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的研究报告综述
浅析英国哥特式建筑

浅析英国哥特式建筑【摘要】英国哥特式建筑沿着一条与欧洲大陆时而平行时而分离的道路在前进发展,哥特式风格在英国大约持续繁荣了100多年,作为一种哥特式模型建筑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笔者通过分析哥特建筑的历史背景和起源、哥特建筑的特点以及英国哥特建筑的发展过程展现了英国哥特建筑独特的特点以及所取得的辉煌灿烂的成就。
标签英国哥特式建筑装饰式垂直式一、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哥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而英国哥特式是英国在大约1180年到1520年盛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同欧洲其他国家哥特式建筑相比,英国哥特式建筑是通过它的棱角分明的拱顶,拱璧,大窗户以及尖顶来定义的。
二、英国哥特式建筑的三个时期英国哥特建筑包括早期英国风格(1180 - 1275);装饰风格(1275- 1380);垂直时期(1380 - 1520)三个时期。
英国早期哥特式,也作尖头窗哥特式。
在12 世纪晚期,早期哥特式代替了罗马式和诺曼式建筑风格。
到了13 世纪,它发展成为了装饰哥特式风格,最早出现时在圣丹尼斯教堂的唱诗楼里,到1175 年这种风格和坎特伯雷大教堂唱诗楼结合,在英国稳固的建立了起来。
三、三种时期的代表和比较1、早期哥特式建筑早期英国最重要最典型的发展是尖拱形的尖顶窗。
尖顶型的应用非常普遍,不仅应用于那些中央有拱廊的拱形建筑中,还应用于门和尖顶窗。
相比它们的高度,这种尖顶窗通常很窄而且也没有窗饰,这是非常典型的一种风格。
如被誉为“英国第一教堂”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它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杰作。
是历代国王举行加冕典礼、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大礼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这座古老的教堂结构宏伟,装饰辉煌,外观是依拉丁风格建造的十字形,双塔耸立,非常壮观,是英国最高的哥特式拱顶。
教堂四周高处的窗户都是用五颜六色的彩色玻璃装饰而成,它们使以灰色为主调的教堂在庄严中增加了几分典雅和华丽的情调。
威斯敏斯特的柱廊恢弘凝重,拱门镂刻优美,屏饰装潢精致,玻璃色彩绚丽。
中国的哥特式建筑建筑

中国的哥特式建筑建筑哥特式建筑是一种起源于法国的建筑风格,兴盛于12世纪至16世纪。
虽然哥特式建筑最初在欧洲兴起,但是如今它的影响已经蔓延到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
中国的哥特式建筑建筑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哥特式建筑建筑的特点、历史和现状,并探讨其在中国建筑界的地位。
一、特点1. 垂直性:哥特式建筑以强调垂直线条为特点。
其建筑物高耸入云,尖顶尖顶和尖拱作为其标志性特征,塑造了高大、肃穆的氛围。
2. 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建筑经常采用尖拱和飞扶壁作为建筑装饰元素。
尖拱可以增加建筑物的高度感,而飞扶壁则增添了建筑的动感和立体感。
3. 玫瑰窗: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性元素之一。
它是一个呈花瓣状的窗户,造型精美,通常位于教堂的正面。
玫瑰窗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还起到了调节光线的作用。
二、历史中国的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9世纪末的殖民地时期。
当时,西方殖民者将哥特式建筑风格引入中国,并推广其在教堂和学校等建筑物中的应用。
这些早期的哥特式建筑具有鲜明的欧洲风格,例如南京的圣保罗教堂和上海的圣依纳爵堂。
然而,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哥特式建筑的兴盛开始衰落。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哥特式建筑被宣传为帝国主义文化的象征,受到了破坏和抵制。
三、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文化的重新认识,哥特式建筑在中国重新获得了关注。
越来越多的哥特式建筑被修复和保护,成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遗产。
例如,北京的北大教堂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之一。
它建于19世纪,长期被作为教育机构使用。
北大教堂的建筑结构充满了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包括尖顶尖顶、尖拱和玫瑰窗。
如今,北大教堂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建筑爱好者。
