 化的手法刻画了痛苦的深重。 在艺术手法上借鉴了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 “绘画美”体现于诸如用词精当准确,设喻巧妙, 生动地展示了现实的人生图景; “建筑美”体现于诸如全诗分四节,每节分四行, 每行长短基本均衡; “音乐美”体现为押韵方式韵脚分布整齐, “火”、“过”、“破”等仄声韵脚也有助于表现诗 人内心的无比痛苦和悲愤难忍。
【注】纛 dào :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二)中国诗歌会蒲风等人的诗歌创作 1、中国诗歌会(P213-214)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 木天等,创办了《新诗歌》。以注重诗歌的现实 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为宗旨,史称“新诗歌 派”。它是30年代最大的,也是左联领导下的一 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田间《多一些》
多一颗粮食, 就多一颗消灭敌人的枪弹!” 听到吗 这是好话哩! 听到吗 我们 要赶快鼓励自己底心 到地里去! 要地里 长出麦子,
要地里 长出小米; 拿这东西 当做 持久战的武器。 (多一些! 多一些!) 多点粮食, 就多点胜利。
14第十四章 三十年代新诗(第三版)

第十四章三十年代新诗第一节三十年代新诗概述(略)在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开创了新诗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流派。
其后期,出现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流派和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显示了新诗发展的新方向。
30年代的新诗,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并出现了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两大派别相对峙的局面。
一、现实主义派诗歌(略)1、殷夫(略)(1)生平与创作殷夫(1909—1931),原名徐祖华、徐文雄,笔名除殷夫外,尚有白莽、文雄、洛夫等,浙江象山人。
父亲是医生。
两个哥哥均系国民党政权的官吏。
长兄徐培根曾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国民党政府航空署长。
殷夫从小好学,13岁开始创作。
1927年4月在浦东中学读书时,曾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捕,几乎被杀。
1928年在同济大学学习德文时开始给《太阳》月刊投稿,不久即成为太阳社的成员。
1929年离开学校,专门从事共青团工作。
同年9月,因组织上海丝厂工人罢工第二次被捕。
出狱后,编辑《列宁青年》。
这期间,殷夫写了许多“红色鼓动诗”,并成了坚强的共产党员。
1930年春参加“左联”后,勤奋地为“左联”刊物《萌芽》、《拓荒者》等写稿。
1931年1月被国民党秘密逮捕,同年2月7日被害,年仅22岁。
殷夫早期的诗作,多是歌唱爱情和抒写自我孤寂的作品,如《我们初次相见》、《白花》等;同时也有一些表示向往光明和渴求反抗斗争的作品,如《独立窗头》、《孤泪》、《给某君》、《地心》。
诗风忧郁感伤,以《孩儿塔》为代表作。
投身革命后,殷夫直接继承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转而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如《让死的死去吧》、《我们》、《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议决》、《血字》等;歌唱自我同反动阶级的彻底决裂,如《别了,哥哥》等。
诗风也变得激昂刚健,明快有力。
鲁迅在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作序时,曾明确指出殷夫的诗歌属于我国新诗发展的新时代,并称其诗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是“别一世界”(即无产阶级新世界)的诗。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第二阶段的诗艺
卞之琳有一段评价: • “在亲切的日常说话调子里舒卷自如,锐敏, 精确,而又不失它的风姿,有节制的潇洒和有 功力的淳朴。日常语言的自然流动,使一种远 较有韧性因而远较适应于表达复杂化、精微化 的现代感应性的艺术手段,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有这首诗的长处都见之于从《我的记忆》这 首诗开始以后所写的诗里,而且更有所推进, 直到第二个诗集的例如《深闭的园子》、《寻 梦者》、《乐园鸟》等最后几首的写作时期, 这些诗似应视为戴望舒充分成熟时期的代表 作。”
三、卞之琳
•1910~2000,江苏海门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著有诗 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 (1935)、《汉园集》(1936,与 人合集)、《慰劳信集》(1940)、 《十年诗草》(1942)等,另有多 种译著、论著。
• 卞之琳认为写诗是把生活经验中那些最深沉的 感受,通过艺术过程,使之结晶升华,成为艺术 品。 • 卞之琳融会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 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 • 卞之琳的诗歌“基于言语本身的音乐性”,讲 究格律,尤其是音顿、音韵和体式。
•他用冷峻中带有热情的笔,写出中国农 民的深远的苦痛和坚忍,仇恨与不平,为 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辟了天地。他的《烙 印》、《老马》、《当炉女》、《难民》 等,都是有名的诗篇。
