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色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哥特式建筑作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壮丽的气势而闻名于世。
这种建筑风格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宗教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就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展开讨论,包括结构、材料、装饰等方面。
一、宏伟壮观的结构哥特式建筑的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宏伟壮观的结构。
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其高耸的拱顶和尖顶使人感叹不已。
哥特式建筑在结构上主要采用了教授拱(也称尖拱)和飞扶壁的设计,这种结构能够将重量合理分配,并且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使建筑物能够承受巨大的重量和外部力量的冲击。
此外,哥特式建筑内部还采用了复杂而精细的支撑系统,如侧廊、螺旋楼梯等,使建筑更加稳固和安全。
二、尖形拱和窗户的运用哥特式建筑以其独特的尖形拱和窗户而闻名。
尖形拱是哥特式建筑中最明显的设计元素之一,它代表了这种建筑风格的特征和精神。
尖形拱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压力,同时还能够增强建筑的垂直感,使建筑更加高大和庄重。
而哥特式建筑中的尖形窗户则以其狭长的形状和复杂的装饰而著名,它们使得阳光透过教堂的窗户投射出多彩的光影,创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气氛。
三、详细精湛的装饰哥特式建筑以其详细精湛的装饰而闻名。
装饰是哥特式建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了建筑更多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哥特式建筑的外立面和内部墙壁通常都覆盖了繁复而精致的雕刻和浮雕,其中常见的元素包括人物、动植物等。
此外,哥特式建筑的墙壁上也常常出现玫瑰窗、穹顶和拱形天花板等特殊的装饰元素,它们被认为是建筑中最具艺术性的部分之一。
四、模块化和结构合理的布局哥特式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模块化和结构合理的布局。
每个建筑单元都被精确地设计为相互连接的部件,这使建筑物能够承受重量并保持稳定。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注重对称性和比例感,以创建一种和谐而美丽的整体。
这种布局方式有效地展示了建筑物的结构和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完美秩序的崇尚。
综上所述,哥特式建筑以其宏伟壮观的结构、尖形拱和窗户的运用、详细精湛的装饰以及模块化和结构合理的布局等特点而著称。
哥特式建筑特点简述

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简述内容摘要: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凭借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设计师们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风格巴黎圣母院正文: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12至15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艺术称为“哥特式”, 意为野蛮人的艺术, 含有一定的贬义;但今天哥特式已含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它是一种并不逊色于古典艺术的中世纪独特风格的艺术, 也是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世纪的建筑历史包括四个阶段:地下墓窟时期;拉丁、墨洛温王朝及加洛林王朝时期;罗马时期;哥特时期。
哥特式吸收了罗马式的部分风格, 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哥特大教堂以升腾取胜;而罗马大教堂则以庄严见长。
哥特式建筑风格代表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以一种外显的凝固形式形象地反映了中世纪西欧人内心汹涌激荡的神秘而诡谲的宗教感受,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一笔。
哥特式艺术最成熟和最完善的体现是哥特式建筑艺术。
其中尖峭、高耸、空灵、纤瘦是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
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是尖峭的形式;斜撑技术、扶壁技术塑造了高耸的墙体。
高耸的尖塔,中庭的山墙,成为哥特式建筑室内空间的主要特征。
苏热修道院长创建了一个新的教堂,这种风格是哥特式建筑的起源,然后“哥特”风格开始扩展到整个欧洲。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扶壁,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哥特式风格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把全部中世纪的创作称为“哥特式” 在文艺复兴时期 人们把全部中世纪的创作称为“哥特式”的, 人们把全部中世纪的创作称为 在艺术成就上, 哥特式”是一种非常伟大的艺术, 在艺术成就上,“哥特式”是一种非常伟大的艺术,它的大气与 磅礴是很多艺术流派所不能比拟的。 磅礴是很多艺术流派所不能比拟的。哥特式艺术是中世纪最伟大 的成就,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显著的价值, 的成就,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显著的价值,无论建筑工程技术或 艺术手法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艺术手法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要是教堂——具有高耸入云的外观, 具有高耸入云的外观, 要是教堂 具有高耸入云的外观 而其内部空间则在大幅的彩色玻璃花 窗透射出的迷离光线和 更高的中庭的 双重作用下给人强烈的升腾感表 现出来的。 现出来的。夏特尔大教堂就是哥特式 建筑的一个典型代表。 建筑的一个典型代表。反映中世纪最 重要的审美范畴——“光”,就是教堂 重要的审美范畴 光 的玻璃花窗。光线穿过它们,在教堂中投下迷离的光影, 的玻璃花窗。光线穿过它们,在教堂中投下迷离的光影, 加强了幻觉,加强了哥特教堂使人产生的上升激情。 加强了幻觉,加强了哥特教堂使人产生的上升激情。玻璃 花窗由此也构成了十三世纪哥特艺术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花窗由此也构成了十三世纪哥特艺术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绘画 。 夏特尔大教堂的玻璃花窗