此外,中国各地的教堂和教育机构也开始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物体现了中国建筑师对哥特式建筑的理解和创新,融合了传统中国元素和现代建筑技术。
四、地位尽管哥特式建筑在中国的历史并不久远,但它已经成为中国建筑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建筑文献综述范文

建筑文献综述范文建筑,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领域,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有着数不清的奥秘和故事。
在这篇文献综述里,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建筑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建筑的历史发展。
建筑的历史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
从远古时代的洞穴居住开始,人们就有了对居住空间的基本需求。
那时候的建筑,简单来说就是找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比如天然的山洞,或者用树枝、树叶搭个简易的棚子。
这就好比是建筑的婴儿时期,虽然简单粗糙,但却是生存的基本保障。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筑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古埃及的金字塔可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大明星,那些巨大的石块堆积而成的宏伟建筑,至今都让人惊叹不已。
金字塔不仅仅是法老的陵墓,更是当时埃及人工程技术和宗教信仰的体现。
建造金字塔的工匠们,就像是一群技艺高超的魔法师,把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变成了永恒的艺术。
古希腊的建筑也是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他们的柱式结构,如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给建筑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和秩序感。
这些柱式就像是建筑的骨架,撑起了整个建筑的庄重与优雅。
而且古希腊的建筑与他们的民主文化息息相关,像帕特农神庙,它的建筑比例、空间布局都反映了当时希腊人对和谐、对称和美的追求。
再到古罗马时期,建筑在继承古希腊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罗马人发明了拱券结构,这种结构让建筑可以跨越更大的空间,建造出更加宏伟的建筑,如罗马万神殿。
万神殿那巨大的穹顶,仿佛是天空的盖子,阳光透过穹顶的圆孔洒进来,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
二、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建筑风格就像时尚潮流一样,多种多样,每个时期、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那可真是建筑界的“高个子”。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巨大的彩色玻璃窗和飞扶壁。
尖塔直插云霄,仿佛要与上帝对话;彩色玻璃窗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彩斑斓,就像梦幻中的仙境;飞扶壁则像一双双有力的手臂,支撑着建筑的高大身躯,让建筑内部可以有更大的空间。
哥特式建筑的研究报告综述

近二十年来国外学者对于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宪英中世纪时期是欧洲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艺术在这一阶段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多种流派在相互竞争中得到交融,共同组成了中世纪灿烂辉煌的艺术发展史。
而哥特艺术作为中世纪欧洲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也是西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其中的佼佼者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理所应当的成为横扫欧洲、风靡一时的建筑风格,凸现出来。
它广泛的流行于13到15世纪的欧洲,成为基督教最具代表性的载体,深刻地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面发展、变化的在原因。
哥特建筑是哥特艺术的核心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中世纪历史视觉上的呈现。