田间 •(1916-1985)受苏联未来派诗人马雅可 夫斯基创作的影响,风格特异。出版诗集 《 未 明 集 》 ( 1935 ) 、 《 中 国 牧 歌 》 (1933)、叙事长诗《中国农村底故事》 (1936)等。 •田间诗的主要特点是以短促、跳荡的诗 行传达急促而紧张的时代节奏和自己内心 的热情与骚动。
•1928年8月《小说月报》第19卷第8期的《雨 巷》发表后,文学大师叶圣陶颂扬戴望舒“替 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作者也因此被 称为“雨巷诗人”。
30年代诗歌戴望舒卞之琳

4、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
戴望舒以自由的散文化手法传达感情。 这种现代口语形式的自由诗体,显示出 了戴望舒诗歌所具有的另一种艺术美— —散文美。
《我用残损的手掌》(听朗诵)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这是一首纯意象诗:
诗人抽去了语义上前后的因果关联,综合视觉、 听觉、幻觉等各种类型的意象,借助一串有声 有色的物象来暗示某种飘渺恍惚的记忆,其中 有诗人对昔日记忆中事物的眷恋,也有内心隐 藏的空虚和寂寞。诗中涉及的幽微的铃声、小 小的渔船、青色的珍珠、残阳、微笑、古井等。 不仅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积淀着悲凉感伤的 情思,而且内涵与情调也都具有同一指向,即 它们都是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形断意连,意 与象浑,构成了一个情思隐约、意境深邃的朦 胧画卷。
5、奇幻的语言美
他在诗歌中采用多种 手法。 如通感、比喻、顶针、 拟人、象征、重叠、 复沓等 ,创造了一 个全官感或超官感 的意象特征,形成出 神入化的语言美
《致萤火虫》—— “我躺在这里/咀嚼 太阳的香味”; 《灯》—— 太阳只发着学究的教 训,而灯光却作着亲 切的密语。
课堂赏析
“淘洗”了个人感情,实践诗的 “非个人化”,而增强了诗的普遍性 。 诗中的“你”可以代表或换成“我”或 “他”(她),跳出了艺术境界的小我, 诗本身的思想境界也具有了更大的开放 性。
课堂练习 赏析 《投》
30年代诗歌PPT课件

——
泥 土 诗 人 臧 克 家
13
泥土诗人—臧克家(1905—2004)
▪ 山东诸城人。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1929 年入青岛大学学习,开始写诗。师从闻一 多。受新月派诗歌影响。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新诗
1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 左联诗人——殷夫 ▪ 中国诗歌会。代表诗人蒲风。 ▪ 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
月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 诗人。
2
▪ 一、3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 ▪ 1.“左联”诗人的政治抒情诗 ▪ (1) 殷夫(1909-1931)
▪ 浙江省象山县人,原名徐祖华,笔名有白莽等。著有诗集《孩 儿塔》、《伏尔加的黑浪》等。 30年代革命诗歌以殷夫的“红 色鼓动诗”和中国诗歌会的诗歌为代表,这些诗歌是30年我国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烈冲突的结果,有鲜明和政治倾向性和 革命的煽动性。殷夫的诗被称为“红色鼓动诗”,有政治抒情 的特点,直接歌颂革命斗争,表现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场面, 格调高昂,形象鲜明,极富节奏感,凝聚着作为一个职业革命 家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崇高情操,感情强烈而真实,鲁迅称其是 “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 步,是对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摧残者憎的丰碑”。(鲁迅 《白莽作〈孩儿塔〉序》)《血字》、《别了,哥哥》等是代 表性作品。中国诗歌会以蒲风为代表,其诗坚持倡导“诗歌大 众化”,努力反映农民的痛苦生活和斗争情绪及广大民众日益
4
蒲风:
▪ 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了大量体现他们的诗学追求的 诗歌,代表人物蒲风(1911-1942)著有诗集《茫 茫夜》(1934)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1935)。 蒲风在中国诗歌会的《缘起》说:“在次殖民地的 中国,一切都浴在急雨狂风里,许许多多的材料, 正赖我们去摄取,去表现。但是,中国的诗坛还是 这样沉寂;一股人在闹着洋化,一股人又还只是沉 醉在风花雪月里。……把诗歌写的和大众距离十万 八千里,是不能适应这伟大的时代的。”
现代文学史课件:18第十四章~十六章3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夏衍的《包身工》和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是30年代最 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30年代戏剧
30年代戏剧——曹禺 30年代戏剧——《日出》
30年代戏剧——《原野》 30年代戏剧——《北京人》
代表作品:《雷雨》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30年代诗歌——中国诗歌会
《血字》
Your company slogan
30年代诗歌——后期新月诗派
《新月诗选》序:
“主张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差 不多是我们一致的方向”
“我们也始终忠实于自己,诚实表现自己渺小的 一掬情感,不做夸大的梦”
“只为着诗才写诗”,“原不计较这诗所给与人 的究竟是什么”
Your company slogan
30年代诗歌——现代诗派
是指在30年代前期逐步形成30年代中期形成声势 ,以《现代》杂志为中心,以”纯诗“为追求目的的 一个诗歌创作派别。主要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 蛰存、何其芳、李广田、林庚、废名、辛笛、徐迟、 路易士、金克木、番草等。
Your company slogan
30年代戏剧——《北京人》
“他整个是力量,野的可怕的力量,充沛丰满的生命 和人类日后无穷的希望都似在这个人身内蕴蓄着”
北京人
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 死,也不怕生。他们整年尽着自己的性情,自由地 活着,没有礼教来拘束,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 伪,没有欺诈,没有……没有现在这么多人吃人的 文明,而他们是非常快活的”
Your company slogan
30年代的诗歌
30年代的诗歌嘿,你有没有想过30年代的诗歌就像是那个动荡年代里的呐喊与低语呢?我常常觉得,30年代的诗歌就像一把神秘的钥匙,能打开那个遥远又充满故事的时代大门。
30年代啊,那可是个啥样的年代呢?那时候社会动荡不安,就像暴风雨中的小船,飘摇不定。
在这种环境下的诗人们,他们心里的情感就像一锅煮开了的粥,咕噜咕噜地往外冒。
像艾青,他写的,那诗里的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汹涌。
他写大堰河的辛苦劳作,写对她的爱与怀念,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掏出来的一样。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读着这些句子,就好像能看到大堰河那贫苦的生活画面,你能不被这种情感打动吗?还有徐志摩呢,他的诗就像是一阵轻柔的风。
他在那个年代,写着那些充满浪漫情怀的诗。
他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诗就像一个优雅的舞者在翩翩起舞,每一个动作都那么轻盈。
他和那个年代的关系,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有些灰暗的天空中闪烁。
你说,他的诗是不是给那个沉重的时代带来了一丝别样的气息呢?那个年代的诗人啊,他们之间的交流也特别有趣。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坐在小小的茶馆里,喝着热茶,争论着诗歌的走向。
一个说:“诗歌得反映人民的苦难。
”另一个可能就反驳:“也得有美的追求啊,不能全是沉重。
”就像不同颜色的颜料在调色盘里碰撞融合,他们的思想碰撞也让30年代的诗歌更加丰富多彩。
我觉得30年代的诗歌就像是一幅巨大的拼图,每一首诗都是一块独特的小拼图块。
艾青的诗是那充满力量的一块,徐志摩的诗是那充满浪漫的一块,还有很多诗人的作品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些诗拼在一起,就构成了30年代那独特的诗歌画卷。
这个画卷里有苦难,有希望,有爱情,有对理想的追求。
它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百态。
在今天看来,30年代的诗歌就像是一座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心跳。
毛泽东30年代的诗
毛泽东30年代的诗
1.如梦令·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2.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3.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偏师:配合主力作战的部队。
狂飙:革命风暴。
4.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5.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第十四章 30年代诗歌
4、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1)现代诗派: 30年代崛起的第二个现代派色彩的诗歌流派。代表 诗人戴望舒、卞之琳等。因他们主张“纯诗”艺术,表 现上 注重心灵感应,侧重暗示与象征,追求西方现代诗风, 又多围绕在《现代》杂志周围,故名。
主编施蛰存《又关于本刊的事》:“《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 然 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 列成的现代诗形。” 是20年代新月派与象征派的合流。
《眼》:1936年10月16日写。
无渚崖的水, 暗青色的水, 在什么经纬度上的海中, 我投身又沉溺在 以太阳之灵照射的诸太阳间, 以月亮之灵映光的诸月亮间, 以星辰之灵闪烁的诸星辰间, 于是我是彗星, 有我的手, 有我的眼, 并尤其有我的心。
在你的眼睛的微光下 迢遥的潮汐升涨: 玉的珠贝, 青铜的海藻...... 千万尾飞鱼的翅, 剪碎分而复合的 顽强的渊深的水。
《寻梦者》:1932年11月8日出国前写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 绽了。
雨 巷 诗 人 戴 望 舒
(2)艺术特点:
①一种人生微妙情绪的捕捉。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的东西。 一种凄艳、凄迷、朦胧、空灵的美。 新月社一路,但比《再别康桥》(1928-11)早。
②中西诗美艺术结合的宁馨儿。
