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及其临近地区地质资料

合集下载

广州土壤相关综述传

广州土壤相关综述传

广州土壤相关综述摘要: 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成分。

素有花城之称的广州,虽然区域面积不断扩大,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商业用地需求激增,土地越发变得宝贵。

尽管自然土壤不断减小,但依然能够通过调差阅读了解到广州的土壤类型,特性及变化。

关键词:广州;土壤;正文: 广州市地处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

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

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是珠三角的组成部份。

总的来说,根据广州市地质构造和岩层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可以将广州分为3个地层单元:即广从断裂以东,瘦狗岭断裂以北的花岗岩地区(局部为混瘦狗岭以南,以白垩纪红色地层为主的红壤区;广从断裂以西的以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为主的灰岩、含煤灰岩、页岩等地层的灰岩地区。

广州主要岩性分布从前震旦纪到始新世的多期次岩浆岩,岩性主要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流纹斑岩、粗面质凝灰岩。

广州市北部基岩为镭含量较高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白云区、天河区北部、黄埔区与白云区交界的区域及越秀山附近区域。

与土壤有直接发生联系的母岩风化物或堆积物称为母质,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在华南地区,成土母质富含铁铝氧化物,可溶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比较缺乏。

在受到几乎很小的侵蚀的情况下,这类成土母质一般具有质地细腻,层次深厚等特点.广州位于亚热带地区,同时作为东南沿海的湿润地区,土壤及其母质因遭受强烈的淋溶过程,导致土壤中矿物元素大量流失,使土壤呈现酸性.土壤中Ca, Mg,K等碱基离子的大量淋失,会造成根系养分的严重缺乏,同时NH4+的过量沉降导致植物对土壤中养分的不平衡吸收。

已有的研究表明, 广州市土壤水与酸性降雨的化学结构基本相似,以SO42-和Ca2+为最主要的阴、阳离子。

但同降水相比,土壤水中H+,Ca2+,Mg2+, Al3+和NO3-浓度显著升高,NH4+明显降低。

广州市大坦沙岛地质环境条件及常见地质灾害分析

广州市大坦沙岛地质环境条件及常见地质灾害分析

广州市大坦沙岛地质环境条件及常见地质灾害分析摘要:近些年城镇建设工程活动越来越多,工程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数量也在不断地上升。

想要减少或避免在地质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就必须在施工之前,了解工程场地的地质环境条件。

通过分析潜在的地质风险,确定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综合治理来降低灾难发生的风险以及带来的危害。

本文将对大坦沙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常见地质灾害中的一系列影响因素,介绍在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治理的措施,为今后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地质;地质灾害;岩溶。

大坦沙岛片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北部,东边为罗冲围,西侧为金沙洲,四面临江,为珠江中的江心岛,属冲积平原地貌,全岛总面积约3.55 km2。

历史上发生多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一、大坦沙岛地质环境条件(1)地形地貌:岛区属冲积平原地貌。

(2)地层及工程地质:地层有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C1S)、白垩系上统大塱山组(K2d)和第四系(Q)。

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C1S)岩性是深灰色中厚层状-厚层状灰岩;下部常与白云质灰岩互层,上部常夹砂岩、页岩。

呈北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地层走向北东10°左右,受断裂及褶皱构造影响,总体倾向东南或北西,倾角5~30°不等。

该层岩溶很发育。

白垩系上统大塱山组(K2d),隐伏于第四系之下,与下伏的石磴子组(C1S)呈不整合接触。

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以砾岩、砂砾岩、灰质砾岩为主,灰白色砂岩、紫红色泥岩为次,岩溶非常发育。

隐伏于本区的东北-东南部,西部零星有出露。

中段:暗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深灰色泥灰岩夹泥岩,含石膏团块,岩溶较发育。

上段:暗紫红色含钙质粉砂质泥岩、粉砂岩,钙质泥岩,含石膏,岩溶零星发育。

第四系为灯笼沙组(Q43mc),该组地层在本区平原区广泛分布,为一套海冲积相沉积层。

岩性由灰黑色淤泥、淤泥质粉细砂、粉细砂及中粗砂组成。

中国地理:广东省(广州篇2)