研究哥特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欧洲艺术史、建筑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不仅对于深入认识欧洲的宗教传统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西社会文化思潮与审美观念的变迁。
由于关于此问题面的研究,国学者的著述实属有限,在中文的出版物中很难寻找到直接的学术参考,故下面的综述主要以国外学者的研究为主,辅之国期刊中可见的短暂论述资料。
一.哥特文化的起源及其在中世纪的地位在建筑史的普遍意义中,“中世纪”主要是指公元4世纪至公元13世纪的一千年左右,而历史往往将这一时期称为“黑暗时代”。
但正如志毅指出的:“在人们看来是一个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在建筑艺术面却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
”《世界艺术史·建筑卷》(志毅著,东出版社,2003.2,第73页) 的确,“哥特式”建筑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建筑艺术本身,成为了中世纪的精神象征,影响了中世纪的审美,更影响了今天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审美的体验。
它充满诗意与结构的奇异之花正是在中世纪充满复杂因素的社会背景下开始萌芽、发展、繁荣的。
“哥特”作为具有标记性的一个词语,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也是较为复杂的。
《哥不论是在哥特式艺术还是在哥特式建筑的概念上至今都还没有足够明确的解释。
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分析报告

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 峭。 3、玫瑰窗,彩色玻璃窗
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 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 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 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 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 1793年, 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 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 并放回原位。“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 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 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
巴黎圣母院,是在其他宗教建筑物的遗 址上建立起来的。1163年,在路易七世 的时候,工程就已经开始了,整整持续 了两个世纪,到1343年才完工。如此巨 大的工程,无疑是宗教力量的标志,建 筑物宏伟精美的外观,表达着对主宰着 欧洲的宗教的崇敬。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是标准的哥特式,
它曾经在多个时代引领建筑风潮。但是,
玫瑰窗是圣母玛丽亚的传统象征。其上方十二道细密的联拱,以及玫 瑰窗里十二个小圆形与松子形镂空装饰,都是象征耶稣的十二门徒。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观看!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建筑介绍 -巴黎圣母院
设计1205班 陈秀秀
目录
历史 构造 (一)结构特点 (二)外部特点 (三)内部空间
巴黎圣母院模型
历史
巴黎圣母院不仅是位于巴黎的一座大主教教堂, 还是象征法国的一个神奇的标志。大教堂是为表 示对宗教的崇敬而建造的。法国的每座大城市里, 都有一座大主教教堂(小城市里会有小教堂), 而巴黎圣母院则是这些主教教堂里最享有盛名的。 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塞纳河中城岛的东端,始建 于1163年,1320年落成。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 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 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 而闻名于世。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 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 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 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现在成为法国的旅 游圣地。