(A)现代象征与古典意境的融合。 “我”是人生道路上追求者的象征,“雨巷”是人 生道 路的象征,“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人生理想的 象 征。全诗凄婉、迷茫的情绪与诗歌的立体空间结合又造 成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
第十四章30年代诗歌
• (最后三节) • 这,就是你弟弟的前途, • 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 • 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 • 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 • • 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 • 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 • 死的恐怖都辟易远退, • 热的心火会把冰雪溶消。 • • 别了,哥哥,别了, • 此后各走前途, • 再见的机会是在, •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雨巷诗人---戴望舒
(一)内容上 从忧郁凄凉的自我呻吟到民族苦难的 悲愤书写。以抗战爆发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 内容主要是述说个人的悲剧人生体验,呈现出忧郁 凄凉的情感特征。《夕阳下》、《寒风中闻雀声》、 《烦忧》 、《寻梦者》、《雨巷》等。后期内涵扩 大,一些作品抒发了民族苦难,把自我与民族融合 在一起。《我用残损的手掌 》、《狱中题壁》、 《萧红墓畔口占》、《白蝴蝶》等。 (二)风格上 民族化的象征主义。1、古典韵味与现 代情绪。2、追求意象。最典型的意象是枯枝、落叶、 暗夜、黄昏、夕阳、荒坟、眼泪、雨巷等,构成一 种凄凉的意境;语调往往都是低沉的,压抑的,哀 怨的。 3、从音乐性到非音乐。
卞之琳独特的诗歌风格
诗作由“主情”向“主智”转变。他 善于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的 思考与开掘,“于平淡中出奇”,追 求诗的“理趣”。最具代表性的、甚至成为 他 诗歌名片的是那首著名的《断章》。深沉隽 永,可以有多种理解,并含有一定的哲 理——隐喻宇宙间普遍的相对性。 “诗的非个人化”风格。这时期大多数 的诗作里的“我”也可以和“你”、“他”
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
1、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 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 直接鼓动作用。 2、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地加强了 诗的理性色彩与主观性,奉行战斗集体主义 的群体,没有“个人”,只有“集体”,没 有“小我”,只有“大我”。 3、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 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是在“左联”领导下出现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1932年9月在上海 成立。主要发起人和成员有蒲风(黄日华)、穆木天、杨骚、任均等人。1933年出版 诗歌刊物《新诗歌》,因而又被称为“新诗歌派”。 “中国诗歌会”是一个自觉与新月派、现代诗派相对立而追求反映现实并为无产阶级 革命斗争服务的诗歌团体。他们明确反对诗歌“沉醉在风花雪月里”,要求诗歌“捉 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成为“大众歌调”,诗人“自己也成为大众的一个”。 (穆木田:《新诗歌》发刊词)“捉住现实”,就是继承“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 统,反映现实的社会与人生,尤其是反映重大的社会主题,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 “大众格调”,就是要创造大众化诗歌,大量采用民歌、小调等民间诗体,使诗歌普 及到民间中去。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诗歌 30年代的诗在“五四”白话新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积累的优秀艺术传统 的基础上,不断继续探索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出现 了一些有影响的诗人和诗歌作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现了一个多元并存的诗歌创作局面:以殷夫、“中国诗歌会”为代表的 “左翼”革命诗歌(无产阶级诗歌);以臧克家、艾青、田间为代表的现实主 义诗歌;以戴望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以卞之琳、陈梦家、孙大雨、邵洵美 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诗歌。这一点,如同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小说,呈现出左 翼诗歌思潮与其它诗歌思潮对峙互补的文学格局。 2、出现了两大诗艺传统:“左翼”革命诗歌和臧克家、艾青、田间等的诗歌, 继承了“五四”诗歌战斗的、为人生的艺术传统,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诗歌;而 以戴望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和以卞之琳等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诗歌,则继承 了“五四”诗歌为艺术和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传统,是比较成熟的现代主义诗歌。 3、出现了两大创作倾向:“大众化(非诗化)”与“贵族化(纯诗化)”。现 实主义诗歌追求大众化,反传统,拒绝格律,追求形式自由,是其主要特征。 现代主义诗歌追求贵族化,追求纯艺术,崇尚唯美,尤其重视诗的自身美学建 设,是它们的主要特征。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个多元并存的局面,与30年代是一个多元社会密切相关。