服装领域: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 服装风格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 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 角的感觉。而织物或服装表现出来的 富于光泽和鲜明的色调是与哥特式教 堂内彩色玻璃的 效果一 脉相通的。 。 黑与白,紧缚与飘 逸,性感与典雅, 这些元素的冲击和 融合都在哥特式服 装上体现出来,而 这种对比性就是 哥特式服装的魅力所在。造型上永远也 离不开多褶皱的花边和网状花纹,体现 出一种镂空效果,其中漏出的苍白的皮 肤与暗色调的主体形成鲜明,给人以视 觉的冲击。
哥特式建筑艺术赏析

哥特式建筑艺术赏析【摘要】哥特式建筑作为中世纪西方三大建筑风格之一,不仅代表着中世纪的时代特征,也具有美学意义。
其塔形屋顶、飞扶壁结构、玫瑰花窗、柱子雕像等特点无不体现其作为“上帝之屋”的宗教精神本质。
神秘、威严、华丽的感官效果造成对天国世界的向往。
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哥特式风格使得中世纪西方的各种艺术形式——雕刻、绘画、家具及各种工艺美术,都具有了自身鲜明的特点。
它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建筑本身,成为了中世纪的精神象征,影响了中世纪的审美,更影响了今天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审美的体验。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中世纪;艺术风格一、起源与艺术史的许多其他词汇一样,“哥特”(Gothic)最开始使用是代表贬义的。
它是由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在1533年引入到法语中的,几十年后意大利人乔吉奥·瓦萨里把“哥特人表达的风格”称为是“怪异和野蛮的”。
另一方面,“哥特的”这个形容词在中古拉丁语中也已经被用来定义任何用于罗马经文之外的任何其他语言书写的文本。
“哥特”这个词带有随意、不和谐和粗糙的概念,最初被用来指与拉丁和地中海文化相对的北欧日耳曼世界,而拉丁和地中海文化认为自己是唯一保存了美与和谐的文化,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哥特文化拥有和古典及其衍生的文化同样的艺术性。
哥特式建筑的发源地主要是法国北部,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直到19世纪,才获得广泛共识。
1140年由修道院长叙热(Abbot Suger)发起建造的巴黎附近的圣丹尼修道院教堂(图1),是第一个表现哥特特征的建筑。
明亮的唱诗班的席位被一个回廊所环绕。
这座建筑赋予罗马式风格图1 圣丹尼教堂以新的成熟,为哥特风格在法国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二、艺术形象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其拱券结构(图2)。
其室内采光与罗曼建筑有很大的区别,因为采用了尖券,可以承受更多的荷载,同时使更大的开窗和柱墩变小成为可能。
尖券创造了向上升腾的感觉,弥漫着象征和宗教的特性:奋力接近上帝。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也要创新传统文化,让它更灿烂辉煌。
哥特式建筑是it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一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盒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
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盒.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盒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
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
内部空间的特点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
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

一、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
哥特式建筑,又叫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
最富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凯旋门等。
二、哥特包含的三重含义
第一,在建筑上的哥特式建筑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
第二,在文学上哥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秘之冒险故事;
第三,哥特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广州珍珠岩广东珍珠岩广东珍珠岩厂 编辑:ejdnchh。
哥特式建筑特点与风格讲解

•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 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 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最 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 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最富著名的哥特 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 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 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凯旋门。
哥特式建筑特点和风格讲 解
• 特点三:哥特式艺术的特点集中体现在教堂建筑 上,它以尖形拱门代替了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门, 建筑物重量及引伸力集中于石柱及拱壁上,外部 有许多高耸的尖塔,墙壁较簿,窗户较大,饰有 彩色玻璃的图案。内部圆柱较细,光线比较充足, 门前饰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哥特式建 筑符合教会的要求,高耸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 虚无飘渺的天空,使人忘却今生,幻想来世。哥 特式建筑物上的许多雕刻,生动自然,具有现实 主义风格。哥特式的建筑遗构现存的知名者不下 200余处,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伦大 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英国的沙里斯堡大 教堂等等。