哥特式风格建筑介绍

哥特式风格建筑介绍一、哥特式建筑是啥样儿的呢?哥特式建筑那可老有特色啦。
它的外观就特别高大上,尖塔那是一个接一个的,直插云霄,就好像要跟老天说悄悄话似的。
这些尖塔又细又长,看起来特别的精致。
而且建筑的整体线条特别的垂直,给人一种向上延伸的感觉,就像是要把人的灵魂也带到天上去呢。
建筑的外立面啊,有好多精美的雕塑。
这些雕塑可不像普通的雕塑那么简单,它们都是讲述着圣经故事或者一些宗教传说的。
那些人物啊、天使啊,雕得栩栩如生,就跟要从墙上走下来似的。
还有那窗户,大得惊人。
而且不是普通的方形窗户哦,是那种尖拱形的窗户。
窗户上还镶嵌着彩色的玻璃,当阳光透过这些彩色玻璃的时候,那光影效果简直绝了。
教堂里面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五彩斑斓的,特别的神秘和神圣。
二、哥特式建筑的内部构造哥特式建筑的内部那也是相当的有看头。
首先就是那高高的穹顶,空间特别的开阔,让人一进去就感觉自己特别的渺小。
穹顶是由好多根柱子支撑着的,这些柱子又细又长,而且上面也有精美的雕刻。
在教堂里面,还有一排排的长椅。
这些长椅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但是当坐满了人的时候,再加上那种庄严的氛围,就感觉特别的神圣。
还有那长长的过道,走在上面就好像是在穿越历史一样。
过道的尽头往往是一个特别神圣的地方,比如教堂的圣坛之类的。
圣坛周围也有很多装饰,像是精美的烛台啊,华丽的布幔啊,都给这个地方增添了更多的神圣感。
三、哥特式建筑的著名例子1. 巴黎圣母院。
这可是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之作啊。
它坐落在巴黎的市中心,那是多少人心中的圣地啊。
它的外观特别的宏伟,尖塔、雕塑、彩色玻璃窗户一样不少。
走进里面,那种庄严神圣的氛围一下子就把人笼罩住了。
只可惜啊,前几年发生了火灾,遭受了很大的破坏,不过它的美还是深深印在人们的心里的。
2. 科隆大教堂。
这个教堂那也是相当的壮观。
它的尖塔特别的高,据说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
教堂内部的空间超级大,穹顶特别的高,彩色玻璃也特别的漂亮。
站在里面,真的会被这种建筑的魅力所折服。
哥特式建筑美的研究

道风景 .它 仅 仅只是 一堆建筑材 料有机 组合起来 的一幢幢房 子. 而足一 个时代 m脉的凝 同, 民族 个性 、 审美意 趣、 文化取 向 、 宗教思想 以及经济状 况都被熔铸其 中 r。它是收藏着那 个 时代 风貌的博物馆 我们所熟 知的法嘲的 巴黎 母院 、 沙特 尔大教 堂、 德 同的科降大教堂 、 英 罔的林 肯教堂和意大利的米兰教堂都是哥特
一
如 果说 罗r § 式 以 坚厚 、敦实 、 t J - 动摇 的形体来 显示教会的权 威 ,形式 卜 带 有复 继 承传统的意I 味,习 l 5 么 哥特式 则以蛮族的粗犷奔 放、 灵巧 、 f 升的力量体 现教会的冲圣精 冲 E的直升的线 条, 奇突的空 问推 移 ,透 过 彩 色玻 璃 窗 的 色 彩 斑 斓 的 j 匕 线 和各 式 各 样 轻 巧 玲 珑 的 雕 刻 的装 饰 , 综 合地 造 成一 个 “ 人问” 的境 界. 给 人 以 神 秘 感 。 有 人 说 罗 吗是地 卜的宫 殿 . 哥特 建筑 ! J ! I J 足天堂 的抻官 。 哥 特 式 教 堂结 构 变 化 , 造成 一 科, 火 焰 式 的 冲力 , 把 人 们 的 意 念 带 向 “ 天 ” , 成功地体 脱 r 宗教 观念 , 人们的视觉和情绪 随着 上升华的尖 塔, 有一种接 近 f 帝 和天 的感 觉 从审荚的层面肴 , 罗马式建筑较宽 大 雄浑 , 但 得 闭 关 门守 , 而 哥特 式 建 筑 表 现 出一 种 人 的意 念 的 冲 动 , 它 不再 是 纯粹 的 宗教 建 筑 物 , 也不 再是 军 事 惶 垒 , 而 是 城 市 的 文 化 标 志, 标 明 在最 黑 暗 的 中 世纪 扶 得 一 点 彳 『 限 的 自由 , 人 们会 发 现 一 丝 现 实 世 界 的 阳 光透 进 了黑 暗 的 [ } J l 己 与 哥特建筑一起 应运而生的是优 荚的彩 色玻璃 窗画。这种画也成 为不识 7侪徒们的簪经 唰形 的玫瑰窗象 天堂 , 各式圣者登 卜了色彩 绚 丽的玻璃窗 , 酷似丰寓多彩的舞台J 两两 f 、 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 天l 的 神 幻 感 , 也 产 生装 饰 荚感 、} 1 1 于它 址玻 璃 面 能 依 光 线 的 பைடு நூலகம் 透 而 生 艳, 以 其 光 包 的 奇 妙 而 引 人 人肚 哥特式教 对 I 帝的 解 、体认 的方式实 际 }可有 两丽: 确定 、 肯 定的和 确定 、 小 肯定的 冲学思维 式 卜, 人们将 神学分为肯定神 学( P o s i t i v e l h e o h ' ) 、 定 种学( n e g a t i v e t h e o l o  ̄ n ' ) 两 种 套 用 这 个 术 语 来
建筑风格知识:哥特式建筑风格——深度研究与分析

建筑风格知识:哥特式建筑风格——深度研究与分析哥特式建筑风格——深度研究与分析哥特式建筑风格是指一种在欧洲出现于12世纪末17世纪初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特征是高耸且苗条的尖拱形和窗户、瘦削的尖塔、复杂的拱形和窗户、和刻有复杂装饰的浮雕石刻。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本质是一个教派和文化运动,以无与伦比的教堂建筑为标志。