血字
血液写成的大字, 斜斜地躺在南京路, 这个难忘的日子—— 润饰着一年一度…… 血液写成的大字, 刻划着千万声的高呼, 这个难忘的日子—— 几万个心灵暴怒…… 血液写成的大字, 记录着冲突的经过, 这个难忘的日子—— 狞笑着几多叛徒…… “五卅”哟! 立起来,在南京路走! 把你血的光芒射到天的尽头, 把你刚强的姿态投映到黄浦江口, 把你的洪钟般的预言震动宇宙! 今日他们的天堂, 他日他们的地狱, 今日我们的血液写成字, 异日他们的泪水可入浴。 我是一个叛乱的开始, 我也是历史的长子, 我是海燕, 我是时代的尖刺。 “五”要成为报复的枷子, “卅”要成为囚禁仇敌的铁栅, “五”要分成镰刀和铁锤, “卅”要成为断铐和炮弹!…… 两个血字不该再放光辉, 千万的心音够坚决了, 这个日子应该即刻消毁!
1929、11
别了, 别了,哥哥
(算作是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吧!)
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 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 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 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 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 请在这最后的一滴泪水里, 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你诚意的教导使我感激, 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 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 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在你的一方,哟,哥哥, 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 是治者们荣赏的爵禄, 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 “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 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 从名号直至纸帽。
二、殷夫的“红色鼓动诗” 殷夫( 1910——1931 ),浙江象山人。原名徐伯庭 , 又名徐祖华, 笔名殷夫、白莽。“左翼五烈士”之一。 著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建国后编 有《殷夫集》、《殷夫选集》等。 殷夫早期的诗作,带有伤感情绪,后来,主要创作政 治抒情诗。他的诗注重提炼诗意,塑造“大我”形象, 尽力避免政治抒情诗通常存在的概念化、标语口号化 弊病,有力地冲击了当时弥漫诗坛的消极颓废、脱离 现实的诗风。诗风刚健,感情炽烈,旋律急骤,直抒 胸臆,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战斗性,被称为“红色鼓 动诗”,代表了30年代“普罗”诗派的最高成就。 鲁迅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一文中,曾用诗意的 语言表达了对殷夫诗歌的赞赏:“这是东方的微光, 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 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dao),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 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 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代表作有《血 字》、《别了,哥哥》。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 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 不要荣誉,不要功建, 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因此机械的悲鸣扰了他的美梦, 因此劳苦群众的呼号震动心灵, 因此他尽日尽夜地忧愁, 想做个普罗米修士偷给人间以光明。② 真理和忿怒使他强硬, 他再不怕天帝的咆哮, 他要牺牲去他的生命, 更不要那纸糊的高帽。 这,就是你弟弟的前途, 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 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 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 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 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 死的恐怖都辟易远退, 热的心火会把冰雪溶消。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192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