中国地理:广东省(广州篇2)

中国地理:广东省(广州篇2)广东省地图中国地理:广东省(广州篇2)广州市属于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区;东北部为中低山地,有被称为“市肺”的白云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组成部分。

广州市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从化穿过,气候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水热同季;四季常绿。

广州市处于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广阔。

境内果树资源丰富,种类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3大类果树,共500多个品种,是荔枝、龙眼、黄皮、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

境内主要矿产有花岗岩、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盐矿、芒硝、矿泉水等。

广州市主要文化场馆有: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广东省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市文化馆、广州海事博物馆、广州邮政博物馆、荔湾博物馆、番禺区博物馆、天河区博物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湾历史民俗馆、广州美术馆、广州市文史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星海音乐厅、广州大剧院、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市少年宫、广州市第二少年宫、粤农民工博物馆等。

广州市地图广州市特产和美食主要有:1、番禺区:姜撞奶、榄核冬瓜、石楼禾虫、南村桃花、新造胡萝卜、绿村黑蔗、爬树鸡、围垦青蟹、奥尼虫、禺山鲫鱼、胭脂红番石榴、大石腐乳、大盆菜、烧鹅、新鲜猪杂、云吞面、老火汤、沙湾薄饼、铁板鲍汁牛肉豆腐等;2、增城区:“增城挂绿”荔枝、迟菜心、丝苗米、派潭凉粉草、西山乌榄、三江全牛宴、皮脆肉爽焖烧鸡、水晶粉葛、小楼冬瓜、正果腊肉、榄雕、水库鱼头、桂味荔枝、仙进奉荔枝、糯米糍荔枝、丝苗鸡饭、水晶球荔枝、客家焗鹅等;3、黄浦区:萝岗糯米糍、萝岗甜橙、萝岗杨梅、黄埔宴、广式烧腊、萝岗话梅、龙眼干、深井烧鹅、广东月饼、庙头菠萝鸡、横沙书香乳鸽、南岗鱼蛋、大果鸡心黄皮、南岗鱼包、黄埔蛋、瓦锅花雕鸡、大果甜杨桃、广东叉烧包、满坛香、长洲大果杨桃等;4、荔湾区:德昌咸煎饼、杏花鸡、陈添记鱼皮、鲍汁扒柚皮、及弟粥、南信双皮奶、西关三星大包、银记豉油皇牛肠、广州彩瓷、广州文昌鸡、同记鸡粥、“伍湛记”及弟粥、明炉烤乳猪、韭王鲜虾肠、泮塘马蹄和马蹄糕、萝卜牛杂、坚记长寿面、红菱、茭白等;5、越秀区:广州牙雕、仁信双奶皮、药秘鱼头火锅、烧乳猪、龙虎斗、法式焗蜗牛、广雕、鲜奶蘑菇、蚝油牛肉、蛇宴、水菱角、红烧大群翅、姜母鸭火锅、蟹黄灌汤饺、拉肠、牛三星、广彩人物文瓶、酥皮莲蓉包、绒绣、木雕等;6、从化区:荔枝、荔枝蜜、钱岗糯米糍、泥焗走地鸡、吕田炆大肉、香叶乌鬃鹅、荔枝干、青梅、酸梅鸭、三华李、龙眼、无公害蔬菜、流溪大头鱼、碧绿山猪煲、高山番薯、芒果、桂峰酿豆腐、西洋青、龙凤龟炖汤、西山红芋等;7、海珠区:老火靓汤、脆皮烧鹅、广绣、雷州羊肉火锅、酥皮鸡蛋挞、玉雕、小凤饼、蛇咬鸡、八宝冬瓜盅、薄皮鲜虾饺、椒盐蛇碌、清蒸海河鲜、香滑鱼球、凉果、荷香糯米鸡、红烧乳鸽、艇仔粥、点心宴、全蛇宴等;8、天河区:干炒牛河、一品香辣蟹、水果冰粥、白切鸡、脆皮烧肉、广式肠粉、叉烧包、阿一鲍鱼、西葫芦三丝春卷、肠粉、华辉拉肠、网烧银鳕鱼、马蹄糕、沙河粉、红碎茶、萨其马、乡土木桶菜、南瓜烙、功夫茶等;9、南沙区:新垦莲藕、庙南粉葛、小虎麻虾、番石榴叶茶、石门耗、横沥甜玉米、七一西芹、大鹏鲍鱼、罗氏沼虾、榄核果蔗、封鹅、鸡心柿、万顷沙香蕉、蕉门红番薯、泮塘马蹄糕、葵花鸡炖汤、广东四式汤圆、灵山西芹、桂味荔枝等;10、白云区:三色龙虾、白云猪手、粤海黄秋葵、粤绣、虾饺、麻皮乳猪、红木家具、庙种糯荔枝、帽峰山烧鸡、鸡仔饼、鱼包、椪橙、岭南盆景、蜜汁叉烧、马蹄粉、八宝南瓜盅、满汉全席、潮鸽吞燕、山水豆腐、夏茅香芒等;11、花都区:炭步槟榔香芋、“盘龙”农家菜、走地鸡、松子鱼、瑞岭盆景、百味田螺、李溪特优石硖龙眼、山水豆腐花、开煲狗肉、烧骨、咸蛋焗金瓜、釉下彩景泰蓝、萝卜糕、炭步文冈香芋、干蒸烧卖、炭步香芋头、茅峯米、北兴京塘莲藕、荔枝红茶等。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广州市作为一个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面临着多种地质灾害的威胁。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至关重要。