本文将深入研究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历史起源、特征及其世界影响。
一、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历史起源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在法国应用,随后在欧洲许多地方流行。
现代的哥特式建筑是基于15世纪到17世纪的建筑风格的改进。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中世纪欧洲的建筑中,极为受欢迎,并经过数百年的传承,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各国建筑的重要样式之一。
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的拱形构造和哥特人所采用的拱形结构。
哥特式建筑在12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其首要特征之一便是庞大而高大的教堂,结构上能够支撑完整的墙壁和巨大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拱顶。
这种建筑风格也有别于更早期的罗曼式建筑,后者在结构上较为简单并且在装饰上,使用较为简单的图案和花纹,而哥特式建筑则使用更加复杂的图案和花纹,并且更高大的建筑结构给人一种巨大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征哥特式建筑的起源的确是因为教堂内部需要较大的空间来容纳更多的人,同时也为摆放大型装饰品提供了大量的空间。
而哥特式建筑的其它特点也因此逐渐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尖拱形:哥特式建筑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在窗户、钢梁、弓形护栏中应用了许多尖锐而复杂的拱形。
2、突出的塔楼:哥特式建筑著名的塔楼,是其体系的核心。
塔楼突出在的建筑上方,有两个功能:一是标示工程项目的位置,二是为建筑提供了壮丽的结构。
3、高窗:哥特式建筑在窗户上采用比例精确且艺术感强的形式,窗户的整体尺寸较大,高窗则充分利用窗户提供的自然光线。
窗户的上部构造中有许多美丽的弓形、装饰性垂直支撑和飞拱。
4、中殿:哥特式建筑典型的教堂结构包括中殿,这是一种中央轴线对称的结构,使人们能够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感受到教堂内部的所有细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二十年来国外学者对于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中世纪时期是欧洲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艺术在这一阶段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多种流派在相互竞争中得到交融,共同组成了中世纪灿烂辉煌的艺术发展史。
而哥特艺术作为中世纪欧洲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也是西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其中的佼佼者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理所应当的成为横扫欧洲、风靡一时的建筑风格,凸现出来。
它广泛的流行于13到15世纪的欧洲,成为基督教最具代表性的载体,深刻地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面发展、变化的在原因。
哥特建筑是哥特艺术的核心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中世纪历史视觉上的呈现。
研究哥特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欧洲艺术史、建筑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不仅对于深入认识欧洲的宗教传统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西社会文化思潮与审美观念的变迁。
由于关于此问题面的研究,国学者的著述实属有限,在中文的出版物中很难寻找到直接的学术参考,故下面的综述主要以国外学者的研究为主,辅之国期刊中可见的短暂论述资料。
一.哥特文化的起源及其在中世纪的地位在建筑史的普遍意义中,“中世纪”主要是指公元4世纪至公元13世纪的一千年左右,而历史往往将这一时期称为“黑暗时代”。
但正如志毅指出的:“在人们看来是一个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在建筑艺术面却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