哥特式建筑特点和风格讲 解
• 早期
•
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
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斯
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
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
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
许多教堂所效法。1144年,在Βιβλιοθήκη 庆祝圣丹尼斯重修完成举行的
典礼上,各国的主教们吃惊地
发现这种建筑形式有着不可抵
挡的魅力。于是25年之后,凡
有代表参加过庆典的地区都出
现了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特点和风格讲 解
• 经典时期
•
12世纪末到13世
哥特式建筑特点赏析

哥特式建筑特点赏析文明的脚步时而轻盈,时而蹒跚,古老的城邦分分合合,几经易主,留下来的多是些远古的传说、史诗的记载和建筑的遗迹。
这其中,建筑对文明的记录较之前两类更加直观,更加准确,也更权威。
像古希腊城邦的柱式建筑;古罗马原始的混凝土和拱券结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和中世纪欧洲的各类宗教建筑;以及近代欧洲客厅里、园林外的巴洛克艺术等等。
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的尖塔、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这就是哥特式建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中世纪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
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哥特式建筑在不同国家也有各自的特点。
(一)法国哥特式建筑: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在法国首先出现。
法国哥特式教堂建筑模式为: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教堂内部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窗,采光神秘幽暗。
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
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一般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
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窗,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后期的亚眠主教堂、博韦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同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天主教教堂。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的斯德岛上。
1163年兴建,1345年完工,是哥特式建筑的早期代表作。
巴黎圣母院采用拉丁字母式型制,全长130米,宽48米。
大厅由4排列柱划分为1个中厅和4个侧厅,约可容纳9000人。
教堂用石材建造,结构采用二圆心的肋架式拱券,中厅高约35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呢?哥特式风格史于歌特复兴时期,最早起源于日耳曼部族,它是以贵族奢侈糜烂的生活为原型,将各种极尽奢侈的小装饰品用于打造整个建筑。
建筑多以流畅的线条,瑰丽的图案,精致的雕刻等为主要设计手法,从而打造出一种颇受欢迎的建筑。
那么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什么呢?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宗教的笔法,将现实主义的特色倾情展现,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贵族生活的奢侈与糜烂都展现了出来。
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作有巴黎圣母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前言哥特式建筑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建筑都是某种文化的综合体现,虽然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可以感受的。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传统,宗教信仰,自然条件等方面均表现不同的特点。
成为某个时代,民族的标志,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语言。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代的哥特文化是一种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的亚文化种类。
比起同时期其他流行文化,哥特亚文化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并且仍在向着多元化发展。
当代的哥特文化伴随着音乐、美学和时尚的体验于一身。
哥特音乐流派众多。
通常来说这一类的乐队倾向于凄惨、神秘声音的演绎并打扮成产生同样视觉效果的外表,在服饰中大量使用黑色并且加入化妆和发型。
90年代,维多利亚时尚的复兴流行于哥特圈中,哥特迷们从19世纪中期的哥特复兴和维多利亚文化更加病态的其他方方面面汲取了大量灵感。
哥特文化影响了不同的艺术家,不止是音乐家还有画家和摄影师。
他们的作品的创作动机建立在神秘主义,病态和浪漫主义之上。
本文以哥特艺术的复兴为索引,讨论欧洲中世纪教堂的艺术衰败之后,哥特艺术以亚文化的形式渗透到音乐和视觉领域的价值所在。
总的来说,哥特的意识形态主要还是建立在审美之上的。
正文哥特式吸收了罗马式的部分风格,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哥特大教堂以升腾取胜;而罗马大教堂则以庄严见长。
罗马风(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是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哥特”原义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
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