一、广州市地质灾害现状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较为活跃。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给城市的建设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崩塌和滑坡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拓展,如修路、建房等,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在强降雨等因素的诱发下,容易发生崩塌和滑坡。

泥石流灾害通常与山区的暴雨洪水相关,沟谷地带的松散堆积物在洪水的作用下形成泥石流,具有较强的破坏力。

地面塌陷则主要与地下工程建设、地下水开采等活动有关,导致地下岩土体结构破坏,引发地面下沉或塌陷。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方面,广州地区的气候湿润,降雨充沛,尤其是在暴雨季节,短时间内的强降雨极易引发地质灾害。

地形地貌的复杂性也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山区和丘陵地带地势起伏大,岩土体稳定性差。

人为因素的影响日益显著。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如房地产开发、道路修建等,对地质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不合理的开采活动,如过度开采地下水、矿产资源等,也改变了地下应力平衡,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此外,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灾害的损失。

三、防治规划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在规划期内,显著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广州及其临近地区地质资料

广州及其临近地区地质资料

火炉山:燕山期.斑状花岗岩.球形风化.卸荷裂隙等黄阁:白垩纪(与七星岗的为上白垩统红色砾岩层,大致相仿)红色砾岩层:砾多为花岗岩岩屑;海蚀感化,石漠化等下文仅作参考,非地质材料,非陈述格局:黄阁镇大湾村与坑仔村之间的小虎山海蚀地貌让人称奇,当地白叟正在讲授这里的地形.“沧海变桑田”这一天然界奇不雅在广州可以亲眼验证啦!记者近日获悉,在南沙区黄阁镇发明了一种独专程质地貌——海蚀遗迹,五千年前这里照样一片汪洋,一些礁岛不竭被冲蚀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岩洞,怪石嶙峋,从而形成了今朝国内最大的海蚀遗迹群和最大的海蚀穴.地质专家暗示,这对研讨广州以及珠三角的地壳形成.珠江口古海湾的变迁供给了重要的科学根据.文/记者杨进通信员刘希日前,记者在黄阁镇的小虎山看到如许一个独特气象,该山形如蒲伏的小虎,山岩为红褐色,山上无树,少有荒草,最为称奇的是,山脚有很多大小不均的岩洞,有的如盆碟大小,有的深达数米,洞口滑腻呈弧形,奇形怪状,一路走过,可看尽万物,有的像婴儿脸蛋,有的像一艘划子,有的像把白?,看后让人啧啧称奇.记者看到,洞壁内异常光滑,不合外形石头黏合在一路,挂在洞内,稳如磐石.