”《世界艺术史•建筑卷》(志毅著,东出版社,2003.2,第73页)的确,“哥特式”建筑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建筑艺术本身,成为了中世纪的精神象征,影响了中世纪的审美,更影响了今天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审美的体验。
它充满诗意与结构的奇异之花正是在中世纪充满复杂因素的社会背景下开始萌芽、发展、繁荣的。
“哥特”作为具有标记性的一个词语,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也是较为复杂的。
不论是在哥特式艺术还是在哥特式建筑的概念上至今都还没有足够明确的解释。
《哥特建筑》一书曾在开篇中提到,“它没有准确限定的历史时段或地理围。
它的形式、技术以及造型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们往往随着所处的时间与地域而变化。
”《哥特建筑》({法}路易•格罗德次基著,舟,洪勤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第5页)在书中,格罗德茨基拿之与“卡特琳娜艺术”的概念相比较,便足以见得“哥特”概念的模糊性。
“哥特” 一词最初是由16世纪著名的艺术史家瓦萨里提出的。
如格罗德茨基所说:“ 15世纪和16世纪的意大利作家用这个概念来说明西欧艺术与建筑相对于文艺复兴而言的如同一幕野蛮的序曲。
”可见,“哥特”及其所代表的风格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使用之时,带有明显的贬义意味。
不过是“处于衰落的古典文明与他们自己所处的辉煌的文艺复兴时期之间产生的“野蛮”建筑。
”《哥特艺术一一辉煌的视像》({美}迈克尔•卡米尔著,颖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9页)就像热尔曼•巴赞所说的,“哥特式“一词是”日耳曼“或条顿(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用以贬低中世纪艺术的用词)的法语同义词。
《艺术史》(热尔曼•巴赞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其实,“哥特式”起源于生活在波罗地海和黑海一带的游牧民族哥特族,他们是中世纪初期入侵欧洲“蛮族”的主要力量。
这也是当17世纪再次提起这一词语时还是带有挥之不去的“轻蔑含义”的根源所在,“从种族和历史的角度以贬抑的态度诠释了一个异族的时代。
”关于这一点,格罗德茨基又指出可以参考莫里哀的诗歌“…… 哥特装饰无聊的趣味,一个无知时代令人作呕的畸形怪物,由野蛮的狂潮造就……”。
《希腊的光荣》(莫里哀,转引自《哥特建筑》{法}路易•格罗德次基著,舟,洪勤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5页)这便造就了哥特艺术得名并非在其诞生之时,而是在文艺复兴的大潮中。
“对于要恢复希腊、罗马时代建筑荣耀的意大利人来说,哥特是一种无厘头的技术游戏,不知所云,因此以“蛮族的”这样词汇来称呼它是恰如其分的。
”晓风是这样描述瓦萨里对“哥特”的谈论的。
《哥特建筑的力量一一平民性与整体性》(晓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总第199 期, 2009.1)而这一切,直到18世纪的评论家威廉•吉尔平等人,才有所转变。
“哥特”开始得到相对肯定的评价,甚至是赞美的言语,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中。
但不可否认的是,所谓的“蛮族”欧洲的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格体验,而这又突出表现在建筑面。
众所知,建筑是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最主要的贡献之一,而这些令后人称奇的建筑中,哥特式的教堂建筑无疑拥有无法比拟的一席之地。
这大概也就是《世界艺术史•建筑卷》中所说的“黑格尔把中世纪艺术归为浪漫型艺术,也主要从哥特式建筑着眼的”原因吧。
二.哥特式建筑的产生《西建筑史》中曾指出:“西建筑史上几乎没有其他阶段像哥特时期一样带来如此的风格诠释…对于其不同的解释放在一起虽然会互相抵消,但其中也确实包括一些真知灼见。
”《西建筑史》({英}大卫•沃特金著,傅景川等译,人民出版社,2004.1, 第126页)就像沃特金在紧接着的文字中举的保罗•弗兰克的例子,他带有争议性的指出:“中世纪文化不同侧面的“共同根基”都“存在于基督之存在中”。
《哥特史》(保罗•弗兰克尔,1962)由此可见,哥特式建筑与基督教的联系是甚为密切的。
研究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中世纪时期建筑艺术迅速发展的原因。
在基督教极度盛行的中世纪,宣扬教威成为基督教会的主要任务。
在《从哥特式建筑看中世纪的审美文化》一文中提到:“这种精神象征尽量回避对具体人物形象的描绘,因为上帝与天国世界是终极的,是人及其精神的主宰,不能借助视觉形象来表现。
在这种审美需要的驱使下,中世纪的审美理想集中于建筑本身,从而构造了一个特殊的建筑文化世界。
”《从哥特式建筑看中世纪审美文化》(马庆晓,《大众文艺》设计与人文)与此同时,在文章下面提到:“与之相应,中世纪形成了一套宗教艺术理想模式。
这个模式强调崇高的形式美。
”这便说明,这一时期在基督教会的眼里,艺术并不是艺术,建筑也并不是建筑,他们仅仅只是宗教观念的物化形态。