哥特式教堂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结构体系,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首先是采用了尖券、X 形尖肋拱等建筑形式来减轻屋顶的重量,比罗马式半圆形拱顶更稳固,所以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更高旷、轻巧。
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
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
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
另外,哥特式建筑的窗户尺寸大大的增加了,一起应运而生的还有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
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
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
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
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风格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 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
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早期哥特的典型实例。
结构用柱墩承重,柱嫩之间可以全部开窗,并有尖券六分拱顶、飞扶壁等。
正面是一对高60m的塔楼,夹着中厅的山墙,使立面纵分三段,两条水平向的雕饰又把三段联系起来。
正中的玫瑰窗、两侧的尖券形窗、遍布的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是哥特式建筑的特色。
布尔戈斯大教堂和法兰西大教堂均始建于13世纪,完成于15世纪和16世纪。
布尔戈斯大教堂因圣洁慈爱的圣母像而闻名。
祭坛背后精雕细刻的屏风和墙壁,皇族墓室,唱诗班席位,长排座椅,彩色玻璃等融汇,刻画出独特的艺术之美,是哥特式建筑的精典之作。
大祭坛主座堂为十字形平面布局的大厅,其内部有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祭坛,装饰了许多镶嵌在壁龛或山墙内的圆形半身人像浮雕。
统帅小教堂因安奉熙德夫妻的墓穴而得名。
堂内有豪华的穹窿屋顶,并配有星星状的塔式天窗。
墓穴上的统帅及其妻子的白大理石睡眠雕像闭目安祥、栩栩如生。
所谓的金梯,是由于楼梯的栏杆上,配有极为华丽的金色花叶、人像和各种复杂图案的透雕装饰而得名。
金梯有左右两座支梯,属文艺复兴式的作品。
重要碑石在主座堂十字形的交叉处竖立着一块墓碑石,上面刻着11世纪西班牙声名卓著的军事统帅与摩尔人作战屡建奇功的民族英雄熙德(1030-1099年)和他妻子希门娜夫人的名字。
熙德为阿拉伯文的译音,意为"封主",在此指西班牙骑士罗德里戈.迪亚斯|.德比瓦尔(RodrigoDiaz Devivar)。
迪亚斯不仅是反抗摩尔人的英雄,也是基督教与异教斗争的代表人物,因此,在大教堂中占有重要位置。
传说迪亚斯为了维护家族荣誉,在决斗中杀死未婚妻希门娜的父亲,希门娜也迫于同样原因,请求国王处死迪亚斯,但国王因迪亚斯击溃入侵之敌,成为民族英雄,于是说服希门娜放弃原来的要求,成全了他们的婚姻。
西班牙最早的一部史诗(约1140年)就是描写迪亚斯反抗摩尔人的经过,以及与国王间矛盾,反映基督教对异教斗争的《熙德之歌》。
石碑上方天花板的圆形穹窿屋顶布满了星星,众星璀灿,与地面相距54米。
在唱诗班的席位处共有103张黄拨木镶嵌的胡桃木座椅。
高排座椅上有描绘《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内容的雕刻作品。
低排座椅上的雕刻都是描绘一些离奇的神话和传说的故事场面,这些雕刻全是1507-1512年间的古代作品。
米兰大教堂是米兰的地标,整座建筑物融合哥特、文艺复兴、新古典等多种建筑风格,其位居米兰市中心,雄伟的气势,令人望之而生仰慕之心,其中教堂正面以三角形状构建而成,四周有数百座尖塔成林,和高达108公尺的主塔相衬,仿如相互扶持,伸向蓝天,展现哥特式建筑的特色。
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1、法国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
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
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
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
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
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
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
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2、英国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
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
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
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
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
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
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
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3、德国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
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
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
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
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
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
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4、意大利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
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
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
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