据介绍,有些海蚀穴的石粒最大的直径可达1米.海蚀地貌呈西北—东南走向据村平易近介绍,这些窟窿不单巧夺天工,天然雕饰,并且还在当地留下了很多传奇,更具有神秘颜色.村平易近说,因为山脚这些窟窿又正好在风口上,一到秋冬,北风刮来的时刻,洞口风声如鬼哭狼嚎的声音,异常吓人,小孩哭泣油滑,只要以此来警告,必不敢出声.记者在现场看到,黄阁镇今朝大部分为平原陆地,离邻近比来的海水还稀有公里,为安在陆地也会消失这些海蚀窟窿呢?当地研讨人员介绍,数万年前,南沙黄阁一带除了几个露出的小岛外,四周皆为汪洋大海.后来,海陆不竭变迁,约五千年前,境内丘陵地四周都是大海,波浪不竭冲击,逐渐形成溶洞,而保存至今,是当地沧海变成桑田的汗青见证.据介绍,黄阁镇海蚀地貌的散布呈西北—东南走向,几乎在统一条直线上,骝岗.二岗.三岗.乌洲山.小虎山.大虎山都有散布.据有关材料显示,个中,在该镇大湾村坑仔村之间,还有一个现存最大.最完全的海蚀穴,该窟窿长35米,深8米,最大高度7.5米,比新塘海蚀洞的洞长.洞宽.洞高都要大.有名地质学家黄少敏考核后,指出该窟窿不但我国少见,并且活着界上也很罕有.一些窟窿正面对工资损坏据介绍,这些独有的地貌特点为广州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地壳形成.古代海岸线的进退.珠江口古海湾的变迁.古代海平面的高下以及气象变更.平原聚积等方面的研讨,都供给了重要的科学根据.但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窟窿内已经被用来存放木柴等物品,面对一些工资损坏,今朝该现象已经引起了当地当局的看重,正采纳措施将其呵护起来.三处海蚀穴景致各不合小虎山海蚀遗迹:小虎山海蚀地貌的岩石包含了两种岩种:红色沙砾岩和红色砂岩.海蚀穴最为显著,大大小小的海蚀穴密布于山脚.小虎山的西端,也就是小虎村的“坑仔”邻近,这里的岩石主如果红色砂岩,砂岩的岩石比较坚硬,所以这里形成的海蚀穴比较小.但是这里有一较大的海蚀平台,沿着平台往南走50米阁下,还有两个海蚀穴,个中一个是尺度的海蚀穴,穴宽10米,深5.8米,穴口高4.10米.小虎山西南的岩石主如果红色沙砾岩,岩石比较松散.这里是黄阁镇海蚀穴最多的一段.大虎山海蚀遗迹:大虎山一年中吹西冬风的时刻很少,所以大虎山海蚀地貌重要散布在西南.东南和南部.在这里,山的岩石由比较松散的红色沙砾岩构成,有深进山里的海蚀穴.因为大虎山四周都是珠江水围绕,这里的海蚀地貌几乎没有被损坏的迹象,嵬峨的海蚀崖,深进山体的海蚀洞,都充满大天然的气味.乌洲山海蚀遗迹:乌洲山的海蚀地貌岩石由红色砂岩构成,比较坚硬,所以较前面的小虎山西南的海蚀地貌从形态上有所不合.这里形成的海蚀穴鹰嘴很油滑,不像小虎山的鹰嘴那么尖突.乌洲山的东南偏东的偏向有黄阁最大的海蚀崖,但这个海蚀崖已被轻微损坏.全部海蚀崖宽60米,高40米.海蚀崖的左侧仅存海蚀穴一个,宽3.7米,高3米,深5.5米.西南偏南偏向有个保管较好的海蚀穴,高10米,宽6米.东南偏南的偏向是一个较大的海蚀平台,这个海蚀平台是黄阁镇最早的海蚀平台,是属于前期海蚀地貌,海蚀平台长100米,宽10~30米.海蚀地貌作为一种惊心动魄的地貌景不雅,必需要阅历万万年潮至汐退.白云苍狗才干够形成.在岁岁不止的波海潮汐冲击下,软硬不一的岩石构成的海岸会形成很多奇不雅:有的海岸向海一侧成了峻峭的断崖,称海蚀崖;有的海蚀崖前面有一个相比较较平展的沙岸,称为海蚀滩;还有海蚀崖前面有一个相比较较平展的石滩,称为海蚀平台.此外,还可以在海蚀地貌中见到很多窟窿,称为海蚀洞.海蚀穴等等,形态各种.南沙区金花鸡山石场:O陶的花岗岩:见郑博士的南沙地质材料。