而这“物化的形态”的典型代表,便是欧洲建筑艺术最灿烂的核心一一教堂。
同时,这也是我们进行综述的哥特式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要研究哥特式建筑的产生及渊源,必定要从教堂艺术的兴起入手。
《西艺术史•建筑卷》在中古时期的建筑一节指出:“西的艺术都是从教堂或者说通过教堂表现出来的,戏剧、音乐是在教堂中表现的,绘画装饰艺术也是如此,而教堂本身也是一门艺术。
”教堂的确在中世纪的城市里具有独特的意味。
舒尔乡说:“建筑全都传统性的朝向东,换而言之即教堂后的园堂朝向东一一太阳跃出的地,太阳每天早晨从东诞生,而教堂建筑的正面朝的西,西——是太阳每晚沉睡,或云太阳似乎是死去的地。
这种朝向反映了基督徒对于以光线每天的消失和复出为象征的复活的信仰…人们会被城市中所有其他神殿朝向上的一致性所打动…人们由此明白了宗教建筑物在城市总体建筑物中的重要性。
”《建筑》(唐•昂热列可•舒可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第50-51页)“教堂是城市的礼仪中心”,所以,哥特式教堂在教仪盛行的中世纪必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宗教礼仪作用,种种原因造就了哥特式教堂成为中世纪基督教宗教信仰的必要基础。
作为中世纪西三大建筑风格之一的哥特式建筑,代表着中世纪的神圣与奥妙,崇高与威的时代特征,华丽的感官效果所造成的天国世界的吸引力。
现在已经被广泛认同的观点是,这一风格诞生于12世纪30年代,法兰西岛附近的地区,并遵循着一定的时间顺序,最终流传到欧洲各地。
而另一位学者丹纳在解释哥特式建筑形成的原因时指出:“基督教是普遍的宗教,诉之于广大的群众,号召所有的人拯救灵魂,所以屋子要特别宽大。
”《艺术哲学》(丹纳著,商务印书馆1981,第51页)愈加宽大的房子必能容纳更多的信徒,而哥特式建筑自身的独特风格又起到了吸引信徒的作用,两者合二为一,便是中世纪基督教会所期望的。
而这一切,又要从哥特式建筑独特的设计风格中说起。
三•哥特式建筑的特点“能够创造出飞拱,把人们的精神引向天国;能够将墙改进为玻璃屏风,这种屏风上有教育礼拜者的教义以及信仰原义的图画故事,能够使礼拜者沉浸在天国般的光亮之中。
”这是纽金斯在其著作《世界建筑艺术史》《世界建筑艺术史》(帕瑞克•纽金斯,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第26页)中的描述。
可见,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来源同样也具有浓厚的基督色彩,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建筑学面的含义。
从18世纪研究哥特史建筑的先驱者开始,用简练语言概括什么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尝试就从未停止。
综合国外学者的研究,哥特式建筑的主要风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面:(1)永不枯竭的想象力及创造性热尔曼•巴赞在《艺术史》中说道,“处女般”一词是我们试图用于哥特式艺术的术语。
原因在于,哥特式艺术是纯粹的创造力,这里的一切都是崭新的起点。
巴赞将哥特与其他艺术风格相比较,哥特的更富创造。
“罗马得益于希腊,拜占庭出自罗马与东,罗马艺术则是东、拜占庭、蛮族和古代的混血儿,文艺复兴艺术和现代艺术则借鉴了古代艺术的全部形式,以及大部分关于美的思想。
哥特艺术则恰恰相反,它摆脱了束缚罗马式艺术的推动力之旧式的重负,从自然出发。
”哥特式建筑则是同样的道理,其结构、装饰、灵感皆赋之于自然。
诸多的学者也是始于此,对罗马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进行了充分的比较。
浩达就指出:“在建筑艺术上看,哥特式建筑师们受了穆斯林建筑师的影响,要与罗马式圆筒形屋顶或锅底形圆顶一刀两断,他们别出心裁的创造了尖顶。
”《基督教艺术与社会生活》(浩达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虽然我们无法否认哥特式教堂是脱胎于罗曼式的教堂,其平面原型是继承前人的。
但是,哥特式技术对罗曼式建筑的改造是全位的,绝非表面简单地以尖拱代替半圆拱那么简单。
罗曼式建筑从外部的形制结构、综合表现力到部的采光、整体空间的建构,都存在着设计造成的无法避免的缺憾。
而哥特式建筑,凭借其新兴的风格,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
迟轲在其出版《西美术史话》一书中,则有更为明确的解释。
“罗曼式建筑以水平线及圆拱券为主,宽阔平稳,但不免有沉闷笨重之感,且墙壁面积大,其上的装饰雕刻与绘画,更倾向于程式化的几图案;而哥特式建筑以尖顶拱券和垂直线为主,更显精致,门窗也几乎没有墙壁,雕刻与绘画更强调生活的真实感。
”《西美术史话》(迟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第64-65 页)这些相比较于罗马的改进与优点正是来源于哥特的想象世界。
(2)追求“力”与“飞”的状态哥特式建筑最为不同凡响之处,便在于其存在的一种向上的神秘力量。
其次,是其着重表达的“人类进入上帝’天国’的‘门户’飘飞的场面。
”这与浩达在《基督教艺术与社会生活》一书中归纳出的哥特式建筑追求高直、空灵的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