广东省地质概况

广东省地质概况

广东省地质概况一、地形地貌广东省北依南岭,南濒南海,地势北高南低,从粤北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以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最高峰石坑崆(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

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

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线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占优势,主要有南岭山地、罗平山脉和莲花山脉,其次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地,如连州至韶关的大东山脉。

丘陵大部分分布在山地周围,与山地连接,或零星分布于沿海平原和台地之上。

广东省台地分布较广,粤中、粤西均有大片台地,以电白县以西,经雷州半岛到海南北部的面积最大,这些台地地面坦荡,但河流短小,较为干旱。

广东省平原可分为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平原。

河谷平原在各大小河流沿岸均有分布;三角洲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

广东省河流众多,水网发育,主要有珠江水系的东江、北江、西江和珠江三角洲水系,其次为粤东、粤西沿海独流水系,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水力资源丰富等特点。

海岸线漫长曲折,多港湾,岛屿,大陆海岸线长3368千米,500平方米以上的大小岛屿共759个。

二、地层广东省内地层广泛分布,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自元古代至第四纪均有出露,其沉积建造类型复杂,岩石类型多样。

中元古代地层,主要发育于粤西云开、粤中广博和粤东北的兴梅地区。

由千枚岩、片岩或变质砂岩等组成。

新元古代南华纪地层主要分布于粤中地区,为一套片岩、千枚岩、变质砂岩等。

震旦纪-志留纪地层主要分布于粤北曲仁地区和粤中恩开地区,由一套板岩、千枚岩及浅变质砂岩等组成。

泥盆-中三叠世地层主要分布于粤北、粤西云开、粤中恩开和粤东北兴梅地区,由一套浅(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组成。

岩石由砾岩-砂岩-灰岩的韵律性变化明显,其中泥盆石炭纪地层是广东省铜多金属主要赋矿层位之一,二叠世地层则是广东省主要含煤层位。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广东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广东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广东广东是一个位于中国南方的省份,在中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广东与香港和澳门接壤,是中国著名的沿海发达地区之一。

下面是关于广东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的介绍。

一、地理位置广东省位于中国南部,毗邻香港和澳门,东南濒临南海,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毗湖南省,北接江西省和福建省。

二、地形地貌广东省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平原和沿海地区都有。

广东省的山地和丘陵地区主要集中在省内西南部和北部,平原面积较小。

广东省的沿海地区海岸线长,拥有众多港口和海湾。

三、气候由于地处南亚热带和北半球副热带的过渡地带,广东省的气候温暖湿润,湿度较大。

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较低,春秋季气温适宜。

广东省的降雨量充沛,主要在夏季和秋季,全年雨量分布不均。

四、水资源广东省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江河和湖泊,其中珠江是广东省的主要河流,嘉应湖和鳌江流域的水资源也很丰富。

此外,广东省的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也非常丰富。

五、自然资源广东省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其中矿产资源是最重要的,主要有铝土矿、铁、锰、铜、铅、锌等。

此外,广东省还有石油、天然气等石油资源,还有森林、水力、海洋等丰富的自然资源。

六、人文景观广东省的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主要有岭南文化、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

此外,广东省还有丰富的民间文艺、民间美食等,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七、经济发展广东省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GDP的近一成。

广东省主要产业包括轻工业、重工业、农业、渔业、林业等。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物流业等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结语广东省是中国南部的重要省份,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认识广东省的地理知识,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状况,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美丽省份的人文景观和经济特色。

广州地理

广州地理

广州市行政区划图
广州市地图
1、云山珠水 地理变迁
2、人口千万 超大城市
• 广州经历了千万年的地质演 变,形成了依山傍水独特的 自然优势。两千多年来,人 们根据其他地形及自然地理 条件,逐步形成了自北向南, 山、城、田、海、的自然和 人文地理要素和景观的分布 格局
广州地势东北高, 西北低,北 部和东北部 是山区,中 部为丘陵盆 地,南部是 珠江三角洲 冲积平原和 南海。
有差异所致。

回 七星岗古海蚀地貌的地理意义: 目 录 众所周知,地球上许多地方都经历过海陆变化。
古人说的“几为沧海,几为桑田”,这绝非神 话。广州市和珠江三角洲在几亿年、几千万年 前固然有过沧桑变化(古生代、中生代、第三 纪都有海、陆相地层),而且在人类历史时期 也同样经历过沧桑变化。七星岗的海蚀崖、海 蚀洞、海蚀平台就是海浪曾经冲击、侵蚀这一 带的有力证据。表明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海 水曾经深入广州,而且海阔水深,足以产生波 浪冲蚀,把坚硬的砂岩侵蚀成如此深阔的平台 和洞穴。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广大地区至今已发 现海蚀遗迹19处,表明七星岗古海蚀遗迹绝非 孤立现象,这些海蚀遗迹都是广州和珠江三角 洲有过海陆变迁的物证。
141万人。105年间翻了一 也是在世界历史悠久的国家
倍多。据2000年第五次人 中,唯一有长期不间断人口
口普查统计:广州常住人 资料记录的国家。新中国成
口已达994万人,其中, 户籍人口700多万人,另
立后,先后于1953、1964、 1982、1990、2000年进行
有290多万流动人口。到 了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推
七星岗的地理位置: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七星岗古海岸遗址位于海珠 区石榴岗路与华南快速干线交汇处西北侧,为保 存完整的海蚀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及其临近地区地质资料
————————————————————————————————作者:————————————————————————————————日期:
火炉山:
燕山期、斑状花岗岩、球形风化、卸荷裂隙等黄阁:
白垩纪(与七星岗的为上白垩统红色砾岩层,大致相仿)红色砾岩层:砾多为花岗岩岩屑;海蚀作用,石漠化等
下文仅作参考,非地质资料,非报告格式:
黄阁镇大湾村与坑仔村之间的小虎山海蚀地貌让人称奇,当地老人正在讲解这里的地形。

“沧海变桑田”这一自然界奇观在广州可以亲眼验证啦!记者近日获悉,在南沙区黄阁镇发现了一种奇特地质地貌——海蚀遗迹,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一些礁岛不断被冲蚀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岩洞,怪石嶙峋,从而形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海蚀遗迹群和最大的海蚀穴。

地质专家表示,这对研究广州以及珠三角的地壳形成、珠江口古海湾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文/记者杨进通讯员刘希
日前,记者在黄阁镇的小虎山看到这样一个奇特景象,该山形如匍匐的小虎,山岩为红褐色,山上无树,少有荒草,最为称奇的是,山脚有无数大小不均的岩洞,有的如盆碟大小,有的深达数米,洞口光滑呈弧形,奇形怪状,一路走过,可看尽万物,有的像婴儿脸蛋,有的像一艘小船,有的像把利剑,看后让人啧啧称奇。

记者看到,洞壁内非常粗糙,不同形状石头黏合在一起,挂在洞内,稳如磐石。

据介绍,有些海蚀穴的石粒最大的直径可达1米。

海蚀地貌呈西北—东南走向
据村民介绍,这些洞穴不但鬼斧神工,天然雕饰,而且还在当地留下了不少传说,更具有神秘色彩。

村民说,由于山脚这些洞穴又正好在风口上,一到秋冬,寒风刮来的时候,洞口风声如鬼哭狼嚎的声音,非常吓人,小孩啼哭调皮,只要以此来警告,必不敢出声。

记者在现场看到,黄阁镇目前大部分为平原陆地,离附近最近的海水还有数公里,为何在陆地也会出现这些海蚀洞穴呢?当地研究人员介绍,数万年前,南沙黄阁一带除了几个露出的小岛外,四周皆为汪洋大海。

后来,海陆不断变迁,约五千年前,境内丘陵地四周都是大海,海浪不断冲击,逐渐形成溶洞,而保留至今,是当地沧海变成桑田的历史见证。

据介绍,黄阁镇海蚀地貌的分布呈西北—东南走向,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骝岗、二岗、三岗、乌洲山、小虎山、大虎山都有分布。

据有关资料显示,其中,在该镇大湾村坑仔村之间,还有一个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海蚀穴,该洞穴长35米,深8米,最大高度7.5米,比新塘海蚀洞的洞长、洞宽、洞高都要大。

著名地质学家黄少敏考察后,指出该洞穴不仅我国少见,而且在世界上也很罕见。

一些洞穴正面临人为破坏
据介绍,这些独有的地貌特征为广州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地壳形成、古代海岸线的进退、珠江口古海湾的变迁、古代海平面的高低以及气候变化、平原堆积等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但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洞穴内已经被用来存放木料等物品,面临一些人为破坏,目前该现象已经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正采取措施将其保护起来。

三处海蚀穴风景各不同
小虎山海蚀遗迹:
小虎山海蚀地貌的岩石包括了两种岩种:红色沙砾岩和红色砂岩。

海蚀穴最为明显,大大小小的海蚀穴密布于山脚。

小虎山的西端,也就是小虎村的“坑仔”附近,这里的岩石主要是红色砂岩,砂岩的岩石比较坚硬,所以这里形成的海蚀穴比较小。

但是这里有一较大的海蚀平台,沿着平台往南走50米左右,还有两个海蚀穴,其中一个是标准的海蚀穴,穴宽10米,深5.8米,穴口高4.10米。

小虎山西南的岩石主要是红色沙砾岩,岩石比较疏松。

这里是黄阁镇海蚀穴最多的一段。

大虎山海蚀遗迹:
大虎山一年中吹西北风的时候很少,所以大虎山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和南部。

在这里,山的岩石由比较疏松的红色沙砾岩组成,有深进山里的海蚀穴。

由于大虎山周围都是珠江水环绕,这里的海蚀地貌几乎没有被破坏的迹象,高大的海蚀崖,深进山体的海蚀洞,都充满大自然的气息。

乌洲山海蚀遗迹:
乌洲山的海蚀地貌岩石由红色砂岩组成,比较坚硬,所以较前面的小虎山西南的海蚀地貌从形态上有所不同。

这里形成的海蚀穴鹰嘴很圆滑,不像小虎山的鹰嘴那么尖突。

乌洲山的东南偏东的方向有黄阁最大的海蚀崖,但这个海蚀崖已被严重破坏。

整个海蚀崖宽60米,高40米。

海蚀崖的左侧仅存海蚀穴一个,宽3.7米,高3米,深5.5米。

西南偏南方向有个保存较好的海蚀穴,高10米,宽6米。

东南偏南的方向是一个较大的海蚀平台,这个海蚀平台是黄阁镇最早的海蚀平台,是属于前期海蚀地貌,海蚀平台长100米,宽10~30米。

海蚀地貌
作为一种惊心动魄的地貌景观,必须要经历千万年潮至汐退、沧海桑田才能够形成。

在岁岁不止的波浪潮汐冲击下,软硬不一的岩石组成的海岸会形成许多奇观:有的海岸向海一侧成了陡峭的断崖,称海蚀崖;有的海蚀崖前面有一个相对比较平坦的沙滩,称为海蚀滩;还有海蚀崖前面有一个相对比较平坦的石滩,称为海蚀平台。

此外,还可以在海蚀地貌中见到不少洞穴,称为海蚀洞、海蚀穴等等,形态种种。

南沙区金花鸡山石场:
O陶的花岗岩:见郑博士的南沙地质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